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vv
发表于 2015-4-28 20:03:55
发现人才,推荐人才,使用人才还有个例子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筑坛拜将了,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信官微职卑,是萧何发现了韩信的价值,知道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才会有月下追韩信的一幕,但萧何追回了韩信,事情只能说完成了一半,如果刘邦不重用韩信,韩信可能还是落 个怀材不遇的下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是金玉良言
opvv
发表于 2015-4-29 21:30:39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管仲这段话,字里行间渗透出了他与鲍叔牙之间的情谊,也道出了鲍叔牙对管仲的深刻了解和知人善用,管仲贫,不得志是由于没有机遇,而鲍叔牙以自身的见解,认定管仲具有经国治邦之才,为了成就管仲的才货,宁愿自己做太夫,而把管仲推荐给齐桓公当了宰相,成就了齐国的霸火球,为此后人评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知人也,管鲍之谊是我 国历史上人与人之间深厚友谊的典范,
opvv
发表于 2015-4-30 13:07:18
白起,是一位军事家。善于用兵,在他一生的戎马生涯中,为秦国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封为武安君,职位相当显赫,史记是这样写他的功绩的“武安君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但白起的结局却很惨,竟被秦昭王赠剑自裁了,白起在自杀时说:“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这固然是一种理解,但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值得读者深思。
opvv
发表于 2015-4-30 13:25:25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
在这里蔺相如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打中了缪贤的要害,才能说服缪贤,才能制止缪贤可能发生的错误行动,缪贤之所以产生背赵投燕的根本原因就是燕王拉阒他的手愿意和他做朋友,但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缪贤是赵王的心腹,现在是赵王的罪人,燕国弱小,赵国强大,燕王还会把缪贤当朋友吗?现实是残酷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蔺相如所说正是一语提醒梦中人!
opvv
发表于 2015-5-1 18:24:11
信陵君是个人才,具有很高的文韬武略,为人仁义谦虚,在他的身边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果他要成为国君,魏国势必强大,但我渊源流长的世袭制度,立长不立幼的观念占主流,安厘王这种气度狭小,毫无远见卓识的人成了国君,魏国日趋贫弱,国运日衰,由此可见人才的选拔制度非常重要。
opvv
发表于 2015-5-1 18:54:48
列入世家的汉朝功臣有五位,分别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和陈平,查阅资料,对陈平的争议很多,有人视其为奇计迭出的智者,有人将其看作阴险奸诈的小人,也有人称赏他屡建奇功、“善始善终”,还有人则指责他行为卑劣、明哲保身,之所以众说纷纭,关键是司马迁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复杂的人物形象,当你看完陈相国世家后,你就会深深的感悟到争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一千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opvv
发表于 2015-5-1 19:31:24
李广是位神箭手,百发百中,李广用兵神出鬼没,善于弃袭敌人,敢子打近战,短兵相接,拼死战斗,全军团结如一人,个个神勇,匈奴将士畏之如神,于是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汉朝的飞将军”。但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将领,在仕造上却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后半生始终是“官不过九卿”, “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李广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为保卫汉朝边境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并没有死在战场上,反而死守自己的刀剑之下,这个历史悲剧是很能发人深思的,一生血战的李广虽得不到统治者的喜欢,但他死以后,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由此可见在群众中享有的崇高的威望。而唐朝诗人王昌龄作品《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句,更是印证了李广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opvv
发表于 2015-5-2 12:43:54
李广一次次遭到挫折、失败,而又一次次倔强地站起来,精神抖擞地投入了新的战斗。他看到部下立功封侯,自己得不到爵邑,不是妒忌气馁,而是再接再厉,他对于上司的不台理安排,不是唯命是从,而是敢于抗争。 李广的一生是非常顽强的。李广这种积极用世、刚毅不用的性情,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借鉴。
opvv
发表于 2015-5-2 13:51:14
怨毒之於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於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
有怨必报,有仇必复,隐忍发愤,以血洗血,这就是(伍于胥列传)中主人公形象的基本特征,这篇人物传记堪称复仇精神的颂歌,可以说最集中池体现了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卓绝意志。
opvv
发表于 2015-5-3 23:34:34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慷慨悲壮,视死如归,奇男子!
opvv
发表于 2015-5-4 20:35:31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烧庐合,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南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羽不降楚, 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矩皮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揣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
语言精练,节奏极快,配以衬托、夸张进行渲染,项羽英姿勃发战无不胜的形象一下于就浮现在读者眼前。正是项羽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使“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最后大破秦兵,解邯郸之围,取得巨鹿大捷。破釜沉舟,千古留名
opvv
发表于 2015-5-5 21:37:01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於子乎?属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
每个人都有其长处,也都有其短处和不足;即使条件比较相同的人.由于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在的岗位不同,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人,只有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而乐于向别人的长处学习以弥补自己,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己。吴起能正视和承认自己不如人之处,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opvv
发表于 2015-5-5 21:47:02
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
雍齿是跟随他打天下的众多的将军中的一个,雍齿的封与不封,看起来是小事,但雍齿代表的却是一大批人,他的封与不封却又能影响一大批人,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话.把雍齿封为侯,从而使一场即将爆发的内江得到了平息,这个事例的处理足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宽宏大度的政治家
opvv
发表于 2015-5-6 20:19:21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一句名言垂千古!
opvv
发表于 2015-5-6 20:23:41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看似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不容易。这句话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一条真理:打天下和坐天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和两种做法。如果以夺取政权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自然是行不通的。翻开历史的篇章,你就会发现相关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
opvv
发表于 2015-5-7 20:35:00
《刺客列传》记述了五位侠义之士的生平事迹’曹沫明堂劫持齐国国君,是有感于鲁国之恩;专诸甘为人戮,豫让漆身吞炭·聂政毁容自杀,都是为报知已之义;荆轲易水悲歌、从容赴死,具体情状背景虽不相同,却突出了“信”“义”二字
opvv
发表于 2015-5-7 20:51:38
历史上成功的人很少,失败者却是大多数,不是成败论英雄道出了点评历史人物的真谛,在五篇人物传记中,荆轲刺秦王描写的最为曲折,也最负盛名,易水之上,白衣送行,悲歌慷慨,义无反顾,真是如诗如画,如诉如泣,一位奇男子的形象浮现在我们的头脑中,荆轲真是千古义士
opvv
发表于 2015-5-8 19:32:14
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卻。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国学择郡国吏木诎於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後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後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名言,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以喝酒取乐的方式来处理事物,给无为而治其赋予了新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多年的战火纷争,百姓生灵涂炭,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曹参为相后,既不颁布新法,也不推行新政,而是以高祖和萧何所定法令为最好的理由,实行的是与民生息治国之策,看似无为,实则大为,试想,如果曹参上台,拿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冲劲,为了显示自己的相国才能,迎合皇帝的想法,东一个新政,西一个法令,那百姓能受得了吗? 曹参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有清楚的认识的,在与皇帝的对话明白的承认自己不如萧何,在当时的社会下,所采取的抱残守缺的方法还是明智的。民谣“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也证明了曹参的成功之处。
opvv
发表于 2015-5-9 20:55:38
廉颇蔺相如列传描写的人物虽多,但人物却各具个性,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的大义凛然,廉颇负荆请罪,知过即改的大将风范,赵奢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公正无私,李牧抗拒匈奴,拙而得法的才干气魄,刻画的栩栩如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对国家对社稷有着一颗赤诚之心,他们是赵国的股肱之臣。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国七雄占一席之地,我想与这些名臣武将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opvv
发表于 2015-5-9 21:06:08
侯嬴,一个看门人,虽然被信陵君的诚意所打动,但他却未接受信陵君的任何馈赠,保持着自己经济和人格上独立,但当信陵君有急时,侯嬴却能不惜自己的性命成其大事,诠释了"士为知已者死“的内涵,候嬴重一言,季布无二诺成千古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