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兵卖冰》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12-13 01:17 编辑多年前在家,没有工作,还要应付考试。上网成了一种调剂。有次偶然搜到北美的一个网上书店,居然还有分享mp3,有些歌不太常见。印象最深的是李寿全的《我的志愿》和《未来的未来》,张洪量的《难以捉摸你的心》,还有就是刘铮的这首《老兵卖冰》。
随便找了个B站的链接,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V41187Rf/
刘铮的歌,读书的时候听过一首《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不过没有完整听过这张专辑,所以不知道有这首歌。刘铮的嗓子很沙哑,不过和这首歌的摇滚风格倒是很协调。旋律不算优美,虽然似乎略显单调,但是符合摇滚的风格,而且有所变化,也有婉转之处,所以并不难听,甚至可以说有几分悦耳。
歌词如下:
每一天同样这个时候一定传来熟悉的声音
黄昏的巷口出现一个矮小的身影
三轮车踩着一身颤抖的年龄
手臂上十二光芒的蓝色刺青
照耀着皱纹上的汗滴
找寻那里可以多卖出几支枝仔冰
每一次我会看见破旧的背心
总使我想起那曾经英挺的背脊
粗糙的手心让我知道过去已经奉献他的忠心
听到生涩的口音总使我想起
那曾经飘洋的足迹
现在他只有努力地去卖冰
用他最后剩下的年轻
每一次夜深人静总使他想起
他也曾经有那说了一半的爱情
童年的故里莹绕着思绪早就已经
烙印他的记忆
这样期待的心理愈来愈强烈
是生活全部的重心
现在他只有努力地去卖冰
于是只好再次的响起
有些用词也许是台湾地区的表达习惯,和我们的用法有点差异。比如“英挺的背脊”,我本以为是“硬挺”之误,但找到原磁带的扫描图片一看,正是“英挺”。个别句子似乎略有语法上的毛病,比如“每一次我会看见破旧的背心/总使我想起那曾经英挺的背脊”,歌词中多个“使”的用法似乎都有同样问题。还有“童年的故里莹绕着思绪早就已经/烙印他的记忆”,语法似乎也略显混乱。
但也有很鲜活生动的表达:
“三轮车踩着一身颤抖的年龄”,“用他最后剩下的年轻”,看似不合语法,不符合习惯的搭配,但却很生动。有文学性,语法就成为次要的了。想起李子恒的那首《牵手》(苏芮唱),“曾经路过你的路”,名词活用做动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难猜出,这首歌说的是去台的大陆老兵。“童年的故里莹绕着思绪早就已经烙印他的记忆”这样的歌词,大概也符合统战的调子,所以这首歌应该也算是进步歌曲,不会被禁的吧。这是“中国台湾省”特有的现象,我们缺乏深刻理解,不好评价。不过,通俗歌曲一般多是爱情题材,像这样涉及社会问题的歌不多。这首歌获得第2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B站有获奖人李安修的获奖感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q4y1m7Xv/。除了歌词中比较生动的表达之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大概也是获奖的重要因素。
李安修这个名字很陌生,查了下才知道,原来很多刘德华的歌都是他作的词。他在获奖感言里说他要感谢钮大可,更要感谢这首歌的作曲蔡宗政,说这首歌的创意就来自于蔡宗政。蔡宗政这个名字同样不熟悉,查了下,原来是一位英年早逝,很有成就的音乐人。刘铮据说也是他引荐的,首张专辑《到底我要等到什么时候》里,除了这首歌,还有一首《没有人知道我看见彩虹》,也是他作曲,歌词同样涉及社会问题,是说对弱势人群的关爱的。
通俗歌曲受它的表现形式限制,一般不太适合表现社会主题,也难以做到深刻。但是,它的鲜活生动的歌词语言,却又是深刻分析社会问题的文字难以做到的。这大概就是通俗歌曲表现社会主题的价值所在。
我想到了好多年前听过的天堂的另一边 要说语法,诗的语法和日常语言肯定不同,因为诗的语言和日常语言不同。
不过,诗的语言讲究创新,最怕套路化程式化,所以很难弄出个诗的语法。
其实,哪怕是自然语言,太拘泥于语言也会让表达无力。对语法的某种破坏才能让语言生动有力。可惜,这又很难总结出一套规律。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12-13 00:38 编辑
gongqi 发表于 2024-12-13 00:33
要说语法,诗的语法和日常语言肯定不同,因为诗的语言和日常语言不同。
不过,诗的语言讲究创新,最怕套路 ...
我的理解是如果有文学性,不符合语法不是问题。但如果没多少文学性,那么虽然出现在诗/歌词里,却失去了文学语言的特性,就成了日常叙述的语言,就要符合语法了。
日常语言也一样,如果有文学性,可以不符合语法,否则就不行。
或者说,语法是统治叙述性的语言的,是管不着文学的。但不是说只要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语言都是文学语言,必须要有文学性才行。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2-13 00:36
我的理解是如果有文学性,不符合语法不是问题。但如果没多少文学性,那么虽然出现在诗/歌词里,却失去了文 ...
民国语法学家陈承泽似乎是第一个提出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人,他还总结名家如龚自珍的文章显得特别就是善于这么用。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2-13 00:45
民国语法学家陈承泽似乎是第一个提出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人,他还总结名家如龚自珍的文章显得特别就是善 ...
想到梁弘志的《驿动的心》(姜育恒唱)。这个“驿动”,词典里都查不到,有人说是生造的词。这首歌很动听,似乎也就没人去追究这个问题。“驿动”这个词有没有文学性呢?好像说不上,但似乎也有那么一点“意思”。
这个例子,大概可说明的是,由于整体的艺术性,掩盖了个别字词不符合语法的缺陷。
一些英文词典里面会有informal,formal,colloquial,spoken,archaic,obsolete,old-fashioned,outdated,dated,poetic,literary,slang之类的标签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2-13 00:45
民国语法学家陈承泽似乎是第一个提出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人,他还总结名家如龚自珍的文章显得特别就是善 ...
说到意动,想起以前的语文课文《伤仲永》。当时语文老师说她觉得这篇课文比较难,因为意动用法比较多。比如“奇之”,意思是“觉得这人很奇特”。
但后来考试,似乎这篇课文没怎么考到,好像不算是重点课文。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2-13 00:50
想到梁弘志的《驿动的心》(姜育恒唱)。这个“驿动”,词典里都查不到,有人说是生造的词。这首歌很动听 ...
有一种说法是骚动搞错了 不过也未必
agent124 发表于 2024-12-13 00:54
说到意动,想起以前的语文课文《伤仲永》。当时语文老师说她觉得这篇课文比较难,因为意动用法比较多。比 ...
碰巧,陈承泽很短命,1885-1922,不到四十岁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12-13 01:15 编辑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2-13 00:51
一些英文词典里面会有informal,formal,colloquial,spoken,archaic,obsolete,old-fashioned,outdated ...
说到标签,记得郑易里和曹成修编的首版《英华大词典》的“凡例”里,有两个标签,“罕”,表示少见用法,另一个“卑”,表示下流话。但是这本词典用过一段时间,却没有看见这两个标签。当然不可能为了找这两个标签,把整本词典翻一遍。
说到曹成修,查了下,“曹成修,母亲日本人,能写日文小说,英文也好,曾编英文字典,负责改造通讯社。” 精通日文的人编英文词典,有点奇怪。记得《英华大词典》出版后,曾请几位专家做过挖改工作,其中一位叫尚永清,也是日语专家,也很奇怪。
郑易里可能知道的人不多。汉字输入法里,以前有个“郑码”,就是这位老先生发明的。说到郑码,好像用的人很少。但当年却似乎是作为一种软件的“标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英挺
拼音:yīng tǐng 注音:ㄧㄥ ㄊㄧㄥˇ
词语解释
•◎ 英挺 yīngtǐng
• 英俊挺拔;英伟特出;英拔。也用来形容人的姿态端庄,神采焕发
•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英挺的青年军官
•英俊挺拔。 晋 刘琨 《散骑常侍刘府君诔》:“淑质英挺,金声玉振。”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文》:“伏惟圣武英挺,略不世出。”《孽海花》第十八回:“背后随着个中年人,也是眉目英挺,气概端凝。”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四段:“ 安圭元 总是那么洒脱,那么英挺。”
-----------
有这个词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4-12-13 01:16 编辑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4-12-13 00:55
有一种说法是骚动搞错了 不过也未必
换成骚动,意境就太差了。这大概只是根据字形上的类似做出的猜想,没有考虑到意境。
但是如果要找个意境类似,意思相似的词来代替,好像也不容易。冲动?悸动?跳动?不安?似乎都不妥。或许“不平静”意思比较接近,但是“不平静的心已渐渐平息”,且不说增加了一个字,唱起来不舒服,两个“平”字重复,效果也太差。
想到一个“泛动”,现汉是查不到的。百度能查到,但似乎也有生造之嫌。既然同样是生造,那还不如“驿动”。“驿动”能联想到漂泊之义,比较符合这首歌的意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