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1 14:25:20
引用第59楼fangeorge于2012-11-30 05:15发表的 :
感觉有点乱,要是能做一个分类就好了,例如汉英、英汉,或实践应用类的、基础研究类、技巧类等
新书上架时间有先后,一般强调先睹为快。以后抽空再整理分类吧。不过分类的标准则因人而异了。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2 14:00:37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1138/97873001339041975402-fm-m.jpg
新译学论稿(高等学校翻译课程系列教材)
作者:王宏印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33904
开本:16开 页数:439页
2011-04-01 第1版2011-04-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王宏印编著的《新译学论稿》是“高等学校翻译课程系列教材”丛书中的一本翻译理论教材。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研究成果。在书中系统介绍了翻译学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向,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却始终不离开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从传统译论研究谈至当今新译学的发展,框架清晰。内容丰富,语言通俗.生动,是翻译专业本科生了解基础翻译理论以及研究生系统研究翻译学发展的绝佳学习教材。
内容提要
王宏印编著的《新译学论稿》是作者近来关于中国翻译学建设中一系 列问题思考的结果,几乎涉及译学建设的方方面面,许多观点在学界是首 次披露,一些材料和选题体现了个体研究的独特性,例如:中国传统译论研 究、《红楼梦》专题研究、诗歌翻译研究、文学翻译批评、民族文学与典 籍英译,以及穆旦(查良铮)研究、吴宓研究等。虽然内容复杂多变,但并 非庞杂散乱,而是统归文学翻译和批评性研究,分属于不同栏目,林林总 总,蔚为大观,却始终不离开基本问。其讨沦本身又有相当的思考深度和 学术前沿的性质。其中有一些是新近的思考,例如文笔与译笔问题、文史 哲如何打通等问题。《新译学论稿》的写作和修改体现了一些复杂的加工 程序。除了一些分开发表过的文字之外,若干现成的文字(例如专著和译著 的序言和学术发言,一般皆在一两万字,杂志上无法单独发表),仍然需要 仔细修改,纳入一定的系统。有些部分要重新写过,还有的原来只是个题 目或提纲,需要抽出时间专门撰写,才能完成。全书分为十辑,包括作者 研究的诸多方面和一定的理论体系建设,同时体现个人语言特色和学术批 评话语。全书前有导论后有余论,辑前有导言,导言导论本身又有独立的 学术价值,常常是相关论文的片段或节选,而不是一般的穿靴戴帽、落于 俗套的文字。总之,作为文集荟萃,《新译学论稿》凝聚着作者多年的研 究心血和教学智慧,学界有称为“翻译学的中国化道路”的,但又有较强 的个体化研究特色和个人写作风格,姑且名为“新译学论稿”,权作对中 国翻译学建设的一份贡献吧。
目录
导论 自由出入于学科之间才能做大学问
第一辑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终结与更生
第一节 中国传统译论研究:资料的整理与理论的阐释
第二节 融合创新之途:新译学视野中的中国统译论
第三节 中西译论之间:昔日的文质与今日的直译意译辨析
第四节 中国翻译学建设十大问题与文化转向在译界的十大表现
第二辑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吸收与融合
第一节 借鉴西方传统:批评的概念与当下的趋势
第二节 翻译研究学派与中国当下的翻译学研究
第三节 传承与超越:关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翻译观
第四节 归化异化三论:从翻译策略到翻译过程的展开
第三辑 中国文学文化典籍的翻译及批评
第一节 国学之维: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理论与技巧
第二节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英译略论
第三节 “合则流媚,乖则雕疏”:评孙大雨译唐人《书谱》
第四节 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及研究的三大任务——在第五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第四辑 民族典籍翻译与评析
第一节 追寻远逝的草原记忆:《蒙古秘史》的复原、转译及传播研究
第二节 君王荣耀之镜,典籍外译的福音:《福乐智慧》英译本特点分析
第三节 作为领域和课题的民族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以维吾尔族宗教经典《福乐智慧》为例
第四节 远古英雄的传唱与回响:论藏蒙史诗《格萨尔》的域内翻译与世界传播
第五辑 西方经典的翻译与评析
第一节 世界文化典籍与西方文明视野中的人文精神
第二节 世界文化典籍汉译的理论、体例与技巧
第三节 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译者序言
第四节 作家手眼,译家风韵——写在《赫兹列散文精选》评点后
第六辑 《红楼梦》及其翻译研究
第一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实现“《红楼》译评”的宏伟目标而努力
第二节 《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前言)
第三节 论霍译《红楼梦》体制之更易与独创
第四节 吴宓《红楼梦》研究论纲
第七辑 汉诗英译、复杂汉译与杂台创作研究
第一节 如将不尽,以古为新:论《诗品》今译和英译中的人称变换
第二节 一语天然,常译常新:巴赫金诗学视野中的陶渊明诗歌英译
第三节 《七湖诗章》与《刘彻》:杂合创作与复杂汉译
第四节 重铸雄奇瑰丽词,别求知音于异邦: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
第八辑 西北民歌与民间文学翻译研究
第一节 西北回响:让激情在黄土高原上燃烧
第二节 努力探索中国民歌走向世界的歌唱语言
第三节 西北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一一高建群小说《舐犊之旅》英译论稿
第四节 诗意与写意——秦腔新编历史剧《西湖遗恨》唱词英译略论
第九辑 翻译批评的原理与理论建设
第一节 文化的分层概念与文学翻译批评基础
第二节 研究与批评: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论考察
第三节 文学翻译批评的文本、文体变异与互文性
第四节 笔墨当随时代:翻译笔法的本体论阐释与现象学描述
第十辑 翻译批评评的个案分析与翻译家研究
第一节 译苑巨擘,艺坛慧眼:傅雷的文学语言观与译笔考辨
第二节 不屈的诗魂。不朽的译笔——纪念诗人翻译家查良铮逝世30周年
第三节 诗性智慧的探索——查良铮英诗汉译研究
第四节 译事三味,甘苦一心:读刘士聪教授《翻译与鉴赏》兼谈散文翻译
余论 回顾与迈进,择其善而固执者也
附录 王宏印主要论译著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2 14:01:50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1264/97875446237732116913-fm-m.jpg
中国译学史
作者:陈福康
出版社:上海外教
ISBN:9787544623773
开本:32开 页数:434页
2011-10-01 第1版2011-10-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陈福康所著的《中国译学史》是译学理论史研究的开创之作,从古代的孔子直到当代的翻译家,设专节研究的有65人,另外提及的有188人,本书希望通过记述评说历代有代表性的或有较大影响和意义的译论家和译学流派的观点,大致勾画出中国译学理论的轮廓和梳理出其流变的线索,或至少为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和管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译论
一 最早的译事及零星论说
二 支谦的佛经译论开篇
三 道安论“五失本三不易”
四 鸠摩罗什论西方辞体
五 慧远主张厥中之论
六 僧睿论翻译名实问题
七 僧祐论胡汉音义同异
八 彦琮的《辩证论》
九 玄奘的“五种不翻”
十 道宣批评历代译经
十一 赞宁总结译经理论
十二 少数民族零星译论
十三 传教士的翻译议论
十四 徐光启论翻译与超胜
十五 李之藻请译西洋历法等
十六 杨廷筠呼吁翻译西书
十七 王徵的翻译资用思想
十八 魏象乾的《缙清说》
十九 章末片谈
第二章 晚清民初的译论
一 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
二 冯桂芬的《采西学议》
三 洋务派的翻译主张
四 傅兰雅论科技翻译
五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六 康有为的翻译思想
七 梁启超对译学的重大贡献
八 严复杰出的译论建树附吴汝纶
九 林纾的翻译理论
十 孙诒让论译学附成本璞
十一 章太炎论翻译
十二 张元济论翻译附孙毓修
十三 蔡元培论译学
十四 高凤谦《翻译泰西有用书籍议》
十五 罗振玉的《译书条议》
十六 王国维论哲学著作翻译
十七 周桂笙与徐念慈的译论
十八 周氏兄弟的译论
十九 章士钊《论翻译名义》等
二十 胡以鲁《论译名》
二十一 胡怀琛论译诗
二十二 章末片谈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译论
一 胡适、刘半农的翻译论
二 罗家伦、傅斯年的翻译论
三 郑振铎的译论贡献
四 茅盾的译论贡献
五 蒋百里借鉴西方译史
六 朱自清论译名和译诗
七 郭沫若的翻译论
八 郁达夫论“学、思、得”
九 成仿吾论译诗
十 闻一多论译诗
十一 邹韬奋的翻译论
十二 鲁迅对译学的重大贡献
十三 瞿秋白的译论贡献
十四 曾虚白论神韵与达
十五 陈西滢论形似、意似、神似
十六 林语堂的《论翻译》
十七 朱生豪、朱文振谈翻译
十八 艾思奇的《翻译谈》
十九 贺麟的《论翻译》
二十 陈康论哲学著作翻译
二十一 朱光潜的《谈翻译》
二十二 金岳霖论译意与译味
二十三 章末片谈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
一 董秋斯论翻译理论建设
二 焦菊隐论翻译批评和直译
三 茅盾的纲领性报告
四 国家领导人谈翻译
五 傅雷的翻译观
六 周作人的译论新贡献
七 五六十年代其他译论家
八 钱钟书的译学贡献
九 旅居海外的翻译理论家
十 香港、台湾地区的翻译研究
十一 姜椿芳论新时期翻译
十二 黄龙的《翻译学》
十三 七八十年代译学概况
十四 章末片谈
余话
翻译文论参考篇目
初版序(胡孟浩)
后记一
后记二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2 14:03:32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0560/97875327440841236874-fm-m.jpg
理解与接受中意义的构建/译学新论丛书
作者:申迎丽
出版社:上海译文
ISBN:9787532744084
开本:32开 页数:330页
2008-01-01 第1版2008-01-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译学新论丛书》入选的课题力求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原创性,能为翻译学科的理论建设和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研究力求具有系统性,以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的论证和翔实的资料保证研究的质量;研究力求开放性,其开放性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宽阔的理论视野,又要把握国际翻译理论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特别要在研究中具有探索的精神,力求有所创新。 本书介绍了文学翻译的研究内容;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研究方法;“误读”的现象与分类;“误读”原因探索;“误读”的效果、影响与意义;研究“误读”的启示等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误读”的现象与分类
第一节 无所不在的误读:典型误读案例举隅
第二节 误读的研究:误读与文学、哲学、翻译
第三节 “误读”的多重分类
第二章 “误读”原因探索
第一节 误读原因内部研究
第二节 误读原因外部研究
第三章 “误读”的效果、影响与意义
第一节 误读的负面效果与消极影响:对译者素质的要求
第二节 误读的戏剧化影响与效果
第三节 创造性误读的正面积极意义:原作意义的实现与丰富、译者与读者主体价值的体现与制约
第四节 误读所带来的学术“本土化”的意义
第四章 研究“误读”的启示
第一节 尝试突破一种思维框架
第二节 寻求“间性”
第三节 在翻译现实中不断调适的对话与交流的理想
第四节 对翻译本质的思考:驯服
第五节 译者角色定位:从“镜”到“灯”
第六节 翻译的地位
结论 翻译中原作与自我意义的双重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11 11:06:05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1255/97878113592512095372-fm-m.jpg
实用英汉互译教程
作者:李知宇//宫齐//李中和
出版社:暨南大学
ISBN:9787811359251
开本:16开 页数:151页
2011-10-01 第1版2011-10-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李知宇编著的《实用英汉互译教程》立足于三位作者多年的翻译实践经验,先从翻译的标准等本体论问题谈起,分述了英汉语法比较,英语词义与词源,宏观及微观翻译法及科技问题翻译等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单列一章进行了译例正误分析,而其例子出自辞书。书稿理论结合实践,逻辑清晰,译例选取恰当,在翻译基础类书中独具特色。
目录
前言
第1章 翻译概论
1.1 什么是翻译
1.2 翻译标准
1.3 翻译的基础
1.4 翻译与英语语法
1.5 翻译与逻辑
1.6 翻译与思路
1.7 翻译与语言环境
1.8 理解与表达
1.9 翻译与耐心和字典
1.10 译者的工作态度
1.11 翻译的步骤
第2章 英汉语法的比较
2.1 英汉词类比较
2.2 英汉句子成分比较
2.3 英汉词序比较
2.4 英汉词组和复词词序比较
2.5 英汉标点符号比较
第3章 英语词义与词源
3.1 词义
3.2 词源
第4章 宏观译法
4.1 直译
4.2 意译
4.3 音译
4.4 音意兼译
第5章 微观译法——翻译十一法
5.1 顺从
5.2 调序
5.3 省略
5.4 增加
5.5 反复
5.6 颠倒
5.7 还原
5.8 定组
5.9 分译
5.1 0约俗
5.1 1对等
第6章 若干英语语法条目的翻译
6.1 名词
6.2 冠词
6.3 代词
6.4 数词
6.5 形容词
6.6 副词
6.7 介词
6.8 连词
6.9 动词
6.10 短语
6.1l 定语
6.12 定语从旬
第7章 翻译的灵活性
7.1 “十一法”
7.2 直译与意译
7.3 非科技文体的翻译
第8章 科技翻译
8.1 科技翻译标准——准确、简明和统一
8.2 科技翻译的难点——名词术语
8.3 科技英语常用句型的通用译法
第9章 汉语表达中的问题
9.1 语法
9.2 词义辨析举例
9.3 四字成语(或词组)用法推敲
9.4 搭配
9.5 重复
9.6 无“名”无“称”
第10章 英语误译例析
10.1 隔行,即外行
10.2 硬译
10.3 似是而非
10.4 泛泛不已
10.5 从一而终
10.6 望词生义
10.7 主导词不清
10.8 词义误解
10.9 词源不清
10.10 大写误人
10.11 语法忽略
10.12 语句不分
10.13 文字松散
10.14 简明脱节
10.15 前后混淆
10.16 照旧未改
10.17 以讹传讹
10.18 蓝本有误
10.19 无的放矢
10.20 礼多人怪
10.21 各行其是
10.22 疏忽大意
10.23 其他
第11章 汉译英简述
11.1 翻译标准
11.2 宏观与微观译法
11.3 入乡随俗(用地道的英语)
11.4 汉译英示例
第12章 翻译实践
12.1 翻译比较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12.2 英译汉翻译练习(附参考答案)
12.3 英语长句与小段翻译(附参考答案)
12.4 汉译英翻译练习(附参考答案)
附录一 英汉译音表
附录二 英美拼法差异对照表
附录三 英美同形异义词对照表
附录四 英美同义异形词对照表
参考文献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11 11:07:21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1413/97873051010212317453-fm-m.jpg
英汉实用翻译教程
作者:罗左毅
出版社:南京大学
ISBN:9787305101021
开本:16开 页数:203页
2012-07-01 第1版2012-07-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罗左毅编著的《英汉实用翻译教程》从实用的角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英汉翻译常用的各项技巧及相关的理论基础,丰富的译例、适量的对比阅读和动笔翻译实践旨在帮助学习者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循序渐进、举一反三地体会和领悟各项翻译技巧及其理论基础,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翻译的理论基础
二、实用翻译理论的内容
三、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第二章 英汉语言对比概要
一、英汉词汇对比
二、英汉句法对比
第三章 英汉实用翻译原则
第四章 词类转换法
一、动词转换
二、名词转换
三、形容词转换
四、副词转换
五、形容词与副词的相互转换
第五章 增词法
一、增加动词
二、增加表时态的词
三、增加语气助词
四、增加副词
五、增加逻辑关联成分
六、增加名词
七、增加表复数概念的词语
八、增加原文中的省略部分
第六章 省略法
一、人称代词省略
二、连接词省略
三、冠词省略
四、介词省略
五、修辞性省略
第七章 引申法
一、抽象引申
二、形象引申
第八章 正反与反正表达法
一、原文正面表达,译文反面表达
二、原文反面表达,译文正面表达
第九章 习语翻译
一、英文习语的类型
二、英文习语的语言特点
三、英文习语的民族文化特色
四、英文习语翻译的基本方法
第十章 被动语态翻译
一、译成主动句形式
二、译成被动句形式
三、译成其他句型
四、it作形式主语的被动句翻译
第十一章 分句、合句翻译法
一、分句法
二、合句法
第十二章 名词从句翻译
一、主语从句翻译
二、宾语从句与表语从句翻译
三、同位语从句翻译
第十三章 定语从句翻译
一、前置法
二、后置法
三、融合法
第十四章 状语从句翻译
一、主句后的状语从句翻译
二、主句前的状语从句翻译
第十五章 长句翻译
第十六章 科技文体翻译
一、科技文体的语言特点
二、科技报道翻译
三、科普读物翻译
四、科技论述翻译
第十七章 经贸文体翻译
一、财经翻译
二、商标翻译
三、广告翻译
四、商务英语翻译
第十八章 散文文体翻译
一、散文形象性翻译
二、散文抒情性翻译
三、散文思想性翻译
四、散文艺术性翻译
翻译实践参考译文
参考文献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11 11:08:41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1366/97872270457482208537-fm-m.jpg
翻译审美与佳作评析
作者:马蓉
出版社:宁夏人民
ISBN:9787227045748
开本:16开 页数:221页
2010-11-01 第1版2010-11-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马蓉编著的《翻译审美与佳作评析》分析了我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翻译美学观,其基本模式是译文评赏与翻译审美两大主线交错,将原文与译例对照,进行综合性评析,每章凸显一个翻译美学问题:前八章为汉译英翻译佳作赏析,后六章为英译汉翻译佳作赏析,其中译例既有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又有感悟人生的现代散文。通过对翻译佳作的对比和赏析,找出原文同译文之间的差异,从而提高译者的译文鉴赏能力、翻译审美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
目录
绪论 中国译论的翻译美学观
1.翻译审美意识之培养
1.1 佳作欣赏: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1.2 佳作评析:美学理念关照的汉英翻译
1.3 翻译审美:翻译审美意识之培养
2.汉语音律美
2.1 佳作欣赏:荷塘月色
2.2 佳作评析:从原文作者内心出发,把握作者感情走向
2.3 翻译审美:汉语音律美
3.汉语四字格之美
3.1 佳作欣赏:辫子和英国诗
3.2 佳作评析: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
3.3 翻译审美:汉语四字格之美
4.汉语整饬美
4.1 佳作欣赏:没有秋虫的地方
4.2 佳作评析:翻译是一种审美体验
4.3 翻译审美:汉语整饬美
5.汉语模糊美
5.1 佳作欣赏:欲说还休
5.2 佳作评析:读者为先
5.3 翻译审美:汉语模糊美
6.汉语意合美
6.1 佳作欣赏:背影
6.2 佳作评析:恍悟于比较阅读之时——从Parataxis到hypotaxis
6.3 翻译审美:汉语意合美
7.汉语简约美
7.1 佳作欣赏:落花生
7.2 佳作评析:朴素的风格,相似的功能
7.3 翻译审美:汉语简约美
8.英汉修辞美
8.1 佳作欣赏:智慧与财富
8.2 佳作评析:强化语篇构建意识
8.3 翻译审美:英汉修辞美
9.语言文字功力之培养
9.1 佳作欣赏:of Studies(谈读书)
9.2 佳作评析:浅近的文言,古雅的风格
9.3 翻译审美:语言文字功力之培养
10.英语音韵美
10.1 佳作欣赏:The Dover Beach(多佛海岸)
10.2 佳作评析:在“形”与“意”之间周旋
10.3 翻译审美:英语音韵美
11.英语平行美
11.1 佳作欣赏:The Perplexity of Youth(青春的困惑)
11.2 佳作评析:欣赏原文的美
11.3 翻译审美:英语平行美
12.英语句式美
12.1 佳作欣赏:Altogether Autumn(人间尽秋)
12.2 佳作评析: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
12.3 翻译审美:英语句式美(非人称主语句)
13.英语形合美
13.1 佳作欣赏:why the America Are so RestIess(为什么美国人总是这样马不停蹄)
13.2 佳作评析:翻译不仅仅需要准确
13.3 翻译审美:英语形合美
14.英语繁复美
14.1 佳作欣赏:EI Dorad0(不断延伸的地平线)
14.2 佳作评析:理解透彻才能表达灵活
14.3 翻译审美:英语繁复美
参考文献
后记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12 19:15:13
http://images.bookuu.com/book_m/C/01245/97875004969532089779-fm-m.jpg
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基于哈姆雷特平行语料库研究)/语言与认知文库
作者:刘翼斌
出版社:中国社科
ISBN:9787500496953
开本:32开 页数:386页
2011-04-01 第1版2011-04-01 第1次印刷
编辑推荐语
刘翼斌所著的《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基于哈姆雷特平行语料库研究)》以认知为视角,运用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和概念整合理论,以封闭语料库为依托,对《哈姆雷特》原文、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个译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穷尽而系统的识别、标注、统计、定量、定性和对比分析,对原文中“悲”主题及其“仇”、“喜”、“玄”各次主题之下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认知解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梁实秋与朱生豪的翻译对原著概念隐喻的处理,以及这种处理在再现原剧主题、重构悲剧意义方面的特色和得失,并得出了隐藏于其后的译者的认知理据和心理机制。
内容提要
翻译研究的认知途径可以在语言与思维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刘翼斌所 著的《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基于哈姆雷特平行语料库研究)》以认知 语言学的原型范畴观和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以自建语料库为基础,对《 啥姆雷特》原作及梁实秋和朱生豪两个译本中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全面系统 的识别、标注,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对原文中的“悲”主题和 “仇”、“喜”、“玄”各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进行了认知解读,细致入 微地分析和探讨了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对原著概念隐喻的处理,以及这种 处理在再现原剧主题、重构悲剧意义方面的特色和得失,进而揭示隐藏其 中的译者之心理机制和认知理据。《概念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基于哈姆雷 特平行语料库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新颖,论证缜密、观点富有创意,对 推动翻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刘翼斌,女,江西赣州人,1967年1月生,1986年毕业于赣南师范学院,1994年毕业于杭州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 1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学方向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发表论文20篇,参与或主持英、斯、日、汉跨文化国际课题、国家社科等课题及其他课题多项,翻译各类著作30多万字,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口译和谈判口译30多场。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1.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1.2 关键词说明
1.2 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哈姆雷特》汉译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1.2.2 《哈姆雷特》隐喻汉译的认知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定量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 《哈姆雷特》隐喻的认知解读和翻译
2.1 《哈姆雷特》隐喻的认知解读
2.1.1 《哈姆雷特》的主题与意象
2.1.2 《哈姆雷特》的概念隐喻系统与认知范畴
2.2 《哈姆雷特》隐喻翻译的认知要素
2.2.1 《哈姆雷特》的认知语境与隐喻翻译
2.2.2 《哈姆雷特》的意象映射与翻译策略
2.2.3 《哈姆雷特》隐喻的概念整合与意义重构
第三章 《哈姆雷特》悲主题概念隐喻翻译认知分析
3.1 《哈姆雷特》灵魂主题下的概念隐喻
3.1.1 《哈姆雷特》的“疾病”概念隐喻系统
3.1.2 其他非“疾病”悲主题概念隐喻
3.2 《哈姆雷特》悲主题下的概念隐喻翻译
3.2.1 “疾病”的概念隐喻的翻译与主题再现
3.2.2 其他非“疾病”悲主题概念隐喻翻译与主题渲染
3.3 小结
第四章 《哈姆雷特》仇次主题概念隐喻翻译认知分析
4.1 《哈姆雷特》误读最多之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
4.1.1 《哈姆雷特》的“狩猎”概念隐喻系统
4.1.2 仇次主题其他非“狩猎”概念隐喻
4.2 《哈姆雷特》仇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翻译
4.2.1 “狩猎”概念隐喻的翻译文化语境与仇情掩悲情
4.2.2 其他概念隐喻的翻译文化语境与仇情渲染
4.3 小结
第五章 《哈姆雷特》喜次主题概念隐喻翻译认知分析
5.1 《哈姆雷特》具欧洲文艺特色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
5.1.1 《哈姆雷特》喜语言对悲剧的烘托作用
5.1.2 《哈姆雷特》的“淫秽”概念隐喻系统
5.2 《哈姆雷特》喜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翻译
5.2.1 认知主体原型范畴观对“淫秽”概念隐喻翻译的选择
5.2.2 语境与“淫秽”译语喜的效果
5.3 小结
第六章 《哈姆雷特》玄次主题概念隐喻翻译认知分析
6.1 《哈姆雷特》具文艺复兴特征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
6.1.1 “神”与“鬼”的概念隐喻系统
6.1.2 其他超自然现象的概念隐喻
6.2 《哈姆雷特》玄次主题下的概念隐喻翻译
6.2.1 目标语多元宗教语境中宗教概念隐喻翻译的维度
6.2.2 超自然现象概念隐喻的翻译与悲剧神秘化再认知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原文主题与各次主题概念隐喻统计表
附录二 梁版主题与各次主题概念隐喻统计表
附录三 朱版主题与各次主题概念隐喻统计表
后记
xiao4zhu
发表于 2012-12-12 19:17:57
http://ec4.images-amazon.com/images/I/51m9uzZjIkL._SL500_AA300_.jpg
认知视阈下英文小说汉译中隐喻翻译的模式及评估 [平装]
张蓊荟
《认知视阈下英文小说汉译中隐喻翻译的模式及评估》讲述了:隐喻翻译在翻译文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隐喻能够体现作者的审美追求及其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二、隐喻能够蕴合作者的意图;三、隐喻与文学作品的情感诉求密切相关。鉴于隐喻翻译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过隐喻的翻译。但是,他们的研究不外乎是翻译喻意和翻译形象的问题,而且大都局限于隐喻翻译技巧的研究。虽然这些翻译方法对翻译隐喻实践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其分类比较笼统,实际操作起来也难以把握。而且关键是,这些研究都无法进入隐喻翻译的过程。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隐喻翻译的过程并对隐喻翻译的总体效果加以评价,尤其是采用实证法。
本文采取语料库法、问卷法和归纳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主要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和原型理论对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和情感激活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4月1日)
平装: 367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505962958
条形码: 9787505962958
商品尺寸: 20.6 x 14.4 x 2.6 cm
商品重量: 381 g
作者简介
张蓊荟,1969年2月出生,河南省许昌人,1999年6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翻译方向);2006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翻译方向)。现任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翻译方向硕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项目名称:基于语料库的英文小说隐喻翻译模式的研究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项目编号:07CYY004);2008年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高考命题专家库成员(2007年一2010年)。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外研究状况
1.1.1 国外隐喻研究状况
1.1.2 国外隐喻翻译研究状况
1.2 国内研究状况
1.2.1 国内隐喻研究状况
1.2.2 国内隐喻翻译研究状况
1.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4 本研究的目的
1.5 本研究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隐喻的地位与翻译的认知隐喻观
2.1 隐喻在文学中的地位
2.1.1 文学的本质
2.1.2 隐喻在文学中的地位
2.1.3 隐喻翻译在翻译文学中的地位
2.1.4 翻译文学在文学中的地位
2.2 隐喻的定义及分类
2.2.1 隐喻的定义
2.2.2 隐喻的分类
2.3 翻译的认知隐喻观
2.3.1 翻译是一种隐喻化的活动
2.3.2 小结
2.4 隐喻翻译与翻译的认知隐喻观的联系
第三章 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
3.1 意义建构的理论背景——概念整合理论
3.1.1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
3.1.2 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翻译的解释力
3.1.3 概念整合理论对解释隐喻翻译的无能为力之处
3.1.4 克服概念整合理论在隐喻翻译中工作不力的途径
3.2 图解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
3.2.1 关于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过程图的说明
3.2.2 意义建构中的直译解读阶段
3.2.3 意义建构中各类输入空间校验阶段
3.2.4 关于图解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的小结
第四章 隐喻翻译中意义建构的语料库实证研究
4.1 本章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4.2 英汉小说隐喻使用频率的相关性研究
4.2.1 英汉小说隐喻使用统计结果
4.2.2 英汉小说隐喻使用的相关性分析
4.3 隐喻翻译意义建构中变译的统计结果
4.4 隐喻翻译意义建构中变译的规律及原因分析
4.4.1 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对框架的保留与修改
4.4.2 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对认知模式的保留与修改
4.4.3 隐喻翻译的意义建构对关键关系的保留与修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隐喻翻译中情感激活的关键证据
一一情感维度模型
5.1 情感及其分类
5.2 英汉语义原型情感维度的实证研究
5.2.1 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理论依据
5.2.2 定量分析统计图表及统计结果分析
5.2.3 英汉熟语语料库里对动物不喜欢程度的异同
5.2.4 34种动物统计结果的若干两对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5.2.5 22种动物统计结果的若干两对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5.2.6 定量分析结论
5.2.7 动物语义原型情感维度诸因子
5.2.8 动物语义原型情感维度模型
5.3 扩展的语义原型情感维度模型
5.4 情感激活与意义建构的关系
5.5 语义原型情感维度模型对隐喻翻译的解释力
第六章 隐喻翻译的模式及评估标准
6.1 隐喻翻译的模式及相关参数
6.2 隐喻翻译模式的若干说明
6.2.1 隐喻翻译中意义建构和情感激活过程
6.2.2 各类隐喻的判断及其翻译
6.2.3 隐喻翻译中的两个倾向
6.2.4 隐喻翻译模式的验证
6.3 隐喻翻译的评估标准
6.3.1 汉语63部小说中的各类隐喻使用频率
6.3.2 汉语63部小说中隐喻的使用倾向和审美追求
6.3.3 隐喻翻译的评估标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关于隐喻翻译意义建构的结论
7.2 关于隐喻翻译情感激活的结论
7.3 关于隐喻翻译评估的结论
7.4 本研究的应用前景展望
7.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语问卷
附录B 汉语问卷
附录C 英汉语义原型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及动物熟语统计表
附录D 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英语第一次)
附录E 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英语第二次)
附录F 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英语第三次)
附录G 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汉语第一次)
附录H 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汉语第二次)
附录I 不喜欢百分比统计表(汉语第三次)
附录J 34种动物不喜欢百分比散点图及相关系数表
附录K 22种动物不喜欢百分比散点图及相关系数表
附录L 英汉不喜欢事物百分比散点图及相关系数表
附录M 英语小说隐喻汇总统计表
附录N 汉语小说隐喻汇总统计表
附录O 英汉隐喻百分比相关系数表和散点图
附录P 英语小说隐喻变译统计表
附录Q 语料库收录小说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