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95|回复: 0

[【文史类】] 李山《关于“〈卷耳〉不知人”》读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2 18: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卷耳》不知人
——《孔子诗论》札记之二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李山)

[按:最近读《诗经》,又偶然见到李山先生这篇文章,颇认同文中观点。现将李先生的文章稍加编辑,略附感想于后。]


《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有“《卷耳》不知人”一句,与传统的解释迥然异趣。传统解释《诗经·周南·卷耳》最古者,当推《左传·襄公十五年》的一段记载:“君子谓楚于是乎能官人。官人,国之急也。能官人则民无觎心。诗云: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段“君子谓”附在楚国任用贤人的记载之后,不知“君子”是否就是孔子,但对汉代经学家说《诗》影响甚大。保存在《淮南子·俶真训》的《鲁诗》旧说谓:“思古君子官贤人,置之列位也。”《毛诗序》则说:“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除多了“后妃之志”一层意思外,鲁、毛两家对此诗“官人”的说法并无两样,而且两家可能都是从《左传》“君子谓”那里套来的。可是《左传》的“官人”之说很明显是先秦时代的断章取义,不关诗篇的本义,“君子”就是孔子,他的说法就解《诗》而言也当不得真。那么《孔子诗论》的“《卷耳》不知人”的说法又如何呢?先看一下诗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
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矣,我马
我仆矣,云何吁矣

历来此诗解释纷纭,难题就在诗篇首章“嗟我”之“我”与其余三章“我马”、“我姑”之“我”的歧出并峙。第一章中之“我”,从其采卷耳的行为看,应属女性,而其余三章,又是骑马又是饮酒,很明显是男人才有的活动。于是诗篇是“女思男”还是“男思女”的争议始终不了,还有人干脆认为诗篇有脱夺、错简等等。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提出了一种见解,认为:“作诗之人不必即诗中所咏之人,夫与妇皆诗中人,诗人代言其情事,故各曰‘我’。首章托为思妇之词,‘嗟我’之‘我’,思妇自称也。……二、三、四章托为劳人之词,‘我马’、‘我仆’、‘我酌’之‘我’,劳人自称也。……男女两人处两地而情事一时,批尾家谓之‘双管齐下’,章回小说谓之‘话分两头’,《红楼梦》第五四回凤姐仿‘说书’所谓:‘一张口难说两家话,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言以蔽之,钱先生将诗篇一边是女子之词,一边是男子之词的矛盾,理解为一种“代言”的写作手法。在以前,照这样的理解也可以平息诗篇内在的龃龉,现在则因为《诗论》“《卷耳》不知人”新材料,钱先生之说还有商量的余地。


说“《卷耳》不知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古说“能官人”,“能官人”首先得能“知人”,可《诗论》中却说是“不知人”,与“能官人”南辕北辙。看来“不知人”的“知”字当另求解释。《诗·曹风·隰有苌楚》有“乐子之无知”一句,“知”据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鲁诗家的解释是:“知,匹也。”“知”训为“匹”又见于《尔雅·释诂》。不过将“知”解作“匹”是引申义,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一说:“《墨子·经上》篇:‘知,接也。’《庄子·庚桑楚》篇注:‘知者,接也。’《荀子·正名》篇云:‘知有所合谓之智。’凡相接、相合皆训匹。”所以“匹”是从相知、相接上来。“《卷耳》不知人”的“不知”也是不相知、不相接,“《卷耳》不知人”即《卷耳》一诗表现的是不相知、不相接之人的意思。那么这“不相知、不相接”究竟指什么呢?回答是:指的诗篇唱法所显出的意谓,也就是诗篇第一章与其余三章在歌唱中所见出的关系。换句话说,孔子不是从读诗篇所得的印象出发论此诗,而是从听歌唱获得的感受说《卷耳》。“不相知”告诉我们,原来第一章为女子所唱之词,第二、三、四章,则是男子的唱词。钱钟书先生说“话分两头”,犹未达一间,实际的情形应当是歌唱着的男女虽然同台,却各唱各的,他们都在表达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却是各表心事,犹如戏曲中的“背躬戏”。这便是《孔子诗论》所谓的“不知”,即不相知、不相接。后人的不甚了了,实际是由诗歌在古代从听觉的歌唱向可读的文本变化造成的。


这“不相接”、“不相交”歌唱的情景,在古代诗歌中并非仅见。屈原《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每一首中其实都是两个人在“不知人”地对唱着,否则就不会有每一篇结尾处的“捐余玦”、“捐余袂”的怨艾表现了。这表明,屈原在写作《九歌》时,仍有意保持着很原始的歌唱形式。由《卷耳》与《湘君》、《湘夫人》在“不知人”上的神似,人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诗》、《骚》间的历史渊源。不过“不相知”的歌唱只是《诗经》歌唱的形式之一种。王昆吾先生在其《诗六义原始》一文中,将“比兴”解释为古代“赓歌”与“和歌”两种歌唱形式,并指出这歌唱的形式还影响到了大、小雅的写作手法。王先生的观点具有创造性,不过古代的歌唱特别是《雅》的歌唱,恐怕要比“赓”、“和”两种样式更复杂些,《卷耳》“不知人”的“背躬戏”,就有别于上述的“赓”、“和”。该诗前四章以“我出我车”领起,是将士之词,而第五章忽然出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之词,明显是女子思念出征将士的歌唱。这好像是有一舞台,扮演将士的男歌手唱完时,再由女歌手代表天下的思妇们来抒情。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于三百篇“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墨子》又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都表明古代的诗篇是可歌的,而且到春秋时期仍然如此。不仅歌诗,古代乐舞也同样如此,《礼记》中记录着孔子与人谈《大武》之乐,《左传》也保存着楚庄王对《大武》的评论,而近年考古还发现过战国时写的“大武辟兵”字样的铜干戚(舞《大武》时用的道具),凡此种种都证明周初时创制的诗、乐、舞三者合一的《大武》乐章,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在演出着。孔子说“《卷耳》不知人”,那应是在看过、听过《卷耳》演唱后的评价,如果孔子说《诗》时面对或头脑中浮现的是写在简策上的字句,“不知人”的话是无从说起的——“不知人”是一句“亲切语”,非亲见过演唱是说不出的。


孔子说《诗》时,《诗》还是在歌唱着的。他的论《诗》,尚未脱离活生生的演唱,“《卷耳》不知人”一句,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自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文学的解读《诗经》的主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恢复三百篇作为歌唱之词的原生态,恐怕就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卷耳》不知人”一语,会强化人们对这问题的重视。



文本来源:http://www.bamboosilk.org/Wssf/2002/lishan03.htm






钱锺书解读《卷耳》,所以“未达一间”,正在于把《诗》仅作“诗”看。从《诗》作“经”看到《诗》作“诗”看,“涵咏篇章,寻绎文义”,庶几可免经学家的迂远,但从文学角度解读《诗经》的人,常常忘了诗三百在其产生的时代,主要传播形态是口头文学,不是著诸简帛的篇章。把《诗》仅作“诗”看的问题就在于眼前摊着一本《诗经》,心中横着一个诗人。于是《卷耳》便有“男诗人”、“女诗人”、男女之外另有诗人的争议。


《诗经》所录,均为乐歌。首先是歌,其次才是诗。“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这里的“诵”,可以理解为“诗”,也可以理解为“歌”,从内容上看是“诗”,从形式上看是“歌”;“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诵”与“诗”、“诗”与“听”并举,可见在诗篇作者本人的心目中,“诗”是歌词。既然是歌词,就要考虑是怎么个唱法。“诗三百”既然是用于典礼的乐歌,虽然未必都是《黄河大合唱》式的大阵仗,但绝不会全部是独唱,是可以想见的。试举一例:


风·桑中
爰采唐矣?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关于本诗,顾颉刚在《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中说:“这是一首情歌,但三章分属在三个女子——孟姜、孟弋、孟庸,而所期、所要、所送的地点乃是完全一致的。我很不解,是否这三个女子是一个男子同时所恋,而这四角恋爱是同时得到她们的谅解,并且组成一个迎送的团体的?这似乎很不近情理。况姜、弋、庸都是贵族女子的姓,是否这三国的贵族女子会得同恋一个男子,同到卫国的桑中和上宫去约会,同到淇水之上去送情郎?这似乎也是不会有的事实。”于是推定这是由徒歌的一章衍化为乐歌的三章的。如果同意顾氏所说一男三女的“四角恋爱”“不近情理”,那么男声独唱这首诗即使不至于“是不会有的事实”,至少没有三个或更多的男声合唱来得自然。


《卷耳》应如李文所说,为男女同台各唱各的,唱法“犹如戏曲中的‘背躬戏’”。可以悬想,男女对唱或合唱的歌曲,在“诗三百”中该不止《卷耳》一首。更举一例:


小雅·小明
明明上天,照临下土。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共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曷云其还?岁聿云莫。念我独兮,我事孔庶。心之忧矣,惮我不暇。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昔我往矣,日月方奥。曷云其还?政事愈蹙。岁聿云莫,采萧获菽。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念彼共人,兴言出宿。岂不怀归?畏此反覆。



  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以女。

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历来解此诗者,对于前三章与后二章何以“扞格不通”,都不能自圆其说。但从歌唱的角度看这首诗,却是再自然不过的。这很可能是男女对唱(夫妻对唱)或合唱的歌曲。前三章为征夫久役怀归之辞,后二章为思妇劝勉祝祷之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13:45 , Processed in 0.2335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