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1|回复: 0

[【社会视角】] “齐全哥”还缺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4 15: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ef8e900100kngm.html?tj=1


一箱装着补品,一箱是日常用药;几大包春夏秋冬衣物,毛巾带了7条;一台立式电风扇,还有牛奶、苹果各一箱;卫生纸准备了四年的,满满一大箱……就这样,大一新生郑宇带着他的14包行李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
  陪同他的,除了父母之外,还有姑姑、小姨,坐在轮椅上的83岁的奶奶。“护送”他的,则是一辆私家车,而后是10名志愿者。
  即便这样,母亲仍不满意,她认为“带来的卫生纸还不一定够孩子用4年”,“他从小就体弱多病,怕他来大学后吃不消,药品还是准备齐全点好。”最后,她还亲自去食堂体验生活,给儿子的饮食把关。  
  这样的举动,轰动了武汉科大的整个校园,大家都称呼他“齐全哥”。

  若只是“齐全哥”一人如此还倒罢了,但“齐全哥”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到各大学新生报到处看看,到处活跃着“齐全哥”的身影。
  当然,父母爱子女,自然无错;但爱,也要有方法。我们必须要思考,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成长。那么如果你的爱阻碍了或者说负面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这种爱又有何意义?日后长辈一朝眼闭了,孩子长到四五十岁了,胡子拉碴了,依然撅着嘴向人要奶瓶,这该如何是好?
  就像郑家,给孩子那么多的生活物品,提供优厚的物质条件,他是否就一定生活的快乐呢?答案显而易见。在大学,从小的温室却让他渐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此丰厚的条件并不会维持多久,就像郑母所说,“四年的卫生纸并不一定够用”,那么如果当外界一旦发生了变化,他又该怎样面对?前后的落差,会让他心理承受更大的压力。不懂得分享、自私自利、承受挫折的能力差……这些问题,都会伴随着丰厚的物质条件相继出现。一旦出现,便很难解决,而这些精神上的缺失,要远比物质的匮乏难解决得多。
  回头再看看中国,几千年来,一代代人同守一屋檐,有的孩子从小到老都没离开过父母,有的父母也总自私的把孩子一辈子困在身边,怕他们受伤。但想想不放飞的雏鹰,他能高飞么?这样的父母,到底是爱还是害?
  在子女的教育方面,我倒是很欣赏老美的做法的。在美国,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8岁之后,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从此,家长就让他们的孩子出去住,而孩子的经济来源可以说90%是来自他们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上大学的钱都是凭借贷款,奖学金,或者政府的资助得来。
  其实,美国的小孩比较独立是因为他们从小就学起了。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日起,他就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做的事情。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奶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喝。喝完了,父母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
  一般来说,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管他们是进大学深造,还是走上工作岗位,就是他们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时候了。绝大多数青年就离开家走上了自我奋斗的道路。
  再看看我们这一代人,五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上大学,并且有83岁的奶奶坐在轮椅上前来“助阵”,怕带的不多给小孩带来不便,怕吃饭条件太差会饿到小孩,怕小孩进入大学会不适应……独生子女的一代从他们这代开始,无法不让家长去宠溺孩子,但岂不知过分的宠溺,给他们的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健全。
  相比之下,美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中国的父母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付出得多,要求得多,对个性方面压制得也多,最后受到的挫折也就越多,困难也就越多。
  人,都有一种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而我们的父母,正在用他们“爱”的本能使孩子的另一种本能逐渐削弱,甚至丧失。


如今已经是见怪不怪的现象,后果也许不会像文章所说那么严重,不过这样的学生被同学看不起是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3:02 , Processed in 0.227046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