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该书最早出版于1980年,我将其名字译为《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本书是由McGraw-Hill于2004年出版的第四版,是目前的最新版本,作者是W. Scott Morton和Charlton M. Lewis。
书中的第一张彩图是一匹唐三彩[参1]马,这个唐三彩马高 26英寸[参2],包括了彩釉的三种典型色彩(米色,红棕色,绿色)按下面所注是18世纪唐朝的一种大夏[参3]马(Bactrian horse),展现了一种健壮有力的姿态,不同于蒙古马(Mongolian pony).这种大夏马在古代被大量用作战马。
参1:唐三彩: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资料来源网络)
参2:1 inch 英寸=25.4 millimetres 毫米,26英寸=25.4*26=660.4 毫米=0.6604 米
参3:中亚古国。故地在中国西北地区,大夏人生活中心大致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属东伊朗人种。大夏很早就与中原地区有交往,古籍中对此多有记载。公元前174~前161年,伊塞克湖东岸和伊犁河上游流域的塞种部落受大月氏第一次西迁的冲击,向南迁徙。途中与大夏发生冲突。战败的大夏人除一部分傍南山(今阿尔金山、祁连山山脉)东逃,进入陇西洮河流域外(汉时曾在此置大夏县),大部向西迁徙,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阿姆河以北地区,与同样受大月氏冲击而从伊塞克湖以西迁徙至此的塞种部落汇合。约在公元前145年,他们同一部分塞人冲过阿姆河,占据巴克特里亚(今阿姆河与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地区),将盘踞此地两百余年的中亚希腊人逐往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公元前128年,张骞出使大月氏至阿姆河时,见大夏人定居巴克特里亚,遂以大夏之名称呼之,后来的西方史家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吐火罗斯坦。大夏人在巴克特里亚安顿不久,就被第二次西迁而来的大月氏征服。大夏人为半农半牧者,有自己的语言。20世纪初,在新疆库车、龟兹发现一种古语言,曾一度被认为是吐火罗语。后来在巴克特里亚发现一种属中古波斯语的地方方言,书写时借用希腊字母。一些学者认为这才是大夏人的语言,故称之为真正吐火罗语。另有一说主张大夏人为巴克特里亚土著,大夏即巴克特里亚王国之异称。(资料来源于http://www.zi123.com/archivecontents604234/)
封面所示我们一看就知是京剧了。书中说:“The style of musical drama known as Beijing opera (jingju), represented on the cover of this book”,Beijing opera,应该译为京剧,而不是北京歌剧,这个词学习了。
前言:书中说开始大量了解中国起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的表象和历史是联系紧密的。中国人是最善于进行历史思考的民族。应从历史的角度来了解中国。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历史的影响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体现。论坛上的一些书友发帖还常常引述古文呢。大家到网站建设看看即知余言之不谬也。古代建筑要合礼制,这也对当今建筑有着影响。中国人是从古代走来的,历史与文化不可分离。
文中还说,普通中国的家庭有着可向前追溯800年的家谱。我家的家谱好像在我大爷家,现在也很少有人提了。本来按家谱,我这代名字中间的字是有规定的,但实际也没这样做。而我的父辈都是这样做的。再看我周边的人,现在好像也不如以前重视家谱了。只有回老家时,一大家子聚集时,还能看到家谱在发挥影响。似乎,不知从什么时候,我们对于家族的观念变得淡漠了。
-------2006.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