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golden21c

[【啄木鸟】] 化解阶层固化的标本之策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3 12: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个新华网讨论的帖子:


一个穷二代的自白:不想上大学 上了也白上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87164606/1.html

作者: 旷野呼声 于 2011-08-11 16:42:20 发表  
记得20多年前,那时候农村学校的中考成绩,远远高于城市学校,同今天的城乡教学质量差异形成强烈的发差。如今是城市教学质量远远高于农村。城乡教育差异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笔者是一个有27年教龄的乡村教师。从亲身经历中发现,如今所有的各种资源都向城市集中,先进的教育信息资源、教学设备及优良的师资、生源等都向城市倾斜,让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锦上添花,教学实力越来越强。而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学校,教学实力和城市学校越拉越大。经济条件差的孩子,只能在教学条件差的学校上学,和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孩子从小就输在起跑线上。

这还不是代寒门难出贵子的最主要原因,还有比这更为要命的是,如今的社会已经缺少公平的竞争平台了。那就是所有的社会资源都被既得利益者垄断,穷孩子是没有资格和条件好的人家攀比和竞争的。富二代有父母雄厚的财源人缘,经商从政易如反掌;官二代有父母的人脉资源,招干也挺容易。普通职员家庭也有一定的实力可以为子女谋取职业。他们都能拼爹。而穷二代呢,只能靠自己。就是勉强考上大学,毕业也大多意味着无业。穷孩子从上学的时候,就看不到希望和前途。新的读书无用论又很盛行。

反观20年前,那时城乡贫富差异不大。高考中考制度恢复不久,考上中专、大学,毕业后就有固定工作,分数高可以选择好的的专业,分配到好的工作。农村孩子有奔头。不少农家孩子都是冲着“考中专大学,脱农袍,跳农门”的目标苦读。农村孩子,特别是那些家境贫寒又懂事的孩子,学习很用功。有不少农村孩子考上重点中专及大学。而城里初中学校和农村初中名校相比,平均总分差异在100分左右。就很像今天城市初中教学质量远远超过农村学校一样。 那时的学生及家长对老师很尊敬很热情。

而在2000年以后,中专大学毕业不再分配工作,农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许多学生发现,学习好不如有一个好爸爸。我所在的那所乡下学校20年前是全县乃至全市农村的初中名校,连续多年教学质量在县上名列前茅。而在大学中专不再统一分配工作后,学生觉得上学无出路,普遍开始厌学,特别是见到同村上了大学几年都没有找到工作的一个女生挑粪、放牛,这个负面例子在周围不断扩散,许多学生家长很受打击,对于考学都很悲观失望,新的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学生上课睡觉的人越来越多,和老师搞对立的也多起来,学生及家长对老师也比较冷漠。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不当一回事儿,不少家长把孩子丢在家里,干脆去外地打工,留守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越来越难教。家庭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把孩子转到教学质量及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而城镇学校淘汰掉的顽劣学生转到学校不少,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成问题。有一点门路的教师,也调到条件好的学校任教。
而那些城里的重点中学,集中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源,优良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学生及家长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将来的就业激烈竞争形势,舍得投入财力、物力、精力,又有良好的学校氛围。考上重点高中及重点大学的几率较高。而他们又有高质量的人脉资源。大学毕业后无论就业还是创业都比寒门孩子容易的多。家庭条件好,容易结交权贵,有钱有权好办事。没钱没权寸步难行。

这是笔者亲眼见到的真实故事。同时考上大学、又同时毕业的几个男生,他们的人生轨迹却迥然不同。杨程考上大专后,老师先让他当班干部,后来又让他人学校学生会副主席,毕业前入了党。班主任见过他父亲,知道他有经济实力。他出手大方,擅长交际。毕业后,自己联系到一家物流公司,屡次升迁。4年后是公司一个省的老总,月收入过2万,娶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在电力局工作)。他有如今的成就,与父母的鼎立资助有很大的关系。光是他结婚买房,父母给他了50多万。

他的初中同学钟实家里贫寒。他大学毕业后,就很背,找了几个企业,都是工资低、出苦力的临时工。没有挣到钱的时候,就在公园或是桥洞之下过夜,买十几馒头度过难挨的几天。有几年都无颜回家过年。父母从他的老乡那里知道他的情况后,把他接回家住。大龄的他婚事还没有着落。

寒门孩子出门寸步难。靠公务员也照样没戏。还是一个班的同学,温东在本省的政法大学(名校)毕业后,人缘少,找的工作工资很低,收入不到初中毕业就学技术的弟弟的一半。家里穷,他还是靠打工的弟弟供自己上的大学。自己没有钱,经不起折腾。这年头,没有关系就无法办事,而人缘也是花钱换来的。两年后,回家考公务员,考分高据前列。一到面试,就被刷下了。而比自己学习差的王洋考分比他低,面试成绩高,却被录取了。这让他很郁闷。王洋的舅舅是劳人局局长,他父亲是资产过千万。跟人家攀比,那是自寻烦恼。学习再好,也抵不上有一个好爸爸。

寒门孩子,上不起重点中学,与重点大学无缘。顶多能上普通大学。考上大学后,上学又拉一屁股烂账,毕业又意味着失业。真是前途黯淡,不敢和他人相比。钱是人的胆,无钱寸步难行。土头土脸,缩手缩脚,越是手头紧越是不好意思见同学,人被边缘化了。好事情都轮不到你,穷孩子出人头地的路子似乎被堵死了。考上大学也枉然! 难道这是贫二代的宿命? 是新时代抛弃了贫二代,还是贫二代放弃了新时代?


我的看法:

还是拿上一段钱学森传记来说,我看的是叶永烈版本的钱学森传记,里面援引了张纯如版本的钱学森传记的部分内容:

钱学森考取当时公费出国的名额,准备学习航空制造,先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当时钱老理论课程一流,但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条件没有培养出对应的技能,在学校的动手的相关需要动手实验和制作科目上比较落后,成绩跟他的美国同学差距比较大,钱老找校方管理层沟通未果,最后钱老自己决定转校专攻航空理论。最终钱老在加州理工师从冯·卡门,成为全球顶尖的航空理论专家。而在后来的加州理工的火箭小组里面,钱老也是承担理论计算。

这个案例是说明,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的教育教学环境,很多优秀的学生会在后面的高层次进修中遇到很多困难,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广大的农村边缘地区的孩子没有配套的设施,这个矛盾会导致很多好苗子在向高等教育进修过程中选择放弃,因为他们的家庭环境和财力没有这么多支持,这是很现实的,不是说我们端正农村或者城市边缘教师教学态度和家长要支持教学就能弥补的。

教育是中国传统的寒门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如果教育资源配置先天就不平衡,这对寒门子弟来说就是相当不利的一个环境因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3 1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议题现在颇热的,转个URL:
http://learning.sohu.com/20110813/n316252852.shtml
标题是:
学者批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 致贫者愈贫
副标题:警惕社会阶层的固化——专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杨继绳
主要内容是:

1 开放社会需要“阶层流动”

社会流动通畅使处于底层的人们有进入上层的机会,有希望,有盼头,因而化解阶层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

2 “官二代”是集体世袭

只要权力参与市场交易,只要干部选拔缺乏民主制度,官员子弟即使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也会有人千方百计地找上门来

3 教育不公阻碍“穷二代”向上流动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仅未能成为“中产阶层的孵化器”,却使得一些贫困者更加贫困。所以,出现了很多人弃考的现象

4 “矛盾”从农村移到城市

现在的农民工是“农二代”。他们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眼界比较开阔,遇到难以忍受的不公正,就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或采取行动,一些群体性事件由此发生

5 “阶层固化”易产生社会摩擦

一个有合理阶层流动的社会是有弹性的社会,一旦固化,社会就失去了弹性。阶层固化的社会是容易破碎的社会,是不能经受震动的社会

6 “阶层流动”需要新思维

要解决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就得制衡权力,驾驭资本。而制衡权力和驾驭资本,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体系,这就是现代民主制度体系

【我的观点】
其中第六点就是我原来想说而又怕触发过滤的(没有那样系统,但基本观点一致)。
  新京报:很多底层民众缺乏利益表达渠道,这恐怕不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吧?

  杨继绳:是的。如果堵塞言路,各个社会群体无法表达自己的诉求,不同阶层之间缺乏沟通渠道,这当然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言路不畅,只好通过群体事件这样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花钱,不是解决影响稳定的社会问题,而是用来阻止和打击老百姓上访。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精力“截访”,私人办的“保安公司”就应运而生。这些保安公司和一些地方政府签订合同,通过暴力强制,限制上访者自由并押送返乡,向地方政府收取佣金。

  新京报:如你所言,仅仅采用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稳定并不足取。那么,应当怎样保持社会稳定呢?

  杨继绳:现在的情况是,高压锅里压力正在增加,你是慢慢放气呢,还是再拧螺丝呢?如果采取传统的稳定思维,就是拧螺丝,如果采取新的稳定思维,就是放气减压。拧螺丝可能暂时稳定,到一定时候可能就要爆炸了,所以还是要减压,即采取向低层倾斜的再分配政策,减弱不平等程度等。

  当然,放气减压也只是暂时措施。最根本的是要釜底抽薪,从制度上解决社会不公问题。

  当今中国人不得不面对两个现实:公权部门尚未得到有效的约束与制衡,资本力量尚未得到有效的监管与驾驭。这样,不断扩张的行政权力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共同施压于普通大众。这是社会尚不公正的制度根源,也是当今一切问题的渊薮。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社会稳定问题,就要将公权部门和资本力量纳入到更为有效的监管体系之中。而制衡公权和驾驭资本,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体系,这就是现代民主制度体系。


阶层间的合理流动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现今的阶层分化有其不合理性,尤其是当财富与权力的介入加剧了阶层固化之后,我们不得不考虑是不是在制度层面上出了问题。

教育无法直接导致阶层的分化。许多文章包括20#的回贴中,都谈到了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待遇问题——阶层分化最终是由经济状况而引发的。一名“富二代”或“官二代”,即使他成绩极差、考不取大学,凭着财富与权力,也很有可能弄到一张类似于“西太平洋大学”或“高登大学”的文凭,搞不好还是硕士、博士,虽然国家不承认,但只要用人单位“承认”,一切就OK了。这是赤裸裸的权力金钱秀,还让人抓不到把柄。如果有人实在要翻这事儿,用人单位还可以用一句“任人以贤”、或“文凭不等同于能力”来搪塞——因为现如今,很多大学教育早以无法授人以实际的谋生能力了。

按我的看法,如果制度层面没有极大的改观,阶层分化以致阶层固化还将持续,甚至有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应该尽力呼吁健全有关制度、政策甚至是法律体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或者说是读完本贴的每一个人,是否想一下在当今体系下如何独善其身的办法——关注自身修养的提高,关注自身及子女教育,掌握正确的子女教育方法——总而言之,我们要争取自身不受制度缺陷所害。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才能有精力为他人谋划、奉献。

一句话,只有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做到“退可独善其身,进则兼济天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4 21: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博文,算是他山之石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0bb430102drqk.html
新加坡如何保证寒门学子的平等教育(图)
原作者:孤独川陵(网名),发表日期:2011年8月11日

文中谈到新加坡保证公平教育的核心是“高中、初中、小学老师同薪同酬(原文误为‘筹’)”,认为“在新加坡邻里学校(普通学校)和名校之间不存在师资力量的差别,也不存在硬件的差别,差别只是学生本身。在同薪体制下,师资力量相等,弱化了学生家庭背景带来的影响。”

再有,同薪同酬的好处是“将大量人才引入小学。新加坡很看重小学的教育,因为没有好的基础,就不会有好的上层建筑。”

“一个大学毕业生后去新加坡中小学教书,起薪大约是一年4万多新币(20多万人民币),工作大约8年后,薪水可以翻倍。这是普通老师的薪水,如果走上领导岗位可能会更多。新加坡教师薪水几乎都由教育部支付,不需要自筹资金,即便有钱也不能乱发。”

文中展示一位老师的税单,“工作7年,年收入7万6千新币,大约40万人民币。我不会说这是高收入,因为“高收入”是个很主观的概念,但是横向比较之后,就会发现新加坡的教师收入可以和大学的初级讲师媲美的,讲师需要读到博士才能工作,而这个时候中小学老师早就工作好多年了。这是为了吸引人才加入初等教育行业的设定的薪水。新加坡教育部是国家开支第二大的部门,仅次于国防部。”

众所周知,新加坡是上世纪的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安逸,而这一切,恐与其以教育立国的国策有关。“教育部是国家开支的第二大部门”——这很能说明问题。而同薪同酬,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举。

同样在亚洲,日本给予小学教师国家公务员待遇,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公平,日本规定到校必须穿校服(以避免学生之间的攀比),日本的小学还提供免费的统一午餐(称为“给食”)。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出政府对待教育公平的良苦用心。

如果化解阶层固化需要教育上再给些力的话,光靠教师是不成的,因为我们并不输在知识上,而是输在的机制上。校长只会逼着教师多教些,再多花些时间;教师只会逼着学生多学些,多做些作业——一来二去,学生被逼疯了、教师被逼疯了,这样的教育,怎么会有未来?怎么能承担起振兴的重担?

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也存在着问题。从小学开始,就重知识而轻情感,学生学习状况只用冷冰冰的分数来呈现。造成在问及学生学习情况时,他(她)不会告诉你他学会了什么,只会说他得了几分——升学与否、怎样升学只与分数有关,而与学生有创造性的其他能力一概无关。

在美国,大学录取不唯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学习、生活背景。在基本同等分数情况下,一个从底层社区出身的学生,即使其分数比出身在富裕社区的学生成绩差,大学也会毫不犹豫地录取。按大学录取委员会的说法——这是大学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当然,这一责任多半体现在对其国内的学生。

而在中国,如果分数低几分,你所面对的只能是“点招”,点招是关系+金钱的游戏,是富裕阶层或官员们才玩得起的游戏。连我们认为神圣得如象牙般的大学都如是,其他地方可想而知。

作为网民,我所能做的只是呼吁,但来自底层的声音却是微弱的,虽然有网络,但要“上达天听”还是不易,这同1000年前是一样的。即使可以上达天听,“有关部门”(中国最有权威的部门)也会层层化解政策中不利于其和谐的部分,想想黄河下游为什么会断流就明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8 14: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治病救人都是讲究治标,又治本。阶层固化,是历史的不幸,也是社会和个人之不幸。历史告诉大家,打破旧的的秩序,社会创伤太大,还引得列强环伺,有招致覆灭的危险;所以应以稳定为主,循序渐进,扭转阶层固化的危险。

循序渐进,拖得时间会很长,所以要有长远的目标,可能要经过好几代人的努力,才会变为现实。几代人共同努力的前提是要形成多方面的社会共识。一是知识和经验的共享,官二代、商二代、教二代和农二代的形成有利有弊,弊端大家都已知道,而有利的方面却很少讨论。官二代的管理经验,商二代的商业经验和教二代的教研经验,正确的引导和利用对社会是有利无害。要正确引导,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共同的社会信仰和公德基础,此处为治本的关键;再此基础上,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经验,才不会局限于家庭和社群之内,也才保证了在阶层流动时,保持相对的稳定。还有就是要鼓励创造,使社会拥有更多的资源。这里略举一些想法,防止阶层固化的治本之策,一定需要深刻的社会意识觉醒才可。

治标之策也有很多,但多不能长久,人性软弱的一面,总是会把这种防止阶层固化的政策给扭曲。比如说奖金制度,最初的目的是奖勤罚懒,如今更多是挤兑对立派系的王牌;但是治标之策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有意识防止公招时官二代“打堆”的现象;有意识防止公立学校中分化出富人学校和打工学校等等。但无论如何做,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共同的社会理想,绝大多数治标之策很快就会被歪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18 17:5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采用赎买政策化解

第一承认区域差异和相关管理阶层的利益
第二这是历史形成的问题
第三妥协同时保障改变后受损方面的利益

所谓赎买就是:

相关各方都要拿出资源来推动,也要彼此各让一步,最终把所有潜规则给货币化公开化流程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hinbade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1-8-20 23: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阶层固化的根源是什么?是各阶层利益的差别。

得利阶层,自然要努力排斥他人的闯入,稳定自身的地位。

所以,化解阶层固化的根本,在于减小乃至取消阶层的差别。当然……阻力极大,难以做到,从历史发展的轨迹来看,只能通过不断的社会变革才会一小步一小步地朝向这个目标进化。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的前提下,保持适度、公平的阶层固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一般人的安居乐业。所以,对于阶层固化,要分清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哪些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哪些是开历史的倒车,不能一概而论。

譬如,有些权力阶层,为了某些目的,有意引入非稳定机制,对一些合理的阶层固化进行破坏,这也是应该反对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1 02: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解所谓阶层固化,可以参考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案例:

第一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二隋文帝设置科举

这些都是有优势的阶层主动实施的一种改革的措施,这些措施今天看效果是正面的,也是为我们历史铭记的。

现在的阶层固化,我们如果有改革的需要和动力,说点我的想法:

第一必须承认这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在历史上有过正面的意义,不能一概否定
第二给广大的中下阶层一个上升的通道,这也我们历史的传统,中国的科举制度演化到今天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都是这思路
第三如果改变损害了原先优势阶层的部分利益,那一定要给以适当的补偿,也就是赎买这个入场券

所谓阶层从人类社会现在看是个动态的概念,这种变化其实也需要共识和适当的引导,不主张使用激烈的手段进行强制的变化,用赎买之类比较平和的措施慢慢引导或许代价要小一些,各方面都能妥协和接受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1: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阶层固化肯定是不良倾向,但抑制阶层固化也有动机优劣之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边倒;赎买可以针对有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比如知识经验类的东西,是无法给予恰当的估价的,而这些知识恰恰是社会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础,是有形资产的灵魂和头脑;所以买得了有形资产,却是不能有效经营和管理,最终难免会陷入困境。

鉴于楼主都将阶层固化与教育联系起来,而且无形资产的形成都起源于教育,所以如果有一个治标之策的话,那么可能就是重塑教育的社会价值,今天的迷茫,很多是由于大学文凭并不代表一个人受了良好教育,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向研究生蔓延,整个教育体系就像是一台文凭的印刷机,由于印刷速度偏快,以至于今年没有那么多学生来满足三本院校的需求。所以有人调侃说,不是上了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故而,如果要治标,首先就是要确立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人评价的基础,一张文凭能够代表一个人恰当的社会价值,如果现有的教育体系做不到这一点,就该反思和重新寻找共识。

孤陋寡闻,愿与楼主们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12: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7楼xie1于2011-08-22 11:56发表的 :
阶层固化肯定是不良倾向,但抑制阶层固化也有动机优劣之分,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一边倒;赎买可以针对有形资产,而对于无形资产,比如知识经验类的东西,是无法给予恰当的估价的,而这些知识恰恰是社会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础,是有形资产的灵魂和头脑;所以买得了有形资产,却是不能有效经营和管理,最终难免会陷入困境。

鉴于楼主都将阶层固化与教育联系起来,而且无形资产的形成都起源于教育,所以如果有一个治标之策的话,那么可能就是重塑教育的社会价值,今天的迷茫,很多是由于大学文凭并不代表一个人受了良好教育,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向研究生蔓延,整个教育体系就像是一台文凭的印刷机,由于印刷速度偏快,以至于今年没有那么多学生来满足三本院校的需求。所以有人调侃说,不是上了大学,而是被大学上了;故而,如果要治标,首先就是要确立社会价值体系中对人评价的基础,一张文凭能够代表一个人恰当的社会价值,如果现有的教育体系做不到这一点,就该反思和重新寻找共识。

孤陋寡闻,愿与楼主们分享。


所谓赎买方式很多,但是首先必须承认既得利益者的权益

例子:

某地选村官,里面几个大姓达成一致协议,每个大姓轮流做,大家一起享受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2 23: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在无法说别的什么的情况下,那就先讨论打破重点学校的教育垄断吧。从小学到大学,取消重点大学制度,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只强调重点专业,不强调综合排名。重点专业的考评,结合学生就业、教师科研、教师和毕业学生的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定。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保留差距又缩小差距。

  二、重视技术,懂技术的人要重用,要表彰,形成务实的社会风气。如果这个社会尊重技术,务本轻末,那么,寒门才子为什么一定要去重点大学,练成手无缚鸡力的“多余人”?
  顺便说一下,这个议题看似让人忧心忡忡,实际上可能会陷到旧思路的怪圈里。
  阶层固化是教育造成的?还是说阶层固化造成了教育权的旁落?
  寒门学子一定要学而优则读重点大学吗?为什么非要这样?进了重点大学,是不是就意味着能改变阶层呢?
  有人说,阶层的固化不是教育的原因,而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原因。政治制度直接影响了教育。要知道,几十年前,寒门学子可是能进重点大学的,那么高比例的人进了重点大学,现在正在挑大梁吧。可是,他们又做了什么呢?又能做什么呢?社会阶层现在不是已经到了固化的地步了吗?

  现在的寒门学子很少能上重点大学,其恶果是什么,恐怕还有待于观察。
  也有人说,即使寒门学子仍然可以进重点大学,阶级固化的现状也不会改变。就像九品中正制度下英俊沉下僚一样,出了英俊,也照样有离离山上苗凌驾于郁郁涧底松的。这样的话,阶级固化与教育就关系不大了,教育充其量是个帮闲。
  前面的讨论中,有人议及了江南大学生愿意回乡,中西部穷死饿死也要留北上广深的现象,倒是耐人寻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11: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在无法说别的什么的情况下,那就先讨论打破重点学校的教育垄断吧。从小学到大学,取消重点大学制度,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只强调重点专业,不强调综合排名。重点专业的考评,结合学生就业、教师科研、教师和毕业学生的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定。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保留差距又缩小差距。】
商量一下:这要影响很多人的利益的,户籍部门主管,重点校的领导,收辅导费的教师,重点大学的招生人员,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考评的专业人员,教科辅导书的采购整个链条上的书商领导教师,科研申请的相关链条上的很多朋友。
打破的阻力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自底层到高层都能找到抵制的理由,都能成为改变的抵制力量,不改变利益结构不给予相关利益方一个合适的利益输送安排,这样的改变基本不可能推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3 12: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0楼henry2000888于2011-08-23 11:32发表的 :
【 一、在无法说别的什么的情况下,那就先讨论打破重点学校的教育垄断吧。从小学到大学,取消重点大学制度,从基础理论到应用研究,只强调重点专业,不强调综合排名。重点专业的考评,结合学生就业、教师科研、教师和毕业学生的社会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定。与此同时,教育经费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保留差距又缩小差距。】
商量一下:这要影响很多人的利益的,户籍部门主管,重点校的领导,收辅导费的教师,重点大学的招生人员,教育部门主管领导,考评的专业人员,教科辅导书的采购整个链条上的书商领导教师,科研申请的相关链条上的很多朋友。
打破的阻力来自教育部门内部自底层到高层都能找到抵制的理由,都能成为改变的抵制力量,不改变利益结构不给予相关利益方一个合适的利益输送安排,这样的改变基本不可能推广的。



所以是在无法说别的什么的情况下,做此发言。
俺基本上持悲观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9 14: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再见到他时,孩子被打得鼻青脸肿的,一个礼拜都没敢上学,就在外面溜达。”刘英心疼得直掉眼泪,开学不到半学期,就赶紧把大儿子接回北京,又回到打工子弟学校上了初中,最终没能参加高考,只好上了一所职业学校。
http://news.qq.com/a/20110829/000138.htm

可悲的社会教育,从小就受到社会教育歧视,我们祖国还有希望吗
看到这种场面我都热框营泪呀,做为人父的我,能感受都他们无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29 14:4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的讨论中,有人议及了江南大学生愿意回乡,中西部穷死饿死也要留北上广深的现象,倒是耐人寻味。】

继续就陶版的话题讨论:

留在北上广深的最基本的理由就是这四个地方没有中西部那些地方那么深的地方关系羁绊,最起码做事靠背景的因素要稍微少一些,最近几年回流北上广深的最大人群就是那些中西部寒门优秀学子,因为回去发现自己更难在地方上获取平等的资源和平台。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北上广深的应用水平很高,在这样的平台上面能发挥自己,而且不至于落后国际先进水准太多,而中西部地方上不仅应用水准不如北上广深,而且资讯和软环境也很差。

江南的学子愿意回乡,这和当地人文和发展水平有关,就浙江这块,不仅乡镇经济发达,而且投资气氛活跃,政府管理水准也是全国先进的(最少就是不怎么干涉当地企业的正常运营),回乡不仅仅享受当地农村比较高福利待遇,而且有更多人际关系和生意机会,比较起来,江南学子的这些好处也是当地人自己干出来的,自己营造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5 12:56: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05/8936110_0.shtml
这次切身经历让陈静觉得,“小升初就是‘拼爹’,真正参加电脑派位的都是些平民百姓”。

这句话让我认识深刻,不固化才怪了,从这一层就开始帅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10:38 , Processed in 0.241326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