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03|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经济学原理和冷战(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24 1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冷战不同于热战的最大特点,是出现两个阵营的对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制实质上成为美苏两极及其同盟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竞争。一“冷”一“战”的特性,使两极在稀缺资源配置领域,均需考虑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考虑到自卫性,即维护阵营的安全,主要体现在军备建设等应对热战能力的领域;另一方面要求必须考虑自立性,即维持阵营内部存在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为发展国家经济,提高国家根本实力的领域。冷战最终以苏联政权自身倒台落幕,或者说以苏联国内稀缺性资源配置失序告终,期间军备竞赛的影响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历史学的特点是以史实见长,往往注重数字的对比,而难以从理论上加以解释,而经济学作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有丰富的理论可以借鉴理解。
经济学本身的定义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这里的稀缺资源定义是“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日常的衣食及金钱关系,只是社会资源的基础部分,广义上各种利益的关系,都可以纳入经济学的视野下。经济学家也主张将经济学可以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因为“它的主题是社会的——人们的选择如何引导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如何相互交易”。经济学中个人决策的一些基本原理,很好地分析了决策形成中的因素,主要包括:(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成本与利益,以及机会成本);(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无论是冷战两极对峙幕后的稀缺资源配置,还是两极对峙前沿的剑拔弩张的“威慑”行为,分析与评价这些决策,这些基本理论都是绝佳的参照系。

冷战通常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的抗衡,但似乎西方学者更喜欢用使用自由世界和共产党世界的抗衡、民主和专制集权来描述概括。但无论怎样划分,这些描述性概括都容易得出冷战的本质是意识形态之争。但不言自明的是,思想多样性是人性使然。资本主义更重效率,共产主义更重平等,意识形态之优劣难分伯仲。此外,冷战期间也存在美国支持不自由、不民主的专制政权和军人政权的现象,这些都难以解释。
突破意识形态的层面,一个虽然取巧,但却相对全面的对冷战的定义是:冷战的本质是两种生活方式之争。

既然生活中离不开经济学,何不妨从经济学思考冷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7:48 , Processed in 0.105974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