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9-27 00:43:50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6 23:39
爱而不求回报,大概就不会烦恼了。当然也做不到

爱而不求回报---顶多算一种世俗解脱。佛陀要求的是断俱身身见,超出轮回,所以难度大。

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9-27 00:45:26

楼主所引是《佛說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中阿含例品愛生經第五》

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9-27 00:46:34

《中阿含經》卷第六十<後誦 4 例品 215 第一得經>:「中阿含經卷第六十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二一六)例品愛生經第五(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梵志,唯有一兒,心極愛念,忍意溫潤,視之無厭,忽便命終。命終之後,梵志愁憂,不能飲食,不著衣裳,亦不塗香,但至塚哭,憶兒臥處。於是,梵志周遍彷徉,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却坐一面。
世尊問曰:「梵志!今汝諸根不似自心住耶?」
梵志答曰:「今我[根>諸]根何由當得自心住耶?所以者何?唯有一兒,心極愛念,忍意溫潤,視之無厭,忽便命終。彼命終已,我便愁憂,不能飲食,不著衣裳,亦不塗香,但至塜哭,憶兒臥處。」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梵志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當知若愛生時,生喜心樂。」
世尊如是至再三告曰:「如是,梵志!如是,梵志!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梵志亦至再三語曰:「瞿曇!何言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耶?瞿曇!當知若愛生時,生喜[*]心樂。」
時,彼梵志聞佛所說,不說言是,但說非已,即從坐起,奮頭而去。、、、、、、以下略,请自查佛经
」(大正藏, T01, no.26, p.800,c17-p.801,a12)
〔東晉…婆譯〕十三字-【聖】。~M. 87. Piyajātika sutta. 。〔第五後誦〕-【明】。遍=遊【明】。心樂=樂心【三】*。[*]心樂=樂心【三】*。坐=座【三】*。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01:06:36

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9-27 00:43
爱而不求回报---顶多算一种世俗解脱。佛陀要求的是断俱身身见,超出轮回,所以难度大。

太深奥了,不懂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10:32:46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6 22:31
许春梅
老外就是常常爱不离口。南怀瑾先生认为仁爱都可能有偏私。在佛教中,爱是一种烦恼。发表于 28 分 ...

基督教所说的爱是博爱,是无条件的爱,接近于佛教所说的慈悲心。但主题帖里佛说的由爱生种种烦恼的爱不是博爱,英文是craving,也就是十二因缘里的爱支。理解这个craving,还要看前面的受和后面的取二支(受缘爱,爱缘取)。受有三种:苦受,乐受和舍受(不苦不乐)。可见因受而生的爱是眼等六根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生起的爱。因爱而生取,这取是选择和执取的意思。由此,你可以看到,楼问的爱同博爱是不一样的。不过,一般人因为无明烦恼,很难有纯粹的博爱。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10:58:30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6 22:24
苦由爱生,不错。但是,为爱受苦,心甘情愿,由爱而苦,好像不值得,但是,如果没有爱,人活着也没什么意义 ...

基督教属于人天乘(这天是欲界天),修行成就就是死后生在天堂。这是不用断除烦恼或欲爱的。但佛教除了人天乘,还有更高的理想,那就是解脱道(出离轮回)和菩萨道(自度度人和觉行圆满),这都是需要断烦恼的。如果没有了欲爱,活着有什么意义呢?色界和无色界没有欲界的男女爱(当然还有其它爱),不是还活得更好么?圣人心中无爱(指凡夫的craving)是什么心境?这是不能凭空想象的。如果体验过坐禅入定,便能了解少欲少烦恼的妙处。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我曾在那个人有关“阴骘”的帖下回复过:不可以无心得,不可以有心求。这个周济穷人的爱是热忱,这是不可少的。行善时又不可以存私心。忍耐是基于慈悲心的。故说 爱是恒久忍耐。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11:01:23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10:58
基督教属于人天乘(这天是欲界天),修行成就就是死后生在天堂。这是不用断除烦恼或欲爱的。但佛教除了人 ...

基督教是不讲修行的,虽然有所谓的灵修,就是读圣经之类,但主要是讲“信”,信上帝得永生。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11:05:35

佛教好像是讲度人,基督教只讲传教给他人,但认为人不能度别人,只有耶稣能救人(类似度人)

X_ping 发表于 2023-9-27 15:33:54

佛言:
由喜爱生忧
由喜爱生怖
若离于喜爱
何忧又何怖
我有愁忧,我有恼苦,我也知道这是由于喜爱而产生,请问如何才能铁石心肠脱离喜爱之情呢?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0:08:44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9-27 20:26 编辑

X_ping 发表于 2023-9-27 15:33
我有愁忧,我有恼苦,我也知道这是由于喜爱而产生,请问如何才能铁石心肠脱离喜爱之情呢?
这个问题提的不错,也很有难度。我经仔细思考,并翻看经典,现依增一阿含经试答如下:

还是本主题帖所提到的时代和地址。释提桓因(三十三天的天主,即玉皇大帝)有天来向佛问法:比丘断爱欲、心得解脱是怎么一回事呢?佛陀给他说法的大意是:当比丘了解到一切诸法空无所有的时候,也就不再执著;知诸法空,从而了解到人生所经历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都是无常的(即不能常住),都将灭尽无余,然而诸法之因果相续不会断灭。这些功夫做到了,就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了。也不再有世间的概念,并且不再有恐怖。无恐怖后,然后才能证入涅槃,于是不受后有(出离三界轮回)。

归纳一下逻辑:因苦而闻法,观诸法空而起无常想,观受之空无常,而爱不生。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轮回的链是这样被切断的。这是原理。

佛陀成佛后,初度五比丘,说的是四圣谛:苦集灭道。主题帖的“爱”是贪欲的别名。爱是轮回的“惑因”。也就是属于四圣谛的集谛。灭苦好比治病,必须断除病因。如何断?就是要修道。什么道?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具体修法就都包含在这八正道中,不是只有这八个词,而是有种种具体的法门。佛世时的人的根机很利,所以几句颂听到就证果。但现在末法时期的人不行,必须一点一点逐渐修习。一个现代人因爱而生种种苦恼,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而得药到病除。经常琢磨上面说到的原理,并选择一个法门修习,就可以克服痛苦。

最后要说明的是,学佛是从少欲知足做起。断爱不是变“铁石心肠”。佛是大慈大悲的嘛。明代的宋濂在《报恩说》里说:“汝能割爱,即可破妄;汝能破妄,即是返真,直入菩提之路。”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0:14:11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10:58
基督教属于人天乘(这天是欲界天),修行成就就是死后生在天堂。这是不用断除烦恼或欲爱的。但佛教除了人 ...

用一种宗教的概念去解释另一种宗教的概念,不是很妥当,容易牵强附会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0:27:31

许春梅
不,各宗教有层次的分别。大学的课程都学了,对小学的课程必然没有问题。USB3.0不是可以向下兼容2.0和1.0吗?只是佛教有这能力,别的不能。发表于 2 分钟前
===============
认为一种宗教高于别的宗教,这是信仰上的认识,没有问题。但是,用一种宗教的概念去解释另一种宗教的概念,没有意义。
基督教也认为自己高于别的宗教,是唯一正确的,但如果用基督教的概念去解释别的宗教,同样没有意义。
usb的类比也不恰当,因为佛教不能“兼容”基督教,很多认识都是不同的,如何兼容?除非是拿佛教的概念去生搬硬套基督教。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1:01:40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9-27 21:02 编辑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0:27
许春梅
不,各宗教有层次的分别。大学的课程都学了,对小学的课程必然没有问题。USB3.0不是可以向下兼容2. ...
象行善、孝顺、怜悯、忏悔、禅定是各教的共法。而佛陀最初批量度脱的1500人都是“外道”(指别的教,是中性词)。佛陀初出家所跟的两个老师也是外道。他跟他们学习而证得无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可是佛教除了四禅八定,还有更深的第九定(灭受想定)以及品种繁多的各种三昧(深度不会更深,可是用途广泛)。正是因为有共同东西,所以一学习佛法很快证果。好比大学里转新专业,以前学的不是全无用处,有公共课。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1:03:36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1:01
象行善、孝顺、怜悯、忏悔、禅定是各教的共法。而佛陀最初批量度脱的1500人都是“外道”(指别的教,是中 ...

宗教的本质不是学问,是信仰,信仰不是“学”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1:07:05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1:01
象行善、孝顺、怜悯、忏悔、禅定是各教的共法。而佛陀最初批量度脱的1500人都是“外道”(指别的教,是中 ...

行善是类似的,但是基督教讲的是人只有依靠耶稣才能行善,行善是信耶稣的结果,而不是途径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1:19:15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1:03
宗教的本质不是学问,是信仰,信仰不是“学”

我说的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修行。信仰是宗教的外衣。佛教不是只有信,而是可以证。尽管无法一下子全证,但可以逐渐证。未证的部分因已证的部分而起信。就像你们相信张雪峰一样,是因为他说过的有些应验,看起来符合实际。我不信他,是因为得出结论使用的方法不明确,也没有其他人使用。四柱命理流传已久,是公认的算命办法。如果一个人使用八字法能推知某个人的部分信息,便可相信他有能力算命。而佛教流传的更广更久,历史上也有无数证悟的人,再看其经典的条理与科学相似。佛教的信仰不太像神学。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1:21:00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1:19
我说的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修行。信仰是宗教的外衣。佛教不是只有信,而是可以证。尽管无法一下子全证,但 ...

基督教不讲修行,讲“信”,信上帝得永生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9-27 21:23:31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9-27 21:24 编辑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1:03
宗教的本质不是学问,是信仰,信仰不是“学”
我说的也不是指学问,而是修行。信仰是宗教的外衣。佛教不是只有信,而是可以证。尽管无法一下子全证,但可以逐渐证。未证的部分因已证的部分而起信。就像你们相信张雪峰一样,是因为他说过的有些应验,看起来符合实际。我不信他,是因为他得出结论使用的方法不明确,也没有其他人使用。四柱命理流传已久,是公认的算命办法。如果一个人使用八字法能推知某个人的部分信息,便可相信他有能力算命。而佛教流传的更广更久,历史上已有无数证悟的人,再看其经典的条理与科学相似。佛教的信仰完全不像神学。要理解的东西多,而修习要信的比较少。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1:41:38

许春梅
这是牧师说的,还是耶稣讲的?说各教有共同的东西,不是认同别教说的每句话。像你说的这个是明显有问题的。发表于 2 分钟前
==============
基督教强调“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为得永生,并且人因为远离上帝,所以天生有罪,只有信耶稣才能回归上帝。下地狱不是因为不行善,而是因为不信上帝。圣经上说人知道要行善,但却行不出来(“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只有信耶稣,才行得出来
不是说认同,是说各个宗教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理解,不认同是正常的,但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agent124 发表于 2023-9-27 22:29:12

许春梅
这是要求不用理智的迷信。发表于 3 分钟前
============
宗教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主要是人死后怎么样的问题,是无法用理智想清楚的,都是相信不相信而已。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苦由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