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02|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花木兰故里考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3 20: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花木兰故里考论

村学究

花木兰其人其事见于汉乐府诗《木兰辞》(文学史上又称《木兰诗》)。一首古代民歌《木兰辞》,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传唱至今!由之而来的是关于历史上是否确有花木兰其人、花木兰出生之时代、出生地等等,历来聚颂不休,迄今亦无定论。如花木兰故里,就有湖北黄陂、河南商丘及渑池、安徽亳州、陕西延安诸地之争;生活时代有汉、三国(魏)、北朝、隋、唐诸说。
花木兰史事正史缺载,稗史不录,其人其事仅见方志及口传文学,而论者所言,大扺未出《木兰辞》范围,是故争论在所难免。《木兰辞》原是口传民歌,亦含有口传历史成分,因此对《木兰辞》是不可尽信亦不可尽疑的。由于《木兰辞》产生年代久远,又由于历代文人对原诗的反复修改,加之记载原作的文字资料的缺乏,确认《木兰辞》所产生的时代和地域等等是较为困难的。本文仅据有限资料,不揣浅陋,略陈管窥之见。

花木兰所生活的时代问题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关联到花木兰所生活的时代,花木兰必定生活在《木兰诗》产生之前,这应是毫无疑义的。
《木兰诗》究竟产生在什么时代,这是自宋代以来一直歧见纷呈。今人多据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引《古今乐录》推断《木兰诗》作于萧梁以前。有人又进一步论证它为北朝乐府民歌。目前,《木兰诗》产生在北朝的说法,似乎已为多数人接受。如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编四卷本《中国文学史》,其中论述《木兰诗》部分,便都是以北朝说为准的。又如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翦伯赞和范文澜先生认为木兰是北魏人。
称《木兰诗》产生于隋唐者亦大有人在。如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清朝学者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中,依据诗中所反映的职官、名物、制度加以考证,认为产生于唐代。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木兰辞》被宋人郭茂倩收入所编的《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乐府诗集》称,《木兰辞》始见于《古今乐录》一书。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云:“《古今乐录》,陈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僧智匠撰,起汉迄陈。”南朝陈后主光大二年时,释智匠己编成《古今乐录》,其中就收录有《木兰诗》篇目。因此,《木兰诗》当不至在公元568年以后产生,这从时间概念上否定了隋唐说。
文学史上亦有主汉(曹)魏说者。如上文据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云:“《古今乐录》,陈光大二年僧智匠撰,起汉迄陈。” 王应麟认为《木兰诗》或产生于汉代至陈朝之间。魏泰《临汉隐居诗活》云:“古乐府中《木兰诗》、《焦仲卿妻诗》,皆有高致。盖世传《木兰诗》为曹子建作,似矣。”可见北魏时颇有人持汉魏说。陈风情《古诗选》认为:“‘朔气’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间人每为唐语,推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又云:“木兰诗全篇甚古,当其淋漓,钮类汉魏岂得以唐调疑之?”陈氏认为,《木兰诗》甚古,为真古词,显然他也从汉魏说。河北完县(今更名顺平县)有孝烈庙,又名木兰祠,相传为唐时所建。明万历年间御使何出光(自称明柱下史)主持重修木兰祠,并作《木兰祠赛神曲》十二首,其序曰:“将军……魏氏女,汉文帝时,老上寇边,帝亲征,大括民兵,殆可空国。将军以父老迈,不任受甲,身伪其子以行……”花木兰生活时代已知为汉文帝时,即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间。祠内另一通《汉孝烈将军记》碑云:“汉世尝作《木兰词》”。据此,花木兰生活年代定在前汉,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郭茂倩氏《乐府诗集》“木兰诗”里,引《古今乐录》“木兰不知名”句,这是颇为重要的一句话,正说明《木兰诗》出自民间而不是出自名家。《木兰诗》自汉世产生以来,在民间口耳相传,由近及远,且在流传过程中,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润色.以致掺杂有晋韵唐音或名物称谓等等.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木兰歌》云:
“促织何唧唧”,《文苑英华》作“唧唧何切切”,又作“历历”,《乐府》作“唧唧复唧唧”,又作“促织何唧唧。当从《乐府》也。
  “愿驰千里足”,郭茂倩《乐府》作“愿借明驼千里足”,《酉阳杂俎》作“愿驰千里明驼足”。渔隐不考,妄为之辩。
  《木兰歌》最古,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也。
这正是流传过程中留下的印记,然而仅就全诗而言,《木兰诗》仍保持着汉乐府民歌的特色。

花木兰故里考略

木兰虽不知名,然必实有其人;代父从军,亦必实有其事。否则决无此杰作,也不会如此广为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流播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等仍是众说纷呈。 关于她的姓氏,传说有朱姓、有复姓木兰,有魏姓等,令人莫衷一是。
木兰花姓说。 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退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
木兰朱姓说。据清人摄园旧主《木兰奇女传》称:少女朱木兰.湖北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又据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陂西陵(今黄陂)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时突厥入侵,军书叠至。寿甫苦于赢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装,代父从军……”
木兰韩姓说。据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
名娥。
木兰魏姓说。《河南通志》云:“木兰,宋州人,姓魏氏……” ;《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
前人已言不知木兰其名,而人们己约定俗成接受了花木兰其姓其名,是故欲考证其姓氏实名是徒劳亦是无意义的。
花木兰出生地是另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现有湖北黄陂、河南商丘及渑池、安徽亳州、陕西延安等诸说。
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完县地古名曲逆,传说是木兰戍边之处,不可能是木兰出生成长之地。据称完县在汉时已为木兰立有祠庙,受一方民众祭祀,以怀念她的功德。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木兰在曲逆戍边旷日持久,在当地亦广为人知,有木兰故事在民间口耳相传,当在情理之中。
《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今亳州市)东魏村人。持谯郡说似难成立,因木兰並非生活在隋代。另查隋、唐正史,亦不见有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记载,此等朝廷封赏大事不见正史收录,是不太可能的。
康熙《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云:“[隋]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寺存,盖其故家云。”商丘说与谯郡说并无异处,甚至连木兰姓氏、行状皆合,因此商丘说似亦难成立。
查阅资料时发现,所谓宋州、谯郡、商丘、虞堿等其地理位置相去不远,古代曾有隶属关系。公元前221年,秦在商丘置睢阳县,隋改雎阳为宋城,是宋州州治。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皇帝李存勖始没“归德军”。因此宋州、商丘本是指商丘一地。而营廓镇是木兰祠所在地,其地址应是不会改变的。营廓镇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但宋代以后营廓镇即划归宋州睢阳郡,明清时为归德府商丘县(治所在今商丘古城)管辖。1951年经政务院批推,从商丘县东南部划出黄家等八个区,新建谷熟县,营郭镇属黄家区。1954年经政务院批推,谷熟、虞城两县合并为虞城县,营郭镇便归属虞城所辖。所以,木兰便成了虞城县人。故此,虞城说、商丘说、宋州说实指一地;严格地说起来,亳州说与商丘说在古代亦是指一地。
1985年2月5日,新华社电讯稿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 1986年3月4日《中国旅游报》报道:“木兰是延安市东南十六公里处的万花山下花源头村人”, 又称“延安文联一名干部在万花山下的麦地里发现一块长满苍苔的碑石,上书‘花木兰之墓’”等。须知延安说不过是近十余年间的说法,类于坊间小说家言,是稽之无据的,亦无必要讨论。而更有人认为 《木兰辞》是十六国时期陕北地区的民间叙事诗,这亦缺乏史证,未免言之过当了。[注1]
宋《太平衰字记》载:黄冈县(指今黄陂)有木兰山,有庙在木兰乡。因而亦有花木兰是黄陂人之说。
就资料所见,商丘说与黄陂说是最具竟争力的一对对手。
关于木兰是黄陂说,同治《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陂西陵(今黄破)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儿时状貌端凝,不雅修饰……时突厥入侵,军书叠至。寿甫苦于赢弱不堪远征,日夕忧虑。木兰……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装,代父从军,一十二裁……朝廷封她为将军,木兰不受朝禄,乞归故里,终年九十,葬于木兰山北的将军庙下。
讨论黄陂说,不能不涉及到黄陂沿革与古木兰县名之关系。兹录史籍数则如后: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七《江南道三·黄州·黄陂县》条云:“(黄陂)本汉西陵县地渴望得到你的真爱,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建安中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一《淮南道九·黄州·黄陂县》称:“(后周)大象元年开拓江淮,于古黄州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属齐安郡。”
《隋书·地理志》又有木兰县:“梁曰梁安,置梁安郡。又有永安、义阳二郡。后齐置湘州,后改为北江州。开皇初别置廉城县,寻州及二郡相次并废。十八年改县曰木兰。”今按:《南齐书·州郡志》有木兰县,属安蛮左郡。是木兰县始置于南齐,梁改称梁安县,《魏书·地形志》则写作“梁兴”。
《黄陂县志》(武汉出版社, 1992):“武德三年(620年)省木兰县置堡城县。武德七年省堡城县入黄冈。”
以上所引说明,在汉西陵县故地,南齐时改名木兰县。木兰县又因何故而得名呢?一说是木兰县因木兰山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等皆持此说。木兰山之得名,传言是因木兰山盛产木兰花。木兰花又名辛夷花,为木兰科植物,生命期约二三百年,湖北为原产地之一。木兰花在今木兰山及其周边仅见零星种植,若木兰山以木兰花得名,要么须有数百年至千年古树,而以古稀罕见之树命名,但木兰花寿龄不够,故难成立。或者千百年前木兰山盛产辛夷,此假设于史无证,故亦不可取。综上所言,木兰山并非因木兰树而得名。另一说是因人得名。《黄冈县志》有一记载曰:“以蛮民立县名木兰,今黄陂地。” 南齐同宋。另置木兰县,属司州安蛮左郡,以安置西阳五水蛮(西阳五水即巴水、圻水、浠水、赤亭水、西归水)。取名安蛮郡,意在安抚蛮民,亦有借木兰忠孝精神以安抚蛮民之意。[注2]
尽管木兰山、木兰县之得名不可详考,但与木兰其人有极大关联,其势若然。

木兰的历史影响

黄陂花木兰历史之久远,可以木兰县、木兰山为证,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黄陂花木兰在历史上早巳驰名遐迩。木兰山,最早见之《新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省木兰县入焉。又析置堡城县,七年省。有木兰山。”早在唐初,山上就建有祠庙。乾隆《汉阳府志》卷四十四《黄陂县古迹》条载,下古寺和上古寺(即木兰寺,一名西寺)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永乐年间重修。“西寺晓钟”为黄陂“十景”之一。《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三十八《湖北统部·汉阳府一·山川·木兰山》引旧《志》云:木兰山“在今县北七十里。山势嵯峨,群峰攒簇;有危崖邃壑,扳援难主。上有白云洞,下有黄石洞;左挹莲湖,右倚玉屏山。流泉怪石,为县之胜。”其景是名“木兰拥翠”。黄陂县十景,木兰山占有其二。
木兰山自古便是文人骚客遊览胜地。史负盛名的唐代诗人杜枚,在黃州刺史任上曾慕名遊木兰山,赋诗咏木兰曰: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作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明·任山诗云:
翠巘势嵬峨,晴空手可摩。烟篁常翥凤,鲜石若堆螺。
一段清光好,四时生意多。蜿蜒无断续,古刹峙中阿。
清人陈天策《游木兰山记》对木兰山更有移情入景的描写:
县志治北六十里有木兰山……丙午春幕,得游兹山,
郁拔嵯峨,带长川而砺群岫,诚有如将军雄峙万夫中。
山灵咸辟易然者,缁衣羽士,各寄焚修于其间,在将
军正如安插投诚布列召募。或遥恃为犄角,或散给为
连营,合全势以壮陂之门销钥,诚岩岩名胜哉。
清人屠达《登木兰山记》云:
方阔数十丈,凭高振衣,若与天近。南望武昌、汉水,
鹤楼、凤凰之胜,隐然见题诗崔文玉笛仙人焉。
……
更有宋代大书法家襄阳米芾手书《木兰诗》(见附件),亦为木兰山增色,有锦上添花之妙。
木兰信仰在黄陂不仅是一方之胜,更是一种民间传统。自明清以来,木兰山香火极盛,远近民众朝山进香者每年有数十万之众,这种盛况在全国各木兰纪念地也是仅见的。在这些善男信女看来,木兰山与五台山、九华山等量齐观,是他们心中的圣地。
朝拜木兰山是一年一度的盛事。有文章介绍称:每年农事完毕后,就要举行朝山礼。往往数村民众结成一社,每社有香头四人,“四人中有一领袖焉。某社于某日上山,住某宫,皆有定期”。在这些香会组织中,专门崇拜真武大帝的又称亮子会,进香出发的前两天,由头人(一称首人),延请道士在香案上供奉真武神像,设坛打醮,名为“祈脚力”,即求菩萨保佑他们腿脚有劲,能够上木兰山。凡参加进香的人,必先期斋戒沐浴,以此表示自己的虔诚。起行之日,前面有人举着或扛着木制的山峦,山上立有一些神像,这就是“亮子”。启程后,有人沿途打锣,有人带头高宣佛号。一人先念“南无阿弥陀佛”,众人接念“无量寿佛”。“远者百余里,近者数十里,必一路呼号至山,方昭诚敬”。香客朝山结束下山时,必定要买一些小喇叭、木筷子、木汤勺与木刀、木枪之类,分赠亲友。受赠的人很高兴。“一人至诚去进香,一方都沾菩萨光”,积习相沿,便生出一句俗语:“不为木喇叭,不朝木兰山。”木兰山上的娘娘殿(即观音殿),是湖北各县朝拜观音菩萨之圣地。相传观音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日,涅\"是农历九月十九日。每当二、六、九月,朝拜者尤其踊跃。求子者手持燃香从山下一步一拜,直拜到娘娘殿,入殿烧香叩头。周围数县百姓都到此朝山拜佛求子。旧时流传“木兰山的菩萨应远不应近”之说[注3],故远道而来的香客极多。

崇敬古代英雄人物,是人类的心理特质。中国人更愿将其神化,供奉于祠庙,既寄托情思,也祈求保一方平安或赐福于已。是故黄陂先民或以县名纪念木兰,或以山名、景观名纪念木兰,如木兰山、木兰井、木兰川……如此似还不尽意,又建木兰祠,立“忠孝勇烈”坊,修茸木兰将军墓等等。依“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的古制,黃陂人不会祭祀如穆桂英之类古代传说中的女英雄,而独祭花木兰,可见花木兰出生成长之地当是湖北黄陂。

[注1] 李雄飞:《木兰辞》是十六国时期陕北地区的民间叙事诗。《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    社   版), 1999年01期
[注2] 阮润学:黄陂境内有座古木兰县堿。《武汉文史资料》,2002羊7期

[注3] 梅莉:黄陂木兰山考论。《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11:43 , Processed in 0.21004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