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11年获全国散文奖作品:梁晓声的《兄长》
看了一千零一夜_1 兄的美文推荐,急急忙忙到网上寻找那些入选的作品去阅读。梁晓声《兄长》便是我读到的第一篇。仓促浏览一遍后,只能谈一些肤浅的感觉,权作抛砖引玉,期待看到网友们优秀的评论。梁晓声《兄长》写得很动人,这种打动不只是俘虏读者情感,更多的是引发精神的震撼与内心的反省。一篇优秀的散文,并不仅仅在于拥有华丽的辞藻与优美的语言,尽管形式美的确带来阅读愉悦感,能让读者沉浸于诗性化语言的享受中,但散文的内在美更是不容忽视的要素。试想一篇散文,空有形式美,囊内却稀松平常,难免让人心生怅然若失之感。《兄长》就是一篇以内在美打动人心的作品。文章很平实,就像一位熟悉的大哥在讲一个的很普通的故事。普通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旁,很可能讲的便是你我的故事,但这样的普通故事却让人不忍卒读,因为作品中流淌的不仅是泪水,还有鲜血。
国人好用\"手足情深\",\"打断骨头连着筋\"形容兄弟之情,这种亲情是无法割舍的情感,是在计划生育时代之前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情感,因此此种极普通的情感极容易引发那一代人的共鸣。《兄长》描述的是兄弟间复杂的情感,交织着爱与恨。作者曾有这样的想法,\"此那一种恨,可以说是到了憎恨的程度。也有不少次,我曾这么祈祷:上帝呵,让他死吧!\"恨并非是一种偏狭的、自私的体现,而是凡人所具有的正常心理,作者如实描述了自己那一刻的心态。这种恨意深入到人性的最深处,描述一个人在遇到危及自己、家人时所应有的心理反应。作者看到患病的兄长殴打母亲,破坏了可家庭和睦,他本能地生发厌恶之心,\"那时刻,我内心里产生了憎恨。我认为哥哥已经注定不是哥哥了,而是魔鬼的化身了。那时刻,我暗自祈祷:上帝啊,为了我的母亲、四弟和小妹的安全,我乞求你,让他早点儿死吧!\"甚至斩钉截铁地嘱咐弟弟:\"能不让他回家就不让他回家!……我要让他永远住在精神病院里!\"我们都不是完美的圣人,永远不可能只有爱而没有恨。平常人的恨,有时并非单纯的恨意,爱到浓时方生恨。作者内心涌动的是,是一种挚诚的浓浓爱意。这种爱与恨已经走出个人的偏狭角度,而是站在家庭角度上审量对某一个亲人的态度。很快,读者会被作者的真心所俘获,因为他多次乞求,且是极认真、极真诚的乞求:\"若果有上帝、佛主或其他神明,我愿与诸神达成约定: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结束的话,那我也宁愿,绝不后悔!\"这才是爱,真正的爱。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兄弟姐妹!倘若能在因亲人的困扰所引发的恨中还藏着一颗挚诚之心,已是很难得的。文章不是在谈恨,谈的是真情,谈的是对家庭的态度,对手足的情感。
在充满忧伤的文字追忆中,读者仿佛看到时代的缩影,一个时代留下的伤痕。饥饿与困苦,围绕着一个平凡家庭。为了生存,一家人似乎会伤害彼此,但却从来没有遗忘过对方,甚至愿意为对方牺牲。那个时代给人带来的伤害是沉重的,是残酷的。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父亲阻止儿子继续求学,两人因此产生隔阂;在文革的严峻形势下,兄长再度发疯。你不可能捐弃时代,也无法把所有罪责推给时代,却分明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奈,感慨造化弄人,世事势也。
面对精神病患者这一困扰不少人的难题,究竟应该怎么样去解决?梁晓声已经开始反思\"国\"的责任,这种举动引发责任意识的思索。尽管我不敢寄望\"国\"真愿意解决问题,但我内心深处真的希望\"国\"能像佛菩萨一样满足世人的愿望。很多事情,不是一个小家庭能解决的问题,它们需要\"国\"的介入。很自然地想到了最近的甘肃校车事件,当多个家庭痛失孩子之时,\"国\"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独有偶,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介绍了美国的校车状况,赫然看见\"美国每天有一半的中小学生,将近两千六百万孩子,乘坐四十八万辆校车,行驶在城市和乡村。被称为是美国最安全特种车的橘黄色校车,漫漫长途,一路从历史中驶来。\" 当年,读盗版《年轮》的岁月,浮现眼前。 引用第1楼陶梦于2011-11-29 18:38发表的 :
当年,读盗版《年轮》的岁月,浮现眼前。
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看得也是盗版《年轮》。不过已经记不起任何内容了。 梁晓声的小说,我读的不多。只看过他写的《浮城》,写的是一个十分荒诞和诡异的故事。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