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96|回复: 0

[【社会视角】] 长城英文译名错误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7 08: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译名是小事,如何保护才重要。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9/17/content_3414456.htm
文化旅游系列谈
长城英文译名错误之我见
裴钰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9-1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从长城景区调研回来,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长城的英文译名“The Great Wall”错了。这个译名,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了国际上对我国长城的理解,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们自己对长城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以文化遗产的视野,长城不是墙(wall),而是中国古代的边塞城镇(town),关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屯军地、生活地、物资供给地、边贸交流地,和多民族不同民俗传承一起,构成中国古代边塞交流和军事防御的文明系统。从古代军事角度来说,长城是“城镇防御”,所谓城墙(wall)仅仅是边塞城镇的一部分。比如,明代八达岭长城的岔道古镇,是屯军地,也是边贸往来的枢纽之地,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古镇。

  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讲,应该做边塞城镇的系统保护,全面而又系统地保护包括长城城墙在内的区域城镇,是一个又一个区域城镇的“片”保护,绝不是一个又一个烽火台、敌楼等等的“点”保护。自古以来,长城不仅是一堵墙,一个个烽火台,而且始终是一座座的防御城镇;万里长城也并非绵延万里的一堵墙,而是由众多边塞城镇组合而成的防御区域。长城保护的重心要放在护“城”,而非护“墙”,要做好边塞古城镇的整体规划和系统保护。

  遗产保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复兴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长城的文化传承,也并不仅仅是军事防御,而且是基于中国传统的边塞文化、多民族交流融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古代民族民俗的传承资源。因此,长城的文化保护,不是个体文物(墙)的保护,而是文明系统(民族民俗)的保护。

  从遗产开发的角度讲,长城是“城”,也不是“墙”,烽火台、敌楼、墩台等均是景区的景观物,景区区域要充分扩展,成为古城镇的区域开发。毛泽东诗云:“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到”字非常精准,讲的就是到达长城的城镇,通过观光、住宿、娱乐、购物等方式,切身体验古代边塞生活和民族民俗传统,这才是“文化旅游”的完整概念。

  所谓“爬长城”实际上是爬墙,是错误的说法,无论是尼克松、里根还是奥巴马,30多年间,来中国的美国总统们对长城的亲身感受,就是在一段长城的城墙上溜达,这还是源于Great Wall的误导。Great Wall也在思路上严重干扰了对长城景区的开发利用。现在的长城景区,与其说是旅游景区,还不如说是一个“露天博物馆”,长城被狭隘地“保护”为一堵墙,竖立在山峦之上。海内外游客云集到此,爬了爬城墙,扭头就走。绝大多数旅行社都把长城的游览时间定在90分钟~120分钟,缺乏必要的休闲、娱乐、购物的时间。所以,现有的长城景区普遍地严重依赖门票收入,产业链延展匮乏,服务业发展水平很低,一方面每年游客接待量极其庞大,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却长期徘徊在低层次、低品质、低水平,和“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定位非常不匹配。

  故宫的英文译名是Palace Museum,而在《世界遗产名录》上,却是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明清皇宫),这说明在世界遗产的视野中,故宫是作为 “皇城”加以保护的。今天的世界遗产旅游,不是把文化遗产搞成一个个孤立的文物或者博物馆,长城不是墙(wall),故宫也不是博物馆(museum),而是要回归文化遗产的系统体系,系统保护和系统开发。

  个人以为,从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角度,长城的英文译为 The Great Town,则更为精准。为长城的英文译名挑错不是目的,而是以此为契机,梳理清楚长城的文化遗产属性。长城是文化遗产,而非文物,在未来五年,长城各大景区将成为新型边塞古镇文化旅游的新热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4:24 , Processed in 0.19559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