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东:故宫文物专家的新困局
2012年12月14日11:51来源:搜狐财经
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绝大多数商业鉴定行为都会通过正式注册的鉴定机构完成,艺术品鉴定师与建筑工程师一样凭证上岗,出现真伪鉴定事故亦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等什么时候,中国可以通过立法来确保文物鉴定这一行业的操作规范性,明晰从业者的权责,我想,故宫也就不用再小心谨慎地给下面的专家发文件了。
上周,有几位英国文物专家来京参加某国际古董论坛,我帮主办方邀请了一位故宫的文物专家出席。
因为是临时邀请,当时还在外地出差的这位专家,为了配合周六的论坛,甚至还特别取消了原定同一天的大学讲课活动。周五,该专家返京,刚赶到故宫,就给我来了电话,说非常抱歉,论坛不能参加了。
他说,“我一进办公室,这院里新的通知就发下来了,明文规定我们不能私下参加任何社会活动。”
“学术论坛不属于社会鉴定活动,也在禁止的范围之内?”我很好奇。
她颇为无奈地表示:“规定说了,除非活动方提前与院办公室申请,获得批准,我才能参加。其实我真的特别愿意参与这次论坛,尤其是与国外的文物专家面对面交流,这样的机会很难得,哪怕在台下做个观众,我也愿意。”
事实上,今年碰到类似困局的故宫文物专家,她并不是第一个,甚至有专家私下表示,若不分青红皂白,什么活动都不让参加,如此下去,故宫专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也是必然。
2012年年初,因为上一年度故宫专家参与鉴定的“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赝品事件,加之“会所门”、“失窃门”等社会负面新闻频发,故宫院办就曾发出过声明,规定凡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公务性活动时,都应获得故宫博物院的书面授权——当时这项规定仅仅是针对文物鉴定活动,且并未有强制处罚措施:“凡没有书面授权的,均属个人行为,其后果由本人承担,故宫博物院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这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在2006年公布的管理规定类似,“未经国家文物局许可,不得以本会委员身份执行文物鉴定任务”,规定出台6年来,并未有委员因此被免除资格,可见约束力有限。
而12月新下发的这份文件,对于故宫的文物专家,尤其是在职专家而言,日后若想自由参加社会活动则实非易事,不论内容是否涉及鉴定,不论学术还是商业,均需经过漫长审批手续。
但,如此规定是否矫枉过正?
7年前,我采访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郑欣淼先生。他曾表示,希望故宫的大门可以敞开,一方面故宫专家不要只守着故宫地库的文物,应该走出去,多与同行交流;另一方面,也要允许故宫外的专家走进故宫,共同促进提升文物研究水准。
从今日看来,这扇“门”似乎有重新关闭的嫌疑,对于中国文博界而言,这绝非好的征兆: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大部分一生都只在研究本馆的库藏文物,许多“著作等身”的专家往往出版的也都是“馆藏文物图录”,具备学术参考性的寥寥,他们也亟需更多的馆际交流和民间交流,突破“闭门造车”的困局。
至于因市场经济而诞生的鉴定证书满天飞、专家社会信誉下降等文物鉴定“乱象”,根源并不在这些公立博物馆专家,而是中国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和鉴定行为监管机制的缺失。而文博系统这些自律规章的出台,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眼下的鉴定混乱局面。
举个例子,最近我接到一位文物收藏爱好者的投诉,他带着自己收藏的瓷器,慕名到北京郊区的一家私立博物馆,买了门票,又花了800元,排了长队请该馆的馆长、某位著名社会学者、电视名人帮忙鉴定。令他愤怒的是,轮到他时,该专家匆匆扫了一眼,扔了一句,“假的”,既不给任何解释,也不愿意给他出鉴定意见书。“如果我买商品,还要有个发票吧,这位专家什么文物都给人看,瓷器、玉器、家具样样精通,收了钱却不给我们服务,我该去哪里告他?而且,他认为对的东西,藏家还要再花2800元买证书,一天百十人去他的博物馆鉴定,他赚了多少黑心钱,交税了没有?”
回忆这段经历时,这位收藏者忿忿不平。
先不论该投诉者的藏品真赝,他的遭遇只说明了一件事实——在中国,博物馆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也不管这文物专家是“国家”的,还是“自家”的,“无资质上岗”、“无风险操作”都能在文物鉴定评估市场中,大行其道。
而在国际艺术品市场,绝大多数商业鉴定行为都会通过正式注册的鉴定机构完成,艺术品鉴定师与建筑工程师一样凭证上岗,出现真伪鉴定事故,亦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等什么时候,中国可以通过立法来确保文物鉴定这一行业的操作规范性,明晰从业者的权责,我想,故宫也就不用再小心谨慎地给下面的专家们发文件了。
(作者系资深艺术媒体人)
http://business.sohu.com/20121214/n360444592.shtml
商业鉴定连正常运转的制度都没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