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21c 发表于 2011-6-12 10:17:31

“孟母三迁”迁的是什么?

在当今,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克服重重困难,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习地、居住地,并动辄以“孟母三迁”来自勉,但是触动孟母迁居的动因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孟母三次迁移?根据一些文言文看孟母三迁是“迁于学宫附近,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让进退,孟子看见后,耳闻目染,一一习记”,这个应当是史书记载着的孟母看中的因素,但是这种因素恐怕也不是某些理论家鼓吹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所能接受通的,否则到殡仪馆当个普通工作人员或者市面上卖猪肉的屠夫什么的不也可以吗?那么这种耳闻目染的东西究竟是代表什么呢?欢迎大家引经据典,追本溯源,积极讨论!

附百度百科原文:孟母三迁,即孟轲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拱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golden21c 发表于 2011-6-12 10:20:21

从孟子的人生轨迹看,其受其母亲影响较大。下边是其介绍: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生平考:孟子,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孟子 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孟子孟子像(20张)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孟子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在十五、六岁时孟子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历史地位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关于《孟子》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1-6-12 12:17:16

迁徙的是一个社交圈子,关系网

孟母三次搬家之后,作为孩子自然知道这个社会贩夫走卒都是不入流的阶层,只有掌握别人暂时掌握不了的所谓知识(那时候贵族才可以这样享受知识,孔子是开私学的潮流但当时还是非主流,类似今天的南科大),做一个运用智力指挥别人的官员才是这位母亲给孩子定下来的人生任务。

所以自古我们的官本位就牢牢烙印在我们意识里面了

golden21c 发表于 2011-6-12 12:27:34

引用第2楼henry2000888于2011-06-12 12:17发表的 :
迁徙的是一个社交圈子,关系网

孟母三次搬家之后,作为孩子自然知道这个社会贩夫走卒都是不入流的阶层,只有掌握别人暂时掌握不了的所谓知识(那时候贵族才可以这样享受知识,孔子是开私学的潮流但当时还是非主流,类似今天的南科大),做一个运用智力指挥别人的官员才是这位母亲给孩子定下来的人生任务。

所以自古我们的官本位就牢牢烙印在我们意识里面了
正解之一,但不全面!

weijian1215 发表于 2011-6-26 20:12:06

来读一下。。。

henry2000888 发表于 2011-6-27 17:39:19

孟母三迁也抵不过孟子的祖辈累积下来的负资产啊

版主提供的资料没有细读,刚刚看到: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孔子因为反对鲁国三桓被迫出走,但是因为顺应民心,有弟子跟随,有自己成体系的论述和各种朋友的支持,孟子就是惨了一点,孟母三迁我觉得还有避祸的含义,毕竟孟家早年在鲁国为所欲为积攒的负资产还连累了小孟子,跑到国外【从鲁国迁居邹国】还要不停的改变居住地址躲避,这也提醒后人:多栽树少栽刺,别学孟子祖辈作威作福,但是遗祸子孙啊,现在都是地球村时代了。

孟子的早期教育还是不错的,有这长远眼光的母亲,不出名也很难啊

特安乐恩 发表于 2012-3-15 16:33:25

学习了!

woshijunjun 发表于 2012-3-17 11:57:39

我想孟母三迁迁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好了,人也就会自觉去遵守一定的社会法则。
但本人对“孟母三迁”这个典故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因为孟子地位的抬升,是在宋朝,由朱熹的倡导。所以孟母三迁的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后人杜撰上去的。

wh1wh1 发表于 2012-3-17 12:25:22

我想孟母三迁迁的是环境,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其实是一种影响状态,人不同环境成才是不一样的

jwboy 发表于 2012-3-17 22:15:42

dzb16409 发表于 2012-3-18 10:23:48

孟母三迁迁的是环境和人生观。
因为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非常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他首先是通过周遭的所见所闻来感知世界,以起身接触的人为学习的对象,生活环境的影响点点滴滴无所不在。
同时更为重要是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从小确立怎样的人生志向,完全决定的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健全心智的人才可能有所作为。

dadida 发表于 2012-3-20 12:38:21

孟母三迁,一般都理解为孩子的成长环境,但是在此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东西。
比如楼上有同仁说,是社会圈子,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脉。
你和学者混在一些,你不会是个白丁;你和百万富翁混在一起,你也不会是个穷光蛋。
你和谁做邻居,决定了你是谁。
你和谁做朋友,决定了你的成就……

此外,还要补充一句,在《魔鬼经济学》一书中,作者提到,等你有了孩子的时候,你再学习怎么来教育孩子,那已经晚了,那是因为,你是什么样的家长,决定了你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
孟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决定了孟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毕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老师……

lt0000_2 发表于 2012-4-11 11:35:29

百越 发表于 2012-4-19 11:43:47

小孩成长当中主要的事务,是学习。学习文化知识。春秋时代的教育内容,当然是六艺。而孟母三迁的就是学习六艺的良好学习环境。《三字经》当中云:“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迁而至学宫,遂定居下来,目的为此。

fp66 发表于 2012-4-20 00:40:35

现在社会人人平等,母亲需要平等的权衡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如果自己首先不快乐,孩子看见了也不会快乐。

bigweizhou 发表于 2012-4-23 16:26:37

“孟母三迁”是建立在一个目的之上:即孟母希望孟子成长为怎样的人才。它向我们阐释人生成功的一种路径,但不是绝对路径:
1.树立人生目标。当企业没有战略目标、没有使命愿景等追求的目标时,企业的发展前景可想而知。目标不需要远大,志向不需要多高。反观孟子,其成才的原因之一是其母为其制定了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当然这与其母的背景(楼上都提过)离不开,不过这是后话了。
2.选择环境氛围。这里氛围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物理环境,即居住地、学校、工作地等等这类硬环境,这是影响成长的最近因素。但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交通状况的发展和学校寄宿制度的完善,物理环境的因素正在逐步弱化。第二个层面则是人文社会环境,即学生所处的软环境。比如北京学生在选择中高中时,都会选择101、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为什么?家长和学生关注的不仅是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多的是社交圈!孟母三迁的意义更在于此!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环境对于人类性格、志向、心灵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3.驱动心灵转变。通过设立人生目标,营造环境氛围,从而驱动人从心理上进行转变,即从外在的压力驱动到内在的心灵驱动,只有将目标上升到内在驱动这个境界,才能始终如一地去为达到目标而奋斗。

言归正传:迁: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硬环境)的迁,而且是人文环境(软环境)的迁,更多的是达到心灵的迁!
迁不一定成功,不迁也不一定失败,这里是一个概率问题,迁成功的概率远远大于不迁,所以就不难理解家长的心理了!

liushijun 发表于 2012-4-29 08:14:50

1.是追求
2。是境界
3。是思想
4。是人际关系。
5。是学习之道。

★星太子★ 发表于 2012-5-9 10:43:27

氛围很重要,我在市重点高中读过,在省重点高中读过,确实学习氛围不一样

zy420821 发表于 2012-5-13 23:32:31

“孟母三迁”改变的是什么呢?环境无疑是第一要素!在迁移的过程中孟子得到了什么呢?以下下几点我认为无疑是有的:一是,眼界的开阔,其实这点在古代是特别不容易的,因为交通与经济不发达的原因,与现代相比信息非常的闭塞,可见到可学到的东西非常的少,所以开阔眼界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见到了更多的东西才会想去了解他,激发出人的求知欲望,如果孟子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封闭落后的村子,他的思维是无法得到扩展与激发的!第二,交往的圈子,你交往的是什么样的圈子无疑证明你是什么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说的再明了不过了,孟子在迁移的过程中他的人际圈子得到了变化,使他结交到了,助他成功的成功的一群人,人的一身或多或少的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结交的是什么人有很大的关系!第三,在迁移中,孟子对新环境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对小孩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能不断的适应新的变化才能在处事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人就是缺乏适应变化的能力导致以失败收场!第四,孟子在迁移的过程中,他不得不对自己不但重新的定位,以便重新认识自己,肯定有自我反思的时候,这使他能及时的自醒,这点也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

jhzk66 发表于 2012-5-25 21:36:49

迁徙的是一个社交圈子,关系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孟母三迁”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