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25|回复: 18

[【文史类原创】] 原创首发:王小波与奥维德的《变形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2: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小波与奥维德的《变形记》

摘要:王小波生前曾多次提到过奥维德的《变形记》这部作品并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从王小波谈论这部作品的那些话中,我们能看出《变形记》之于他的重要意义。在王小波的具体创作中,《变形记》对其小说名字的命名、某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其想象力的拓展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字:王小波 奥维德 《变形记》

  《变形记》在本文中指的是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的一部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语言和结构把古希腊罗马世界的神话传说总集在一起,并“创造了一系列至今还能引起兴趣的人物和场景。” 《变形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过历代的读者和作家”:但丁、乔叟、莎士比亚、蒙田、莫里哀、歌德……“这个文学巨人的名单可以无限制开下去……” 在这个名单中,基本上提到的都是外国作家,而在中国,至少有一个作家——王小波也该列在这个名单内。
   王小波生前曾多次谈起过奥维德的《变形记》:
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他说:“我十三岁时,常到我爸爸的书柜里偷书看。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看过了《变形记》,我对古希腊着了迷……” 可见,《变形记》是可以列为王小波的“启蒙读物”之中的。
在《思维的乐趣》中,王小波回忆道:“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至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
在黄集伟主持的《孤岛访谈录》(电台采访),王小波曾以对书的“摧残程度”来衡量自己对书的感情:“有的书从我手上‘过’后,完整得像新书一样;可有的书从我手上‘过’了以后,就几乎要分解了。因为我看书,一旦被我看中以后,就要反反复复看,甚至几十遍地看,最后把一本书看垮了。可有的书只是草草一看,整个儿就没看进去。书从我手中“过”后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我对这本书的感情。我越喜欢的书可能被我摧残得越厉害。”而被他“摧残”的最厉害的一本书就是“到云南去时带的一本奥维德的《变形记》”:“这本书简直活生生地就被看没了。不过恐怕主要是因为在那儿没书看……,《变形记》其实是古罗马诗人的一个诗篇,可我看到的时候,它已经被译成散文了。但是感觉还是挺好的。因为从里面我知道了好多古希腊的神话,挺浪漫的。”
在其长篇小说《寻找无双》的序言里,王小波写道:“这是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写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变形记》(奥维德)的最后几行:
  吾诗已成。
  无论大神的震怒,
  还是山崩地裂,
都不能把它化为无形!
  这片粗陋的小说,当然不能和这位杰出诗人的诗篇相比……”
从这些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小波对《变形记》的喜爱及其所受《变形记》的一些影响。在王小波的早期作品中,甚至就有一篇也叫做《变形记》 的小说,其中描写了一个一对青年男女互换性别身份的“变形”的故事。所以,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奥维德的这部《变形记》肯定在多方面影响了王小波。那么在具体创作中,《变形记》对王小波是否有影响呢?如果有,又在哪些方面影响了王小波的创作?除了我们上文可能提到的一些影响外,本文认为,王小波的创作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奥维《变形记》的影响:
1.  “黄金时代”的由来
王小波生前所创作的小说现在主要被收集在四个集子中:《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和《黑铁时代》,这几部集子分别以其同名的小说命名(前三部被称作“时代三部曲”)。下面我们将主要探讨“黄金时代”的由来,因为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可以说是王小波最重要,也是其构思最早也最长的一篇小说,因而“黄金时代”从何而来便有了首要意义,而其他以“时代”命名的小说其实我们可以看作是这部小说名字的“顺延”。
“黄金时代”的说法,可能最早源于古希腊人的想象。《希腊罗马神话词典》这样解释“黄金时代”这个词:“古希腊人想象中的远古的幸福时代,当时人们既无战祸,也无繁重的劳动,彼此和睦相处……关于古希腊人想象的黄金时代,在赫西俄德的长诗《农作与日子》里有详尽的描写……”。 确实,在赫西俄德的那首长诗里,提到了“奥林波斯山上不朽的诸神”曾先后创造了五个不同种族的人类:黄金、白银、青铜、英雄、黑铁(种族) 。但不知是否由于翻译的问题,“黄金时代”这个词却并未出现。而且,以现有的材料看,并不能说明王小波是否看过赫西俄德的这首诗,而其是否看过这首诗也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就算王小波最早是从这首诗或者其它作品中看到了关于“黄金时代”的描述,也不应否认他一直喜爱的《变形记》对他的影响。
《变形记》中第一章便是讲上帝开天辟地并创造人类,此后人类经历的第一个时代便是“黄金时代”(其后是白银时代、黄铜时代和铁的时代) 。《变形记》为我们详细地描写道:“这个时代,没有人强迫它,没有法律,却自动地保持了信义与正道。在这个时代里没有刑罚,没有恐惧;金牌上也没有刻出吓人的禁律;没有喊冤的人群心怀恐惧观望着法官的面容;大家都生活安全,不必怕受审判……没有断堑深壕围绕着的城镇;也没有笔直的铜号、弯曲的铜角、既无刀剑又无盔甲……人们不必强求就可得到食物,感觉满足;他们采集杨梅树上的果子,山边的草莓,山茱萸……土地不需要耕种就生出了丰饶的五谷,田亩也不必轮息就长出一片白茫茫、沉甸甸的麦穗。溪中流的是乳汁和甘美的仙露,青葱的橡树上烫出黄蜡般的蜂蜜。”
这样的“黄金时代”应该是后人想象的一个又原始又美好的时代。以王小波对《变形记》的熟悉程度,当其为其“宠儿” ——《黄金时代》这部小说命名时,不可能不受到奥维德这段对“黄金时代”的描述。在《黄金时代》中,王二和陈清扬远离社会(生产队),而跑到渺无人烟的荒山上去生活、种植,有时赤身裸体,有时仅穿蓑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样的生活其实就很有《变形记》所描述的“黄金时代”的“原始”意味。“黄金时代”这个词在《黄金时代》中仅出现了两次 ,表面上看指的是王二一生中最美好的年龄(阶段),似相当于“黄金岁月”。然而这个称呼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其生存的年代,联系《变形记》中对“黄金时代”的美好描述,王二的“黄金岁月”便与其所处的“荒诞年代”构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和反讽,由此也能看出王小波为其这部小说起名“黄金时代”背后所隐藏的巨大悲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变形记》中对“黄金时代”的描述,实际上形成了《黄金时代》某种外在的参照和隐涉。联系《变形记》中的“黄金时代”来读《黄金时代》,也能启发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2.  人物形象的塑造
《变形记》也影响到了王小波小说中某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主要体现在王小波的处女作《绿毛水怪》 中。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是:陈辉和杨素瑶从小被人认为“复杂”,在一次被老师的无理体罚中形成了某种“同盟”关系,之后两人一同买书、读书,建立了亲密的友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上不同学校的缘故,两人逐渐“疏远”,然而内心中其实产生了爱情。文革插队前,杨素瑶写信约会陈辉,可陈辉在两年后才读到那封信,而此时杨素瑶早已吃了一种药变成了一种在水中自由生活的“绿毛水怪”。陈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她,决定和其一起当“水怪”,然而阴差阳错由于一场病陈辉再次失了约,于是留下了无尽的痛悔。
在这篇还不太成熟的作品中,其实已体现出王小波后来大部分小说的“发展方向”。比如有一男一女主人公(友谊、恋情关系,同盟),且在常人看来都有点“异类”,与所处社会环境处于某种“对立”状态,都有一个比较“理想”的逃避地点等等。由于这些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因此在此不再详述。让本文感兴趣的是在这篇作品中,王小波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群)“绿毛水怪”的形象:
“它全身墨绿,就像深潭里的青苔,南方的水蚂蟥……可是他又比人多了一样东西,就其形状来讲,就喝蝙蝠的翅膀是一样的,只是有一米多长,也是墨绿色的,完全展开了,紧紧地附在岩石上……它用爪子抓住岩石,加上一只手的帮助,缓缓地朝上爬,而另一只手抓着一杆三股叉……腿好像很柔软,而且手是圆形的……脚上五趾的形象还在,可是上面长了一层很长很宽的蹼……头顶上戴了一顶尖尖的铜盔……女的看起来很俊美,一头长长的绿头发,一只披到腰际……”
王小波在其处女作中为我们塑造的“绿毛水怪”的形象,显然是一种“舶来品”,它们应该属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水族”,是海神多里斯 的“子民”。在这篇小说里,王小波其实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在其描述完那个“绿毛水怪”的形象后,小说的叙事者(老陈,小说是通过老陈向一个人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的)说:“如果我是古希腊人的话,一定不感到奇怪……” ;在描述那群“水怪”游泳的场面时,小说写道:他们“在水面上排成一排,疾驰而去,好像海神波塞冬的仪仗。” 由此可见,这些“水怪”形象的渊源是希腊神话应该是确凿无误的了。
不仅如此,本文认为,这些“水怪”的直接来源应该就是奥维德的《变形记》。因为《变形记》中有很多与“绿毛水怪”相似的形象,比如那“海蓝色的特里同”(半人半鱼状) ,在波涛中刻着墨绿色的海神,“游来游去”、“坐在岩石上吹干她们绿发”的多里斯和她的女儿们 以及拥有绿发的水中女仙们 。从这些海神形象中我们都能看到“绿毛水怪”的影子。甚至“绿毛水怪”手中所拿的“三股叉”和《变形记》中海神所拿的兵器也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王小波在其小说人物某些形象的塑造上,也受到了《变形记》的影响。
3.  想象力的拓展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说奥维德的《变形记》既影响到了王小波小说名字的命名,也影响到了其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然而更重要的或许是其对王小波想象力的拓展。当然,比起前两个影响来,对其想象力的影响似乎是更加“无形”也比较缺乏“证据”的。当然也不尽然,我们从刚刚提到的那些“绿毛水怪”形象的塑造上其实就可以明显看到《变形记》对王小波想象力的影响。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似乎还没有哪一个作家的想象力能超过王小波。那被追得在厂房半空管道上若走钢丝的王二、踩着两个长长的大拐在“天上行走”如“一只大鸟”的李卫公、那架构造精巧能百发百中的“投石机”、那台开出的全是“无理数”被太宗皇帝用来打人的“卫公神机车”……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万寿寺》这部小说中,王小波对一个故事讲述了几十遍,却都生动有趣,在这种不断讲述中,充分展示了小说“无穷的可能性”,也充分展现了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所以戴锦华先生称王小波“以他奇异的想象、简捷而飞扬的文字之舞建造了一处文学的迷宫,宛如一份‘世纪末的华丽’” 其实是毫不夸张的。
王小波卓越的想象力,自然和其爱思考、爱幻想的性格有关,然而其从小对世界名著、童话故事的阅读,无疑也影响到了其想象力的发展。据其母亲回忆:“小学二三年级时,小波就看了《水浒传》、简本《聊斋志异》、世界名著童话故事等。他不光爱看书,还爱讲故事。他常在各种场合,绘声绘色地给小朋友讲故事,能把看过的书从头到尾一句不漏地背诵下来。” 这种经常性地“看”故事和“讲”故事的结合,无疑会大大锻炼一个人的想象力。《变形记》作为一部集古希腊神话于大成的杰出作品,其最大的特色无疑就在于它非凡的想象力。从小就接触到这部作品并对之非常喜爱的王小波,其想象力的丰富奇特,多多少少应该都少不了奥维的《变形记》的功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13: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wuo1984111于2007-05-19 13:45发表的 :
妙笔生花版规(第三版)

Quote:

学术论文未公开发表可以在文章发表时适当设置威望以防论坛外人士剽窃。(威望大于1即可)

倘若真有兴趣想看,挣一威望似乎不难吧?
.......



挣一威望确实不难,不过不会为了想看东西而去挣威望。

虽然再也看不到王小波,但是这不影响我喜欢他,从他做《花城》主编就喜欢他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3: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听说louselice^_^是位姐姐,不好意思,恕小弟无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13: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我已经看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14: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小波的走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14: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aπολλωv于2007-05-19 14:18发表的 :
俺也是小波的走狗........



兄应该是走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4: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说,我这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细心人可看出,明显有拼凑的痕迹,也是为应付作业的。
粘到这里原只是为混点钱花,见笑了!不过王小波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不知大家都喜欢他的哪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4: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非得称“走狗”呢?不一定非得特立独行才能做得了王小波的门徒吧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15: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不是在于知识分子能够独立思考?

不懂哈,乱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15: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gznf.cn/6265/viewspace_383126.html

走狗之解
万勿乱用
如有雷同
纯属不着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5: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多作家迷中,似乎只有王小波的“门徒”甘愿自称为其“门下走狗”,不但不觉自失身份,而且似乎颇具脸上有光,古今中外作家,像王小波享此殊荣的似乎并不多。王小波被众人捧为“特立独行”之士,众多王小波迷们似乎不如此“惊世骇俗”地称呼自己,便觉得愧对师们。个人认为,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玩世不恭”、“嬉笑怒骂”等众方面都被别人夸大甚而说利用了。在这些表面的姿态之后,我们也应该看到王小波的另一面:正统、腼腆、脆弱(这几个词可能不太恰当)等。我觉得王小波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的自我与内心中真实的自我是有很大差距的,他似乎一直在掩饰自己,就像贝壳一样:贝太脆弱了,所以外层才需要一层坚硬的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22: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wuo1984111于2007-05-19 14:33发表的 :
老实说,我这篇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细心人可看出,明显有拼凑的痕迹,也是为应付作业的。
粘到这里原只是为混点钱花,见笑了!不过王小波确实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不知大家都喜欢他的哪一点?


呵呵,先称赞一下你的坦白。

本来我上面的楼写了点话,不过后来改成了“看到了。。。。”

我想,这里面看过王小波全部文字的人不是少数,不过还是谢谢你的贴子,让小波门的走狗来聚会。

钱先生去世了,王小波走了,刘青云结婚了,我在接连的打击下,怀着一颗伤痛的心,参加了高考。

高中时候,我最喜欢去图书馆看花城,那时候王小波主编的杂志很好看,还记得我从书店订了他的时代三部曲,用漂亮的油画图案的纸细心包好,黄金时代用向日葵,白银时代是灰色的钢琴,青铜时代是漆绿,黑铁时代,是黑的。

他走了,我也不再看花城,应该说,自此不再看文学作品。

大学时代,有一位老师长的像王小波一样丑,我每次看到他,都面红心跳,呵呵。

下一步,我打算去看维多利亚时代地下小说,去看王小波翻过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9 22: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自私一点说,我只喜欢他的理性思维和逻辑,不关心其他。所以,似乎我是一条不太忠实的走狗。楼主下次可以写王小波和维特根斯坦,呵呵,我搬小板凳来看。

“小时候我去逮蜻蜓,把逮到的蜻蜓都放到铁纱窗做的笼子里放着,然后再逐一把它们捉出来电死。没被电到的蜻蜓都对正在死去的蜻蜓漠然视之。因此我想到,可能蜻蜓要到电流从身上通过时,才知道中了头彩,如梦初醒吧。”(《革命时期的爱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louselice^_^于2007-05-19 22:14发表的 :


呵呵,先称赞一下你的坦白。

本来我上面的楼写了点话,不过后来改成了“看到了。。。。”
.......
    我坦白完就看到“恕我直言了”哈哈,不过后来又没了,一想便知道是louselice^_^姐手下留情哈!
  看到你所说的对王小波的痴迷,让我突然想起了宁萱(——余杰的妻子,据余杰《香草山》,不过据说真名叫刘敏),她也十分喜欢王小波,后来据说还想给他写信(情书?记不清了),后来知道王小波成了家,挺伤心的哈,所以后来碰到“中国大陆第二个王小波”(首版《火与冰》似乎就是如此炒作的)——余杰,便写了封信,后来成就了好姻缘哈!louselice^_^姐不会也有过这种想法吧哈哈,开个玩笑。
  老实说,我阅读的大部分书都是受王小波的影响哈,维特根斯坦我不熟,我还写了一篇用存在主义解读《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论文,自认为比发的这篇好,花的功夫也大多了哈,但在高人看来肯定也不怎么样哈。本想好好地、较全面地研究一下王小波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暂时无法实现,只能等待以后了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00: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去投稿,发表以后再投这里吧,呵呵。

只是可怜了李银河,爱过大海,怎能再爱上小溪?

喜欢王小波的文中体现的推理和逻辑,如果继而变成痴迷他的人,甚至要写情书,说明还是没有读透他的书,王小波也会为有这种愚蠢的追求者而悲哀吧。

由于王小波,我读了维特根斯坦,读了维特根斯坦,我更喜欢王小波,这也是我再也不读文学作品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00: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wuo1984111于2007-05-19 23:45发表的 :

   我坦白完就看到“恕我直言了”哈哈,不过后来又没了,一想便知道是louselice^_^姐手下留情哈!
  看到你所说的对王小波的痴迷,让我突然想起了宁萱(——余杰的妻子,据余杰《香草山》,不过据说真名叫刘敏),她也十分喜欢王小波,后来据说还想给他写信(情书?记不清了),后来知道王小波成了家,挺伤心的哈,所以后来碰到“中国大陆第二个王小波”(首版《火与冰》似乎就是如此炒作的)——余杰,便写了封信,后来成就了好姻缘哈!louselice^_^姐不会也有过这种想法吧哈哈,开个玩笑。
  老实说,我阅读的大部分书都是受王小波的影响哈,维特根斯坦我不熟,我还写了一篇用存在主义解读《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论文,自认为比发的这篇好,花的功夫也大多了哈,但在高人看来肯定也不怎么样哈。本想好好地、较全面地研究一下王小波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暂时无法实现,只能等待以后了哈!



生活,无非是油盐酱醋茶。因为一个人的文字而托付终身,大概只有文学女青年会这么做吧。

世俗如我,单身公害的时候没有这个念头,现在更只想着红烧排骨、海带豆腐、海边烧烤、鲅鱼饺子、海红、大鱼丸。。。。。。为那些脱俗mm鄙视罢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00: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笑了,算不上好,投稿太难了哈。louselice^_^ 姐若有兴趣我可以发给你,就怕既浪费了你的时间到时有失望,那我就惨了哈哈!真正的爱情爱一次也就够了哈!王小波读的书太多了,我什么时候能把他仅仅提到的书都读了也就知足了!维特根斯坦我的印象不怎么深,可能是读得不仔细吧,只记得王小波很推崇罗素的,louselice^_^ 姐读了罗素的书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0 00: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wuo1984111于2007-05-20 00:18发表的 :
见笑了,算不上好,投稿太难了哈。louselice^_^ 姐若有兴趣我可以发给你,就怕既浪费了你的时间到时有失望,那我就惨了哈哈!真正的爱情爱一次也就够了哈!王小波读的书太多了,我什么时候能把他仅仅提到的书都读了也就知足了!维特根斯坦我的印象不怎么深,可能是读得不仔细吧,只记得王小波很推崇罗素的,louselice^_^ 姐读了罗素的书了吗?


呵呵,我喜欢维特根斯坦,不读罗素,所以是盲目喜欢老维。

本篇最初发表于1995年第6期《中国青年研究》杂志。发表时题目为“以平常心看老三届”。


苏东坡与东坡肉

我父亲是教逻辑的教授,我哥哥是修逻辑的ph. D. 我自己对逻辑学也有兴趣,这种兴趣是从对逻辑学家的兴趣发展来的:本世纪初年,罗素发现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悖论,连忙写信告诉弗雷泽,顺便通知弗雷泽,他经营了半生的体系,因为这个悖论的发现有了重大的漏洞。弗雷泽考虑了一番,回信说:我要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结论就好了……我觉得这个弗雷泽简直逗死了,他要是有女儿,我一定要娶了做老婆,让他做我的老岳丈。话又说回来,就算弗雷泽有女儿,做我的姥姥一定比做老婆合适得多。这样弗雷泽就不是我的老岳丈,而是我的曾外公啦。我在美国上学时还遇见过一件类似的事:有一回在课堂上,有个胖乎乎的女同学在打瞌睡,忽然被老师叫起来提问。可怜她根本没听,怎么能答得上来。在美国,不但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万一老师被问住,就说一句:问得好!不回答问题,接着讲课。这位女同学迷迷糊糊,拖着长声说道:This is a good question(问得好)……差点把大家的肚皮笑破。下课后,我打量了她好半天,发现她太胖,又有狐臭,这才打消了不轨之心——弗雷泽就有这么逗。让我们书归正传,另一个有趣的逻辑学家是维特根斯坦,罗素请他来英国,研究一下出书的问题。维特根斯坦没有路费,又不肯朝罗素借。最后罗素买下了维特根斯坦留在剑桥的一些旧家具——我觉得他们俩都很逗。受这种浅薄的幽默感驱使,我学过数理逻辑,开头还有兴趣,后来学到了犯难的东西,就学不进去了。

我对数学也有过兴趣,这种兴趣是从对方程的兴趣发展来的。人们老早就知道二次方程有公式解,但二次以上的方程呢?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是不知道的。在十七世纪,有个意大利数学家,又是一位教授,他对三次方程的解法有点心得。有天下午,外面下着雨,在教室里,他准备对学生讲讲这些心得。忽听“喀嚓”一声巨响,天上打下来个落地雷,擦着教室落在花园里——青色的电光从狭窄的石窗照进来,映得石墙上一片惨白。教授手捂着心口,对学生们转过身来,说道:先生们,我们触及了上帝的秘密……我读到这个故事时,差点把肠子笑断了。三次方程算个啥,还值得打雷——教授把上帝看成个小心眼了。数学我也学了不少,学来学去没了兴趣,也搁下了。类似的学科还有物理学、化学,初学时兴趣都很大,后来就没兴趣了,现在未必记得多少。在美国,不但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老师。万一老师被问住,就说一句:问得好!不回答问题,接着讲课。这位女同学迷迷糊糊,拖着长声说道:This is a good question(问得好)……差点把大家的肚皮笑破。下课后,我打量了她好半天,发现她太胖,又有狐臭,这才打消了不轨之心——弗雷泽就有这么逗。让我们书归正传,另一个有趣的逻辑学家是维特根斯坦,罗素请他来英国,研究一下出书的问题。维特根斯坦没有路费,又不肯朝罗素借。最后罗素买下了维特根斯坦留在剑桥的一些旧家具——我觉得他们俩都很逗。受这种浅薄的幽默感驱使,我学过数理逻辑,开头还有兴趣,后来学到了犯难的东西,就学不进去了。

我对数学也有过兴趣,这种兴趣是从对方程的兴趣发展来的。人们老早就知道二次方程有公式解,但二次以上的方程呢?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是不知道的。在十七世纪,有个意大利数学家,又是一位教授,他对三次方程的解法有点心得。有天下午,外面下着雨,在教室里,他准备对学生讲讲这些心得。忽听“喀嚓”一声巨响,天上打下来个落地雷,擦着教室落在花园里——青色的电光从狭窄的石窗照进来,映得石墙上一片惨白。教授手捂着心口,对学生们转过身来,说道:先生们,我们触及了上帝的秘密……我读到这个故事时,差点把肠子笑断了。三次方程算个啥,还值得打雷——教授把上帝看成个小心眼了。数学我也学了不少,学来学去没了兴趣,也搁下了。类似的学科还有物理学、化学,初学时兴趣都很大,后来就没兴趣了,现在未必记得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00: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沉默的大多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10月北京第一版,P244-246
哈,找到了。
不过据此书,此篇最初发表于1996年第20期《三联生活周刊》杂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8:53 , Processed in 0.178007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