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5 20:00:05

我不由得想起高中时班上的位农村同学,学习很好很用功,身体也很好,但是他老父亲已经75岁了,他高二的时候告诉他,家里边已经无力支付其上学了,上学的事情自己决定,于是自己决定退学,但是班主任老师极尽全力劝说,并为他和学校说好减免学费,提供适当的生活补贴,但是自己顾虑太多,感觉希望太遥远,于是辍学。高中毕业后6年左右的样子,冬天,我在公路上骑车办事的时候偶尔遇见他,带着掩耳帽,看见他带着两个框子,里边是碎麦秆保护起来的鸡蛋,脸冻的通红,还是和在学校一样,很憨淳地和说了几句就匆匆地推车卖鸡蛋去了,哎~~~,无限感概。多年过去了,不知他可安好?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6 11:48:27

转帖的
http://book.qq.com/s/book/0/4/4206/9.shtml
在《管锥篇•昭公十八年•愚民说》里,钱钟书先生曾历数历代封建社会统治者推行的愚民政策。几千年来,正是这种思想上的阉割,使天下读书人丧失了活力,思想极大地萎缩,最终导致了全民的愚昧。经过长期的思想阉割,中国人的思想变得异常封闭,对皇权和权力场顶礼膜拜,如同行尸走肉,出现了一个“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所以新中国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确是中国发展和民族解放历史上里程碑的事件,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了,从开启民智方面,从富国强兵方面,从改善民生方面,只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时间要长些。希望坚持正确的道路能一直坚持下去!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6 12:02:20

个人感觉愚民政策一直是建国以来着力要解决旧中国主要积弊之一,新中国在此点上着力颇多,但是中国经历封建社会时间太长,硬件的积弊好破除,看不见的积弊解决起来难,要稳健地来,因此科学发展观非常正确,要长期坚持下去,慢慢破除积弊,就好比充满冰凌的大海上的航母级破冰船破冰一样,慢慢地但是非常有力地破冰,开辟出新的航道。

下边是找的几段封建社会关于愚民政策的只言片语,慢慢贴,找到就贴出,希望大家也能帮着找找。

孔子是否支持愚民政策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因为他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可标点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篇》)。但这句亦可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便成了支持愚民政策的意思。
老子很推崇愚民政策。他说:“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道德经》)
秦始皇也运用了愚民政策,以焚书坑儒等手段遏制反秦思想。秦国实行充斥着愚民思想的商鞅变法的政策。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6 12:04:15

牋牻显缥?岢觥坝廾裾?摺闭庖弧案哒小钡淖?遥?蓖评献永铖酢K?担汗胖?莆?勒撸?且悦髅瘢??谟拗?2簧邢停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6 12:12:06

感觉古代很久远了,这些先贤的话语都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逻辑,比如焚书坑儒,如果放到管理的历史角度,也可以这样解释,根据《史记》,焚书坑儒可能也完全不是什么愚民政策,以下解释来自网友:

始皇统一中国后当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这段话清楚记载了当时关于国家基本体制的争论。包括为什么实行郡县制而不是周礼——封建制。因为儿子们虽然开始兄弟亲近,“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这是周最终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现在好不容易统一了,“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因此中国才有了后世两千多年的郡县制国家。而这种国体是至今世界现代国家基本国体。

也就是说,秦国究竟该“克己复礼”实行封建制,还是创新实验郡县制,是当时最重要的争论,也是儒家和法家最大辩论题目。秦始皇最终选择大一统的郡县制,并不是出于私心,因为分封制照样恩泽的是自家人。封建制必然造成国家分裂动乱,老百姓“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才是根本原因。同时也说明秦始皇还是善于分析,不因为“群臣皆以为便”就按多数人意见办。于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如果儒生们不一再要复古,要恢复封建制,也不会有焚书之事。三十三年(秦统一后第七年)“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这一段把儒法之争写得很清楚了,起码有几点是没有异议的:

首先,儒生们坚持封建制,而且认为秦始皇搞郡县制是错误的,赞同郡县制的都是阿谀逢迎。理由有两点:一是不能你秦始皇一个人高高在上,让子弟、功臣们与普通老百姓一样是“匹夫”。二是只要不恢复旧体制就一定灭亡。这两点理由显然不是从公心考虑的,要现在看根本拿不上台面。

其次,秦始皇显然不是独断专行,关于究竟采取什么体制问题,起码两次都是“下其议於群臣”。不是“一言堂”,而是让双方都发言的。
第三,李斯焚书的理由与这场争论密切相关,而不是一般的愚民政策。要点是“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也就是儒生们坚持自己“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导致国家灾难的封建制。建议用烧掉民间的(注意:儒生家的和官吏家的这些书不烧)文科类书。理工医农类不烧。当然,我赞同李斯的主张,但不赞同李斯的措施。因为在大的转型期,新旧体制的斗争会持续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不是烧了书就没有某种思想主张了,况且不利于文物保护。在这点上,李斯明显想得简单了。

不讲过程不讲原因,很容易把始皇焚书说成是完全想搞愚民政策。看完司马迁的记述就知道不那么简单。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6 12:14:20

焚书与坑儒显然是两回事儿,甚至“坑儒”这个词本身就是后来儒生们杜撰的。

   

始皇为什么杀了一批人?这些人是什么身份?司马迁写得很清楚:

   

首先,秦始皇杀的不仅仅是儒生,而是各家的“生”,甚至更多的可能是“方家”而不是“儒家”的门生。这一点很重要。后来人把史记中“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一段中的“生”都翻译成儒生是没道理的。这不仅因为“生”的本意是“门生”,还因为史记里有以求神访仙炼药为业的“卢生”“石生”等人,这个时候干这些营生的是“方家”还不是“道家”。引起始皇杀人的直接原因是一群“方家”门生。卢生这个家伙很不地道:早在焚书前他就给秦始皇说“亡秦者胡也”,搞得秦始皇大发人力财力修长城。后来又号称能给始皇炼出长生不老药。炼不出来,却说“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於神”,因为神不保护才炼不出来。让秦始皇多盖宫殿,行踪不让人看见。最后还拿不出仙药,只好逃跑。逃跑前还与姓侯的儒生“相与谋”,大骂秦始皇混蛋。秦始皇知道卢生跑了没出撒火,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秦始皇杀的是“生”,主要是“妖言以乱黔首”的各家门生,并不特指儒生。散布妖言的肯定与装神弄鬼的方家关系更大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儒家道家都还不搞这个,这是人家方家的专利。

我发觉很多人都喜欢打悲情牌,指责秦始皇这点上也是。
看那些儒生多可怜,秦始皇多残暴,你怎么忍心为秦始皇辩护?!
于是,提出不同意见的纷纷被扣上“没良心”“无良知”“不要脸”的帽子,手法和台湾某党如出一辙。
而这手段还每每管用,于是悲情就可以被编造、放大,就比如坑儒,明明儒生还不是主要对象,硬是被编造成了唯一受迫害者。

golden21c 发表于 2013-5-16 12:20:36

粗粗看了看愚民政策的历史,还不完全看到,感觉:
1.历史有历史的逻辑、脉络和历史发生的背景,但是总归的一点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发育程度和社会形态,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不能人云亦云。
2.古代汉语的涵义与今天的意思表达有区别,不可随便望文生义,抓住只言片语自以为是。
3.新中国成立历来的许多思路和举措均是直指这些积弊的要害,管理层有人才,而且是大才。
4.希望能够正确和彻底地解决中国几千年来的积弊,实现富民强国。


随便个例子,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516/c1024-21497277.html
这个政策大得人心,也非常有力!是真正TG的做法!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是故农之子常为农?”--从《管子 小匡》四民分业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