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62|回复: 0

[【学科前沿】] 人类发展不可逾越的营养阶段 ——泥糊状食物喂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5 11: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泥糊状食物喂养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研究过程中开始的。儿童生长发育有生物进化和数学两个方法学方向。生物进化方向(包括早期人类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人类与哺乳动物食物——营养源形态异同的比较生物学基础。数学方向的研究数据为研究泥糊状食物喂养提供了生理学-数学基础。

在数学方向上有一个研究分支是生长速率研究。它通过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来观察个体和(或)人群生长发育速率(不同营养条件、种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生长发育速率)。速率研究的关键是了解生物学潜能的表达。速率研究的目的是为临床和营养实践服务,为早期检出营养不良、发育迟缓提供手段;为补救喂养提供计算依据。1987年到1993年我们开展了中国儿童0—7岁生长发育纵向研究。观察频率为生后第1个月内,每周1次;生后第1年内,每月1次;从生后第2年起每3个月1次。

这样的观察使我们深入了解了出生后宫外生长发育的特点:①生后第1年生长发育速率分为3个时相;②生理性体重下降不是生后体重变化的惟一现象;③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没有追赶式生长;④如何确定宫外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等。这些数据是确定生后婴幼儿营养源——食物形态的生理学依据。对于泥糊状食物喂养的重要性和适宜技术已经开展了10余年的健康教育和技术普及宣传,一些经验和认识有必要加以总结、切磋和商榷。

一、泥糊状食物的概念以及泥糊状食物喂养阶段的生理学依据

从物理性状来描述营养源(食物形态),泥糊状食物就是含液体量介于液体食物和固体食物之间的食物。比液体食物干燥,比固体食物稀释,类似稠粥般。无论是动物源性食物,还是植物源性食物都可以做成泥糊状(英文semi-soldfood的称谓可与之对应)。

从喂养阶段的中英文对照来比对,泥糊状食物喂养阶段直接对应的名词是“supplementary food”,“complementary food”或“weaning food”。所对应的喂养阶段是添加喂养阶段(the period of complementaryfeeding)。所谓添加喂养的定义是,在母乳喂养之外通过食物或液体来提供营养物(defined as the time when any nutrient containing foods Or liquids are offered inaddition to breast milk)。

从生长发育速率数据研究,泥糊状食物喂养阶段是婴儿快速生长期。胎儿产出后进入宫外生长发育阶段,其生长速率由高速经快速转向稳定的低速持续进行。速率分界的判读以线性发育中身长参数为参数(在临床上较为实用,基层工作人员和普通家长都可以使用)。月增长率在3cm以上为高速生长期,2-3cm之间为快速生长期,低于2sm的为低速生长期。所谓“快速生长期”就是指线性生长中身长/身高生长速率的年增长率在5-11 cm之间的时期。

从日历年龄来研究,日历年龄所反映的时间,是物理学参数,仅仅代表空间的距离,无法表示生理成熟度。生长速率是生理成熟度的直接表征,由于速率计算相对复杂,为了基层和临床工作方便,取快速生长期的50%时值与日历年龄相对应的年龄段是生后4—6个月。实际上,快速生长期在不同个体的起止时间多有变异,影响因素包括:基因、孕前营养准备状况、宫内发育状况、宫外营养支持状况和该婴儿所处的环境。

从生理成熟度来考察:处在生后第一年快速生长期的婴儿所需营养密度急剧加大、营养强度快速提高、营养谱随时增宽。单独液体食物(母乳或配方粉)已不能满足此种需求;固体食物可以满足此阶段的营养需要,但婴儿牙齿尚未萌出,咀嚼能力不足,胃容量不足,消化腺发育尚在初级水平,消化道的生理成熟度不足以承担固体食物。配合进食固体食物口腔的“吃”的动作、手的“握”和“递送”等生理功能亦未发育成熟。婴儿必须以“喂”为主要进食方式,而这种“喂食”与乳房、奶瓶喂哺不同。液体食物喂哺,是软组织、软物质与口唇接触,靠吸吮和吞咽完成即可。固体食物的“喂食”,需要有手的递送,牙齿咀嚼、口腔混合和吞咽共同协调完成。泥糊状食物喂养则界于其间,无需手的递送和牙齿咀嚼,只需牙床压挤、口腔轻度混合和吞咽即可完成;在能力发育上为进食固体食物做准备。

泥糊状食物喂养不良最容易发生的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是线性发育受损、营养不良性贫血、铁营养不足、维生素缺乏(维生素D、K)、微量元素缺乏(钙、锌、硒等)。营养支持不力对年长儿期、青少年期潜能发育、能力发育、智力发育有重大迟滞和损伤作用;对中老年期的体质健康、重要营养素丢失、功能退化和快速老化有加剧和恶化的作用。直至现在此种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而且国内报告显示,此种严重缺乏的状况分布地域很广。

二、泥状食物是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过渡阶段的主要食物

人类婴幼儿期3种食物形态是进化过程中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保存生命,维护健康的生态学多样性表达,是人类生态学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食物—营养形态。泥状食物不是“副食”或“辅食”,是由液体食物向固体食物过渡阶段的主要食物。

生物进化自然历史的数据表明,长期自然界的生存环境选择和生物体的适应相互作用下,在哺乳类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哺乳动物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为了适应自然界食物—营养源状况(自然界不提供泥糊状食物)和天敌、灾害等生存环境,动物必须在极短时间内从新生儿的液体食物过渡到成年个体的固体食物。因此,动物的营养源只有两个形式,即液体食物和固体食物。出生后幼体所摄入的食物由母乳喂养(液体食物)可以直接过渡到成年个体的固体食物。这个过渡的时间很短,有的短到几个小时。

惟有人类不能从液体食物阶段直接过渡到固体食物阶段,必需经由泥糊状食物过渡,而且这个过渡的时间很长,至少长达4个月。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相应退化的器官系统只有消化系统,使得婴幼儿阶段不能从母乳喂养直接过渡到进食固体食物。退一小步,是为了进一大步,从而进化到人类。

早期的泥糊状食物是人类通过成年个体充分咀嚼固体食物,在口腔中混合唾液后,用口对口的鸟类哺喂方式喂饲婴幼儿;而后随着食具——勺的出现,用食具喂饲。至今在经济落后地区还可看见这种喂饲行为。

泥糊状食物喂养代表了人类一个独立的生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类特有的,其他哺乳动物没有。这个阶段喂养的重要性在于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期生长发育态势、潜能发育表达状况和生活后期体质健康水平,乃至预期寿命长短。长期以来,对泥糊状食物认识不足,甚至错误的以为泥糊状食物不重要、可有可无,其原因来自于这种食物的名称——“辅助食品”,简称“辅食”。其实,泥糊状食物是这一生长发育阶段的“主食”,不是“辅食”。泥糊状食品是针对儿童一个特定生长发育速率所代表的生理阶段的营养源形态。这个阶段的生理-营养特征是:生长速率位于一生中第二个快速生长期;营养谱急剧扩展,所需营养强度亦处于一生中第二位;消化道的成熟度处于第二阶段;营养驱动上还是位于第二;是“四个第二”的特殊生长发育时期。

由于人类不得不经过泥糊状食物才能保证婴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这种食物形态生态学的自然历史结局,提出了两个关系婴幼儿生命质量、生活质量和终生健康的新命题:一是怎样科学、正确、准确地实施母乳喂养,另一个是如何科学、正确、准确地实施泥糊状食物喂养。我国的专业儿科医师和儿童保健医师的在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对此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广大家长和看护者的人群营养实践存在偏移,我国婴幼儿生长发育曲线从生后4-6个月开始低于WHO推荐的国际参照曲线可能与之有关。这种低偏一直延续到青春期,并影响到生活后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三、确认“辅助食品”及添加时间的科学性需要生理学、基础儿科学的研究证据

在儿科营养学中有一个词义学问题值得斟酌,即所谓“辅助食品”及其添加时间(生后6个月)。这个词传习已久,但细究起来,不够科学,甚至可能有谬误。有人解释称“辅食”是来自英文的“supplementary/complementary food”或\"weaning food”。这有可能是错译,英文中这几个词均无“辅助”的含义,仅仅是“添加”而已。国内有学者使用“subsidiary food”以示切合中文“辅助”之意。这是国内学者从中文译为英文,从未见诸于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组织相关文件。有人建议可称之为“儿童食品”,但广言之,“儿童食品”是为儿童生产的任何食品;泛指任何年龄儿童的营养源,其营养学和生物学意义无准确定位。

如果要使用“辅助食品”描述儿童生长发育这个营养-喂养阶段及其营养源和食物形态,应当提供下述几个方面的生理学数据:(1)从中文研习,所谓“辅助食品”应当辅助某种“主食”。这种“主食”应当是能支持整个婴幼儿阶段生长发育的营养源。那么,这个“主食”是什么?(2)应当提供纵向生长发育数据来界定辅助食品相对应的生长速率阶段。来界定“辅食”添加和结束时间是如何确定的?对应的日历年龄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查阅近20年国内外论述“辅食”的文章,尚未见到提供科学数据的研究文献。究其来源,多来自某些外国专家或国际组织。而这些专家或组织至今也未提供确定添加时间的生理学依据(针对生理成熟度的数据),特别是中国婴幼儿的数据。(3)这个“辅食是指营养内容,是动物性食物还是植物性食物?还是指其重要性有主次之分?(4)这个“辅食”,是食品科学的工业分类名词,还是儿科营养学分类名词?

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就“辅食”一词对普通家长和基层专业人员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群众对“辅食”一词的直接理解就是“不重要”,是“辅助”的、可有可无的。就当时经济条件和食品供应状况,对大多数人而言,此种“辅食”可吃,也可不吃,由经济条件定夺。大多数人既搞不清此类“辅食”辅助哪个食物,也不明确为什么必须吃此类“辅食”?因此,对生后4-6个月婴儿的喂养束手无策,出现了空白,甚至可能与儿童大面积营养不良及营养缺乏性疾病有一定关系。

回顾我国常见“四病”长期居高不下,与我国持续经济发展和多年普及健康教育投入不成比例,“辅食”二字在其间作用不可低估。一个表述不当的词汇,有可能使人曲解一个科学的观念,甚至误导群众的营养实践,贻误儿童关键生长发育期的潜能发挥和能力获得。

长期以来,对泥糊状食物喂养的认识不足,导致中国儿童生长发育曲线自生后4—6个月起低于国际参照人群曲线,直至青春期。此种偏移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人群收入和消费的平均值的增长不相关。我们的流行学研究和喂养研究表明,此种现象与不正确的泥糊状食物喂养状况高度相关。基于上述生理学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再次提出重视泥糊状食物喂养这个生理—营养阶段的概念和实践。

四、我国儿童喂养问题现状及原因

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

(1)液体食物阶段至少30%的婴幼儿无法享用母乳喂养,他们的抚养人不知道或没有可能获得符合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配方奶喂养。

(2)在换乳期阶段近80%—90%的婴幼儿没有及时、正确转入配方粉喂养;有的在2岁前已经使用“鲜奶”喂养;有的家长使用虚假宣传的配方奶。

(3)在泥糊状食物阶段80%-90%的儿童没有接受正确的、连续的泥糊状食物添加喂养;没有经历“磨牙食品”的早期刺激;没有在这阶段得到“握”、“吃”等相关动作练习;营养强度低、营养密度低、营养谱狭窄、营养源单调、贫乏;适宜刺激少而枯燥。

(4)固体食物阶段近80%~90%的婴幼儿不能获得适宜这个阶段的专门食物,一般是随大人吃。在进托幼机构前,家庭喂养时食谱多不合理:从狭窄到过度宽泛,从不足到过量。一些家庭喂养行为和营养气氛不合理。进入托幼机构后食谱趋近合理,但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多数不合理。由于营养结局是营养素、营养行为和营养气氛共同决定的。因此,托幼结构中尽管食谱的营养素供应符合国家要求,但其营养结局令人不甚满意。缺铁、营养不良性贫血、线性生长迟缓、体重不增、肥胖症、饮食行为偏差等营养问题发生率很高、控制效果不佳。

这些营养问题的总结局是,与国际参照曲线和我国营养良好人群参照曲线相比,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曲线从生后4个月开始下滑,直至青春期。

我们的研究表明:泥糊状食物阶段的生长发育迟缓不能在固体食物阶段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没有追赶式生长来弥补,这与宫内发育迟缓可以由宫外追赶式生长得到补偿不同。这是因为宫内生长所应达到的“成熟度”与宫外生长的“成熟度”有不同的生物学意义。前者是要达到基本生存条件,后者要逐渐承担和展开全部生命过程,包括技能获得、潜能发挥等生物—社会适应性生命特征。

宫内发育迟缓的“生长债”(growth debt)必需在生后极短时间内予以补偿,补偿的方式是“追赶式生长”。宫外发育迟缓属于获得性积累缺陷,其“生长债”转为生长发育多样性组成,是无法弥补的。证明这个结论有两种在各级医疗单位随时可以得到的观察数据:首先,比较理想生长曲线与危险因素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at riskfactor),可以观察到两者不可弥合的差距,危险因素越多、越严重其斜率(slope)越大;此外,观察重病后婴幼儿生长发育曲线和动作发育的50%通过率,可以看到重病后的生长曲线和动作发育获得不能按正常规律进行,即使在周密的追加喂养后,仍然无法达到无病儿童的同样程度,这是一个很好的旁证。

所以我们判定在快速生长发育期内泥糊状食物喂养是不可缺如、不可延误、不可干扰的营养过程,这是“过时不候”的历史阶段。泥糊状食物喂养不良、不足或缺如的儿童,身材矮小、体弱、语言发育差、词汇和造句进步慢、认知能力发育迟缓、偏食、挑食、拒食等不良营养行为增多,泥糊状食物喂养不良也可能是学龄期儿童学习成绩差、人际交流差、社会行为差的原因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5 17:13 , Processed in 0.14848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