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文体特色
陈思和教授指出“周作人的文体特色,还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点:一是文体的迂回;一是文体的丰腴。”这两点概括得不错。我也有类似感觉,但不能象陈教授那样明确地说出来。不过有一点陈教授没说。我觉得周作人的特色还在于用看似平淡的语言对情感的精确描述。举几个例子。
《乌篷船》的开头一段:“接到手书,知道你要到我的故乡去,叫我给你一点什么指导。老实说,我的故乡,真正觉得可怀恋的地方,并不是那里,但是因为在那里生长,住过十多年,究竟知道一点情形,所以写这一封信告诉你。” 这里一句“究竟知道一点情形”,语言看似非常平淡,却写得非常好。一个人在某个地方呆了一段时间,就会多少对那个地方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可能很淡,连“乡愁”也说不上,只不过是“究竟知道一点情形”,说得非常贴切,把那种难以名状的淡淡的感情描述出来了。
《初恋》的结尾:“我那时也很觉得不快,想像她的悲惨的死相,但同时却又似乎很是安静,仿佛心里有一块大石头已经放下了。”把那种微妙的情感,表达得颇为熨贴。
《若子的病》里,有不少真切的描述,如:“我读了这篇小文,不禁忽然想起六岁时死亡的四弟椿寿,他于得急性肺炎的前两三天,也是固执地向着佣妇追问天上的情形,我自己知道这都是迷信,却不能禁止我脊梁上不发生冰冷的奇感。”,“这天下午因为病人想吃可可糖,我赶往哈达门去买,路上时时为不祥的幻想所侵袭,直到回家看见毫无动静这才略略放心。”,“紧张透了的心一时殊不容易松放开来。”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不少,但能象周作人这样写出真切的感受的文字却不多。这就是文学家的水平。
《半农纪念》也是我喜欢的文章,特别是这几句:“半农和我是十多年的老朋友,这回半农的死对于我是一个老友的丧失,我所感到的也是朋友的哀感,这很难得用笔墨记录下来。朋友的交情可以深厚,而这种悲哀总是淡泊而平定的,与夫妇子女间沉挚激越者不同,然而这两者却是同样的难以文字表示得恰好。”说得非常到位。
陈思和教授说“周作人的散文在现在并不是青年读者所喜欢的,这也不仅仅是因为年代相隔太远,主要是他的文体不通俗,不流畅,非常苦涩,而且越到后来越是难读。”我想补充一点,其实也是别人的话,就是“周作人的文字,需要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才能体会”。比如上面举的几个例子,需要久居某地,经历生死,所以不是少年能理解的。
感谢分享 楼主文学修养很高 从楼主帖子最后一句看,楼主你大概年纪不小了,没准也是久居某地,经历生死了。 横槊赋诗 发表于 2023-7-26 16:25
从楼主帖子最后一句看,楼主你大概年纪不小了,没准也是久居某地,经历生死了。
是的,人活久了,必然都是如此的
文体特色,我以为还是比较高级的东西。对于比较高级的东西,除了新批评或结构主义这样的工具可以用,我觉得下沉分析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具体来说,我指的是字、词、句、段、篇这些层次的分析,尤其是字词句这样最底层的分析。一方面是这种分析更方便使用数字化工具;另一方面是这种分析需要的预设预定义较少,学者之间更方便沟通。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3-7-26 22:59 编辑
gongqi 发表于 2023-7-26 22:44
文体特色,我以为还是比较高级的东西。对于比较高级的东西,除了新批评或结构主义这样的工具可以用,我觉得 ...
文体特色这种说法,从陈思和教授这样的人口中说出来,是可以理解的。中文系教授嘛,说法难免带点学术腔。这里随便借用一下而已。
文学艺术这东西,主要是用来感受的,欣赏的,不是用来研究的。我看文学理论,文学研究之类的东西,主要也是关注能否帮助自己提高欣赏水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