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04|回复: 2

[【图书推荐】] 文津书店2009年古籍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30 19: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津书店2009年征订目录
电话:010-66126178 66126179 详细目录:www.nlcbook.com

序号  书    名  册 数  定价  出版日期  页码
1  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文献集成  精38册  22000  2009年01月  1
2  退翁先生留存名流书札  精5册  2200  2009年01月  2
3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精101册  60000  2007年03月  1
4  清代版刻牌记图录  精14册  5600  2007年03月  2
5  名家书札墨迹  精24册  9800  2007年03月  4
6  中国旧海关与近代社会图史  精10册  14280  2006年12月  5
7  中国历史名人别传录(见以下目录)  精29册  13800  2007年03月  6
  周悫慎公事略辑录  精3册  1260  2007年03月  7
  周濂溪先生实录  精4册  1920  2007年03月  8
  曾国藩别传集  精7册  3200  2007年03月  9
  新编张文襄公事略  精1册  680  2007年03月  10
  文文山传信录  精1册  480  2007年03月  11
  王阳明先生事略   精1册  480  2007年03月  11
  棠荫会编  精1册  550  2007年03月  12
  倪瓒别传  精1册  530  2007年03月  13
  潜 溪 录   精2册  780  2007年03月  14
  米襄阳外纪  精1册  360  2007年03月  15
  刘坤一事略  精1册  680  2007年03月  15
  李鸿章别传集  精3册  1400  2007年03月  16
  惠 烈 录  精1册  580  2007年03月  17
  伏 乘  精1册  480  2007年03月  18
  蔡松坡先生事略  精1册  420  2007年03月  19
8  历代日记丛抄  精200册附1册  96000  2006年04月  20
9  历代日记丛抄提要  精1册  280  2006年04月  21
10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  精24册  11800  2006年05月  22
11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  精100册  46000  2005年10月  23
12  清末兵阵衣制图录  经折装1函2册  1800  2005年10月  24
13  稿本有泰文集  精10册  4900  2005年02月  25
14  原抄本《朱批鄂太保奏折》  精5册  2480  2005年02月  26
15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精10册  5800  2004年11月  27
16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精7册  2100  2005年05月  28
17  孤本旧方志选编  精26册  12800  2004年11月  29
18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   精10册(彩印)  6600  2004年06月  30
19  中华山水志丛刊   精双栏75册  35000  2004年06月  32
20  醉竹轩丛稿  精36册  16200  2004年06月  33
21  醒目清心录  精13册  6300  2004年06月  34
22  明清史探索  精1册  120  2004年06月  35
23  清光绪兵部奏稿  精13册  5800  2004年05月  35
24  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  精双栏90册  48000  2003年10月  36
25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精30册  16000  2003年10月  38
26  孤本明代人物小传  精10册  5300  2003年10月  38
27  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  精50册  26000  2003年04月  39
28  古籍珍本游记丛刊  精16册  7800  2003年04月  39
29  乡土志抄稿本选编  精16册  7800  2002年08月  40
30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  线装365册  98500  2002年08月  40
31  清代孤本方志选  精60册  32000  2001年10月  41
32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  精16册  8000  2001年11月  43
33  明代孤本方志选  精12册  6800  2000年09月  43
34  族姓史料丛编    精5册      1600  2000年09月  44
35  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  精10册  8800  2000年09月  45
36  大唐开元礼  精1册  238  2000年05月  46


《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文献集成》
精装:38册       标准16开
2009年1月出版     定价:22000元
饶应祺(1837—1903),字子维,号春山,祖籍江西,生于湖北恩施(清湖北宣恩县晓关)。清咸丰年贡生,同治元年(1862)中举人,由知县、知府,官至新疆、安徽巡抚。在关陇、新疆前后三十余年,整顿地方,功勋卓著。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奉命调任安徽巡抚,在赴任途中因劳累病卒于哈密。
    饶应祺的名声显赫于晚清朝野,始于他出任陕西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府之时。《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文献集成》也是以此时为始。在饶应祺从政的数十年间,产生过无数的行政文书和往来信函与电报文书。正是饶应祺一生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本书整理刊布的绝大部分奏疏、信函、电报原稿和抄稿。这些珍贵的稿本文献,原为饶应祺孙女饶毓苏与孙女婿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耀华先生之家藏,1971年5月4日,在著名清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钟翰等人的建议下,以林耀华先生的名义,将这批文献全部捐献给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古籍部。
《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文献集成》有文稿7000余件,是同州、甘州、新疆奏折、奏片、公牍;反应饶氏与清朝皇帝、大臣以及地方官衙、亲朋好友往来的明电、密电、信函稿本,附有母亲行述等。另有是与饶应祺收藏在一起的左宗棠的部分文书。这些文献全部为手写稿本,其中,由饶应祺向清廷上疏的奏折约有617 件,各种电报稿4437件,书信稿 1677 件,本传与家传等文稿数十件,左宗棠稿本1函232件。这批稿本目前已经是国内外收藏的孤本文献,其存史价值与文物价值无可替代。许多内容是上疏新疆民族问题、中俄、中英边界问题的,奏本和电稿都请求皇帝或朝廷六部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做出答复,大部分奏折和往复电报稿本上,也附有皇帝或朝臣的批示意见,从而真实地体现着光绪朝廷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方针策略,这又是研究晚清外交、民族政策和策略尤其是有关新疆边界、民族治理、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是研究清代晚期政治制度、行政机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第二任为陶模,饶应祺是第三任。前两任新疆巡抚的奏稿文本,均早已刻板或影印出版。刘锦棠的文稿共有360件,被编辑在16卷的《刘襄勤公奏稿》之中。陶模的遗稿共有12卷,民国十二年(1923)由陆洪涛校勘的《陶勤肃公奏议遗稿》铅印本问世。刘锦棠于光绪十六年病卒,在他死后8年,长沙就刻印了他的奏稿,陶模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去世,10年后的1912年也有了陶模奏稿铅印本发行。而一向被誉为清官的第三任新疆巡抚饶应祺的奏稿、信稿和电稿,距饶巡抚离世已经过了105年之久终于公之于世,为国内外史学家提供了最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退翁先生留存名流书札》
精装5册         标准16开
2009年1月出版      定价:2200元
周肇祥(1880—1954),字养庵,又字嵩灵,浙江绍兴人。别号退翁,室名宝觚楼,晚年人称“无畏道长”。清举人。早年就学于京师大学堂、政法学校。任北京政府京师警察总监、山东盐运使,授上大夫加少卿衔。民国初年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署理湖南省长。辗转定居北京从事绘画,精于古器物鉴赏,善画竹兰花草,以金石书画授诸生。任故宫古物陈列所长,东方绘画协会干事、委员。与金北楼共(金城[1878—1926]又名绍城,字拱北,号北楼,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创中国画学研究会,自任会长,主持北京画坛十余年,形成南北两大画派的北方画派,为京津画派领袖。
退翁好结交朋友,更有社会名流书信往来。今文津书店与学苑出版社合作集成《退翁先生留存名流书札》一书。
退翁先生领导中国画学研究会,延续二十多年,成员最多时达五百余人,与会员的书信往来成为退翁先生重要的交流渠道之一,信函最多。退翁先生信函往来也分不同时期而此多彼少。如民国“清史馆”成立,退翁先生为清史馆提调,与馆长赵尔巽、总纂柯劭忞等都有通信。所以,那个时期他们的信函最多。退翁先生早年做过清末的官吏,与达官显贵有交往;民国初,又为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要员,亦与军政大员有书信交往。《退翁先生留存名流书札》一书不仅收有日本前首相西园寺公望([1849—1940]日本政治家,曾两度出任日本首相)信札,还有中国早期的实业家许鼎霖(1857-1915)、叶景葵(1874-1949);既有谭家菜创始人著名学者谭祖任书札,又有版本学家和大藏书家的书札。除以上社会名流书札外,还集有退翁先生书牍稿六十余通,《鹿教小记》附诗稿一册。
退翁先生通文史,生平重收藏文物。他集有的清末军政、书画名流致蕴卿(董恂[1810-1892]字忱甫,号韫卿、蕴卿)、顾瑗(字亚蘧)等书札百余通,“莲生存札”(王懿荣[1845-1900]字莲生或廉生)数十通,每翻开一篇必使人惊叹不止,故《退翁先生留存名流书札》也一一收录。
《退翁先生留存名流书札》为清末民国时期著名人物和书法大家的墨迹,不仅是一部有欣赏和研习价值的书法作品,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民国史料。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主编:来新夏     ISBN7-5077-2623-1
国家清史项目 精装:101册 定价:60000元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是一部收录清代科举人物及其家族主要人员传记资料(所谓“三代履历”)的大型工具书。旨在为学人从事清史研究提供丰富、原始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以免躬亲翻检之劳。
  是书以清代刻印本《硃卷》为主要收入范围。世传清代《硃卷》包括誊写本和刻印本两种。清代科举制度规定,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用墨笔书写的试卷叫墨卷,然后再由专门誊录的人用硃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认识笔迹,这种用硃笔誊写的卷子,叫作“硃卷”;又考中的人,把取中的文字(所谓“八股文”)以及自己和父、祖辈的传记资料刻印成小册子,分送师友亲朋,这种刻印成的卷子,也叫《硃卷》。本书收录刻印本的《硃卷》还包括其家族的履历。它以清代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为纵线条目,以科举人物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三代履历” 资料为横向内容,裒集一帙,故名《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
  硃卷履历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清代应试生本人的传记资料,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的世系史料。其特点是对本家族凡有科举功名者全部列入,从而成为研究清代科举家族最完整的原始资料。硃卷履历具有准确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特点。其内容的准确性,又超过普通家族的家譜或族譜。
  硃卷刊刻始於明代,至清代则刊刻硃卷普遍通行。清代举人的总数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清代一百一十二科共有举人十四万名以上.清代有进士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八名,每名进士和举人一般都有一分硃卷,则曾有朱卷逾十六万分,加上通常人们都将贡生的贡卷也归入硃卷一类,从理论上说清代至少有朱卷十八万分以上。 硃卷中的履历数量,大大超过《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人物,可以极大丰富对清代人物的研究,成为清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资源。据了解,现存国内各界硃卷约有两万五千种左右。本书仅收一万一千个应试生的履历,今后还要出续集,做为本书的补充。
  本书具备三种功用。一是查找清代科举人物的传记资料,包括姓名、字号、中的科名、受业师等资料;二是查找清代科举人物家族中每一位主要成员的传记资料,包括姓名、字号、官职、著述、族系关系等基本情况;三是充当《家谱》使用。由于《硃卷》中“三代履历”记述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其《家谱》的缩写,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又具一万种《家谱》的功用。
  正文编排:本书以科举人物为条目,每一位科举人物为独立的一个条目,该条目与其前后的条目在排序上没有内在关系。
  索引编制:为了便于使用,本书编制了人名索引。以科举人物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进行编排。为便于从其他角度进行检索,于人名索引之前,编制了人名字头的笔画和四角号码检字。
《清代版刻牌记图录》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       2007年03月出版
 ISBN7-5077-2801-9 精装大16开:14册 定价:5600元 
  牌记又称“牌”、“书牌”、“木记”等,是我国古代刻书中带有题识文字的围框。牌记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六朝写本的题记,宋朝时,随着版刻事业的发展,牌记比较广泛地运用于书籍当中,以后历经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牌记的内容、形状、功能等都有所发展。各个朝代甚至朝代的不同时期,由于发展水平、版刻风格的不同,牌记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牌记一般位于书名叶之后或卷末的空白处。牌记的字数多少不一,少则几个、十几个,多则上百个。牌记的形状非常丰富,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钟形、鼎形、爵形、亚字形、椭圆形、碑形等等。牌记的内容往往包括刊刻时间、刊刻者、刊刻地,也有的牌记说明底本来源、刻书经过甚至版刻版权。
  牌记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是版本鉴定价值,由于牌记多记载书籍的刊刻时间、刊刻者、刊刻地、版刻传承、底本来源等内容,为我们鉴定版本提供了简单明了、切实可靠的依据;其次是古代版权研究资料,宋刻《东都事略》的牌记镌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等字样,这样的牌记历代都有,为我们研究古代版权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再次是艺术价值,牌记的形状不一,字体多样,刊刻精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尽管牌记具有如此重要的价值,但是对它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关的整理工作也比较少见。林申清先生的《宋元书刻牌记图录》一书对宋元两代的版刻牌记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而明、清两朝的版刻牌记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整理著作的编撰。《清代版刻牌记图录》一书的出版,将弥补这一空白,为牌记研究、古籍版本鉴定等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
  《清代版刻牌记图录》收录古籍二千余种,每一种书选择其中一至二幅牌记图像,一幅卷端或总目图像,共计有四千幅左右的图像。每一幅牌记图像都是原大影印,经过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和较高价值。全书按照牌记的时间顺序编排,后附书名索引和出版者索引。
  通过《清代版刻牌记图录》一书的编辑出版,我们希望能够使清代的牌记情况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使清代的刻书特点、整体概况也得到比较全面的反映,从而为我们研究清代书籍出版史、鉴定版本等提供大量准确可靠的资料。

《名家书札墨迹》
精装:24册      定价:9800元 
ISBN7-80106-633-2   2007年03月出版
  《名家书札墨迹》一书收辑了明清及民国期间裒集成册的名家手札墨迹八十种,涉及三代名家一百余人。“书札”又称“手札”“尺牍”,是古代乃至近代人们交往的主要形式,特别是达官贵人文人硕儒,书札更成为他们出将入相经略治事、谈诗论道辨章学术、抒发胸臆显露才华的重要载体。在本书中大量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如徐世昌与曹秉章筹编《清儒学案》一书交往信札;吴大澂抚湘公务的《吴愙斋抚湘书牍稿》;反映文人而首辅一朝的公卿们治国施政的《曾胡彭左手札》;一代学者大儒论学考古的《罗振玉手札》;反映西方文化浸入渗透的《圣保罗谕罗马教友的书札》;北伐名将辛亥名人的《蔡松坡先生手札》,这些手札的史料参考价值和鉴赏收藏价值都是显而易见的。以今天人们的眼光来看,书札己经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文明历程的一块里程碑,审视欣赏传统文化的一个橱窗,从中可以欣赏到一代名家书法真迹的风范,可以看到一代哲人的喜怒哀乐所言所行,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化传统注入的心血和先人创造的文明结晶。
我们影印出版名人名家书札,也就是要使一代代古圣先贤的道德文章灵光再现,沾灌后人。为了能使今天的读者更顺畅地解读古人的手迹,我们特邀请了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几位专精文献学的专家、博士、博士后,对每一部独立成册的手札集进行了提要撰写,以期揭示其内涵,引导人们略窥门径,为读者提供一个学习和欣赏的参考。

《中国旧海关与近代社会图史》
精装大16开:全10册  定价:14280元  ISBN 7-80165-260-6
【编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  2006年12月出版
中国近代海关为外籍税务司制度下的海关,被帝国主义者把持近一个世纪,它既是帝国主义掌控近代中国政治的工具,又是帝国主义渗透近代中国社会各领域的据点,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重要象征之一。
图史收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详实的档案原件,以中国旧海关发展史为主线,用图说的形式反映了从1840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一百余年旧海关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写实性和可读性。除正常关务外,还同时兼办港务、航政、检疫、气象、引水、灯塔、浮标、治港治河;经办外债、赔款、邮政以及商标注册;参与经办当时大量的洋务活动;管辖全国海关所在地五十里以内的常关;代订国际协议;代办国际展览;代为整理国内公债;发放外交使领馆经费及军警薪饷,并于一九二九年建立海陆缉私武装舰队,代我巡防国境等,其权力早已超出正常的海关所属业务范畴。更多内容涉及到旧海关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通、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宗教、地方行政等方方面面的影响。
  本历史大型画册是继大型历史文献《中国旧海关史料》(全套170册)之后,又一部以图片形式全面展示旧海关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大量照片和档案原件都是第一次面世,非常珍贵。它的出版必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名人别传录》
精装:29册     标准:16开 
ISBN7-5077-2805-7  定价:13800元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这个历史大舞台中,不知有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英雄豪杰、志士仁人,演绎着中华民族进程的轨迹,充扮了自己不可缺少的角色。在这片悠久文化的大陆上,涌现出的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主角一生奋斗的成长经历和动人事迹,贯穿着坚韧不拔、毅力非凡的精神品质,铸成了中华民族的灵魂。
  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和所谓时代精神,都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他们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产。以这些历史人物的演绎进程为主线,归纳出历史长河中那些不能湮灭的时代和人物特点,提取他们的智慧精华,使他们再次登台亮相,正是我们整理出版《中国历史名人别传录》目的所在。
  《中国历史名人别传录》收入伏胜《伏乘》、周敦颐《周濂溪先生实录》、米芾《米襄阳外纪》、文天祥《文文山传信录》、倪瓒《清閟阁志、清贤纪》、宋濂《潜溪录》、青文胜《惠烈录》、王守仁《王阳明先生事略》、马得祯《棠荫会编》、曾国藩《曾国藩别传集》、李鸿章《李鸿章别传集》、刘坤一《刘坤一事略》、张之洞《新编张文襄公事略》、周馥《周悫慎公事略辑录》、蔡锷《蔡松坡先生事略》十五位中国历史名人的传记资料。这批人物因所处历史时期不同,其传记资料特点也各有差异,以传记类中别传体资料为主。别传:始设于唐人刘知几《史通杂述》“杂史”中。以后,人们对“本传”中“家传”、“史传”以外的资料称“别传”。此外,补充“本传”的资料也称“别传”。别传类资料记载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非常丰富,社会各界有大量收藏。它同本传一样,是了解、认识、研究历史和人物重要的资料来源。《中国历史名人别传录》由社会上比较稀见的资料组成,它们既扩大了史学家的研究范围,又丰富了广大读者及收藏家精神文化的需求。

《周悫慎公事略辑录》      
精装:3册 定价:1260元 2007年03月出版
  周馥(1837----- 1921)安徽至德(今属东至县)纸坑山人,字玉山,号兰溪。清咸丰十一年(1861)以诸生始入曾国藩幕中。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召致随营总文牍。1877年署永定河道。1881年署津海关道。1883年兼署天津兵备道。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任职前敌营务处转运军需,马关议和后,自请免职。1899年复任四川布政使。次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他调任直隶布政使 ,并入京处理教案。1901年李鸿章病死,遂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904年任两江总督,1906年任闽浙总督,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尚书。1917年张勋复辟,被委任为协办大学士。卒谥悫慎。遗有《周悫慎公全集》传世。
  周馥为官四十载,协助李鸿章治理水患,理军督战,兴学办校,开矿筑路,推行新政,创办洋务,从一介诸生攀至兵部尚书高位,实属奇迹。不仅如此,周馥以后几代也是名人辈出:被人们誉为“红顶商人”的周学熙,前中华邮票会会长周今觉,还有周叔韬、周一良、周煦良、周绍良等,都是专家学者。所以,对周馥及家族的认识和了解成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周悫慎公事略辑录》收录了周馥别传资料五种,它们是:《周馥行状》、《周悫慎公荣哀录》、《建德尚书七十赐寿图》、《周悫慎公百龄纪念图咏》、《周悫慎公自订年谱》。希望本“辑录”的出版,能对认识和了解周馥及家族有所帮助。
《周濂溪先生实录》
精装:4册  定价:1920元 2007年03月出版
  《周濂溪先生实录》是宋朝著名思想家周敦颐事迹、遗闻、著述的专辑。
  周敦颐(1017------ 1073)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初为洪州分宁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改任郴州桂阳(今湖南桂阳)令。因其在郴州和桂阳皆有治绩,于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改授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周敦颐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声名远播。嘉祐六年(1061年),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西路刑狱,次年移知南康军。熙宁五年(1072)定居于庐山濂溪书堂,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岁。卒谥元公。
  周敦颐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周敦颐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去世以后,他所开创的宋明理学,经过他的学生程颢、程颐继承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后来又经过朱熹的继续和发扬,终于成为封建时代官方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周濂溪先生实录》收录(明)胥从化编《濂溪志》十卷 明万历刻本、(明)李嵊慈等辑《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十三卷 明天启年刻本、(清)吴大镕修 (清)常在编《道国元公濂溪周夫子志》十六卷 清康熙刻本、衡阳彭玉麟辑《希贤录》。这些著作或以版本稀见,或以资料价值珍贵收集成册,辑周敦颐遗范、芳迹、遗书、杂著、诗赋、年表、事状、议论、褒崇、纪述、题咏、祭谒、世系等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19: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津书店2009年古籍目录

《曾国藩别传集》
精装: 7册 定价:3200元 2007年03月出版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初名子城,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1850),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十二月,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他以湘军悍将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网罗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后通称湘军),组成了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军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湘军逐渐成为主要军事力量,并上升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势力。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咸丰十一年(1861),又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枪炮。并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治同四年(1865)五月,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曾国藩始终将朱程理学放在首要地位,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1872年3月病逝南京,赠太傅,为朝廷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一百五十七卷传世。              
  关于对曾国藩的历史研究和所利用的资料,可谓是应有尽有。但史学家们和广大读者还希望有更多的新的历史资料出现。最近我们搜集了一批有关曾国藩的传记资料编辑成册,名曰《曾国藩别传集》。它是由“题咏”、“荣哀录”、“寿文”、“轶事”、“传略”、“讣告”等资料组成。其中如:佚名辑《荣哀录》,与其它同名文献多为清光绪本仅一卷不同,这份资料为同治十二年(1873)刻本,四卷,应是曾国藩最早的“荣哀录”。还有《曾太傅毅勇侯传略》、《曾国藩轶事》、《讣告》等,多数资料弥足珍贵。
  我们希望广大读者,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的了解和研究后,开发出新的课题并取得成果。

《新编张文襄公事略》  
精装:1册 定价6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新编张文襄公事略》是一部有关清末名臣张之洞的记传体专辑。它不同于正史和记传体小说,是利用历史档案资料和通过其它各种方式,间接地了解而带有主观意识记录历史人物的文学著作。它收集的是一批张之洞的历史档案资料,对研究清史和相关历史人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香岩居士、无竟居士,自号壶公等。族系河北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贵州安龙),十二岁时回南皮应童子试入县学。咸丰二年(1852),应顺天府乡试中一名举人。同治二年(1863)入都会试,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编修。屡督学典试,所至提倡经史实学。外任督抚垂三十年,在两湖最久。创办京汉铁路、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光绪末年为军机大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文集》。
  《新编张文襄公事略》收录张之洞的遗闻逸事和正史所不载的别传,如《张之洞五十年大事记》、“张之洞寿言”、“荣哀录”,等。这些史料崇尚严谨、客观,同正史一样,是了解认识历史人物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文文山传信录》
精装:1册 定价:4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文文山传信录》是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而作。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履善,号文山,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祐四年(1256)进士。
  《文文山传信录》为近人许浩基编。许浩基,字谷人。他汇萃群书,广为探讨,凡涉文天祥之诗文题詠,分别甄录,精于抉择,依类胪例。是书为景仰古人而作,选其最为扼要者,“专采艺文、诗文、碑记,得自总别集、郡邑志居多,且均藏家善本,更有海内不经见者”。(见本书周庆云《序》)是书还驳斤《宋史》谓:“公(文天祥)自奉甚厚,声伎满前”以文天祥手书《纪年录》“山水之外,别无嗜好”,衣服饮食但取粗适,不求鲜美等证其不实。许浩基积六年艰苦,风钞雪纂,终以成此书。
  这部辑民族英雄文天祥事迹专书,虽成书在80多年前,至今看来不失其历史意义,仍具有研究欣赏价值。

《王阳明先生事略》
精装:1册 定价:4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王阳明先生事略》辑《姚江传》、《阳明先生遗像》两种书,是明思想家和军事家王守仁的别传集。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姚江人,官宦世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第一,官南京吏部尚书。仁守祖母夜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故守仁初名云,五岁更名守仁。弱冠举乡试,登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受刑部主事,后因发肺病告归故里。在会稽山龙瑞宫阳明洞读书讲学,故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正德元年(1506)补兵部主事,同年冬,为以言相救戴铣等官,得罪了宦官刘瑾,被廷杖后谪贬贵州龙场驿丞。刘瑾遭诛后,正德五年(1510)任吉安庐陵知县,次年迁南京刑部主事,再任南京鸿胪寺卿。正德十一年(1516),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等地。相继镇压过各地农民及少数民族起义,平定宗室贵族宁王朱宸濠谋反叛乱。累官主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重,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有门人辑《王文成公全书》又名《阳明全集》三十八卷。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在明中晚期形成“阳明学派”,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传播广泛和深入,还传入海外,尤其对日本、朝鲜有深刻影响。
  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姚江传》中对其军事才能有更详细介绍,为我们全面认识王守仁这个历史人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另有《阳明先生遗像》一书还为我们提供了前人认识王守仁的历史档案。

《棠荫会编》
精装:1册,定价:550元 2007年03月出版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山东鱼台县人士汇文一帙,名为《棠荫会编》“以载而歌之,盖各出其所见,各贡其所闻,各条其所受德于”父母官马得祯。
  马得祯,字冲霞,山西介休人,“由内院供事”出判彝陵州,时值清廷围剿吴三桂叛寇。得祯负责办运粮饷,辑兵民事宜。他“星夜採办”,“多方买集,载以艟艨二十艘,飞棹彝陵听侯”。吴三桂部将刘之复攻城,得祯又“奉令守城西南隅,立雉牒间,竭力防御,守死不移,贼尽功击之技”,乃退。(见《棠荫会编》)得祯也因积劳欲退差办,经督抚保荐,升铜陵知县,历事三年,以内忧(指母丧)回籍。士民数千人,舢舻数百艘,追送三百六十里至浦口,登路及返。(见《康熙•鱼台县志》)康熙二十七年(1688)得祯起复补授鱼台知县。到任后,修文庙建学校,“捐数百金建置书院,将理学文风冠冕东鲁,而遂科弟蝉联名臣辈出”。得祯蒞鱼台县六年,治洪防旱,问民疾苦,察度形势,兴筑河堤一百多里,民感再生归德,名其“马公渠”。
  《棠荫会编》(清)王谦志等汇集,康熙刻本,四卷首一卷。分别为卷首:荣寿序、书院碑记、重修邑治碑记;卷一:家声治谱;卷二:福棠懿绪;卷三、卷四:垂勤鸿文。
  《棠荫会编》不仅介绍了马得祯生平事迹,亦可了解当时鱼台社会状况、历史人物和地方社会历史背景,是极为难得的历史资料。
  彝陵州:原为“夷陵州” ,古荆州地。据旧志载:水至此为夷,山至此为陵,夷陵因山川形势故而得名。明洪武年间设“夷陵州” ,清初仍沿用,后因其忌讳“夷”字,改夷陵州为“彝陵州” 。雍正十三年(1735),改彝陵州为“宜昌府” ,宜昌地名沿用至今。

《倪瓒别传》
精装:1册 定价:530元 2007年03月出版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无锡人,居梅里祇陀村。故里林木清蒨,山谷有阁名“清閟”,藏书及古彝鼎书画甚富。瓒自买田产,得钱以与亲旧。元末兵乱,瓒独乘扁舟往来震泽(今江苏吴江市一名镇)三泖(今上海松江)之间未尝定居。明洪武年间混迹编氓以终,时年74。有《清閟阁全集》等和书画作品传世。
  清閟阁是元末书画家倪瓒吟诗作画之室,亦收藏图书文玩。倪瓒十八世孙倪城,字哲夫编并资助刻印《清閟阁志》怀念先贤倪瓒。
  《清閟阁志》是后人评述赞叹、追悼、纪念倪瓒的诗文集,清人杨殿奎费时十年“详勘釐讨倪瓒奇跡异事,芟去重复,酬应不经意之作,辑为十二卷”。
  《清贤纪》六卷,明人尤镗辑,《张氏适园丛书》本。“云林遗事,伯声(即尤镗)组缀而为书者也”《清贤纪》较《清閟阁志》距倪瓒时间更近,其生平遗事应更详实可信。

《潜 溪 录》
精装:2册 定7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潜溪录》是追念考证明初著名文学家宋濂的文集。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宋濂自幼好学,曾从师元末文学大家吴莱、柳贯、黄溍。元末,顺帝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辞不应召。明初,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致全家流放茂州(今四川汶茂)宋濂途虁州病死。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末进士丁立中辑成《潜溪录》。宣统二年(1910)清末进士孙锵捐资并增补刻《潜溪录》“以为重刻《宋文宪公全集》”,故《潜溪录》版心题“宋文宪公全集”为名,版心底题“四明七千卷楼孙氏校刊”。《潜溪录》六卷卷首一卷,卷首:圣制,卷一诰敕、像赞,卷二传状,卷三祠墓,卷四经籍考,卷五赠答、诗文,卷六世系。
《米襄阳外纪》
精装:1册,定价:360元2007年03月出版
  《米襄阳外纪》是一部记载北宋著名书法家和书画收藏家米芾的专记著作。
  米芾(1051-1107),原籍太原,迁襄阳,后居润州(今镇江),世称米襄阳。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累官礼部员外郎,知淮阳军。米芾得王義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竭力求取,必得乃己。米芾善书法,能写篆、隶、楷、行、草诸体,行书成就最佳。后有法帖《蜀素帖》、《苕溪诗》等传世,和《宝晋英光集》书、画、砚诸史专著。
  《米襄阳外纪》十二卷,(明)范明泰编,(明)陈甫申补,明末刻本。书前有(明)陈继儒作《米襄阳外纪叙》。《米襄阳外纪》是研究米芾生平最具价值的历史资料,它从米芾的“恩遇,颠绝、洁癖、嗜好、尘谈、书学、画学、譽羡、书评、画评、杂记,考据”十二个方面详细记载了米芾的事迹。
  但长期来该书很少被广大读者利用,甚至更多的书画界同仁还不知其书,今将其影印出版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刘坤一事略》
精装:1册 定价:6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刘坤一(1830-1902)湖南新宁人,字岘壮,清咸丰年间诸生。五年(1855)率团练在湖南与太平军作战,屡有战绩而官至两江总督。光绪年间义和团运动起,与各帝国主义订“力保长江之约”,维系“东南大局”稳定。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力争“东三省条约”,会商各国商约,皆能极力坚持,于事有裨。卒谥忠诚。   
  《刘坤一事略》收其生平事略及幕僚的祝寿和手札等。刘坤一是清廷重臣,本书有《刘宫保七旬赐寿图》,可知朝廷对其重视,清史馆对其评价也很高。故刘坤一病逝后,清廷发布上谕对其去世表示哀悼,对刘坤一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说他“秉性公忠,才猷宏远”,“屡建功勋”,“克勤厥职”;任两江总督十余年,镇抚地方,为军民所爱戴;办理与外国交涉事件, 也颇能掌握机宜,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并特别提到了刘坤一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保护东南的“功劳”。为此,清廷追封刘坤一为一等男爵,晋赠太傅,并赏银1000两作为治丧费。予谥忠诚,入祀京师贤良祠,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任内一切处分,全部开复。
  这里有些史料虽然正史不录,但《刘坤一事略》作为其别传专辑收录,正是需全面了解认识刘坤一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李鸿章别传集》
精装:3册 定价 1400元 2007年03月出版  
  所谓别传,也是传记文学的一种。它是对家传、史传称为本传的一种补充,有助于读者对历史人物有更多地了解。《李鸿章别传集》正是这样一部汇编文献集。
  李鸿章(1823——1901)本名铜章,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东乡(今肥东县)磨店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朝考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初年在乡办团练抵抗太平军,屡败。后投曾国藩为幕僚,咸丰十一年(1861)编练的淮军调往上海,攻剿太平军后,升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此间大肆发展扩充嫡系淮军,使其成为维护清末王朝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是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的罪恶隐患。治同年间,镇压捻军。光绪年后期,绞杀了义和团运动。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津榆铁路、开平煤矿等。在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期间,主办洋务,兴办近代企业,创立北洋海军,力图富国强兵。是中国近代史最有影响的外交家,曾代表清政府对外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01年卒于北京,谥文忠,后归葬合肥,有《李文忠公全集》传世。
  《李鸿章别传集》收有《李鸿章荣哀录》、《劾李鸿章奏议》等十多种历史文献组成。这些历史资料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很难见到的,其中不乏孤本、珍本,对于常见的历史档案资料不收入。它们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人物李鸿章的相关事略,对全面了解、认识、研究李鸿章有补充作用。我们编辑这套《李鸿章别传集》的目的在于,把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介绍给广大读者,用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事物,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丰富、深入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惠 烈 录》
精装:1册 定价:5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青文胜(1359-1391),字质夫,四川夔州府大宁县(今四川巫县)人,洪武十九年(1386)以贡生起为龙阳县典史。
  明初朝廷承袭元代苛政,田赋极为繁重。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地滨洞庭,西南高峻易遭干旱,东北低洼,连年洪水为灾,苛政和繁重的田赋使洞庭湖地区的百姓如牛负重,垂死挣扎在死亡线上。郡县官吏非但不加体恤,反而倍加勒索,凶恶的税吏窜扰四乡,趁机劫掠。龙阳典史青文胜,目睹残境,痛心疾首,甘冒“越级呈诉”的罪名,向朝廷连上三疏,为民请命,可是三道奏疏如石沉大海。青文胜不忍坐视民困,慨然诣阙,准备入京面奏皇帝。因青文胜官小,被挡殿外。于是他借早朝之机,跪禀在够官级上朝大臣的轿马前,请为代奏,但均遭拒绝。他叹道:“半途而废,有何面目归见父老”,决心舍身活民。洪武二十四年(1391)五月初一,青文胜“系疏于发髻”,自缢于登闻鼓下,时年32岁,谥惠烈。翌日,事情传满京城,满朝文武无不为之震惊,皇帝急命钦差赶赴龙阳巡察,只见“水毁金矶,鱼行陆地”。皇帝感悯于青文胜为民献身,诏谕减免龙阳赋税三分之二,年纳稻谷二万四千石,永为定额。
  青文胜的死震惊了皇帝,也赢得了后代人们的景仰,为民请命的烈烈英名,从《明史》、《汉寿县志》等,史书不绝。《惠烈录》集传、记、赋论、题词、文移、碑文、诔文等而不见“疏稿”。据青文胜嗣孙宗益《疏稿拾遗撮要记》载:先祖惠烈公为民捐驱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其时携一仆,闻变仓卒裹尸而归。 〓知他顾以致疏稿无存。”

《伏 乘》
精装:1册,定价:480元 2007年03月出版
  《伏乘》是伏生世系年谱及生平考,清末学者陈蜚生所著。伏生(生卒年不详)名胜,字子贱,济南人,秦朝援博士,世称伏生。秦始皇焚书,伏生藏《尚书》于壁中才末 S于尽。汉初,伏生以仅存二十九篇《尚书》教授于齐鲁。汉文帝听伏生能传《尚书》,欲召其入朝。因伏生年愈九旬,行动不便,汉文帝派晁错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伏生藏传的《尚书》即《今文尚书》,伏生弟子根据伏生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史记》、《汉书》的《儒林列传》中均有上述记载。因此历代经学家均承认,有了伏生的藏传《今文尚书》,才使《尚书》得以保存下来,并使后人知晓其义。
  陈蜚声,字鹤侪,潍县人,清末进士,经学家。他对伏氏世系及《尚书》的传承研究评述“极为详密,博而知要,信而有征”。为经学家和史学者提供有了价值的借鉴。

《蔡松坡先生事略》
精装:1册 定价:420元 2007年03月出版
 蔡锷(1882年-1916年),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16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与梁启超结下了深厚师生情谊。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与11名同学应梁启超所召东渡日本学习军事。1900年秋天,维新派人士唐才常领导自立军武装起义,不料事先泄密,唐才常遭死难。当蔡锷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放声痛哭,悲愤之中,将原名擊抟鷶改为擄蓴,取擁祈路骘桑?匦伦銎饠的意思。蔡锷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任混成协协统等职务。清宣统三年(1911年)调滇,任三十七协协统,与李根源、唐继尧等策动辛亥昆明重九起义,被推为云南军政府都督。1913年调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因秘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12月潜回昆明,与唐继尧等宣布护国讨袁,成立护国军政府。他任护国第一军总司令,率师入川,战于叙府(今宜宾)、泸州一带,屡搓袁军,各省响应。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省长。后因喉病赴日就医,卒于福岗大学医院。有刘达武辑《蔡松坡先生遗集》等。      
  本书辑录了《犬臆》、《蔡松坡先生荣哀录》、《蔡松坡先生手札 》等资料。
  《犬臆》十二章 富顺觉奴氏著。成都昌福公司,民国间铅印本。著者自比拟松坡先生一条爱犬,一直跟随先生病逝日本。讲述先生自计脱京师,辗转天津、上海、日本、香港、越南,抵达昆明。揭起了反袁的大旗,组织、领导“护国运动”的全过程。第十二章,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民国六年(1917)七月五日至十七日,袁世凯死后, “护国战争”结束。川滇黔军阀混战,造成城镇百姓倍受煎熬的场面。
  《蔡松坡先生荣哀录》刘达武等辑。刘达武字叔粹,勤博于学,多识旧闻。集松坡先生有关资料,採访不遗余力,矻矻不捨,坚持数年。录有:恤令、唁电、祭辞、挽诗、挽联、纪念塔铭等五百余条。
  《蔡松坡先生手札 》:致在日本友人陈绍祖信札。
  另附《蔡母王太夫人荣哀录》何键等辑。
《历代日记丛抄》
 ISBN7-5077-2663-0   2006年04月出版
 精 装:200册附1册   定 价:96000元
  日记,就是按日系事,对每日所遇所发生的事件,及由此引发的感想领悟,逐一记录。日记的定义,古已有之,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就是最早的日记。当然那时日记的含义,较现代来说更宽泛。有关日记概念和意义的现代化演进,至唐宋才逐渐明晰起来。欧阳文忠公《于役志》、李翱《来南录》作范于前,此后,如(宋)韩淲《涧泉日记》、(宋)周必大《归庐陵日记》、(元)姚燧的《西林日记》、(元)郭畀《云山日记》《客杭日记》、(明)黄福《奉使安南水程日记》、(明)杨豫孙《西堂日记》、(明)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等等,几乎成为历代文人必做的事情。有清一代,日记体著作更是层出不穷,几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于凡是文人雅士便无日不记,每记必详,于是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一般认为日记分三大类:一类为政治内容的如(清)赵文烈的《能静居日记》、曾国藩《日记》,最据代表的就是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翁同龢《翁文恭公军机处日记》这一类日记,一般文体不同,资料较具体,时限明确,给史学家们研究当时的人和事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料;另一类属学术类日记。如清末锦绶《记汉书日记》、(清)吴寿萱《治算学日记》、清朱燮《陆学斋日记》等;再一类为纯粹日常生活日记;还有一类就是山水游记。《历代日记丛抄》所收典籍,最早为宋赵汴《御试备官日记》,元、明、清及民国人所撰各类日记均有收录,共五百多种。
  现在,史学家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除以正史为依据外,杂史稗乘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日益成为参考依据,受到学者的重视。对日记类史料的整理开发,旨在服务学界,填补以往这方面资料整理重视不够的空白,将《越缦堂日记》、《学古堂日记》的作法发扬光大,最终打造出同一体裁古籍的大型文献汇编,为创造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历代日记丛抄提要》
ISBN7-5077-2664-9  2006年04月出版 
精装:1册      定价:280元   
  《历代日记丛抄》是“文津书店”编辑的大型日记类文献丛刊,收录宋元至民国间文人日记五百余种,内容极为丰富,且有大量抄本、稿本文献资料,向无刊布。为使读者更便捷的了解日记的所有内容,更好的使用该部丛书,因此文津书店组织了文献学研究的专业人士,对每一条目撰写了提要,以期达到导读的作用。
  《历代日记丛抄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是由学苑出版社 2006 年4月即将出版发行的《历代日记丛钞》的全部日记提要专书,并附书名、著者索引。是一部为专书配套使用的工具书。《提要》参考“四库提要”,概述了日记的著者简历、版本来源和基本内容,提供给读者,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通过对提要的阅览可使读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我们编撰的《提要》是一种“指示性提要”。它的目的在于:一、完整性。如对每篇日记著者的小传,收录本篇日记的版本情况及来源等;二、突出重点。即日记的主要内容及指导思想等;三、文字简练。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表达、概述,不展开论证说明。
  《提要》在撰写过程中,我们的撰者要通览全文,也遇到过这样或那样的难题,他们寻找了大量工具书或其他相关文献进行查阅,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如撰写《姚锡光日记》提要时,一般工具书很难查到姚锡光的个人资料,姚锡光不算是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但他在清末筹建近代海军的过程中及清末军政事务中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又如《东北边防军东路前敌总指挥部阵中日记》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日记记录了 1932 年由“中东铁路事变”而引发的中苏之间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史实。在这次冲突中,苏军占领了我国领土黑瞎子岛,本事件直至今日才经中俄双方谈判解决。
  《提要》编著的完成,使大量稀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使用更加便捷,同时我们还编辑配套的日记目录和著者索引,便于一般读者和文史专家使用。
  我们相信《提要》的出版,将为古籍文献整理出版的深入做出贡献,也为广大读者和文史工作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古籍文献研究题材。
《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补编》
  ISBN7-80106-584-0   2006年5月出版
   精 装:24册     定 价:11800元
  本书由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将其所藏清末民初各类古籍贩售目录百余种编辑影印而成。在此之前出版的同类图书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古籍出版发行史料丛刊》,线装书局出版的窦水勇先生编辑的《北京琉璃厂旧书店古书价格目录》和周振鹤先生编辑的《晚清营业书目》。其中,国图所编主要是官书局书目为重头,而窦书则以东西琉璃厂书肆书目为收录范畴,而周先生的着眼点则在古书中的西学书目部分。本书所收目录皆为以上三者所未收者,因而是对以上三书的重要补充。对于古籍收藏机构与爱好者了解当时的古籍出版情况,追溯有关藏书家典籍流传端绪和了解版本目录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
   ISBN7-80060-413-6    2005年10月影印出版
  精 装:100册       定 价:46000元
  这是一部反映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清代军事类专书。它涉及清代军事学的军制、军法、工程、教育、陆军、海军、骑兵、防务、供给、及满、蒙、汉各族军事人员履历清册等内容。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更注重清中晚期军事档案资料,兼顾清早期军事文献。它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又有军事教科书作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系统的专项信息。如对清末接受东西洋军事教育,使用现代军事装备,均有较集中和全面的资料。又如清末海军计划、装备、涉及到当时清海军实力的资料,再如:清廷对内外的战史也另有资料备用等。对学者研究清军事史或更具体到单一专科题目也有资料可获取,故本书编成后,才显其庞大(100册)。
  本丛书另一特点为“实用”。它只收录历史史料,而不收清学者对军事论述的著作及军占、谋略、诸家兵法类等著述。大概有以下内容:一、清代兵制。二、清代军事防务。三、清代战史。四、清代军事后勤保障。五、清代军事教育。六、清代兵事奏稿等。
  《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从现代研究视角出发,不仅收录有较高版本价值的资料,如《保障升平》、《雍正年抚标左营清册》、《光绪十年各省兵数册》、《兵法备遗》、《清咸同间军事史料》:又有彩绘本《奏定陆军制衣图说》、《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法阵图》展现了清军装备的精彩画面。该书所收各类历史文献,不仅有大量抄本、填写本、粘帖本外,也不乏稿本、彩绘本、及原本奏稿等,其抄写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国内图书馆界堪称绝无仅有。前贤曾言:“兵事为儒学之至精”,古今圣哲英雄,于兵事未稍疏忽。《清代兵要档案汇览》中的“兵法”、“兵案”等,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为国内外从事清史及军事研究者提供镜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19: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津书店2009年古籍目录

《清末兵阵衣制图录》
ISBN7-80060-414-4   2005年10月出版
经折装:一函二册    定 价:1800元
  清末军事体制的演进,是清末中日甲午战争 ( 一八九四--一八九五 ) 后才加快其近代化发展的步伐。光绪二十一年 ( 一八九五 ) ,兵部尚书兼北洋大臣荣禄 ( 一八三六--一九○三 ) 保奏袁世凯接办天津小站练兵事务,在那里编练“新建陆军”,很快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始编练新军。编练新式陆军,首先是军事体制的改革。清末新政实施后,地方军也聘用东西洋各国军事教官,采用西洋军事操训法练兵,并派遣大量年轻军事人员出国接受东西洋的军事教育。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更是制定了近代化的军事体制制度。
  《清末兵阵衣制图录》收集了《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阵图》和《陆军衣制详细图说》。清末军制改革过程中借鉴西洋操演兵阵和衣制的统一标识,逐步实施军制改革规划。
  《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阵图》中的“南院”应为“南苑”。南苑位于北京的南部,是当时武卫中军的营防位置。光绪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戊戌变法”后,慈禧太后为加强京畿防御,委派荣禄督办军务,设北洋军务公所,督练北洋新建军,改马玉琨、袁世凯、聂士成、董福祥为左、右、前、后四军,同时他又自募二十七个营直接统领,称中军,于是组成拱卫京师的五大军。武卫军名为一军,实际上各军自成势力,它们分别驻防在京城四周的芦台、蓟州、荆州、通州、山海关内外及天津小站等地。武卫中军驻防京南的南苑,担负京城的守卫任务,一九○○年武卫中军覆亡于八国联军。本册《兵阵图》为清末彩绘本,是武卫中军所操演各式队形的图录,共四十五组。
  清光绪三十一年 ( 一九○五 ) ,奕劻 ( 一九三八--一九一七 ) 袁世凯等奏定《陆军衣制详细图说》,改旧有军衣衣制,以图文的形式说明新建陆军军衣采用的符号,分清军内等级。以后又相继制定军衔章制。《陆军衣制图说》前有奕劻、袁世凯等上奏慈禧太后、皇帝的奏折,陈明原委,称东西各国军衣制度大致相同,仅有衣饰、符号稍有区别。在清军与别国军事往来中,我派员出国阅操,或西洋军人来华观摩我军队列操演,对方官级高者,我方要施礼,以表敬意;而我方官级高者,对方由于不识我方服饰标记,不向行礼。因此修改陆军衣制,便于国际军事交往,推进军事体制近代化。
《清末兵阵衣制图录》将《北京南院武卫中军操演兵阵图》和《陆军衣制详细图说》制成彩色折装图录,真实反应原书面貌,使广大读者和专家更便于研究和收藏。
《稿本有泰文集》
国家图书馆藏   2005年2月出版
 精 装:10册   定 价:4900元
  有泰 (1844-1910) 字梦琴,卓特氏,蒙古正黄旗人。同治四年 ( 一八六五 ) 三月考取额外蒙古协修官。六年二月“实录馆”保举户部员外主事。光绪九年 ( 一八八三 ) 七月曾随武英殿大学士额勒和布赴陕西查办事件,充随员。光绪二十一年 ( 一八九五 ) 五月简放江苏常州知府。二十七年 ( 一九○一 ) 补鸿胪寺少卿。二十八年 ( 一九○二 ) 赏副都统派驻藏大臣三年多。期间不仅毫无业绩可言,反贪脏昏庸,因眛敌辱国被革职,甚至《清史稿》中竟无其传记。
  有泰为官多年却无建树,但他能勤于每日记事。此编辑的《有泰日记》,起于同治四年 ( 一八六五 ) 三月二十五日,止于宣统元年 ( 一九○九 ) 二月十四日,长达四十四年之久。应该说《有泰日记》很有一些历史参考价值。现有的历史文献资料很难收集到有泰的传记及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其《日记》完全可补其空白,尤其是他充江苏常州知府以来的日记内容,更是详尽可考。《日记》中对清末中英签订《中英藏印条约》过程有较为真实详细的记录,可为史学者提供深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另有《川藏奏稿》和《有泰信稿》两种稿本,也是从未刊布的历史资料,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原抄本《朱批鄂太保奏折》
 国家图书馆藏      2005年2月出版
  精 装:5册      定 价:2480元
  鄂尔泰 (1680-1745) 字毅庵,西林觉罗氏,满州镶兰旗人,宦官世家,官至军机处大臣兼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是清廷的心腹重臣。
  清雍正初年,清廷再推“改土归流”政治措施,采取分化瓦解或武力威逼等手段,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士司制度改“流官”制,经多年的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朱批鄂太保奏折》除有少量时任江南江苏布政使奏折外,主要内容是在云南、贵州、广西任总督时上奏的折稿,记有雍正三年 ( 一七二五 ) 至九年 ( 一七三一 ) 长达六年“改土归流”等详实公文。鄂尔泰初入云贵是以巡抚管总督事的衔到任,可见雍正皇帝对其的信任和重用。鄂尔泰也不负重望,恪守尽职,立下了显著功绩。鄂尔泰不仅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还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兴建水利,以提高粮产,减少其依附性,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认可。当然鄂尔泰在依清廷政治需要而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中,对当地少数民族实施的残酷的镇压,并激起了强烈反抗,使当地少数民族与清王朝造成了越来越复杂的民族和阶级矛盾。本书对以上史实均有记述。
  为使广大读者对鄂尔泰这一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了解,该书同时收录国图馆藏《襄勤伯鄂文瑞公年谱》和《西林鄂文瑞出身》两抄本以飨读者。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
ISBN7-80106-238-8 2004年11出版
精 装:10册  定 价:5800元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帝退位,故宫及故宫所藏宝物理应归还人民,但当时并未做到。直到一九二四年冯玉祥将军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逐出宫,政府接管故宫后,这一愿望才得以实现。当时民国执政府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对故宫各殿所存留物品进行清点,每隔一个时期就在内部发表一册点查报告,直到全部工作完成为止。所发表的报告一共有二十八册,合起来就是当时故宫财产的全部记录。由于当时这份报告是内部使用的,故而相当稀少,于今难觅。今汇集影印,以饗有关读者。另一九三三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会同故宫博物院对颐和园所存物品清点的清册与本报告属于同一性质,故也一并附入。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ISBN7-80106-425-9 2005年5月
精 装:7册   定价:2100元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堪称善本的有多少?都收藏在什么单位?所谓善本是指精如校勘、误字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之类。涵盖了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而又流传较少的古籍国宝。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尽快地把全国善本总目编出来”的指示,经过我国几代学者及编目工作者的努力, 1983年10上海古籍出版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书目》),32开本,9本,至今已经20年了。这20年来,我国古籍编目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就为出版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创造了条件。线装书局新推出的《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具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一、善本书目增加了约15%。据不完全统计,《总目》所收古籍书目比《书目》多15%左右。例如经部,《书目》仅收录了5239种,《总目》收录了6024种,增加了785种,也就是说,《总目》收集古籍善本更全了。
  二、增加了版本信息。《书目》仅有书名、作者,《总目》增加了行款,对所选书目的著者、版本、刻书年代、行款及刻书者,均依据相关馆藏资料,做了详细的介绍。也就是说,《总目》更具有权威性。
  三、编制了索引。《书目》没有索引始终是缺憾。总目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索引。同时,考虑到多途径检索方便,还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码的笔画字头检索和汉语拼音字头检索。也就是说,《总目》更具有实用性。
  四、注明了藏书单位。《总目》收录的书目,均标明了藏书单位,这些古籍善本书,分藏于全国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800余家。也就是说,《总目》一书在手,中国古籍善本分布情况尽收眼底。
  另外,根据工具书的特点,《总目》设计为大16开本,双栏,字迹疏郎清晰;内文80克轻型纸;封皮选用3mm进口荷兰板,环衬200克特种纸,即耐用,重量又轻。

《孤本旧方志选编》
ISBN7-80106-239-6 2004年11月出版
精 装:26册   定 价:12800元
  旧方志历来为学者们所青睐,为出版界所重视。旧方志的整理影印是近几十年来古籍再版的热点。台湾成文书局在七十年代以来出版了《中国方志丛刊》,上海书店等三家于九十年代初陆续出版《中国地方志集成》。这是两部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方志丛书。其他多种小部头方志丛书,从宋元迄明清,从孤本到稀见,已是屡出不鲜。可见,旧志在历史文献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它类所无法代替的。我馆珍藏旧方志六千多种,约占现存志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近年来进行几次明清旧志的开发,为学界的研究工作,做些拾遗补缺的实事,尤其是清代康乾朝志书的影印出版,弥补了两大方志丛书的不足。《孤本方旧志精选》三十七种,经我们反复核对筛选,确为从未面世的稀有资料,它们的独特价值是勿庸置疑的。其一,年代跨度大,从明万历到民国;其二,志书类型杂,有府志、县志也有志稿、志料;其三,该书仍以清乾隆以前的志书为主,占全书三分之二。
  这是一批极为珍贵的地方历史文献,文津书店将投入巨大的精力和物力,来对待这次编辑出版工作。
  现所报为粗选书目,我们要根据书的客观情况确定取舍和加工办法:
  1.版面漫漶不清,文字缺属或断版严重的不取。
  2.把古籍保护放在第一位,对于某些残破、脆裂较严重的书,在未修复前只能割舍。
  3.对于缺卷或缺叶的书,要利用各种途径补充,如确无计可施,对所缺的部分留下文字说明。
  4.每一种书要做题解,为专业人员抛砖。题解重点放在该志的作者简介,该地的建置沿革及现在的行政隶属,该书的目录结构和内容偏重,所记资料的下限时间。

《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
ISBN7-80106-269-8 2004年6月影印出版
精装大16开:10册(彩印)定 价:6600元
  印章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时即已出现。而在收藏的书画上钤盖印章的现象则在东晋时已经出现;现存的藏书印实物最早是南朝萧齐时期。唐宋以后,藏书印的发展非常快,至今蔚为大观。藏书印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艺术欣赏方面,一方镌刻精致的藏书印可以将汉字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在版本学方面,藏书印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藏书史方面,借助藏书印,我们可以了解一部书的收藏流传过程。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一书的编纂,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揭示藏书印在上述三方面的价值。
  国家图书馆分馆收藏有一百六十多万册线装书。在这些线装书上,钤盖着丰富的藏书印。如果按藏书印的归属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构藏书印,如国子监、学部等等。一类是私人藏书印。它基本上涵盖了从清以来我国著名藏书家的私人藏书印,如钱曾、朱彝尊、孙星衍、莫友芝、方功惠、杨守敬、缪荃孙、叶德辉、刘承干等等,此外还有许多未知名的私人藏书印。《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一书就是从国家图书馆分馆所藏一百六十多万册线装书上大量的私人藏书印中、通过精心挑选编辑而成的。该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书影与藏书印完美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选择钤有印章的书页影印选编,既保留了印章的原貌,又记録了古籍的版式、著者等重要信息,使读者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在版本、目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从杨守敬以影刻的方式刊刻《留真谱》一书以后,书影的出版不断涌现,举其大者有《寒云书影》、《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故宫善本书影初编》、《盋山书影》、《嘉业堂善本书影》、《涉园所见宋版书影》、《明代版本图録初编》、《中国版刻图録》、《清代版本图録》等。这些书影或以版刻类型为主题,或以版刻年代为主题,以藏书印为主题的绝无仅有。而在专门收藏印章的书籍中,印章往往是从书画上影印下来之后、经过修补加工而成的,难免有形存神失之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在书品较好的古籍中,挑选印章比较清楚且镌刻比较精致的书页,采用彩印的方法制作成书影。这样,古籍原貌、印章形神均得以保存。印章与书影相得益彰,价值得到最大的展现  
  二是书影内容丰富。《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所收书影有3000多幅。而此前出版的诸多书影中,几乎没有一部能够达到这样大的数量。同时,我们试图从多个角度来揭示我国古籍的概况。书影的版本类型包括刻本、抄本、稿本等,以刻本为主;书影的版本年代上至明,下迄民国,以清为主。在选书的时候,我们不局限在一、二个部类的书中,经史子集丛各部类的书都有。
  三是印章数量多、质量高。《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所选的印章有近万方之多。这个数量是非常可观的。其中多数是清以来藏书家的藏书印。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的藏书家的藏书印,它们多不见于各种藏书印鉴书中,如:管庭芬、咏春、盛昱、周作人、朱启钤、徐祖正、吴梅、周越然、张寿镛、朱希祖等人。他们中的许多藏书印都是首次揭示。
总之,《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一书,无论是对于从事印章鉴赏与研究工作的人,还是从事版本鉴定与研究工作的人,抑或是从事藏书史研究的人,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工具书。相信读者能够从中受益颇丰。


《中华山水志丛刊》
 ISBN7-80106-229-9    2004年6月出版
  精装双栏:75册     定 价:35000元
  山水志者,专记山岳、河川湖泽之书也。其源头,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尚书•禹贡》与《山海经》。
  山水志书,向来是传统與地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有丰富的环境变迁(特别是河湖变迁)、水利兴废、区域经济开发、民间信仰乃至社会经济形态诸多方面的重要资料,历来为文人学者所重视。如:乾隆九年(1744)刊王概撰《太岳太和山纪略》一书,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部武当山道教史专著,特别是其卷五、六所录历代碑记,对其研究武当山道教圣地的起源与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又如成书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的《木兰陂集》,专记福建莆田木兰陂的兴修与管理,特别是其卷四:“累朝规制”下录有历代管理规章,如宣和陂司定例、绍兴革蔽定例、庆元陂规、大德年例、成化禁约等,于陂塘管理制度记述尤详,是农业水利史研究难得的珍贵资料;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汤谐纂修的《练湖歌叙录》则是江苏丹阳县练湖水利的资料汇编,引言称练湖在顺康间已三废三复,下录诸次废复争执之文,对于考察地方官府、士绅与水利事业兴废之关系颇有用处,后来又相继有《续编》、《三续》、《四续》之纂,分记雍乾嘉、道咸、同光间练湖水利事,此四编联成一体,就成为一部清代练湖水利史。
  总之,山水志的记载,涉及范围广泛,资料丰富详实,在诸多方面可弥补一般地方史志及其它著述不足。对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水利史、文化史、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当今各级政府重视的名山与湖泊风景区的开发规划与利用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和借鉴意义。
本丛刊是我们从国家图书馆所藏山水志中,精选而成,共计319种古籍,拟分为上卷:山岳志;下卷:河川湖泽志两卷。

《醉竹轩丛稿》(清)林起峰撰辑
ISBN7-80106-233-7 2004年6月影印出版
精 装:36册    定 价:16200元
  林起峰(1853-1924)原名林恒,字少远,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福建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晋京会试得“大挑一等,以知县用”。光绪末年任保定知县。
  林起峰出身闽中林氏旺族。“自永嘉入闽始”,唐宋至清均有族人入朝封官晋爵不断。其本人虽未入仕,但他一生往返京闽两地,并耕耘不倦,撰著大量遗稿留世,毛装成册名曰《醉竹轩丛稿》。民国间被今国家图书馆收藏。
  《醉竹轩丛稿》全书219册,是国家图书馆现存最大一部稿本丛书。主要内容有:林氏家谱类、家族撰文、诗赋、文集杂稿、书画试帖、阴阳五形类、乡会试题、游记、纪年考等。以反映福建、北京、历史文化为重点,间有历史文学、史料。以林氏家谱为例,该书收录了林氏自唐宋至清以来的人物包括林则徐在内千余人的记录,对林氏的族源的记述及考证,也较为详尽完备,且尚未刊布、流通。是难得的闽中林氏宗谱的珍贵资料。该《丛稿》虽很少记有大事件,但记录京闽城镇乡村民间习俗颇为详尽,是研究地方历史极有史料价值的参考书。该书对清乾隆后“大挑” 恩科制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

《醒目清心录》(清)张德彝纂辑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  2004年6月出版
精 装:13册   定 价:6300元
  张德彝(1847-1918)原名张德明,后改本名,字在初,一字峻峰,辽宁铁岭人。十六岁入“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清末培养译员的学校。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于北京,附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学习,十九岁起在欧洲各国“游历”,进入外交界,至五十五岁任驻英大使四年,五十九岁不再出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任命镶兰旗蒙古都统。民国七年十二月七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二岁。
  张德彝在外交生涯近四十年中耕耘不倦,著《述奇》(八个《述奇》)达七十八卷一百五十余万言。记事广泛且详实,为后人研究清末外交史留下了可贵的史料。近年来有关张德彝著述,再版者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稿本航海述奇汇编》之最有价值。然仅为其从事外交活动之著述而不见其它。恰逢国家图书馆藏有张德彝《醒目清心录》稿本一部。此书为张氏稿本转抄成本待付梓刊行,但不知何原因,未能实现。
  《醒目清心录》为张氏退出外交生涯后之所述,“辛亥革命”变革之前后。纵观其所著,既有悲观又似乎有些希望之矛盾心理所表现。正中现今人要研究这些历史之“遗老”者笔下“变革”过程中真实而具体的历史史料。原书六十册,每册一卷,每卷有细目,内容具体而完整。就其个人专职外交官经历记载“辛亥”变革前后之客观而言,其所著《醒目清心录》其史料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次由国家图书馆古籍部门专业人员编整《醒目清心录》影印出版的同时将张德彝另外《光禄大夫建威将军张公集》、《英文话规》、《中外百年历》附在其后。

《明清史探索》
ISBN7-80669-902-3   2004年6月出版
精装:1册      定价:120元
  本书是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玉兴先生自选论文集,是作者 20 余年来明清史研究的结晶。由 58 篇文章组成,按内容编排共包括 10 个部分。其内容丰富,论述深刻,考辨精审,见解新颖。对清入关前史之研究最具功力,其考证诸文,多发前人所未发,扫除翳障,冲决迷阵,解决了许多历史上的疑案、谜案,最有特色。而其视野广阔,说理透辟,议论劲健。该书许多论文,特别是有关明清鼎革之际的长篇论战文章,都写得淋漓酣畅,情理昭然。尤为突出的是对时下曲解历史,混淆是非,肯定投降,回护变节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展开论战,展示了昂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本书颇有借鉴意义,是明清史研究中比较深入的一部学术专著。
 
《清光绪兵部奏稿》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      2004年5月出版
精 装:16开(全13册)定 价:5800元
《清光绪兵部奏稿》是国家图书馆藏的《兵部奏稿》和《兵部奏折底》两部分组成,均为清兵部抄编原本。分别为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1885-1889)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奏稿,至今尚不见刊行。
  众所周知,清光绪帝登极年仅四周岁,皇帝年幼,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代行皇权。慈安太后于光绪八年(1882)死去,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光绪皇帝实际亲政是在十九岁,即光绪十五年(1889)以后。所以光绪十一年至十五年,正是慈禧太后“名正言顺”地大权独揽时期。故使该《奏稿》具有其更特殊的历史意义。
  《兵部奏稿》以年分按月、日奏报编,内容丰富,记事准确,便于研究者参考利用。光绪二十八年《奏折底》奏有满蒙八旗“都统事实履历清单”、“统领事实履历清单”、“左右翼总兵事实履历清单”、“内务府三旗护军统领事实履历清单”等,对清军政将领有较详细的档案资料。本《奏稿》主要是清兵部将全国内地边疆、国外有关各种军政事件奏报朝庭。是较为真实的历史史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清末历史事件和军政档案的研究有补阙的作用。

《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
ISBN7-80106-276-0 2003年10月出版
 精装双栏:90册  定  价:48000元
  唐朝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最早以别传设类,将其归入杂史,这是对此前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及之后的《隋书•经籍志》的规范,自此之后以别传分类就被沿袭下来。别传所收集的内容,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它多记录历史人物的遗闻逸事,为正史所不载的人物立传,或于正史外另为做传。它同正史一样崇尚严谨、征信的态度,是了解、认识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资料来源。
  国家图书馆汇集的别传类古籍,涵盖范围广泛,小到一则讣告,大到一人多传,上起千年古人,下迄清朝光绪末年生人。之中有达官也有平民,有老叟老妇的寿言,也有对英年早逝者的哀辞。足可见古今人事的沧桑变化和人世间悲喜多采的故事,以及奋进、勤劳、精忠、贤良、飘逸、散淡、贪婪、奸诈的人生百态。
  这套《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影印的底本,来自国家图书馆馆藏别传类古籍。虽名别传,其中包含的内容已不只是其本身的单纯意义所能表达,除帝王、释家人物外,本传中的家传、史传也有收入。可以说它包含了个人传记资料的多种形式,只是以别传统其名而已。从时间上看,由于古籍流通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尤以清人撰著居多。
  汉语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功能,这一点在传记文献中也是有突出的表现,不同的文字往往表现出些微的差别,这些区别,看上去好象是文字表达上的不同,而实际上确是它所要表述内容的重要之点。其中大体上看有这样几种主要记录形式:志、状、记、述、传、略、事、图、赞、言、告、录等。就拿“录”来说,它着重于人物具有代表性事迹的记录,一般以固定的或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方法,界定所记载人物事迹的一个方面。比如《文文山传信录》、《崇祀名宦录》、《崇祀乡贤录》、《扬芬录》、《贤母录》、《哀思录》、《希忠录》、《忠孝录》、《孝行录》、《显忠录》、《遗念录》、《流芳录》、《邓忠武公荣哀录》、《李惺园先生哀挽录》、《方贞惠公潜德录》、《李刚烈公碧血录》、等等,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一下就把握到文献本身侧重的主要内容。《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历史人物的仪型透视及做人龟鉴的两个方面,它的史料价值、版本价值也十分突出,除抄稿本外,一些其它版本传世的也很少。故此书不仅有工具书之效,也有极高的收藏价值。统而观之,诚如《大戴礼记.保簿》中所说:“往古者,所以知今”。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
ISBN7-80106-304-X 2003年10月出版
  精 装:30册    定 价:16000元
  《稀见明史史籍辑存》共收辑抄稿本及明刻本四十八种,其中多是初次面世,史料价值极高。这次将相关原书汇集、整理、编排,影印出版,使这批国之瑰宝,孤本不孤,秘本不秘,不再被庋之高阁。本丛书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何龄修先生精心指导,几经筛选始得成书,足供史学者考证研究。
《孤本明代人物小传》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  2003年10月出版
精 装:10册    定 价:5300元
  本书系国家图书馆藏资料,是以[明]曹溶撰《明人小传》和[清]佚名传《明季烈臣传》二种均为抄本合成一书,该书从未刊刻流布、均为孤本,弥足珍贵。
  曹溶:字秋岳,浙江秀水人。撰有《崇祯五十宰相传》、《刘豫事迹》、《金石表》等书。《明人小传》收[明]洪武(1368)至崇祯(1644)年间,入传三千余人的汇传集。
  《明季烈臣传》是一部清抄本[佚名]撰的明人传记集。入传者为[明]天顺年(1475)至南明永历年(1661)近二百年间,正、附传达八百余人。
两书收录人物众多,包含了帝王、忠臣、名士等各阶层人物小传,总计有四千人之多,与常见传记相比较,该书虽与其它人物传记有同一人,但往往文名不同,情节各异,是学者专家了解明代人物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
ISBN7-80106-247-7  2003年4月出版
 精 装:50册    定 价:26000元
  清代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广袤面积,边疆众多民族的熔融和丰富的边疆史料,历来为中外学者所珍视。
  这部“汇编”是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研究的专业人员经多年搜集整理,选出的清代边疆史料的抄稿本著作,多达160余种。如抄本《东三省地理图说》、抄本《调查松花江上流森林报告》、稿本《丹噶尔分府禀稿簿》、抄本《陕西一提五镇官兵马匹程途里数册》、稿本《西北三宗藩地通译》、稿本《考察哈密水利报告》等等。其中不乏首次披露历史史料,对研究清代边疆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风俗、大事记等,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古籍珍本游记丛刊》
ISBN7-80106-178-0 2003年4月出版
 精 装:16册   定 价:7800元
  国家图书馆现藏有各个时期的游记达千种之多,其中不乏稀见抄本及稿本,经过国家图书馆古籍专家的精心核对,共选编出稀见抄本游记174种,内容涉及全国各地以及少量的外国名胜古迹。如本书所收邓隆的《再游西夏日记》、《阅藏随笔》,以其优美地笔调,描绘出西北高原的奇异风光。(清)宜珍所着《额鲁特行程日记》、(清)沙克都林扎布的《南疆勘界日记图说》,不仅详细记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山川景色,也对其经过的关卡、城镇作了详细记录,这对研究西北边疆历史地理以及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早期边贸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保持原书原貌,采用影印的方法,精装16册,16开出版。这套丛刊的出版,是国内外各图书馆及各省市地方志研究单位,以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极具文学欣赏及文献史料价值的历史资料。
《乡土志抄稿本选编》
ISBN7-80106-195-0 2002年8月出版
 精 装:16册   定 价:7800元
  乡土志又称风土志,是反映某一地方自然地理人文物产等概况的一种志书。各级行政区划,大至省,小至乡,都是乡土志记录的对象。乡土志与地方志相比,体例简单,内容仅涉及历史、地理、格致三大部分。现存乡土志大部其中一为各地修志筹集资料,以乡土志之名备裁采;其二作为蒙学教材,教育儿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一种普及性的教材书。当然也有一部分乡土志由于时间关系,仓促呈报,简陋成书,了了数叶类似账簿,此为乡土志中之下品。国家图标馆现藏各地乡土志(风土志)二百五十余种,以抄本及稿本居多,兼有石印及铅印等各种版本。此次影印出版是首次对乡土志较大规模的整理与发掘。内容涉及北京、河北等省共计九十种,其中不乏《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未着录的乡土志。该书采用原版影印,操持原貌十六开精装出版。是全国各图书馆及各省市地方志研究单位不可多得的入藏资料。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
ISBN7-80106-196-9  2002年8月出版
 线 装:365册    定 价:98500元
  家谱,又称宗谱、谱牒、家乘等。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政治的出现,世家大族掌握了政权。他们需要选拔本阶层人士担任机关要职、择取门当户对的婚姻等。家谱成为他们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当时谱牒大量涌现,甚至出现了专门的谱牒学。两宋是家谱发展的又一个转折时期。欧阳修与苏洵两人确定的修谱体例(“欧体”与“苏体” )在事后的数百年中一直为修谱者所沿用。由于家谱自身管理的封闭性,它的价值直到民国时期才真正为人所识,并成为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上海图书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等主要家谱收藏机构家谱总目、提要的编辑、出版,《中国家谱总目》编纂工作的展开,家谱研究进一步深化,其影响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因家谱修好后,其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仅有10几部或数10部,极少有上百部的。而且家谱也不对外流布,收藏者往往密不示人。一旦遭遇什么变故或战乱,家谱便极有可能毁损。故家谱,特别是光绪以前的家谱,流传至今的,其复本极少,绝少重复,弥足珍贵。顾廷龙先生曾就古籍的刊布阐述了自己的精辟见解:“窃谓今日之管理善本,重在重印,使其化身千百,代代相传,不至湮没。”诚哉斯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一书就是本着保护古籍文献、广布珍贵藏品的原则而编辑出版的。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早期稀见家谱丛刊》所收的65种家谱,以木活字本、刻本为主,同时也不乏抄本和稿本;其版本年代都是清乾隆时期以前(含乾隆时期)的,甚至还有明朝的本子;涉及46个姓氏;家谱的编修地分布在十个省、市,以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省为主;同时,每一种家谱除国家图书馆收藏外,至多另有一家藏书机构收藏,因而可以称得上是稀见了。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与版本价值。

《清代孤本方志选》
ISBN7-80106-004-0 2001年10月出版
 精 装:60册   定 价:32000元
  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现象。方志的编纂源远流长,代有新撰。明清两代是地方志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生产出了许多优秀志书。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所收藏的六千余种方志中,清志占绝大多数。此次影印出版的《清代孤本方志选》即是该中心独家收藏的精品志书。本书以《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所公布之馆藏分布为依据,又以台湾成文书局版《中国方志丛书》、中国书店等三家出版社所出《中国地方志集成》、中科院所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做参照,核实认定为孤本方志。本书所选方志为清前期(顺治、康熙、雍正)的府、州、县志中的佳作,内含河北8种、山东11种、河南5种、山西6种、陕西6种、安徽6种、江西15种、湖北5种、湖南1种、福建13种,共计76种,22000余叶。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地方志专业人员精心核实并编辑整理。并于每种志书前附一简明提要,介绍该书的版本、成书年代、纂修者及卷目概况,以启示读者,达到提纲携领之作用。
  此次《清代孤本方志选》的面世,是国图文津书店继《明代孤本方志选》之后的又一次大手笔制作,为地方志和方志学专家、各地新志编纂单位及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员提供了一批难得一见的原始资料,其史料和学术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同时,本书也为普通百姓探寻故乡、遨游故里、发思古思乡之幽情,开辟了一条最佳途径。
  本书装帧考究,原版影印,保持了原书的版刻和文字风格,极具收藏价值,是国内外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人文科学研究单位不可或缺的资料宝库。
  本书之后,文津书店还要继续组织人力,陆续制作《明代孤本方志选续编》、《清代孤本方志选续编》、《乡土志稿本汇编》等大部头珍品影印本,以满足各界专家学者和全社会之需求。

《明抄本万历起居注》
精装:16册   定价:8000元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明以前起居注至今大都佚之不传。至明万历三年大学士张居正据翰林院编修张位奏请,令日讲官日轮一员记注当朝皇上起居,其前二十年起居事迹仍悉追录。原稿今不明下落,天津图书馆现藏明抄本,为大陆硕果仅存之善本。今据原版影印,前冠明史专家南炳文教授长篇序文。万历起居注是明实录底本,较实录为详,谢国桢认为此书是“研究万历时事最真实之资料”。

《明代孤本方志选》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 2000年9月出版
精 装:12册   定 价:6800元
  我国现存有8000多种古籍地方志,国家图书馆馆藏有其中6200百余种,占76%以上,这些珍贵的地方文献是我们中华文化宝贵财富。我们编辑的此部《明代孤本方志选》,是从全部馆藏文献中仔细查阅、核对,精心筛选出来的,所选志书符合如下两个条件: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注明仅限“北图”独家收藏;2.现流传于世的多种影印古旧方志的汇编本均不曾收入。所选志书涉及河北12种,山东4种,山西3种,河南、陕西、安徽、浙江各一种,全书共收录古籍方志23种,59册。
  本书由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精心考证、仔细核实;进行编辑整理,并与每种志书前撰写提要,对每种志书的版本、成书年代、纂修者及书中内容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了解全书概貌。本书的出版是为了把这部分世间罕见的志书公布于众,为地方志和方志研究者,新方志编纂者以及有关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提供原始资料,本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本书装帧精细,原版原大,保持原书原貌极具收藏价值。是国内外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单位、以及海内外藏书家收藏的珍品。
《族 姓 史 料 丛 编》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  2000年9月出版
 精 装:5册    定 价:1600元
  《族姓史料丛编》是我国第一部按姓氏分册编辑出版、从国家图书馆典藏的家谱、传记和姓氏书等3600多种古籍文献中精选各姓氏稀见的家族文献及人物像赞传、具有族姓史料汇编和家谱、人物工具书性质的大型丛书。
  全书所采录的资料均注明经编者认真考订的原书书名、卷数、纂修者和版本等书目资料。每个姓氏收录有关各地家族的族史资料,如:得姓源流、迁徙沿革、世系图、村居图、墓葬图、编谱记录及相关的序、跋、记、题辞等。本姓氏人物按人收录图像、赞语、别传、行状、墓志铭及有关文献记载。从上古三代到民国年间,历朝历代的著名历史人物及正史阙略的各族姓先贤祖辈,本书几已囊括殆尽。人们可以从中了解本姓各地家族的历史演变、迁徙流居、人丁兴衰和修谱概况,掌握本家前辈的真实面貌、衣冠服饰及其传记资料,具有其他人物和姓氏工具书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史料价值。
  每姓分册编排合理,内容紧凑,收藏、阅读皆宜。各姓氏分册前冠各地家族目次,后附汉语拼音该册传主索引。全书资料宏富,原貌影印,人物众多,查检方便,印装精致,价格适中,既能满足整套收藏的文献单位需要,又可适合广大读者分姓阅览研究及其馈赠亲朋好友的分册购买要求。
  分册目录:
  1.《王氏族姓史料类编》2.《陈氏族姓史料类编》3.《张氏族姓史料类编》 4.《李氏族姓史料类编》 5.《刘氏族姓史料类编》。
《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
ISBN7-105-03293-6  2000年9月出版
 精装大16开:10册   定 价:8800元
  《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一书,是北京图书馆同仁经数年认真整理发掘,从卷帙浩瀚的家谱藏品中精选各姓族史文献、祖先画像及其传记资料编纂而成的大型像传专辑,是我国第一部涵盖历史时期最长、包含姓氏最全、收入各族姓祖先图像和传记最多的原始资料汇编。
  家谱是以父系同姓血缘亲族为单位,记载其族源和世系的家乘典籍。它以特殊形式记载家庭、姓氏世代创业的历程和业绩,是我国家族文化的载体,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与反映,又对当时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官为簿状,家有谱系”,选举婚姻,必借谱牒,家谱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宋以降,随着“欧苏体”的创立,变例古谱,使得明清以来修谱有章可循,体例格式更趋完备。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家谱三万余种,是我国文献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由于家谱直接利用了宗祠契据和各户提供的资料,在阐明姓氏来源、人丁发展、家族迁徙、民风民俗,保存先人传记、著述,记录政治、历史事件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史学、经济学、民族学、人口学、民俗学、方志学等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更是千百万华夏后裔寻根问祖、追念先人的津梁。
  《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正是在这一富有特色的资料中发掘出来的一套珍品。这套书共收入一百六十多个姓氏七百二十多种家谱的七千五百多人的画像及其赞语、传记。它以画像为主线,采用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统一的版面格式,去芜存菁,浓缩精华,在有限的篇幅里负载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打破了影印古籍原版复制、照旧成册的传统格局,开创了古籍整理出版的新形式。它在忠实原书的基础上体现了家族在聚迁区域和姓氏分布等方面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有孤本资料多、版本价值高、家族史料系统等特色。可以说,这套书的出版,为我国对家谱专题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开辟了新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群众对祖国对未来的信心,还极大地提高了祖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遍布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无不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而高兴,对自己身为华夏裔民而自豪。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寻根热,各族姓纷纷连宗续谱,这套书的编辑出版,将会满足海外赤子的这种热恋。
《大 唐 开 元 礼》
ISBN7-105-03881-0 2000年5月出版
精 装:1册   定 价:238元
  礼学是儒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礼治社会是历代圣贤所希冀、追求的社会形态。礼的特点,正如邹昌林先生所云:“礼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为其他任何民族所无。其他民族之礼一般不出礼俗、礼仪、礼貌的范围。而中国之礼,这与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学、习俗、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军事,无不结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总名。”而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大唐开元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典籍之一。
  《大唐开元礼》修成与唐代开元盛世,涉及唐代社会的各各方面,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信息。保存了大量的唐令等,是唐代法制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大唐开元礼》一向流传不广,学者罕有其书,今据洪氏公善堂刊本影印,并媵以王泾《大唐郊祀录》(《适园丛书》本),以飨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7 09:58 , Processed in 0.28400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