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wwyzhw 发表于 2012-10-5 18:38:18

思果谈英语学习

一句话给我的鼓励

我研究翻译的第一步
时报的编者要我写这个题目;我一则以惧,一则以喜。我想,只有成就卓著的人,才有资格写这篇文章。譬如登上喜马拉雅山峰巅的人就可以。我自顾没有什么建树,当然会有害怕的心。但我从不认识英文的小学生到能读、能听、能翻译,也写一点点英文,自己得到很多快乐,不免也想鼓励命运和我相同的人,也来学习一种外文,倘使写这篇文章对他们有点用处,也不辜负编者出题目的用心,我就再喜欢也没有了。
这件事得从头说起。我小学毕业后进中学不到一年就停学了。英文的根底差得可怜。十六岁进了银行当练习生,虽在内地,却有少数说英语的外国顾客。我那时管存款,看见洋人来了,立刻就要找别的懂英文的同事来救急。他们都进过教会学校,读过高中,当然个个会说英语。我心里又恨自己、又羡慕人家。
这段经过,我在别的文章里已经提过,此地仍旧不得不简略复述。我问过一位同事可不可以自修英文,他说:“不行,你一点底子也没有。我可以把英文读好,因为我有底子,只要用功就行了。”我信了他的话。我的中文稍微学过,虽做银行练习生,也还是不断读书的。银行里请过先生教英文,我并没有用心去学,以为自己反正学不好。后来有位郭兄,四川人,在上海读了大学,我和他谈起我学英文的事,告诉他我没有希望的事情。他说,那有学不会的道理!他自己在四川读完中学,到上海考大学,校长对他说:“你别的科目都不错,英文程度还不及我们的中学生。”录取后,他用心读英文,字典不离手,等到大学毕业,他的英文考第二名,他对我说:“你读书只问耕耘,不要问收获。”
我信了他的话,从那时起到现在差不多没有停止学习过,已经四十多年了。
以下是我自修英文的经过:
首先,我要感谢鼓励我的那位朋友(几十年来我不知道我恩人的下落),不是他的一句话,我永远不会这个外国文。人如果认定了自己已经绝望,那就是真正完了。中国人说,有志者事竟成,英国谚语说,“有志就有办法”,意思一样。可见是态度的问题,信心的问题。谁也不应该把自己的失败注定。你所认为绝望的未必真正绝望。(另外可提的一件事是健康。我生下来体弱多病,少年时面色很差。多年锻链,到了三十以后,渐有进步。现在似乎可以说是健康的人了,这也给我极大的信心。)
不过有了志,要学成功还有几个条件。志是不够的,要靠行动,这个行动还要快,说做就做。等可能等一辈子——拖延、拖延,不久就志气消沉,忘都忘记。初学一件事纪有许多困难,无法克服的困难,如果受不了挫折,就完了。
我自学英文,第一要学会念。我认定不会念就没有人懂我说什么,我也听不懂英美人说什么。幸好我学了极少的国际音符,虽然不很正确,也不完全,但极有用处。这是好底子。那时用国际音符注音的字典还极少,后来我根据会读的英文字,细听英美人说话,又查出了韦氏和牛津的音符,于是自己可以读出声音来了。
最初若干年苦恼的是我在内地,没有无线电广播可听,没有英文报刊可看,只和极少数的西方传教士偶尔往来。银行顾客虽有西人,只能偶然一见。这些人的口音大有出入,无法找到标准。我少年时候学习方言极快,和他乡人稍稍接触就可以说他的话,所以辨音算是容易的。但英美各地的口音不同,凭我认识的少数几个字要找出各元音辅音来,实在不容易。我请教过同事里面读了教会学校的,竟没有一个学过国际音标,而他们对于其他的发音符号更是言人人殊。不过日子一久,我也知道全部的符号了。从此对于发音有了些研究,后来更买了英语发音学的书来看,渐渐多懂得一点。我至少可以摹仿英美两国比较标准的口音,和美国一部分(如中西部或南方)的方音,也可以听出西方说英文的人是德国人、法国人,或是意大利人。中国各地的人说英文也不一样,譬如有些广东人把无声的th读成f,v读成w;有些上海人把in读成ing等等。
说句狂妄的话,我可以开一所诊所,专门医发音的毛病,给人开方治疗。不过我虽然教人打过太极拳,可从来没有纠正过别人的口音。
我对英文没有深的研究,自己虽然也会读错字,但对口音真下了功夫,可以到英美国会演讲,不用担心口音不好。这件事太简单,学会几十个音符就全会了,不比英文字有十几万个要记的。我因为自修,每个字都查过字典,符号全记得。有许多年的英文日记是用音符记的,写起来和写英文一样方便,非熟悉这种符号的人不能读。别人读错字音我可以标出错误,我写过一本《简易英语发音》,就是多年研究的结果。
在我看来,发音是学外文最主要的初步。大多数的人都不讲究。不免带自己的乡音。受学校教育的或许可以不学国际音符,自修的人却非学不可。
第二件事是文法。我信了林语堂先生开明英文文法里的话,不死记文法规则。只熟读一些文章,在文章里注意文法。后来看他和葛传槼先生(是自修英文的人)的书,知道他们很佩服编袖珍和简明牛津字典的浮勒弟兄,推重他们写的《标准英文》(The King’s English)和《现代英语用法字典》(Modern English Usage),所以买了来参考。《标准英文》非常难看,里面讲的文法修辞的毛病,中国人连犯的资格都没有。但知道了的确有益;不会被英美劣等作家引入歧途,也知道了一点英文的好丑。我要劝学英文的朋友直接看英美人写的书,不必去看《英语周刊》之类的杂志,冤枉花时间(虽然我也替《英语周刊》写过稿)。上面说浮勒弟兄的书对我后来研究中文的文法修辞大有好处,因为他们真是知道文章好坏的人。
林语堂先生教人用英文思想,这话不错,但也要学会不少英文才行。葛传槼先生叫人用英文记日记,是他经验之谈。彷佛他们也教人用英文字典,这和理解极有关系。我记得最早记日记只能打开书本拣可以借用的句子改一两个字抄一两句。记得多了,久了,渐渐可以自由表达一点意思,不过错也很多。先外祖闵可仁公教人学写诗文,常说“文从胡话起,诗从狗屁来”,我认为极对。有人不肯下笔,终身写不出东西来。当然光写不读是没有用的,光练习不思想也是如此。要练习,要思想,要留心。(我学唱京剧,近来又拉点胡琴,完全是自修。初学胡琴噪音尤其吵人,指总按不准,弓总拉不好,快慢也总不对。但日子一久,我相信总可以悦耳的。)
我不但记日记,一有机会就写英文信。当然也是错误百出,不知所云。但写多了错也渐渐少起来。为了记日记,我读了英国哈代的《艾丽霞日记》(原书久已遗失,原名大约是Alicia’s Diary,此书不很出名,一般参考书上不列),当然会话和尺牍都读了的。奇怪的是会话书上的对话平时极少用到。现在有录音带可以把会话学得极好,而且话也是活人常说的。不过听录音带要常听,专心听,不是听一两遍就行的。
一般学英文的人看文章大都匆匆一过,所以不能拿来运用。我一直鼓吹书要读熟,不一定背,但要看了又看,看很久,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然后才能吸收。我写点散文,所以专看英文散文,有的很喜欢,几十年来不时打开来欣赏。当年看那些书,查字典苦极,几乎把书头书尾写满。可惜太忙,意志不坚,没有多下苦功,否则今天写英文散文应该很不错了。不过少数若干篇最精妙的散文的确给我许多滋养,只要想到,整篇就一层一节在眼前出现。我今天写中文散文在思想、结构、遣词方面,也受这些作品的影响。
我因为时间有限,所以不能多看书报,这是一大缺陷。但在种类方面,涉猎的却不太少,法律、新闻、商业、文学等等,都注意过。文学书不大读二三流以下的作品,第一是有时间不如看最高级的文章,第二是怕自己学坏。自己的英文没有根底,不知好歹,很容易跟着人走,写出伧俗无聊的文章来。我常常觉得,发见新作家不是我的责任。我多数要看了文学史才去研究一位作家。这样有好有坏。好处是胸中多少有个文学史的轮廓;坏处是对于近人不免认识不够。近人的作品我也看,还该多看些。当然也有偶尔碰到喜欢的作家,结了缘的。
英国诗人白伦敦君在出任港大英文教授就职演讲词里说,他对于现代人只有从略。难道他也不太清楚?我不敢说。至少自修的人要用大部分公余的精力去研究文学史上地位已经奠定了的名著,不能多浏览当代有名无名的作家,这是不会错的。我研究散文之外,也读一点英国诗。我认为诗是文字的精英;文字的伸缩性,变化的幅度,以在诗里为最大。不读诗永远弄不清文字的奥妙。凡是一般英国人熟悉的诗都要读。读多了一点以后,英国散文里有些引的诗我也认得出是谁的句子,很为喜欢。当然希腊、拉丁作家的我就一窍不通了。我引以为憾的有两件事,一是不懂希腊、拉丁文,没有古典文字底子——这等于中国人不懂古诗文。第二是没有把英美由小学到中学毕业的各科课本拿来好好读一读,这样一来就不会看不懂他们一看就懂的文章了。这也是时间、精力不够,意志不坚强的结果。
实在说,天下几乎没有不可以自修的学科。我常常想,历代开国的皇帝都没有学过帝王术,孔子没有念过中国哲学史、伦理学、政治、经济学。释迦、耶稣没有学过宗教哲学。扁鹊、华佗不是医科大学的博士,公输班没有学过建筑…要自修英文实在太容易,无非是死钉而已。一本本的书尽可以细读,现在更有录音带,可以一遍遍放来细听,最鲁钝的人也可以学会。问题是我们去不去读,去不去听?一次一次地重复去读,去听。
胜利后我在上海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国外部任职,当时刚从内地调去,部里有很多留学生,大学毕业的不计其数。曾请英国领事馆的一位太太教过英文。每星期写一篇作文的只有我一个。当然错的地方很多,但她改得细极好极,也有称赏之处,给我极大鼓励。后来又请过葛传槼先生,他的书我是细读了的,所以向他请教特别感到亲切。
自修英文的人有一点要特别注意,这就是最初的几年(甚至此后若干年)只能专攻英文;不能有许多别的活动。我记得在最初的几年,自己戒绝了一切,连喜欢看的中文书刊也只得割爱,后来看也还有限制。自己绝对没有自由。上面提到的郭兄,精拉京胡,走的是胡琴圣手孙佐臣的路子。他本要教我,我只有不学。现在想来虽觉可惜,并不后悔。当时如果再学胡琴,英文就别想学会了。我自修过法文,后来放弃,因为发见一面学法文,一面忘记英文,而且口音也受影响。我本想学拉丁文,也因同样的情形作罢。自修的人不能和在大学读书的人比。白天的时光全给了人家了。
我是很笨拙的人,记性尤其坏,英文生字查了又查,许多还是生字。只有读久了才记得住。(有些字也有一次记了就记住的,但并不都如此。)(我查字典查得多,所以查起来非常之快,不但英文不好的人看了惊奇,连英文极好的人也大为诧异。我知道那个字大约在什么地方。)许多字在记熟的时候会用,过久了竟会连读到了也不认识,忘了!我羡慕别人过目不忘的本领,我也没有训练自己的记忆力。我虽苦读,并不苦记,把该做的事做完,其余就听其自然,但从四面八方去读、去用一个字,也记住了不少。
我绝不劝人读字典,专记生字。但像《袖珍牛津字典》,《牛津进修者字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这一类的字典不妨从头至尾看几次。我没有做这件工作,很以为恨。有人记了很多字,文章不一定写得好,甚至不会用英文。有人记得的字并不多,却很能用英文。这是值得注意的事。
我虽然没有读遍英美中小学的课本,但凡是看得到的英文总看一看,这也是葛传槼先生提起过的。所不同的是有些草木虫鱼等等的名称课本里有,日常见到的英文里却不常有。但文学书或专科书籍里有许多字不是一般英美人都熟悉的,我们外国人有时反认识了许多,这也不足为奇。
我们不要以为学英文要到英美住很久才学得好,不一定。住得久当然好,很多东西见过、吃过、听过、闻过,但英文不一定好。真用功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功。最理想是打好底子再去。
大约三十年前,我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国外部主编办事细则,以美国欧文信托银行的手册为蓝本,己经要做很多翻译工作了。这大约是最早的文字工作。抗战时期我巳经在江西赣州的报上写散文,并译过詹姆士·希尔顿的We Are Not Alone,这本书没译完就撤退他处。(书名是编者所拟,我不喜欢,所以此地不提。原文名称一语双关,既说“我们不孤独”,也指“还有旁人在场呢”。)胜利以后,在上海《申报》“自由谈”和陶亢德编的一本杂志(《宇宙风》还是《论语》已记不清了)投过稿。那时叶秋原先生替天主教翻书,哄我译了点东西,大概不能用就作罢了。可见那时我的翻译很差。
我在上面提到自修的条件还有几个:第一是持久,要钉着下去,一天也不能松懈。第二是兴趣,没有兴趣绝不能持久,不过兴趣是培养出来的。起初学一样东西只有痛苦。(我请教过一位英文好的同事,当时他看书连正眼也没有看我一眼,受这类的屈辱不计其数。)第三是精力过人,一个人做了一天苦工,晚上再工作几小时并不很容易。要是易于疲劳就只有算数。我自修多年,是分秒必争。乘渡船、搭公共汽车、排队买邮票等等总看书。这种生活是很辛苦的,近年来才研究一点京剧消遣;但除了用心之外,练习的时候极少,所以唱起来总很生。
我不得不感谢银行员的生活稳定,虽然辛苦,总比时时换职业、换地方好。
记得我已经用了五年苦功,在银行里工作应付顾客已经绰有余裕了,一天到天主堂的图书室里,翻了书橱里的许多本书,一本书也不能看懂。还有我和当地的一位传教士谈天已经可以对付,有一次他有客人来,我竟然完全听不懂他的话。这两件事真叫我灰心到极点。不过再一想,已经花了五年工夫,若是丢手就前功尽弃,只有再干下去。所以此后我不管碰到什么打击,总没有放松。赌输的人要扳本,越输越多,越陷越深,和我的情形一样,我全能了解。
我要补充一句。多少年来,我从来没有一天过自由自在的日子,总想法要利用时间。虽然也有很大的乐趣,但是负担也很重。偶尔应酬,就很肉痛。连退休的两年也是忙不可言。我的学问没有成就只怪意志不够坚,对自己还不够狠。不过有一点也不能不替自己辩解,就是果真做到百分之一百,我也不免失去了人性,成为怪人。把朋友全拒绝光么?我想起少年时代对妻子儿女照顾的不周,心里愧疚无以自容。中年好了一点,近来似乎更好些,但还不够。我的学问的失败也是做人方面的少许成功,我总朝更近人情的方向走的。
多年前我在香港应友人之邀,译起书来,谁知竟译了多本。后来又跟已故的徐诚斌主教工作,以翻译为业了。这完全是偶然。我在三十岁已经做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国外部人事股的主管,如果不是时局变化,绝不会换工作。后来又主编英文刊物,写社论,又做了读者文摘中文版的编辑,教授高级翻译,全不是当初自修英文的时候始料所及。读英文把中文放下了几乎有二十年,做翻译工作又把英国文学的研究放松了二十年。唯一的收获是《翻译研究》这本书。我得到的鼓励远非我所敢企望。现在正准备把近七年来的研究再写一本书,希望切切实实给学翻译的人一点好处。
我在翻译这方面等于是个认真打了多年仗的老兵,各种战况经验过。现在除了研究、教授翻译,还在动笔翻译。将来退休,希望继续翻译一些名著,直到我不能动笔为止。我把翻译和创作合并成一件事,定下了很高很难的标准,自己不能缩手袖间。看起来,翻译和我是不可分的了。回顾当年从念英文“我是一个男孩,你是一个女孩”自修起,四十多年过去了。无限的辛酸、失望、挫折、痛苦,也有无限的报酬、安慰。这都是一位朋友的一句话鼓励的。我希望这篇文章里说的我的经历对无数读者就等于那一句话。

hhwwyzhw 发表于 2012-10-5 18:39:14

“第一步”的交代

我的《研究翻译的第一步》发表后,竟接到许多读者来信,提出一些问题,发现要一一交代才好。
第一是读什么书?首先谈发音。我的《简易英语发音》已绝版。本可再印,但是须要修订,而我又很忙。开明书局张沛霖的《英语发音》可以看看。最好的方法是买本用国际音符注音的字典,把举例的三四十个字找人读给你听,然后找出每个符号所代表的音,再去拼别的字求证。这是件难事,但初学非做不可。有英语录音带可放来听,听很多次,把那些字的符号查出,一面看符号,一面听录音,不久就全认识了。进一步不会读的字看了符号也会读了。起初做这件工作当然辛苦,但做久了一点不难。擅长音乐的人学起来容易些。
再找个人听听自己念的音有没有错,这个人最好有点听音的训练。求人不如求己,你可以录自己的音,再放出来听听,和别人录下的比一比,看相同不相同,有错也听得出的。
英文讲发音的书很多,可以看看;一下子不容易懂,日久可以懂一些。一点点多起来。
读什么书?我主张读一点文学书打底子。即使做买卖,有点文学底子也不妨。什么文学书?这是言人人殊的。丰子恺叫人读欧文(Washington Irving)的《见闻杂记》(The Sketch Book),不可听信,因为这本书虽不妨一读,却不值得在它上面下死功夫。论选本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世界名著丛刊”(World Classics)《现代英文散文选》(Selected Modern English Essays)极好。这书共有二辑,第二辑里佳作尤其多,大可下苦功,读熟了一生受用无穷。里面有极深的文章,但并不是篇篇都难,拣对胃口、比较容易些的读好了。不必太多,三五篇已经不错了。文艺批评的文章可以留到最后看。此书惜无注释,要借重很多的参考书,可到图书馆去查。有不懂的地方也不要紧,能懂多少就懂多少。慢慢会多懂些的。不一定有个人能解释给你听。但不妨请教英文好的人。
说起字典,千万要用大型字典,袖珍本的切不可用。起码要用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或Random House Dictionary(College Edition)或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英国的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当然极好,但美国的字典稍带百科全书性质,也极有用;如人名地名等等,都有解释,且有插图,有的极精,如Heritage。
有一本字典极有用,就是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专为外国人而编,告诉你什么名词可用复数,什么名词不可以。如家具(furniture)设备(equipment)俚语(slang)全是可以数的东西,他们英国人却认为不可数,所以绝不可以加s。还有动词有一定句型,不能乱用,这本字典一一列出,给人参考,极为有用。此外例句多,大可一查。初学英文的人每用一字都要有根据,不能照中文来推测。没见过的用法不可用。
英文不好,查英文字典当然也不知所云;只有再查解释里的生字。用久了就慢慢会用了。凡草木虫鱼等名词只有靠英汉字典。
最好查了英文字典再查英汉字典,或查了英汉字典再查英文字典,这样就懂得更透彻了。
我提到读英美小学、中学的课本。这是各校不同的,我举不出名称来。可向当地美国的学校去问,或写信给国外的亲友托他们打听,代买。
我写的《翻译研究》是大地出版社出的,此地大专学校很多用做教材或指定参考书。我打算再写一本,因为近年又有了许多发现。
此外尺牍总要买一本,至少晓得一些格式、规矩和习用的词语。会话的书现在已经用不大着了。因为最好是用录音带,一面听录音,一面读附带的册子。听得烂熟,自然学会。要紧的是跟英美的人对话,说错了也不要紧。不说一辈子不会。他们不会当外国人都能讲得跟他们一样好的。
报纸要看,因为每日常见的字很多,而且很多新闻中文报纸上也有。一对照,英文就懂了。常见的字要查字典,不常见的随它去,这样才能快看。可以选一两段或一两篇细细查查,多看几次,以后看同类的文字就容易懂了。
如果你对文学有兴趣,就要买一本好的文学史,如《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查查这本书就知道那位作家在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那些著作是精品了。你一方面看自己的兴趣,一面参看文学史,就会选书。与其在不相干的三流作品上下苦功,何如精读第一流的作品?
此外要买的书不一定买得到,往往碰到书,只要有价值,就可以看。不好的不去理它。
小说可以多看,只要不妨碍自己定的日课。最能学到英文的是小说,如果能看几十部,想不懂英文都不行。不过识字太少的人看起来慢一些罢了。
写英文最难。许多留学英美,取得文学博士学位的人未必能写通顺的英文。没有机会出洋的人,如果下一番苦功,未尝不可以写英文,但要写得完全通顺,又谈何容易,好在英美人的英文未必个个好,常有不通的句子写出来(有时一句也不能写),我们稍有错误也不要紧。要多写,多请英文好的人修改。这种人最难找——也许自己多用功,自己来改吧。英文极差,不可以就把中文翻译成英文,最好等能写通顺英文以后再做这种翻译。起初写错也要写,不写一辈子不会写。不经过好手修改而把英文写得通顺恐怕办不到。
既然自修,许多道路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碰一次钉子,吃一次苦,长一次见识。要紧的是锲而不舍。别人一天可以学会,我花十天、百天,渐渐就有曙光出现了。譬如一个字不会读,请教一位会读的,再把他读的音和字典上注的比较一下,可能发见不同的地方(如重音位置不同)。再请教另一位,参考多本字典,总会有点数目。他如果是美国口音,你查的是英国字典,就可能有出入。日久你会知道许多英美人口音的歧异,或是美国某一地带别的口音。诸如此类。这种学习不是谁聪明谁笨的问题,关健在谁死钉下去谁不死钉下去,谁用心谁不用心,谁的精力足谁的精力不足,谁多思考谁不思考,谁肯试验谁不肯试验罢了。

hhwwyzhw 发表于 2012-10-5 18:41:29

思果《怎样自修英文》

只有发音部分讲得详细一点,因为这一部分等于钥匙,没有它学不了英文。

你自修英文,如果不能舍弃一切业余的活动,只想玩票似地玩一玩,这本书对你就没有什么用处”

自修要点:
先学会自己发音。
精读的书不可贪多。一多就不能吸收,不能吸收就会失望。一失望,再难振作。
不一定会背,但不可读错。读来口里要流利;一读再读。
集中全力,至少起头几年不分心。
持久学习。
要能读、能听、能说、能写;眼、耳、口、手全用。

光谈方法,不去实行,一点用也没有。倒不如什么方法不讲,却着着实实学了,总有点成绩的。

学文法只有一条路走得通:就是多看英文书报,尤其要多看小说。看多了,再熟读若干篇文章,就懂得文法了。还要多写才行。不写永远弄不清文法。

要用把上下文连在一起读的方法,来学英文文法。读得多,听得多,说得多,写得多,慢慢就有文法了。这时重新看文法,既容易了解,也容易记得,因为你已经懂得所以然了。如果一味研究文法,背文法名词的定义,即使熟得能教文法,写起文章,说起话来,仍旧没有文法。

学英文,个个字属那个词类,一定要记牢,字音和字义都在其次。一切文法都以词类为转移。不注意词类,英文就合不了文法,连音都会读错。

记住词类只是初步,要点在运用纯熟。这又回到上面说过的一句话,熟读。

我重复说一句,多读英文书报,自然就学会了句法。看得多,记得熟,不讲法也有法;专门研究句法,看得少,读不熟,结果还是讲不出,写不出。就连英美不读书的人也写不出一句像样的句子来。电视看得多,倒也学会了说;不过写是另外一回事。

日本研究社胜俟铨吉郎编的“新英和活用大辞典”教人用什么上下文,也非常有用。

英文字典你迟早要用的,越早用越好。

你如果不用英文字典,恐怕永远不能把英文读好

等英文有了一点程度,一句里有生字,看不懂,先猜一下生字的意思,再去查字典。冒冒失失去查,第一,字典上不止一个解释,你不知道那一个是你要知道的;第二,你印象不深,很容易忘记。用过一番心就不同了。

看小说,看报纸要求快,不能一有生字就查字典。生字等出现的次数多了,再去查。当然紧要关头不懂,一定要查明白。看了以后,知道了故事,如果再看第二次,好多字就学会了。
很多人英文字识得多,好处是从读小说得来的。他们并不多查字典。但是你如果动笔写文章,还是多查一下字典的好。真正英文好的人还是字典不离手的。

你不是可以买一套有书本的录音带吗?就读熟那本书吧。这总是很基本的书,无所谓好坏。以后再选自己喜欢的好书细读好了。读法是先查字典,把各字的音标,生字的解释写下,懂得它的意思。写音标很重要,至少开头几课的音标要写出来。这种书不会太深,查了字典意思总可以懂。不懂,多想想就懂了。可能本来有译文。不过即使有,你还是要查字典的。
不下这番功夫,听录音带没有大用。
然后一面听录音带,一面看书,认音标,心里想书里的意思。一次,两次,三次· · …听几十次也不嫌多。不要一下听太多英文;听太多次,这样你会厌倦。听两三次就停。明天、后天再听。一课要念一星期,或十天,再念下一课。这种书不能快念;快了没有用。上面说过,太快记不住,会失灵。一旦失灵,以后重新振作就万难了。
听了几次,就要跟着念。渐渐地录音带一开始,你就会自动跟着念,不必十分用心听,也跟得上。再过些时,没有放录音带你也能念了。
过些时,也许一本书已经念完,再从头理熟它。这时会发现以前有些音没听准。这样一次一次修正,自己的音就渐渐准确了。一旦准确,以后再也不会错了。你可能不久就发现有些朋友的英文字念错,或者和你的不同。记在心里,再查字典上注的音,看是谁对谁错。多数是他读错。

你总得买一本尺牍,看了写信的规矩,才好写英文信。一有机会就写信给英国人,写错不要紧。多看看,多查字典,再寄出去。起初难极了,以后会慢慢容易起来。等你写了几百、几千封以后,你也不会太差了。
录音带一定教了会话。所以你碰到了说英语的人就要大胆跟他说英文。说不好不要紧,他们到中国来,本来应该会说中国话的;大多数竟然不会讲中国话,你还要怕什么呢?你如果怕说,一辈子不会说,即使能读、能写,也还是不会说。胆大脸皮厚,说多了就会了。

现在电视或广播的英文节目,可以录下音来,慢慢一次一次放来听。这是最现代的英文,而且是常用的。要学英文就不能听得太快,要重复听已经听过的。
你买得到英文报吗?当天的新闻可以找中文报对照来看。报上的英文和广播的可以对照,有什些听不清的也可以找到英文了。对照得多了,不看中文报也能懂了。报上常用的字会时常出现。一份报可以研究一两个月,下次再看就容易多了,看起来也快多了。
基本的书要精读,钉住读,不能贪多,贪快;可是看就得什么都看,广告、药瓶上的说明,连环图、各种杂志、画刊、小说、散文、都要看。有的快看,有的慢些看。
没有精读的底子,英文永远念不好;不多看也永远学不到英文。这件事要双管齐下。看的可以印证读的,补充读的。读熟的文章越多,看起来越快。看书越快越好,但是自修的人最初那里能快,只有慢慢来,性急是很害事的。初学英文要有很大的耐性。

倘使你的记性并不好,补救的方法是口念。念熟的不大会忘记。肌肉的活动帮助记忆,和脑力的活动不同。

读书不一定大声,但小声也要出声,不能默读。默读没有口内肌肉的活动,不容易记住。记住,要有口腔的活动。
看书看报,不但嘴不能念,连心里都不能念。这样一念,看就慢了。这真是叫人难解的,精读就要读出声来,快看又不能念。快看本来有方法,有人有专门研究。一个方法是看两行之间,另一个方法是用手指沿看的一行画下去。不过主要当然要英文好,才能一目十行。生字一多,什么办法都是白讲。
记性好的人,一看就记得,过久了也会忘记。记性差的,一再读,读得很熟,很久不会忘记。

最浅的书要读(打好根柢),最深的书也要读,少一点无妨(提高自己的理解力)

与其记生字,不如多读书。

要常常写才写得出,不动笔永远写不出文章来。有人专记成语,硬塞到自己的文章里,这种文章并不好。为了学写作,不但要记一个字的上下文,还要读整篇文章。这样才学得会起、承、转、合。有的文选只摘一篇文章精彩的片段。读这种文选学不会作文。

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英文的根在文学,不读文学书总不能把英文读通。甚至诗也一定要读一点。语言文字在诗里表现的伸缩性最大,变化也最多。有了英文诗的研究,别的方面就简单了。这好比见过大阵仗,再遇到普通的场面,不会手足无措一样。

学英文再没有比了解英美文化背景更重要了。

西方是基督教国家。你可以不信这个教,甚至可以反对宗教,但是你得懂基督教,知道基督教赞成的是什么,反对的是什么。有些什么礼仪、节期、风俗、习惯。至少也得略知一二,或者会查百科全书。

会话不止是脑子里要有英文,口腔还要习惯说常说的话。普通应对,尤其是应酬话,往往不经过思虑,脱口而出。没有说的习惯,有一肚子英文也没有用。这是肌肉的动作。

最好用耳朵里听过的英文说话。

英文诗和中文诗词一样,更难懂。初学的人不一定就读诗,但迟早总会碰到诗的。读了一个时期的英文,就要读点诗。读多了也不太难懂。

要懂英文,非多看小说不可。这是唯一行得通的路。小说里有故事,故事引诱人读下去,读很多,也帮助人了解文字。许多字一再出现,即使记性不好,看多了也记得了。

我前面说了,认一个字要知道它的词类,现在要补充一句:认一个字还要知道它的“身分”,就是那一等级。

写作不但有用,也帮助了解和记忆。

简单明白的英文是最好的。我们不要去学花巧,想卖弄。固然没有资格,有资格也不必转这个念头。

读过的书不妨再读,因为很少人是过目不忘的。所以越读得多,需要花来温习的也越多。只有精力充沛的人可以负担得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思果谈英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