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宋公明

[【主题讨论】] 我心目中的十位国学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8 17: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锺书 胡适  蔡元培 鲁迅
蔡元培 钱锺书 胡适 鲁迅 此四人是真正意义上学贯中西的大家,国学西学一炉而治,无出其右。关于鲁迅,如果他没有对国学的透彻理解,就不可能成为五四的领军人物。
例如当时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蔡元培是本世纪初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响深远,这一思想成为“五四运动”解放思潮主流。
钱锺书的《围城》想必大家都读过,里面的一句名句现在被多数人引用不止
胡适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8 20: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一词,包括太广,即便是大师恐也是在其中的某领域专长。大师,专家的学术水平,普通的人又怎能了解,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出的评论,评论的恐怕也只是他的影响力了!学术问题,曲高和寡,山下的众人只不过看到前面大师的某个侧影罢了!

    5 0位候选人,又听说过几位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9 08:5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 杨树达  顾颉刚  陈梦家  汤用彤  傅斯年  钱穆 章太炎、陈垣 刘师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9 14: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1楼小雪2006-06-18 17:11发表的“”:
钱锺书 胡适  蔡元培 鲁迅
蔡元培 钱锺书 胡适 鲁迅 此四人是真正意义上学贯中西的大家,国学西学一炉而治,无出其右。关于鲁迅,如果他没有对国学的透彻理解,就不可能成为五四的领军人物。
例如当时的《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蔡元培是本世纪初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响深远,这一思想成为“五四运动”解放思潮主流。
钱锺书的《围城》想必大家都读过,里面的一句名句现在被多数人引用不止
.......


哈哈,严重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9 15: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有王国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9 15: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辜鸿铭、胡适、陈寅恪、顾颉刚、梁漱溟、钱穆、钱锺书、梁启超、康有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19 18: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罗检秋

    90年代以来,“国学热”在国内勃然而兴。传统典籍读本倍受青睐,“国学”刊物流行于市,“国学”丛书目不暇接,一些大学建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开设“国学概论” 课程。从主流而言,这自然是研究传统文化的有益之举。如果对此稍加省思,也会发现其中不无遗憾,如“国学”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国学”就是“中国的学术” 或“中国传统学术”,但其内容仍缺乏明确界定,不无模糊之感。这里,追本溯源,回顾历史,或许不无裨益。

  “国学”兴起于本世纪初,大盛于二三十年代。许多卓有成就的国学家对此也未明确界定,仅依各自理解进行研究。钱穆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为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钱穆《国学概论·弁言》第1 页,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国学”确是“一时代之名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时过境迁,回顾此时“国学”的实际情形,仍不难发现其基本内涵和外延。

  我国古代所称“国学”,乃指“太学”,即国立学校,与近代概念绝然不同。秦汉以前,学术以“教”或“家”分类,而不称“学”。西汉末年,刘歆作《七略》,始称文学训诂研究为“小学”,于是有“学”之名,此后有了经学、玄学、理学,等等。近代意义上的“国学”源自日本。19世纪末,在西学和“欧化主义”刺激下,日本思想从世界文化格局中重识本国文化,出现了提倡“国粹”、“国学”的言论。对于中国文化,日本学术界也有不无贬义的“支那学”。这自然感染了处境相似的中国学人。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启超曾与黄遵宪等人商议,在日本创办《国学报》。黄氏主张先作“国学史”。由于黄的意见,梁启超放弃了创办《国学报》的设想。

此时力倡“国学”者还是国粹派。1904年,邓实在上海的《政艺通报》第3期发表《国学保存论》,论述了保存“国学”的重要性。次年1、2月间,邓实、黄节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国学保存会,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发行《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参加者多为中国同盟会会员或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国学”、“国粹”两词难分轩轾,都流行于20世纪初年,蕴含爱中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意义。他们把文化传统冠之以“国”,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结。当然,两者内涵不无差异。“国粹”以“国学”为依托,而 “国学”更为宽泛。一般来说,“国粹”的重心在“粹”,不无保守色彩,以国粹派为代表;“国学”的实质在“学”,没有明确的思想倾向,论者包括国粹派及其以外的许多学者。

关于“国学”的定义,1906年,邓实在《国粹学报》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实《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他强调了国学的致用性,又把“国学”当作“一国所有之学”,概念较为宽泛。事实上,“国学”一词泛指中国传统学术,外延则因语境变化而有差异。他们有时凸显诸子学,有时重视经学,却始终未以儒学或经学代替国学,而是以经、史、子、集为基本内容。国粹派学术重镇刘师培较重视儒学,也没有以儒学代替国学。他的《国学发微》没有界定“国学”,重点分析儒学的流变,也涉及子学。这与邓实强调“孔子之学固国学,而诸子亦国学”的主张基本一致(邓实《古学复兴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 卷上册,第59页,三联书店,1963年)。最有影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也不例外。

国学保存会成立时,章太炎正系狱上海西牢,没有参与其事。然而,他是国学保存会及国粹派的思想领袖。因此,他的“国学”概念颇具代表性。他一生多次讲演“国学”,而较系统、重要的讲学则有三次:

1906年,章太炎出狱东渡,鼓吹反满革命,又注重研究国学、发扬国粹。是年9月,留日青年成立国学讲习会,公认章氏为“国学界之泰斗”,请其讲授国学。他们宣布讲授内容“一,中国语言文字制作之原;一,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一,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此外,“先生治佛学尤精,谓将由佛学易天下,临讲之目,此亦要点”(国学讲习会发起人《国学讲习会序》,《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 卷上册,第501-502页)。可见,章氏所讲“国学”主要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和历史(章太炎认为“国粹”“可分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见1906年7月15日《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第276页。可见,此时,章氏“国学”、“国粹”概念基本相同)。他把经、史、子、集研究包括于“国学”之内,尤重阐明治学途径。1922年4至6月间,章太炎在上海讲“国学大概”和“国学派别”10次。每次听讲者数百人至数十人不等,报纸广为宣传,形成章氏第二次讲学高潮。讲学内容由曹聚仁记录整理成《国学概论》一书,涉及经、史、子、集,但以经、子为主,此书“概论”部分阐明作者有关“国学”的几个见解。此书第二部分讲“国学之派别”,其中“经学之派别”以古文经学为主,“哲学之派别”以先秦诸子和后世儒学为重点,“文学之派别”则述历代文学成就(章太炎《国学概论》,曹聚仁整理、汤志钧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1997年)。1934年,章太炎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所讲内容最为丰富、系统,体现其晚年的学术总结。讲稿后经多人整理出版。这部讲稿约16万余字,比以前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篇幅为多。全稿共分“小学略说”、“经学略说”、“史学略说”、“诸子略说”、“文学略说”5部分。他在重视传统学术方法(如文字学)的同时,仍以传统的经、史、子、集为“国学”中心内容。这反应了晚清“国学” 概念的主流。
“五四”以后,“整理国故”风行一时。“国故学”一词流行开来,大有取代“国学”之势。“五四”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与国粹派差异甚大,编成《国故学讨论集》的许啸天说:“‘国故学’三个字,还算是近来比较的头脑清晰的人所发明的。有的称‘国学’,有的称‘旧学’,有的称‘国粹学’。”(《国故学讨论集新序》第3页,《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群学社1927年版)

何谓“国故学”?吴文祺认为应区分“国故学”与“国故”,“国故”是材料,而“国故学”是一种科学。“用分析综合比较种种方法,去整理中国的国故的学问,叫做国故学”(吴文祺《重新估定国故学之价值》,《国故学讨论集》第1 集,第41页)。他们所谓“国故”是指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整个传统学术本身。而“国故学”则是对其进行客观的研究、阐述。因而,曹聚仁承认,“习常之目‘国故’殆和畴昔所谓‘中学’‘国学’者同其内包外延”(曹聚仁《国故学之意义与价值》,《国故学讨论集》第1集,第60-65页)。事实上,传统学术本身也包含历代对前人的“研究”,“国故学”一词凸显“研究”“整理”,只是强调了对传统糟粕的扬弃。“国学”继承考据、训诂、校注等传统方法,又汲取西学,注重实证研究。“国故学”也是如此。质言之,“国故学”、“国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无大异,主要歧异在于思想观念,即以何种态度对待、研究传统学术。大体而言,“五四”知识分子较之晚清一代更注意清理传统学术的糟粕。少数人以“国故学”为标帜,主要是显示与旧式学者的思想区别。

事实上,名词并不能标示思想区别。“五四”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都使用了“国故”一词。1919 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较保守的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在此背景下,毛子水、傅斯年在《新潮》杂志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摹国故”的倾向而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这玫看法得到胡适等人的支持。所谓“整理”,并非限于考证、训诂,还包括了评判价值、探寻因果。他们既以现代观念以掘、阐扬古学,又强调清理“国渣”,打倒“偶像”。顾颉刚在《古史辨》第四册序言中指出:“我们古史里藏着许多偶像。”帝系代表种族的偶像,王制为政治的偶像,道统为伦理的偶像,经学为学术的偶像。研究古史就是要打破这些偶像,“使他们各回复其历史的地位”(顾颉刚《序》,罗根泽编《古史辨》第4册,第13页。朴社1930年版,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4编影印本)。“整理国故”打上新文化烙印。

“国故学”流行之时,“国学”一词并未消失。“整理国故”的提倡者、研究者往往是两者并用,互相替代。胡适说:“‘国学’在我们眼里,只是‘国故学’和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 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第195页,光明书局1934年版)随着“五四”新文化浪潮低落,“国学”一词在30年代得到普遍承认和运用,“国故学”则消声匿迹。

二三十年代,“国学”一词没有权威定义,“国学”本身却已长足发展。“整理国故”声势所及,国学研究机构和刊物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随着中西学术融合的进一步深入,一些大学的国学门或国学研究所涉及四部之外的艺术、考古等,但一般还是把“国学”解释为“中国传统的学术”,主要内容仍是经、史、子、集。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吴宓认为,“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而言。”梁启超、王国维等指导学生所写的论文却不出经、史、子、集范围。有人指出:“关于‘国学’的书籍虽称‘浩如烟海’……直到今日,经、史、子、集的四分制,还在广多的应用。这种分类法,在现代目录家看来,自然是毫无意义。但在一般研究‘国学’的人,却还以为没有打破的必要,因为有他的历史的意义和价值的存在。”(谭正璧编《国学概论讲话》第9页,光明书局1934年版)

民国年间出版大量名为“国学”的书籍,具体分类或有差异,却基本没有离开经、史、子、集四门学术中心。马瀛编的《国学概论》,分为经学、哲学(包括诸子学、理学、佛学)、史学、文学、其他学术等 5大部分(马瀛编《国学概论》第19页,大华书局1934年版)。众多国学普及读物也不例外。蒋梅笙所著《国学入门》,共分12章,其标题为:经学、诸子学、秦之反经学、两汉传经学、汉末之新学说、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之经学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史学大略、文学大略、最近学术思想(蒋梅笙《国学入门》第2-3页,正中书局1934年版)。张振镛编的《国学常识答问》(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全书分文字学、经学、子学、史学(附地理学)、理学、诗歌、文章、词曲、小说戏曲等 9部分;李冷衷编的《国学常识述要》“分类悉从四部,间有出人,亦能顺序以求”(李冷衷编述《国学常识述要》第1页,北京书局1934年印刷);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国学常识”丛书,共有小学、经学、史学、文学、词学、音韵、理学、子学、诗学、说部等10种。

20年代以后,京、沪等地出版了十数种以“国学”为名的期刊。如北大的《国故》、《国学季刊》、《国学月刊》、《国学周刊》;北京述学社的《国学月报》;清华学校研究院的《国学论丛》;北平中国大学的《国学丛编》等。在上海,有国学昌明社的《国学杂志》;国学研究会的《国学辑林》;大东书局出版的《国学月刊》等。京、沪之外,以宋育仁为会长的四川国学会在20年代初印行《国学月刊》;南京东南大学、南京高师的国学研究会出版了《国学丛刊》;厦门大学有《国学专刊》;至30年代,江苏的苏州、无锡等中小城市也有国学机构和刊物。

这些刊物思想倾向不同,以经、史、子、集为学术重心的面貌则无大异。上海大东书局的《国学月刊》,英文名为Sinologists’Monthly,本意泛指整理个“中国学”或“汉学”。然而,该刊发表的论著仍不出四部范围。北大的《国学季刊》虽刊载与“国学”相关的东方语言、印度宗教哲学内容,重心仍在“四部”。福建的《国学专刊》、成都的《国学月刊》与此类似。南的《国学丛刊》第二期发下陆续刊发小学、经学、诸子、史学、文学等专号。另一方面, 30年代以后,“国学”概念也出现“泛化”情形,有些研究机构或刊物甚至把西学门类纳入“国学”。这已背离“中国传统学术”的实质,最终使“国学”分解于现代学术门类之中。除了学术转型、发展的因素之外,概念“泛化”一定程度导致“国学”的解体或消亡。而继续存在的无锡国学专门学校、章氏国学讲习会仍以四部为重心。

综上所述,尽管人们的认识不同,但20世纪早期“国学”的实质和基本内涵并无根本改变。它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指中国传统学术,主要研究内容则是源远流长的经、史、子、集。无论采取考证训释的传统方法,还是采纳西方思想和方法,都与“国学”没有冲突。但如果完全背离其本质和重心,则必然导致“国学”消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04: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太炎 钱钟书 王国维 梁启超 蔡元培 胡适 陈寅恪 杨树达 冯友兰 顾颉刚

个人觉得章太炎 梁启超 胡适对思想的解放贡献巨大。有很多人,因为鲁迅反胡适,所以就把胡适作为消极文人
的代表。其实,胡适看历史还比鲁迅公正一些。不似鲁迅全盘否定封建社会。

而蔡元培则是培养人才方面作用突出。

而至于郭沫若,这个人太墙头草了............一个文人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又有什么节操可讲?所提倡的学说

又有什么权威性?

对于王国维排第一,因为王老的国学研究够全面,是真正的集大成者。

最后,对于鲁迅。他批判得多,继承很少。他指出很多中国人的劣根性,确没有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方案。

他用封建时代创造出来的文字与笔墨纸砚,全盘的否定着封建社会。有点“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意思。

封建等级制度去掉了,长幼有序的观念也差不多没了。

日韩的传统文化保留很好,而中国则是好坏几乎全丢了。以致于现在被“西方自由主义”与“马列共产主义”

相互夹击下的国学,没有抬头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的真正大学者,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优秀,堪称后人之典范。不管是当选的10大,还是没入选的另外40名大师甚至其他没有入围的一些大师,我觉得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文化的楷模

我心中的十大是:
王国维、陈寅恪
蔡元培
胡适,鲁迅
郭沫若
冯友兰
钱钟书
章太炎
梁启超

理由:王国维、陈寅恪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人生经历,学术成就,以及人格操守看,他们是最标准的国学大师。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大教育家。胡适,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堪为文化大师,而鲁迅更是现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当以文学巨匠,文化界领袖人选。冯友兰是哲学大师,学术成就斐然。钱钟书作为当选学者中的“晚辈”,也有很高的学术成就,在文学上也有相当成就。章太炎以革命家出身,终成国学大师。梁启超是大改革家,其文学,史学著作无不体现着他的政治追求。 大兴国学之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8: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钱穆,影响至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5 03: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语义学上分析,国学一词原是从日本引进的,此词在我国流行之初就是一个笼统的称谓,注重融会贯通,因而王国维入了十大国学家的行列,无可厚非。若论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和刊布,张元济与罗振玉是最有贡献的,罗振玉还是近代甲骨金石文献刊布刊布的最有力的一人,并且是中国新兴四大学问的最有关系的学者,二人落选,有些意外。这也是将学术人物由公众评选不合理所在。若论中国传统学术的深造自得,沈曾植是无人能及的。其在国学上的造诣,近人罕有出其右者,但此公不爱作文,故其著作流传甚少,此事怨不得谁。至于缪荃孙目录学当家,在中国旧传统史籍的整理和刊刻古书上贡献甚伟,被称为中国旧学的组织者,竟不在候选人之列,实是一件至奇之事,可发浩叹。章太炎旧学精深,六艺贯通,国学大师之名,是其素擅,排名竟有些靠后,有些不解。至于冯友兰跻于十大国学家之列,是为躐等。哲学并非中国传统学问,用西方哲学体系来整理中国传统思想,难免凿枘。而陈垣之史学、余嘉锡之目录学,号称独步,在国际汉学上享有盛誉。因此个人倾心的十大国学家为王国维、罗振玉、章太炎、张元济、陈垣、余嘉锡、陈寅恪、熊十力、梁启超、胡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xua66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7-15 13: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为:
胡适、钱锺书、章太炎、王国维、康有为、梁启超、王力、陈寅恪、辜鸿铭、南怀瑾。
精通历史和语言,而且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5 14: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狭义的国学大师,是这么定义,用传统学术来研究中国文化。像王国维。还有一部分人,是用新的学术研究方法来研究,包括西方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分大师在学术上讲,有人认为不能被称为国学大师,像鲁迅,郭沫若,他们都在研究西方的学术。我认为真正的国学大师就是王国维,他是举世无双,最纯正的国学大师。

我心中的十大是:
王国维
蔡元培
胡适
郭沫若
冯友兰
钱钟书
章太炎
梁启超
康有为
蔡元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xq740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0-14 17: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国学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造诣,而且应该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所以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为:

严复、辜鸿铭、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梁漱溟、梁启超、康有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5 00: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钱穆、钱锺书、陈寅恪、顾颉刚、姜亮夫、蒙文通

胡适是学问的大师,但是严格来说,国学上他的成就未必能够达到称之为“大师”的水平。蒙先生是被当代忽视的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大师,但其实真正在学问界里面,有许多和他一样在坊间并不出名的老前辈,穷一生的精力就是为了给后世校注一本可以信任的古籍,国学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出了要归功于名声在外的大师们对大众所做的启蒙、普及作用,更要感谢这些白首穷经的师尊们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5 10: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不能评分或是评威, 此贴至少该评两个威望. 再加10论坛.

随便说出几个名字远远不够. 关键的是能有点评. 斑班忒地小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2 15: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心目中八人大名单,只从学术考虑,不涉及政治与名气,排名有先后:

陈寅恪、王国维、梁漱溟、梁启超、钱锺书、郭沫若、
冯友兰、顾颉刚、胡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3 23: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自有评说,何须吾人多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3 23:4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乃文史白痴


鲁迅入选,总觉得不合适

钱钟书落选,感觉也不合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11: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王力、辜鸿铭、梁启超、吴宓、陈寅恪、黄侃、章太炎、吴梅、郭沫若

国学大师一看学问之精深、之博大、之前无古人;二看为国学绝学传承、普及、光大之作用;三看为国学之中西兼备、之借鉴并超越西学、之名扬西学之林!

[quote]引用第30楼zhouchangfa2006-07-15 03:20发表的“”:
从语义学上分析,国学一词原是从日本引进的,此词在我国流行之初就是一个笼统的称谓,注重融会贯通,quote]这种说法可信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29 19:13 , Processed in 0.41406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