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异地办学怎么看?
本帖最后由 golden21c 于 2023-2-2 19:00 编辑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纷纷关停位于青岛、深圳等地的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这成为刚刚过去的2022年最引人注目的高教新闻之一。
高校异地办学由来已久。对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异地办学在助其驶上高等教育发展快车道方面功不可没。
中国教科院副研究员田凤、中国教科院助理研究员姜宇佳曾撰文阐释异地办学的概念:所谓高校异地办学,是指高校在主校区所在城市外,建立分校区或办学机构以及开展各种办学活动。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出现的一种重要办学模式。
然而,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要求严控高校异地办学,似乎给高校异地办学之举按下了“暂停键”。2022年,不少高校因此行动起来,开始着手清理异地办学机构。此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变化产生哪些影响?
查阅教育部网站信息可知,教育部对异地办学的审慎态度由来已久,曾多次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明确指出异地办学的弊端。
教育部回复称,从我国高校历史上产生的异地校区的发展情况看,异地办学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一是稀释高校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品牌,不利于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二是伴随异地校区设立,学校办学规模扩张、区域布局扩大,导致学校规范统一管理效应逐步递减,高校内部治理水平下降;三是异地校区难以有效共享原有教学科研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办学积淀积累薄弱,难以较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往往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四是异地办学普遍缺乏高水平稳定师资队伍,影响其办学质量和水平。
所以,教育部明确表示,“在体制机制上对上述问题找到合理解决方法前,原则上不鼓励高校异地合作办学”。
这一态度随着一系列公开文件的发布得以明确。2017年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审慎决策建设新校区,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建设新校区,特别是具有本科教学功能的新校区。”2021年,《意见》重申:“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不鼓励、不支持高校跨省开展异地办学,特别是严控部委所属高校、中西部高校在东部地区跨省开展异地办学,原则上不审批设立跨省异地校区。”
从“审慎决策”到“严控”,异地办学政策进一步收缩。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表示,从这个文件印发算起,意味着高校异地办学暂时停下来了。此后,多所教育部直属高校调整了异地办学行为,有的撤销异地校区,有的停止正在筹备中的异地校区。
张端鸿进一步解释道,国家政策层面上,高等学校的设置审批,包括异地校区设置属于国家事权,所以地方政府和高校无权随意合作举办异地校区。而高校跟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设立异地研究院等方式属于高校自主权,这并不受影响。该政策主要约束的是高校到异地开办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行为。
本帖最后由 golden21c 于 2023-2-2 11:52 编辑
现实中异地办学例子很多,比如纽约大学上海校区,阿布扎比校区等等,公办的加州大学体系其实很多很多,有的甚至跨国
国内也很多,高校的,中学的
比如珠海,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北师大珠海校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
华中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大附很多,三亚校区、海口校区。。。
感觉只要哪里能吸引人才,能办好学校,就哪里办,特别是民办学校,只要不是贷款,或者即使是贷款是合理范围内的,不要太多地去管
管得太多了反而不好 对于异地办学,我认为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有些通过高校的异地校区,对该地区的高教及人才资源形成了一个较好的补充,比如深圳市就是一个例子,通过地方与高校合作,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配合、协同发展。
我们看到高校异地办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校的异地校区多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较少见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异地校区,而且异地校区由于相隔距离相对较远,高校教学及管理成本会大大增加,也会造成高校的人员编制扩大,难以实现统筹管理,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而异地校区多设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会对生源产生虹吸效应,吸引优秀的生源到这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异地校区,从而削弱校本部的生源质量,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也会严重影响到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发展乃至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哈工大(深圳)出现的和校本部的分数倒挂现象。
所以,我赞成国家审慎决策建立异地校区,也支持各高校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地方合作,推动中国经济向着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总感觉有点变相圈钱的味道,但也确实吸引了一批人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