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74|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黄国•黄歇•江夏黄[书园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3 16: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国•黄歇•江夏黄


村学究





历史上的黄姓族源

几乎所有的黄姓宗谱中,在追溯祖根时,都认为伯益为其始祖。
伯益,是虞夏时期东夷族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传说颛顼帝有孙女名女修,某天女修正在纺织,有鸟飞进家来,产下一鸟蛋。女修食鸟卵而孕,生下一子,取名大业。大业即东夷族部落皋陶氏首领。大业娶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下六子(另说是三个),长子大费(费地在今山东费县,因居费地而得氏名),大费即是伯益。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贵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
伯益长成后,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于是对伯益亦大加奖赏:“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史记•秦本纪》)托帝舜吉言,其来伯益嗣裔非常发达繁显,分衍出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之研究,《夏本纪》所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始。十七年后舜崩,三年之丧后帝禹立,又十年后禹崩,三年之丧后启杀伯益自立,因而估算伯益当死于公元前2037年,寿在七十岁以上。伯益距今久远,载籍史料多相抵晤,已难于详考。可以推测:禹禅位于伯益之后,伯益照例须在仪式上致“让帝子启”的礼辞。不料禹子启不推而就,开了 “家天下”统治之先河。夏启的世袭王权并未遭时人非议,连二千年后的司马迁也将其释为“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据《战国策•燕策》和《韩非于》记载,为了消除后患,实力强大的夏启不久便攻打伯益之族,并在执政第六年诛杀了伯益本人,断绝了其盟友族众夺取夏政权的希望,导致一场华夏族与东夷族血与火的较量。虽然为了笼络人心,夏启后来又礼葬伯益,岁祀牺牲,使其保有族众,常享血食,但伯益的悲剧毕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标志看中国社会形态领域的历史性变革。
伯益死后,伯益的子孙更如帝舜所预料的“后嗣将大出”,发达繁昌,备极蕃盛,先后分衍为黄、赵、秦、江、费、李、沈、益等许多氏姓,处处有名贤,代代不绝书。当他们数典念祖之时,总是追尊伯益为血缘始祖。黄姓之后裔虽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各地族谱中多数都不约而同地追宗伯益。早在东汉时代,人们已传说伯益是黄姓的血缘始祖。例如蔡邕在其所作的《汉交阯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中就明言:“黄氏出自伯翳”。后世黄氏族谱如《湖南黄氏世谱•世次韵语》亦开宗明义:“大费生民始”,可见伯益之后的黄氏是当今黄姓一脉的重要族源。

古史中的三“黄国”

见于文献资料的古黄建国之地有三处。一处是今河南淮水南岸的潢川黄国,一处是今山西境内闻喜、降县一带的太原黄国,还有一处是今湖北宜城东南的所谓“西黄”古国。
太原黄国并不见于正史典籍的记载,但《姓氏急就篇》说这里也是黄姓的一个族源。民国二十三年《粤西武缘起风黄氏家乘•姓源》还记载春秋晋国即太原黄国之后,此说于史无征,不知粤西谱此说的依据所在,姑且存而不论。不过有传说称其后人黄渊虽曾做到晋国大臣,但不久黄渊死于晋国内讧,后世不继。此后,太原黄国就史无闻人,谱系无传了。两周时代风云际会,大小邦国都交往频繁,春秋名士高唱兴灭国、继绝士,许多已经灭亡的国家还有遗民在奔走呼号,而查遍史籍却无处可觅太原黄国有“兴灭国”之士奔走呼号。
湖北“西黄”之黄国,也不是历史典籍中的国名,而是史家对《左传》庄公十九年一桩史事的勾沉所得,为了与《左传》、《史记》中一再出现的、人们熟知的淮水黄国区别,史家便将其名之为“西黄”。
春秋初期,鄂西地区尚有许多巴入与楚人杂居。鲁庄公十八年,即楚文王十四年,公元前676年,巴人攻打楚国。“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还,鬻拳弗纳。遂伐黄,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夏六月庚申卒。”楚文王是春末出征的,从赶到巴地、在“津”地打了败仗,又撤回首都郢城,被谏阻出征的老臣鬻拳拒于城门之外,再奔打黄国,打败黄国后再返郢都,走到湫地病卒,此时才六月十五日,可见“津”地离郢都不会很远。而淮水黄国距郢都“九百里”,是绝无可能在短时内来回跑数次的。据此,可推断这个黄国应该在从津地到郢都的路上。同时,楚国刚刚打了败仗的军队还能战胜它,这个黄国也肯定十分弱小。相关的地名“踖陵”无考,“湫”地据杜预注在“南郡鄀县东南”,鄀县故地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的汉水东岸,正当从鄂西巴地回郢都的半途,故此“西黄”也应就在这一带。这个黄国历史书上别无记载,大约在楚成王掠占汉东之地时,被楚国所灭。
那么西黄为何人所建呢?
《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载“陆终公乃以黄为氏.受郡于江夏”。流传于四川武隆的黄氏江西老谱也说,陆终公有后人黄隐,居湖北麻城,为黄氏一世祖。南宋学者黄震在《江夏渊流分派谱引》中还保存了昆吾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地称湖广鄂州”的说法。麻城虽为湖北地,从自然地理看,却属鄂东北大别山区,近于豫南潢川而远于鄂西宜城,故虽指湖北却似与“西黄”无关。江夏稍近于宜城,姑且视作与西黄有关,那么西黄可能就是陆终或昆吾之后了。他们在南迁路上脚步匆匆,较早到达汉水流域,并建立了邦国。大概因为过于弱小,几乎没有参与国际活动,除了这唯一的史料可供人们分析,再也觅不到一点儿蛛丝马迹了。所以现代楚史学者何浩的《楚灭国研究》、李玉洁的《楚史稿》都是只提了一下西黄,却含糊其辞,语焉不详。而众多承宗“江夏黄”的黄姓族谱,也不系宗于“西黄”之国,依然将其姓源故国系于淮水之滨的潢川黄国。
有一个保存在梅州黄氏族谱中的传说,说宋朝元丰十年丁卯岁有黄氏上书,表请“郡姓之本”,于是上(神宗)表其本曰: “……陆终生六子,……长子樊,治水有功,舜封于昆吾。夏禹即位,世封候伯于昆吾之地。迨夏末商兴。去其封地。迁涣之后,居古之岳州,名隐。生子曰高,商大戍朝征为东正。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世之祖。传至十二世而生石。娶周妃,赐黄郡曰江夏。九传至南陆公,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加封姓并赐城曰黄城。”
梅州黄氏族谱所记讹误十分明显。“元丰”是北宋神宗皇帝的第二个年号,始于公元1078年,至1085年55岁的神宗皇帝驾崩,两头计算总共八年,何来“元丰十年”之说呢? “丁卯岁”是1087年,前岁丙寅年,刚刚十岁的哲宗登极,“丁卯岁”早非“元丰”,而是“元佑二年”。再有,据郭沫若《金文丛考•释黄》:伊尹是黄国人。“伊”是黄姓先祖伯益曾用过的一个姓氏,伊尹又名阿黄,或称黄尹。我们这里且不论伊尹与黄高的生活年代是否衔接,单是同宗同族一条,在姓氏制度严格的商代,黄高又怎么可能娶黄尹之孙女为妻呢?
不过讹误中却含有有价值的信息。首先,它将传说中的几位黄国始君捏合到了一起;讲昆吾氏于夏代即开始也有封国,说黄高于商代受征为东正,再度与商合作,使商初被撤掉封国的赢氏有了恢复生机。黄石娶周妃又成了周政权的姻亲之国,这才有黄郡的赐封。南陆公迁回光州,黄国终于“加封姓”并建起了黄城。它有二点意义可征:一是它恰从建国时间上论证了黄国之建是一个长时间发展过程,二是它将黄郡与江夏郡联系到一起。其实“江夏郡”在很长时间里是辖有豫南大块土地的。这种联系为黄姓后代既宗黄国故地、又尊江夏郡望找到了合理依据。
商代卜辞有“王其至于潢、霍,亡灾”,是商代称黄国为“潢”。《左传正义》隐公三年引服虔语曰:“蓄小川渭之潢”,就是说,“潢”字本义是称一种不很大的河流。上古时候称“潢水”的河流有二条,一条是我们开篇溯史前时代东夷族源流所提到的西辽河,又名挠东水、淄真水,蒙语称为西拉木伦河。潢水虽有潢之名,从三代到春秋这里都未建立过黄国,因而商代卜辞中潢霍之潢并非这里。另一条潢水就是潢川的潢河,古代有些书写省去水旁而写作黄水,因而今又名小黄河。潢川潢河其源有二,一出湖北麻城县的黄土、白沙两山之间;一出大别山北侧的河南新县泗店。其水东流经今光山,过潢川而入淮,在潢川县境内流程52公里,为该县重要河流之—。尤其潢河穿县城而过,把县城一分为二,因而县城历来有南、北城之称。潢川历史沿革汉代名弋阳县,隋改定城县,唐以后为光州治,民国初年统一整理全国地名,本县即因此水而得名潢川。而“潢”水之名,正是商代卜辞横霍之潢,既是因黄国之建、黄族之居而得水名,又可用以指代黄国、黄族。
《汉书•郡国志》曰:“故黄国,赢姓。”《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郡,赢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称黄国故城“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亦为讹误,应为“……定城县西十二里。”《左传》桓公八年“楚子会诸侯于沈鹿、黄随不会”注曰:“黄国,今弋阳县。”弋阳县为汉代建置,治所今潢川。此据《嘉庆一统志•光州》和《读史方舆纪要•汝宁府•光州》。该两权威文献都认为:“故城在今潢川县西十二里。”
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所灭,子孙散居四方,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居在黄国故地。无论是迁徙他乡还是留居故地,黄国人仍以国为姓。

黄歇:黄姓崛起第一人

黄歇(?一前238),战国时楚国贵族。《史记•春申君传》中说:“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邓明世在《古今姓氏辨证》中也讲:“楚灭黄,其族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这就确证了黄歇是古黄国遗民的后代。春申君黄歇,楚顷襄王时任左徒,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为相(令尹),赐淮北十二县,考烈王十五年改封于吴墟(今江苏苏州),自为都邑,门下有食客三干。曾率兵救赵,攻秦,灭鲁,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合称战国四大公子。公元前238年,考烈王死后,被王舅李园杀于棘门(寿春城门)。
黄歇籍贯,一说为安徽合肥人,见《安徽日报》。一说黄歇是湖北监利人。在监利西北有地名叫黄歇。春申君出使国外,在一小河入湖口处留宿,称之为“黄歇口”。唐代诗人胡曾路过监利黄歇故宅时,睹物思人,随成七言绝句一首:“烈士思酬国土恩,春申谁与吊幽魂。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黄歇口现为县辖黄歇镇。一说黄歇是重庆巫溪池坝人。明代四川学子曹雪铨所著《巴蜀名胜集》记载,战国时期,巫溪为庸国属地,公元前六百多年被秦、楚、巴三国所灭,并瓜分属地,巫溪为秦楚交界处,黄歇便是现红池坝人士。明《一统志•夔州府山川》也载,万顷池,在达县,相传为春申君故居也。他们也是有根据的。一说黄歇是湖南常德人。常德沿沅江历时10年建起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颇为壮观的“常德诗墙”,上有关于春申君的大型图雕《春申保国图》,明确记载黄歇为常德人氏。再一说就是黄歇为河南潢川黄国人了。
谱牒中也有许多关于黄歇籍贯的记载。《中湘四修谱》称其居黔中(今湖南常德市)。《禾坪谱》、《潮州谱》说黄歇祖籍在湖广武昌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出生在新罗(朝鲜),后返回楚国,仍居江夏。《湖南黄氏世谱》则认为春申君仍居故黄国地:“盖黄入楚后,其宗族未尝他徒也。”而司马迁《史记》只载黄歇为楚国人,没说具体地点。
《湖南黄氏世谱》所说的 “盖黄入楚后,其宗族未尝他徙也。”这一说法,与史称黄歇“赐淮北十二县”,后“徙封江东,而故宅乃在黄”相一致。据《广舆记》载:“黄歇宅即光州治”。而乾隆时期的《光州治•黄歇》所载更其具体:黄歇“楚考烈王元年任楚相,封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州境即所赐十二县中,今州治(即今潢川北城,)其宅也。”正因如此,在黄歇被害后,黄国故地为其在今潢川北城修了个衣冠家”,并于清代以至民国期间将此地更名为春申镇。由此可见,黄歇当是楚灭黄时留居故地的黄国遗民后裔,他的籍贯也应该是潢川。
李园害死黄歇后,隨即追杀黄家族众,奈何黄氏树大根深,焉能斩尽杀绝!李园虽使吏尽灭春申之家,但有人考证,春申君的子孙至少有五支幸存并传衍下来。
第一支为东吴派,如《金溪双井谱》中所载的黄永,《吉安双井谱》所记的黄歇之子黄堂。有人断定二人应是一入,官至会稽太守。黄永于故吴墟建黄堂,后谱将其人直接取黄堂名。第二支避乱隐居江夏县黄鹤乡,为黄歇长子黄尚,又说是幼子黄婉即黄究,并形成后来著名的江夏黄氏;第三支迁居黔中府即今湖南常德;第四支传说迁往中原阳夏,为黄歇次子黄俊,迁居阳夏;第五支就是楚王熊捍了,是春申君的私生子。还有一支,据说为避李园之祸,始别著籍,改姓春。
黄歇死后葬地,也是众说纷纭。
一说春申君黄歇死后葬于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境内,现建有“春申君陵园”。 《凤台县志》载:“(春申君墓)在城内东北,今人指县署西大官塘中土堆为春申君墓。又,县东隗家店西大阜名黄歇家,或是也”;经安徽省文物工作队考查,“县署西大官塘中土堆”不是古墓。今淮南市赖山集大土堆,即与县志黄歇冢记载相符。
一说江苏江阴瞰江山,因春申君而改名为君山;其西麓有东岳庙,庙阶之下即春申君黄歇之墓,至今仍有墓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说黄歇葬于古黔中郡开元寺(今湖南常德一带),《大清一统志》卷三六五常德府:“楚黄歇墓,在武陵县南”。 楚春申君黄歇墓,在城内府坪街,今开元寺即春申君府遗址,但墓则系衣冠冢。此说亦见之当地黄姓族谱。
一说在苏州小真山发现有春申君黄歇墓。
一说黄歇葬于江夏县黄鹤乡仁义村,墓向为乾山巽向,夫人李氏墓在其右,为戊山辰向。此说见于多种版本的黄姓族谱。并载黄歇与夫人墓前至今有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另有一石,上刻黄歇遗诗一首。
一说便是河南潢川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内的春申君黄歇墓。
一说见于陈桥驿主编的《中国都城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9。1072页):“皇陵冢、即春申君黄歇墓,在江陵城东35公里处,泥港湖东岸,经勘探,为土坑木椁墓,墓道向南,封域高5.5米,下周长110米。”
说法虽多,但以安徽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较为可信。因黄歇被杀于寿春,按当时情势是不可能安葬他处的;再则,从考古发掘资料看,葬式符合黄歇平反昭雪后的身份及规格。
当年春申君黄歇主持疏竣东江、娄江、吴凇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被称之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因之得名“申江”、“春申江”、“申浦”、“歇浦”;他渡江的地方称之为“黄渡”,其地位于上海嘉定区西南,称之为“黄渡镇”;他打猎建造的供小憨的华丽亭子,称之为“华亭”,上海有了我们熟知的那一个别称“申”, 这正是因春申君而留下的历史地名。上海区域内与春申君相关的地名不可胜数。如 “春申桥”、“春申塘”以及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的“黄歇村”、“春申村”等。“春申村”是黄歇开浚浦江时的指挥所,有民间儿歌流传至今:“啷啷啷,啷啷啷,爷娘去开黄浦江,然后再开春申塘、领头的大爷叫春申君,住在伲村黄泥浜。”松江区政府为纪念黄歇,还投资兴建了“春申君祠堂”。 又如在江苏江阴县的君山也叫黄山,有水叫申浦,有地名黄田……
春申君黄歇固然人生结局有些暗淡和悲惨,但在江南无处不留下他永远的影响力,并和历史深入到我们血脉里,成为古老的荣光和厚重的存在。

斐声古今的江夏黄
  
黄帝之孙颛顼帝高阳氏君临华夏,其子为称,称子为老童,老童生重黎、吴回两个儿子,先后任帝喾的火正,后世称祝融氏。其中,吴回子陆终,又生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合人、安、季连,皆为中华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后代,繁衍成诸多姓氏,包括苏、顾、温、董、彭、曹、娄等。陆终之后封于黄即今河南潢川县隆古乡黄国故城,以国为氏。又有金天氏后裔台骀之后,亦建有黄国。两黄国先后被楚、晋所灭,其后人都以国为姓。这是黄氏的得姓渊源。这些被后世所普遍采认的黄姓来源,所指的都是潢川的黄国故城。
但也有称黄氏出自江夏。说十三世石公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后因散乱,复聚武昌江夏,五十世歇公为楚相,开基于武昌府江夏。此说仅可聊备参考,但江夏黄却已斐声中外是不争的事实。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源出于赢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代有黄国(今河南潢川县西),相传是伯益后裔的封国。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原国名“黄”作为姓氏,其郡望为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江夏郡几乎是当今海内外黄姓族人共认的郡望。在诸多的黄姓族人心目中,江夏黄氏可谓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东南亚各国的黄姓族人,至今仍将其宗亲组织以“江夏堂”命名,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流传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之说。例如侨居泰国的华侨在黄氏宗亲总会大门两旁镌刻着醒目的对联:“轩辕世系,江夏世家”。
  江夏究在何地?不少史料和族谱记载为安陆(原为湖北云梦县东南)。而田海英所著《认祖归宗》一书则称黄姓郡望“江夏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2年)初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省北部及河南省南部”。由此可见,地域内称望,足见其家族的兴盛繁荣至极。作为黄国故地的潢川,地处河南的南部边缘,距湖北的北部边缘不足一百公里,毗连近邻,所以,江夏黄氏家族的显赫声望对黄国故地的同宗族众有重大影响。
江夏黄氏始于何人?有书载黄香为江夏黄氏始祖.但史称黄香之前,江夏黄氏即“代为冠族”,而黄香在官任尚书令向皇帝的谢恩书中,也曾自称是享“先人余福”。黄香所云虽有自谦的成分,但此说确也持之有据。据《东观汉纪》载,黄香乃西汉黄霸的第八代裔孙,也即黄歇的十五代裔脉。以黄歇的显赫地位,自然不失为冠族。而西汉黄霸,乃汉宣帝时丞相,封建成候,且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循吏的典范。又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使黄姓历史长河中,也有一支几乎能与江夏黄氏相提并论的著名家族,这便是显赫一时的淮阳阳夏黄氏。据《汉书•循吏传》载,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中湘黄氏四修谱》载,黄霸是春申君的直系后裔,出自黄歇长子黄尚之子黄广.黄广于汉初官任总兵大元帅,子嵩(后改名安),曾任真定太守,年届30岁时便退居仕途,将家族由江夏迁居中原,再传四代至霸。黄霸自幼习法律,有大志,汉武帝末年入仕。他为官廉正,精明强干,任颖川太守八年,力劝农桑,重视教化,政绩斐然,“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公元前56年,汉宣帝封黄霸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拜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数年后又拜为丞相,改封建成候,食邑六百户。史称黄霸擅长治民, “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  ’
黄霜发迹,带来了淮阳阳夏黄氏的倔起,又据江西金溪《双井黄氏族谱》载,黄霸有一子仲达,官至御史大夫,其子黄仍,官任京兆尹,仍子黄嘉,官居大司空要职,嘉子元相,官任谏议大夫,元相子伯良,官至司徒,伯良子黄况,官至叶县县令,此即闻名于世的江夏黄氏显祖黄香之父。由上述可见,史称江夏黄氏在黄香之前即“代为冠族”和黄香自称是享“先人余福”之说,均源于此。
由此可知,江夏黄氏的形成时间,至少是在东汉之前。
江夏黄氏因有黄香而闻名天下,这是不争的史实。《东汉书》、《楚国先贤传》等书,皆载有黄香的史迹。他出身官宦世家,传至黄香父辈时已“贫无奴仆”,故黄香自幼即“躬执勤苦”’亲自做许多下人干的“鄙事”。史称黄香命中多劫,年仅九岁便痛失慈母,他为子极孝,母死时哀思过度,险不能支;母死后,他对父亲倍加孝敬,炎夏为父扇席,寒冬为父暖被,乡人称之为至孝,连当时江夏太守刘护,也因闻其孝名而以“门下孝子”题赠之。后世将其名列“二十四孝”之一,编入《三字经》被世人千古传诵:“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不仅以孝道著称于世,而且博学经典,精研道术,以文章闻名京师,被时人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来他以儒学入仕,初任郎中,又被汉章帝诏入东观(皇家图书馆)尽读皇家藏书,由此得以屡屡升迁,先任尚书郎,后任左丞相,再升为尚书令,深受汉章帝重用,掌管国家机枢,并多次受皇室嘉奖。汉章帝还亲笔御书“江夏黄香,忠孝两全,天下无双”赐赠黄氏家族,江夏黄氏便也因此而声誉显赫。黄香去世后,其后裔备极善誉,江夏黄氏也更臻繁荣,传至其曾孙黄豌时则臻于极盛。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孝道。《论语》有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历代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孝道,宏扬孝道,方志中几乎都设有“忠孝列传”或“孝子传”专栏。元朝郭居敬编写有《二十四孝》,对历代孝道之楷模进行了记载褒扬,而江夏黄氏“开山祖”黄香沗列其中,世代传诵,奉为楷模,这可能是江夏黄获得地位尊崇、斐声古今的主要原因。然而,江夏黄仅是黄姓的一支,何以比其他黄姓繁衍更盛?这里并不排除攀附、冒认郡望的可能。这是题外且犯忌的话题,姑且不作申论。
…………

黄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极广。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黄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23% (2700多万),在中国最多的十个姓中排第八位。
这是一个姓氏的蓬勃延续,也是一个民族的辉煌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22: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 第十八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顷襄王以歇为辩,使于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于华阳,禽魏将芒卯,韩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适至于秦,闻秦之计。当是之时,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东至竟陵,楚顷襄王东徙治于陈县。黄歇见楚怀王之为秦所诱而入朝,遂见欺,留死于秦。顷襄王,其子也,秦轻之,恐壹举兵而灭楚。歇乃上书说秦昭王曰:
  王若能持功守威,绌攻取之心而肥仁义之地,使无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负人徒之?,仗兵革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韩?魏也,从而伐赵,攻晋阳城,胜有日矣,韩?魏叛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云“□免,还犬获之。他人有心,余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之信越也。臣闻之,敌不可假,时不可失。臣恐韩?魏卑辞除患而实欲欺大国也。何则?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绝肠,折颈折颐,首身分离,暴骸骨于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束手为?虏者相及于路。鬼神孤伤,无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仆妾者,盈满海内矣。故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资之与攻楚,不亦过乎!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也。王若不借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水右壤。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而无得地之实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兵以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与、?、湖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攻楚,泗上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而使独攻。王破楚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齐南以泗水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魏,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未能,其于禁王之为帝有余矣。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兵革之强,壹举事而树怨于楚,迟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于是乃止白起而谢韩、魏。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而楚太子与秦相应侯善,于是黄歇乃说应侯曰:“相国诚善楚太子乎?”
  应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归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国无穷,是亲与国而得储万乘也。若不归,则咸阳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与国而绝万乘之和,非计也。愿相国孰虑之。”应侯以闻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返而后图之。”黄歇为楚太子计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忧之甚。而阳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阳文君子必立为后,太子不得奉宗庙矣。不如亡秦,与使者俱出;臣请止,以死当之。”楚太子因变衣服为楚使者御以出关,而黄歇守舍,常为谢病。度太子已远,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归,出远矣。歇当死,愿赐死。”昭王大怒,欲听其自杀也。应侯曰:“歇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无罪而归之,以亲楚。”秦因遣黄歇。
  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后十五岁,黄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因并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因城故吴墟,以自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余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于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于英不然。
  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也。”楚于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行相事。
  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求妇人宜子者进之,甚?,卒无子。赵人李园持其女弟,欲进之楚王,闻其不宜子,恐久毋宠。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已而谒归,故失期。还谒,春申君问之状,对曰:“齐王使使求臣之女弟,与其使者饮,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对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见乎?”曰:“可。”于是李园乃进其女弟,□幸于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园乃与其女弟谋。园女弟承闲以说春申君曰:“楚王之贵幸君,虽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余年,而王无子,□百岁后将更立兄弟,则楚更立君后,亦各贵其故所亲,君又安得长有宠乎?非徒然也,君贵用事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兄弟诚立,祸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诚以君之重而进妾于楚王,王必幸妾;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楚国尽可得,孰与身临不测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园女弟,谨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为太子,以李园女弟为王后。楚王贵李园,园用事。
  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谓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祸。今君处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无毋望之人乎?”
  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余年矣,虽名相国,实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当国,如伊尹、周公,王长而反政,不□遂南面称孤而有楚国?此所谓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祸?”曰:“李园不治国而君之仇也,不为兵而养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园必先入据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毋望之祸也。”春申君曰:“何谓毋望之人?”对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园必先入,臣为君杀李园。此所谓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园,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祸及身,乃亡去。
  是岁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亦为乱于秦,觉,夷其三族,而吕不韦废。
  太史公曰: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旄矣。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春申君失朱英之谓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4 00: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知道黄国大概在湖北东北一带,像我的家乡--红安,以前就叫黄安。还有黄冈、黄梅、黄陂、黄州等等黄国故地,都是以黄字开头,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学识浅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24 09: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西黄",我估计这个会比较确切,因为现在湖北确实有很多地名都是以黄字开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4 18: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西黄"之民,不知迁徙过程,不好论及与黄冈、黄陂、黄梅等地名的源流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8:16 , Processed in 0.21466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