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54|回复: 2

[【文史类】] 陶傑短評, 賞畫如啖小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2 21: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筆尖刻激烈?需有心理準備

賞畫如啖小鮮

美國次按危機,股市大崩潰,全球熱錢往何處去?連黃金的價格也一再下降,許多人自
然想到投資名畫和古董,可能是最安全的保本之道。

俄中兩國的油畫,近年在蘇富比和全球拍賣市場價格暴升。連徐悲鴻的一幅政治宣傳畫
「放下你的鞭子」也劇炒至幾千萬美元。這幅作品結構怪誕,畫面醜陋,工農兵的政治
宣傳政治意識濃厚,根本不是藝術。但大陸的暴富喜歡「塘水滾塘魚」,像圓明園的幾
個畜牲頭一樣,明明不值那個價錢,狂炒到天文數字。

中國畫自宋代以來,一千年的筆墨山河,至民國而絕。傅抱石之最後一位大師,胸襟廣
闊,情懷精緻,無論是楚辭中的湘女還是九張機中的少婦,傅抱石的人物畫獨步中國藝
術千古。像杜甫的律詩一樣,從此再無來者。

中國畫家程十髮是碩果僅存的最後傳人之一吧。程十髮的畫有許多小聰明,其「阿Q正傳
一百零八插圖」更是活用了電影的鏡頭語言,橫嶺側峰,角度豐富多姿,是水墨人物中
的極品。但不知何故,程氏比起張大千的雄奇、傅抱石的深婉,令人覺得帶點上海人的
滑頭味。這就是中國繪畫藝術的神奇之處了。西洋畫除了上帝殿堂級的極品,如米開安
基羅和達芬奇,可以看出畫家的人格性靈,一般作品與畫家的性格無關。但中國畫不同
。張大千的潑墨不拘小節,性格像彌勒佛。黃君璧的瀑布,氣魄很大,但晚年略兼千篇
一律,看看他的履歷,怪不得,後來避走台灣,成為蔣夫人的宮廷畫師。中國畫的筆墨
水氣或淋漓,或富泰,或拘謹、或斂穩,畫家的性情,一看就看得出來。

為什麼?因為中國山水重一個「氣」字。氣是研究中國文化的關鍵,氣,是道家的入門
。舞劍講劍氣,燒菜講鑊氣,風水講地氣,文章講文氣,連中醫把脈,兩隻手指扼住手
腕,也聲稱感受到病人體內的一股寒氣。

中國水墨畫中的氣,在墨意閃動之間,是各股中國「氣」中最看得見的(TheMostVisib
le)。偏偏這個氣字,在西洋畫中最為忽略,印象派首先發現陽光中的喧鬧色彩,把白
色的陽光分析成燦目的光譜,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西洋畫家眼中的風景,只有陽
光色彩,單缺一個「氣」字,即使水彩,也注重物理世界中光色的變化,中國水墨對於
氣韻的捕捉是形擬的哲學層次,西方人受耶教的聖經和物理學的影響,永遠無從領略。

因此中國水墨比西洋油畫,其氣孕生意境,中國畫講求「意在筆先」,道理一點也不高
深:就像廚房炒菜,中國菜的食譜煮一味小鮮,講求「鹽少許、油少許、醬油少許」,
這「少許」兩字,全憑不同的廚子心意估量,你抓一小把,我放一小匙,這就像中國畫
家「意在筆先」,炒一道好菜,配料所謂「少許」,就是意了。中國人炒菜講求「意在
鍋先」,一隻火爆的熱鍋,滿廚濃煙,爆破一鍋青葱,菜肉一把摜進去,配料幾十樣,
隨意灑放,炒出來的菜就是一碟藝術品了。

鬼佬的菜譜,醬油、糖、鹽,非要分量明確不可,幾多克,多少茶匙,說得清清楚楚。
但如果繪畫和烹飪一樣,同是藝術,配料和菜式的物理定量,豈不是妨礙了創造嗎?可
見中國傳統創意一點也不僵化,是近百年來,尤其是一九四九之後,好的漸漸淘汰剷除
,壞的和蠢的統統留下來,今天僵硬沉滯不堪。

中國畫後繼無人,等現世的幾位高齡大師過去之後,將成絕唱。不信?到北京、上海或
廣州的飛機場小賣部看看,牆上掛滿人民幣三五百元一幅,這個仿徐悲鴻的奔馬,那塗
鴉江南的山水,筆墨惡俗,畫面陋怖,用來騙洋人,靠這等貨色,就知道中國的藝術文
化有幾分前途。

難怪名畫收藏,中國畫已經黯然退出舞台。首先是宣紙裱裝,經不起亂世浮生的奔波,
難於保藏,不像西洋畫,有紮實的畫框和修復方式,連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拉搜掠羅
浮宮的珍藏,在火車上日夜運\送,戰後也全部追回,沒有一幅受損——還記得十幾年前
,畢蘭加士打主演的黑白片《鐵路敢死隊》嗎?講的就是法國地下游擊隊,由納粹手上
搶回名畫瑰寶的故事,女主角是法國明星珍摩露。

今天俄中兩國的油畫,俄國風景自成一家,西伯利亞空曠壯闊的地理加上兩分東正教的
含蓄,尚有看頭,但中國的油畫,尤其是近年時興的各種題材,不是幾十張醜陋的人臉
,呲牙咧嘴地大笑,像想諷刺點什麼,流於漫畫格局;就是畫濫的唐裝少婦倚在窗前,
面貌空洞,對着一座千篇一律的水鄉。

口味流於麻木和粗糙,對於一個「意」字,下一代逐漸也失傳了。像紅樓夢裡那種對白
,一語雙關,指桑罵槐,聲東擊西,表面在誇獎你,實際是挖苦,下一代的中國人愈來
愈失卻了這種含蓄夾心的表達藝術。中國畫的主題意識偏偏都在雲煙滿紙的一片虛無之
中,在人慾橫流的金錢物質世代,如此精緻的文化香火,又豈有能容身光大之地呢?
所以李安的《色,戒》,拍出了中國水墨畫婉約的一個「氣」字,也拍出了「意在筆先
」的一片空靈的清境。虛中見意,意中盡見時代的悲愁。可惜這種電影,不但在美國少
人欣賞,連所謂炎黃子孫也逐漸失去他們的觸覺,只有日本人和法國人能欣賞。如果張
大千和胡金銓在生,他們就會明白這一切。

中國文化的淪亡,由唐君毅和錢穆那時開始呻吟,那時是六十年代,台灣還有中華民國
,大陸的文革尚未發生。六十年過去,再看現狀,一代的品味徹底被破壞。看看時興的
所謂「漢服」水準,即可思過半。二十一世紀不會是中國文化復興的世紀,與其不切實
際,不如靜心祝福,有空上幾次羅浮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2 23: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请注明出处。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2-23 22: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繁体啊  楼主真有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10:03 , Processed in 0.11994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