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76|回复: 1

[【文史类】] 鲁迅为何看重《中国人德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23 11: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鲁迅为何看重《中国人德行》

《中国人德行》[美]亚瑟•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前不久,《中国人德行》一书再版了。这是一部由在华居住多年的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所著的、比较细致描述旧时中国人德行特点的传世之作。自它出版后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被看作是研究中国人的权威性著作。鲁迅先生在他去世前14天发表的《“立此存照”(三)》结尾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译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先生的这段肺腑之言,实质上是他给终生挚爱的同胞们留下的最后遗嘱!他提到的《支那人气质》,就是现在译名为《中国人德行》的著作。此书若干年前曾以《中国人气质》(敦煌文艺出版社)、《中国人的性格》(学苑出版社)为书名出版过中译本,当时在书界还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鲁迅先生生前多次提到史密斯的《中国人德行》。例如,1926年7月2日,他在《马上支日记》中谈论日本安冈秀夫所作的《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一书时说过:“他似乎很相信Smith的ChineseCharacteristics,常常引为典据。这书在他们,二十年前就有译本,叫作《支那人气质》;但是支那人的我们却不大有人留心它。”
再如,1933年10月27日他在致陶亢德信中又说道:《从小说看来的支那民族性》中虽然有几点还中肯,然而穿凿附会者多,阅之令人失笑。后藤朝太郎有“支那通”之名,实则肤浅,现在在日本似已失去读书。要之,日本方在发生新的“支那通”,而尚无真“通”者,至于攻击中国弱点,则至今为止,大概以史密斯之《中国人德行》为蓝本,此书在四十年前,他们又有译本,亦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虽然错误亦多),但不知英文本尚在通行否耳。
  那么,鲁迅先生为何看重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笔者认为,这可以从他致力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主题中找到答案。
  可以说,鲁迅先生对史密斯的《中国人德行》一书的重视,是贯穿一生的。早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读到过这本书的日译本。根据许寿裳先生的回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研究过国民性问题。他探索了三个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民族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这些问题都和中国人的气质有关。以后他写小说《狂人日记》,写《阿Q正传》,写《药》,写《孔乙己》等等,以及将近二百万字的杂文,几乎每一篇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在写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11:5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追求中国理想人性的伟业。史密斯的《中国人德行》对他确立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这本书“虽然错误亦多”,但“较日本人所作者为佳,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因此,他希望有人将这本书译出来。这书在赞扬中国人节俭、勤劳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国人的种种陋习,诸如死爱面子、缺乏时间观念、因循保守等等。这些指责对于一直思考着中国国民性的鲁迅来说,一定是“心有戚戚焉”。比如,史密斯说中国人爱顾全“面子”,只要“给了面子”,什么事情都好办。鲁迅先生对此发表过相似的见解,他在多篇文章中对中国人好面子的心态做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分析。例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答复日文《北京周报》的访问时,他就谈到了《“面子”和“门钱”》,三十年代中期又写了《说“面子”》一文,指出:“要面子”也容易变成“不要脸”,两者有时很难分辨。使他担心的是:外国人注重实际,似乎“想专将‘面子’给我们”。

  关于这部著作对鲁迅的影响,国内早有学者指出: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气质》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并规定了中国文学现代以来解剖国民性的主题,“鲁迅即属于第一代这样的读者,而且是一个很不平常的读者。他根据史密斯著作的日译本,将传教士的中国国民性理论‘翻译’成自己的文学创作,成为现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设计师”(《跨语际实践》,刘禾著,三联书店出版,第88页)。《中国人德行》的译者张梦阳先生在“再版后记”部分甚至提出:“鲁迅如果没有留学日本的经历,没有看过《中国人德行》的涩江保日译本,是不会形成‘改造国民性’思想的”。
  在今天看来,一双西方的蓝眼睛看中国,难免有很多错误和偏颇,但也有一些真知灼见。读这样的书,可能会心痛,会脸红。但就书本身而言,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苦口良药”。因作者有着与我们文化背景完全不同,为我们对照自身提供了一面镜子。史密斯的这本书曾被誉“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特别是书中揭示的中国人重面子、多虚礼、缺诚信、少公心等,某种程度上仍是今天中国仍是德性之痛、社会之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5 07:50 , Processed in 0.228579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