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精神垃圾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4-9-22 09:58 编辑这个题目是我在几个月前就想好了的。越是自己重视的,书友似乎越是不感兴趣。这是迟迟没有动笔的原因。看到书友积书兴趣甚浓,转念一想,哪怕只有一个人有兴趣阅读并受到一些启发,所花的精力也值了。
这里说的精神垃圾,是个相对的概念。我并不是说,某本书某些文章或某个观念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精神垃圾。我这里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在大多数场合对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无用的或者有害的信息,如同垃圾一样的存在。另一种意思是,不讲大多数或比率,而讲对甲是无用的精神垃圾,而对乙可能是有用的知识。因此,判断某样东西是否精神垃圾,不只是单看被判断的具体对象,还应看是谁用。
精神垃圾的概念仅限于凡夫。对开悟的圣者来说,万法平等,无所谓垃圾不垃圾。而凡夫有分别心,容易受到烦恼和情绪的影响,因此万法都是不平等的。精神垃圾被吸收有什么危害吗?这个是肯定的。比较容易了解的是包含色情、暴力和恐怖的电影、小说和图画等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成人虽然免疫力强些,但也有影响。另有一些内容不属于这些类,但是影响微妙,甚至不易察觉。这些东西存于心中,时不时浮现出来,使某些烦恼情绪得到增强,实是一个精神负担或染污。举个例子来说明。假使有人经历过批林批孔运动(地摊上能买到很多些这类书刊,网上也有扫描的),必知道那时对孔子的态度是全盘否定的,对古人的态度也不友好。以后如果学习儒家典籍和阅读古书,就会受到影响。明明有很多高明的见解,但你接受不了,还是觉得全盘否定和古人愚昧落后的观念最合自己的胃口。“曾经沧海难为水”嘛。
并非所有正经的学问,都是有用的知识。一个学习过佛教唯识论的人不会再对心理学感兴趣,除非是要和心理学专业的人士交流。学习佛教哲学的人,也对西洋哲学无兴趣,除非是想研究比较哲学学问或想同某些西方人交流。但反过来则不同,因为深浅层次有明显的差异。
不能把知识当作包装材料。因为这只能骗取无知者的信任。你看那些推销保健品的,把整个行业的名声都做坏了。也不能认为现在流行的某些观念就是真理。很多都会如过眼云烟,迟早会被淘汰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必须懂得区分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什么又是无用的垃圾。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做学问,就不用想那么多。精神垃圾也能变现,成为赚钱工具。如果不是这样的目的,完全没有必要为了让人觉得“博学”而博学。昨晚看见一个人(可能是道士)发的自我介绍帖,其中开头说“少喜黄老庄列抱朴神仙之道,长造儒,医,玄,武,佛,道,巫,耶,受秉大乘”,虽然觉得博学,但是丝毫生起不了信心。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在这个时代如何做到精准阅读,按需获取知识,跨领域活用知识都是大家需要关注的问题:)
本坛也有一位“长造山医命相仆”的懂王 知识与精神垃圾平等无二。智慧愚痴不二、富贵贫穷不二、地狱净土不二、凡圣不二、见修不二、贵贱不二、生佛不二、迷悟不二、有用无用不二、善恶不二、正见邪见不二、佛魔不二、正道邪道不二、染淨不二、慈悲残暴不二、持戒破戒不二、、、
六祖《法宝坛经》云:“
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