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26|回复: 1

[【心情日记】] 坚持什么样的改革不动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0 12: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着社会上出现的“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对改革的思潮”,“改革不可动摇”的声音由上到下地传播开来。从态度、语气看,“决心和信心”是毫不含糊的,但真正能让人从思路上清晰并在实践中决定取舍的,还是对“改革”定义的正解,及其由此而生的具体指向。

   “反思改革”没什么不对。即便是对短期的单项的工作,也有多次反思的必要,徨论进行了27年的、事关全局与国本的“改革”大业了。至于“借反思之名否定改革”的帽子,也别急着给反思中提出批评意见的人乱戴。因为,那种真要从根本上“否定改革”的“思潮”,是不必“反思改革”的,这种势力,只能靠鼓吹“改革从根本上错了”并得到社会公认才能“否定改革”。也就是说,只有把1978年发动改革的必要性、正当性全部抹煞、消解掉,才能实现全盘否定改革之目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任谁都做不到的。实际上,谁也否定不了改革,对这一事实,应该心中有数,同时也该明白:在承认发动改革必要性和改革重要成果的前提下,所有对改革的批评和建议,都不具有“否定改革”的效果和性质;并且,这种多样化的反思,肯定会对推进改革产生积极作用。

   “改革”这个词汇,其本身并不具有天然的合法性、正当性。改革本来是在社会严重不公、生产力遭到禁锢的情境中,为摆脱困境,实现国民幸福、国家强盛之目的愤发图变的举措。可以说,发动改革的初衷主要就是为了实现人权的全面保障,也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因此,对改革的成败得失是不能完全用经济尺度来衡量的,更不能用少数人的经济利益来衡量。如果因围绕“经济中心”而偏离了“社会公正”的方向,那么,说“改革进入误区”或“改革停滞”,这当然是有道理的。

    改革不应是牟利过程,这本无疑问。但是,各个领域的改革成为牟利的过程,成了为少数人牟利而设计、推进的过程--这倒成为毫无疑问的事实存在了。无视这一事实,自然不会承认质疑改革的合理性;无视这一事实,恐怕只能以坚持和保护既得利益的理由才能解释的通。

    少数人牟利的改革谁来“坚持不动摇”?谁对这样的“改革”有坚持的“决心和信心”?比较改革初期的社会心理与改革环境,如今发自下层的改革热情已消失殆尽,原因即号称改革的牟利活动给公众带来了“痛感”,而这种痛感,是不能用宣传来化解,也无法用既得利益者的幸福来抵消的。

  坚持“教育产业化”方向、坚持教育高收费不动摇吗?坚持医疗市场化、坚持让许多国民看不起病不动摇吗?坚持“减员增效”、坚持让企业“原始股东”老无所养不动摇吗?坚持国民高赋税低福利、坚持公务消费无节制不动摇吗?坚持户籍制度、坚持保留“二等国民”不动摇吗.......老百姓决不希望这些个让他们遭罪的东西“坚持不动摇”,他们的希望是改革掉这些丑恶,不管叫不叫改革吧,确切的说,就是:“坚持改变如此现状的态度不动摇”。
   
   “改革利益的普惠性”,“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出现这样的理念可能表现了反思改革的正面效应,虽然很好,应该坚持下去,但仅仅这样表白还不够明朗,.等你把具体事儿说清楚了,咱再跟风也不迟。

   对改革我是这样定义的:围绕国民整体的、全方位的权利,顺从文明进步和人性解放的方向改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以建立公正的利益调整机制,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这就是改革,这就是能调动和发挥全民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改革。照这样改革,不需要强调坚持,不会发生“动摇”问题。大家能从改革中得到利益、摆脱压力,不用谁来号召,他们都会自动地参与改革、捍卫改革。

   经济学教授孙兴全先生指出改革是个实证过程,认为我对改革的理解是“理想化”了的。其实,“实证的改革”和我所说的并不矛盾。改革必须有人文精神和平等理想的引导,否则它势必走火入魔。

  当然,没有机制,理想是空的,社会公正理想的实现,只能靠国民间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压根就没有单纯的孤立的经济过程,包括以往27年间的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是政治与经济联体互动的产物。既得利益集团,首先是政治权利的先天既得;“既失利益”群体,则是政治权利上的先天既失。这里,引用赵牧先生的话作结尾:“改革,必须解决公众参与改革决策的权利问题,否则无论它穿上什么美妙的衣衫,也必将被操控改革或执行决策者扭曲。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而自下而上的变动历来意味着流血(革命)。要走出这个怪圈,必须解决公众参与改革实践的权利问题,公众不能参与利益的博弈,必然意味着他们的利益随时可能被随意地牺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10 14: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没有机制,理想是空的,社会公正理想的实现,只能靠国民间平等的政治权利来保障。压根就没有单纯的孤立的经济过程,包括以往27年间的所谓的“经济改革”,也是政治与经济联体互动的产物。既得利益集团,首先是政治权利的先天既得;“既失利益”群体,则是政治权利上的先天既失。这里,引用赵牧先生的话作结尾:“改革,必须解决公众参与改革决策的权利问题,否则无论它穿上什么美妙的衣衫,也必将被操控改革或执行决策者扭曲。迄今为止,中国历史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而自下而上的变动历来意味着流血(革命)。要走出这个怪圈,必须解决公众参与改革实践的权利问题,公众不能参与利益的博弈,必然意味着他们的利益随时可能被随意地牺牲。”
有学问就是有学问,真说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1 16:37 , Processed in 0.12530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