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5|回复: 1

[【社会视角】] 究竟是谁创造了“肌肉溶解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5 10:5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7月份开始,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陆续收治了因食用龙虾而入院的病人。这些患者并没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均表现为肌肉酸痛难忍,医生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情况严重的还因肾功能受损,出现了 “酱油尿”。经调查,或因“洗虾粉”致病。(8月23日《扬子晚报》)
尽管真正的致病因素还有待进一
步厘清,但“吃龙虾”引发“肌肉溶解症”应该已经确证无疑,而“洗虾粉”作为幕后的嫌疑犯,也已经基本被锁定,既然疾病的诱因已经定位在龙虾身上,只要人们 “珍爱生命,远离龙虾”,肌肉溶解症自然不会找上门来。
但“洗虾粉”绝不是什么孤家寡人,从避孕药黄鳝,到瘦肉精猪,再到注水牛肉、洗衣粉油条、苏丹红辣酱、香精大米……既然人体早已成了随心所欲的实验场,前所未有的离奇怪病被制造出来,不过是迟早的事儿。究竟是谁创造出了“肌肉溶解症”,显然不应止于“龙虾”和“洗虾粉”。 武洁
“舒血宁”是不是另一种“芦笋片”?
8月16日,在宁波工作的舟山女子夏萍因扁桃体化脓引起发烧前往鄞州第二医院看病,坐诊医生给她开出一张1350元的药方,其中包括了854元的注射药物舒血宁注射液。(8月23日《钱江晚报》)
“舒血宁”的说明书里写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这样的说明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的使用的确可以很宽广。只要是生病的人,都可以用之来改善微循环,所以,不管患了什么病,拿来使用基本都没错。这是一种“理直气壮”的医疗原则啊!所以,那位医院负责人一开始才敢公开为之辩解强调,这样的用药是为了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无过错的。
生病的人都需要提高免疫力,都需要改善微循环,在这种霸气腾腾的借口下,一个感冒就用上了这样价格不菲的“舒血宁”,带来了一张1350元的药方,这又有什么好奇怪的?
这也让我想起了在出厂价15.5元,卖到213元的“天价芦笋片”事件,有文章指出,芦笋无非就是一种从国外引进来的新鲜蔬菜,经过制药企业把它“中国化”之后就变成了抗癌的中药,被当成一种辅助用药大面积使用。“舒血宁”与“芦笋片”都是我们的医药企业挖掘提炼出来的中成药药品,他们的适应症如此广阔惊人,令人叹为观止。但遗憾的是,这样“神奇”的类似药品在医院中大面积使用,只出现在我们这一个国家,这俨然已经成了一种医疗国情。 吴帅
一份“包养公证”的法律尴尬
老板担心自己花钱打水漂,“二奶”担心老板说话不算数,二人遂到河南新郑市公证处办理协议书公证,希望能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各自的权益。公证处对两人批评教育后,最终拒绝了两人的公证请求。8月20日,公证处向媒体透露了这个老板领着“二奶”办“包养公证”的荒唐闹剧。(8月23日《大河报》)
从偷偷摸摸的“地下交易”,到明目张胆的“包养协议”——— 公众对“包二奶”的道德拷问已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包二奶”这个一度让法律左右为难的社会“毒瘤”,现在,居然向法律发出了公然挑衅,争取“合法化”,莫非相关法律也要被“包养”不成?
当道德出现模糊判断而约束乏力时,亟需法律廓清界限。可遍观法律条文,并没有“包二奶违法”的明文规定。还有人主张,婚姻法不必管“包二奶”,“重婚罪”没有扩大解释的法理依据。正是因为法律的暧昧界定,才使“包二奶”成了法律默许的“合法行为”。要不,人家怎么会明目张胆地要求“包养公证”呢?现在,“包二奶”已经找上门来了,法律又该如何应对这种尴尬呢? 李学人
名师进课堂比做班主任更需要
吉林大学近日将实施 “名师班主任计划”,要求吉林大学两院院士、资深教授等校内外知名学者做好出任该校2010级新生班主任的准备。名师班主任工作重在指导与交流,在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助理的协助下,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予指导。(8月23日《京华时报》)
我们知道,大学教师尤其是挣得一定社会地位和名声的所谓名师,是非常忙碌的。跑关系争项目、写论文出成果、当专家做评委、受邀请开讲座、被挂名做兼职等等,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甚至天南海北、马不停蹄。情况严重之时,以至于大学课堂上出现“谈笑无鸿儒”的尴尬局面。
这样一种忙碌的状态,除了大学科研导向等外在因素的驱使外,其实更多的是源自教师内心里对名与利的急迫追逐。换句话说,政策环境的外在因素与教师自身责任感削弱使得大学里的名师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育人之上。因此,与其推出不知道能否实现的“名师班主任计划”,还不如下点工夫把名师们请回到课堂上有效。 卢荻秋



原址: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detail_2010_08/24/2208423_0.shtml
原来只想看看“肌溶解症”是怎么回事,文章还附带了三个话题,那就一起看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5 11: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师进课堂比做班主任更需要
吉林大学近日将实施 “名师班主任计划”,要求吉林大学两院院士、资深教授等校内外知名学者做好出任该校2010级新生班主任的准备。名师班主任工作重在指导与交流,在学生辅导员和学生助理的协助下,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予指导。(8月23日《京华时报》)
我们知道,大学教师尤其是挣得一定社会地位和名声的所谓名师,是非常忙碌的。跑关系争项目、写论文出成果、当专家做评委、受邀请开讲座、被挂名做兼职等等,一个个都忙得不亦乐乎,有的甚至天南海北、马不停蹄。情况严重之时,以至于大学课堂上出现“谈笑无鸿儒”的尴尬局面。
这样一种忙碌的状态,除了大学科研导向等外在因素的驱使外,其实更多的是源自教师内心里对名与利的急迫追逐。换句话说,政策环境的外在因素与教师自身责任感削弱使得大学里的名师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育人之上。因此,与其推出不知道能否实现的“名师班主任计划”,还不如下点工夫把名师们请回到课堂上有效。
我当年就在那念本科,进校初除了辅导员之外,也有一个所谓班主任,据说还是从牛津回来的。但除了入学的时候见过一面之外,到我毕业之时,都未有二面之缘。估计这个什么院士、名师之类的,也是个形式。最后两段说得非常在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1:05 , Processed in 0.20392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