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tong 发表于 2014-7-28 10:20:18

美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木兰一得知战争的消息就立刻告诉母亲?
  2.如果木兰以女性士兵身份申请出征,可能会发生什么?
  3.为什么与木兰并肩战斗的男性士兵如此惊讶木兰其实是女性,请列出不少于一个理由。
  4.木兰的行为让你对“勇气”有什么样的理解?
  5.花木兰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这个故事?
  6.木兰和AXEL(《攀援者》)各自都有艰难的任务,他们面对的困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第二环节:表达:写一封信
  多少个日日夜夜,木兰远离父母、家乡,出征在外,请代木兰写一封信给父母亲。告诉他们自己离家后这段时间都做了什么,现在的状况怎么样?
  提示:请使用生动的词汇描述任务、地点和事件,可仿照诗歌“五部分”的格式。
第三环节:社会学习——制作一个“领导者奖状”。
  我们知道木兰是一位优秀战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木兰也是这个群体里的领导。讨论并选出你们群体里的领导者,为他制作一个奖状,并写上他的名字。
第四环节:课后思考——文本与电影的比较
  你已经读完《花木兰》,现在请你比较书中的观点与电影《花木兰》的不同。
  1.使用venn图标,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请你选择一个在文本和电影中都很精彩的场景,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2.上网,发表评论:①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讲一讲你读完《花木兰》之后的想法。②请你针对花木兰的故事写一个评论,并把你的作业发到网站上。

mutong 发表于 2014-7-28 10:23:25

美国教师教学设计的问题信息量大,提供自由开放的选择和讨论,以使学生养成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问题既有针对文本的“语文问题”,也有拓展的“非语文问题”,教师把文本和当下社会、当代人的观念与作为阅读者个体的“我”结合起来,使文本中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有了现代的意义,课文被教活了。这些问题的预设也有梯度,有可以通过阅读在文本中能找到答案的,也有需合作才能完成的,甚至有必须进一步认真钻研才能解决的。

yxung 发表于 2014-7-28 11:36:59

学习和膜拜。。。。。。国外的教学真是别致,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呀,相反国内填鸭式教学真是枯燥乏味。。。

linxiaoyuer 发表于 2014-7-28 21:27:35

不是内行,简单说几句。

楼主发的美国版教学设计更象是一节关于勇气和团队精神的班会课。对诗中的知识性内容完全省略掉,且诗中的美感根本无意引导学生体味。当然美国学生也体会不到。

其实,有网上随便百度一下,初中语文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已经相比过去有了相当大的改变:

http://yuwen250317.blog.163.com/blog/static/12985573920091179262979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9a4bf0100b6iu.html

以上两个就很不错。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改革和借鉴是必须的,前提是在继承才有发展。

mutong 发表于 2014-7-28 22:14:02

是的。但是从后两篇设计中,可以看出,中国教师一般注重文本的使用和挖掘,长于朗读、感悟、赏析、品味和反思,对文本进行深挖细掘。而美国教师只将文本作为一个抓手,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例子,他们更多地给学生遐想与创造的空间。而且从中不难看出,美国老师会把中国老师擅长的以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体验、感受为主的模式。
   静态分析的课堂只着眼于文本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体验的课堂,才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堂,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所以,动态体验的课堂才真正是体现课堂主体是学生的课堂。

inzazi 发表于 2014-7-29 07:23:25

美国的教学普遍要求课外阅读来补充课堂内容,以引导学生的开放式思维,而且这种内容不太存在对错,更多地是观察角度的不同,同时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因为信息量会大很多,老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信息,这可能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语文不像自然科学那般强调逻辑与规律性,更多地会涉及到审美与价值观。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4-7-29 08:46:53

引用第4楼mutong于2014-07-28 22:14发表的 :
   是的。但是从后两篇设计中,可以看出,中国教师一般注重文本的使用和挖掘,长于朗读、感悟、赏析、品味和反思,对文本进行深挖细掘。而美国教师只将文本作为一个抓手,或者仅仅作为一个例子,他们更多地给学生遐想与创造的空间。而且从中不难看出,美国老师会把中国老师擅长的以静态的分析训练为主的教学课堂转化为动态的以学生体验、感受为主的模式。
   静态分析的课堂只着眼于文本内容,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理解、归纳,满足于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训练也是依据分析来演绎。有几篇文章作一点这样的分析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每篇文章都是这样慢问细析,学生能获得什么?兴趣又怎么持久?语文课堂教学不能随意肢解课文,也不能变成知识概念的演绎,而是要让学生在主动、独立自主的探求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这就是动态的体验与感受,实现了由静态分析到动态体验的转变。
  要使学生能够动态地体验、感受,就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要及时地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要用教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学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求精神,要鼓励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美国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的美国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是动态体验的课堂,才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课堂,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课堂。所以,动态体验的课堂才真正是体现课堂主体是学生的课堂。

美国教师能设计这样的教学内容根源在于美国社会在基础接口上进行多年的标准化的建设,这样的标准化保证了美国学生在一些基础常识上面有一致的办事流程和基本思维训练,这也是美国多年工业化建设后的一种必然结果。

以主贴为例子,教师设计时候不是像中国教师这样阐述所谓家国情怀,而是从最简单的时间线和人物接触面两个维度着手,给孩子们普及了有关事件的常识和必要的思维逻辑,归纳一下问题:

第一按照事件流程分阶段提问,问题设计照顾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按照接触人群不同角色和故事发展情景提问,这个过程叫孩子们理解团队,领导力,荣誉,家庭之间关系,这和西方宗教的一些文化情结也有关系。更深层的因素则是西方工业化社会大生产大协作流水线的方式带来的必要的社会逻辑训练,比如怎样处理团队之间成员关系,比如怎样学会被领导和领导别人等等,而我们中国的教师一般没有这样的社会经验,我们还是前工业化社会,真正开始工业化在1990年以后沿海乡镇企业才大量开始,所以我们的多数教材没有针对这些做教师的前置的必要的训练。

西方美国做这样设计也很简单,降低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成本,最大可能把社会接口做成标准化和流程管理,这样孩子们接触时候比较顺畅也降低了彼此还需要信任的成本,而我们中国目前还做不到这样标准化接口,还必须依赖熟人找关系等等做事情,所以美国的设计内容拿到我们这边肯定是水土不服,因为两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水平不一样,美国是设计出尽量一致的社会接口,降低人们彼此交流的成本,尽快叫不熟悉的人构建团队进行后工业化社会生产组织,而中国这边还属于前工业化社会的阶段,还不能做到全国一致性标准化的接口。

linxiaoyuer 发表于 2014-7-29 11:45:51

转个好玩儿的东西给大家看,请教育者们思考:

1.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小孩拿水在太阳下晒了一天,没有如愿。而聪明的美国孩子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僵化的思维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

  2.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小孩拿来四杯25度的水混合到一起,轻松地把水温升到了沸腾的100度。而朴实的美国孩子拿着水在太阳下晒着,静静等待,最终水也升到了100度。虽然美国孩子输了,但是虽败犹荣,因为美国人呢教育下的孩子诚实而有品质,从来不会耍小聪明。这样的孩子,以后才能成为正直的人。

  3.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一群中国孩子和一群美国孩子一人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孩子都把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天也没到100度,而聪明的美国孩子们在一起经过商讨以后,把水混在了一块,刚好四杯25度的水混合成了100度。僵化的思维,落后的体制永远无法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大科学家,也永远无法培养出有合作意识、互助精神的青年。

  4.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一群中国孩子和一群美国孩子一人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孩子在一起经过商讨以后,把水混在了一块,刚好四杯25度的水混合成了100度。而美国孩子都把水放在太阳底下晒了一天,终于把水温升到了100度。中国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己解决问题,而总是想依赖群体的力量,而美国孩子能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

  5.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美国孩子想想,觉得不可能,于是放弃了。中国孩子却在太阳下把水晒了一整天,非要把水温升到100度不可,不然就不回家吃饭。最终还是失败了。美国孩子从小就懂得知足与放弃,而中国的孩子在填鸭教育的影响下,依旧愚蠢地执着坚持不可能的事情。这样永远也培养不出大科学家。

  6.曾经有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给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一杯水,让他们不用火就让水沸腾起来。中国小孩左思右想,找不出方法,就放弃了。勇敢的美国小孩也找不出让水沸腾的办法,感觉自己被教育家耍了。于是美国小孩找出父亲的手枪,直接把教育家爆头。此后再也没人敢做这个实验。美国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自由和权利,而且会勇敢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中国孩子一直被教导着听话懂事,遇事只会循规蹈矩,没有创新精神。这样永远也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国某老师《木兰诗》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