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活”教育才能多出人才
2010年02月15日 07:17南方报网摘要:这个学生是在家教育出身,但是彬彬有礼,工作敬业,技术高超。接触这些学生,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冲击。我由此经常在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有多少可以改进的地方?幸运的是,从事这种反思的人现在很多,迟早,关于教育的公共思考,会让教育的改革接近一个临界点。
2010年1月底,美国田纳西州移民法官劳伦斯·欧波曼(Lawrence O.Burman)宣布,批准德国家庭罗迈克(Romeike)一家的政治避难申请。该法官表示,“我们没办法让所有国家都按照我们的宪法来行事……不过,此案中被侵犯的权利,是一种基本人权,是任何国家都没有权去侵犯的。”
什么权利如此神圣,以至于一个欧洲发达国家的公民,在柏林墙倒塌之后,要来美国避难呢?原来,罗迈克夫妇是虔诚的福音派基督教徒,由于德国公立学校的教育和圣经教导距离越来越大,夫妇俩决定自己动手,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根据德国法律,儿童必须进入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否则父母将接受罚款,甚至被捕入狱。2006年10月的一个早晨,德国警察就进了罗迈克的家门,强行将孩子带走,送往学校。2007年,德国上诉法庭规定,在特别情况下,德国社会服务机构可以将孩子从父母身边带走。这个时候,罗迈克夫妇决定离开这个国家,“投奔自由”,结果和当年逃避迫害的清教徒一样,迁到了美国。
这个政治避难,可能是最没有政治含量的“政治避难”了。他们避的不是难,而是一种教育体制。那么,是不是德国教育本身存在问题呢?在欧盟,德国、荷兰、比利时是三个率先实行18岁之前义务教育的国家。但根据2006年联合国发布的一份特别调查员报告,德国的教育系统里存在隐形的不均衡,比如存在针对贫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学生和残疾学生的不公待遇。联合国的报告中特意呼吁德国政府开展全国性的辩论,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学生提供均等机会。
但是,罗迈克夫妇的在家教育案,更多是暴露了德国和美国之间教育思维的深层差异。在给予罗迈克夫妇避难申请的时候,法官说德国的做法“古怪”而“愚蠢”。在美国,父母如果对学校不满,决定在家自己教育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能阻挡。选择不进入正式教育系统的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在家生”(homeschoolers),或许我们也可以称为“私塾生”,只不过私塾的先生往往是学生自己的家长。由于统计的困难,在家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众说不一,但一般认为是在90万-200万之间,2009年《今日美国》上一篇文章给出的数字为150万。
美国政府没有禁止这些家长在家教育儿童的做法,而大学,一般也不排斥在家接受教育的学生。学生可以挂靠在附近学区,或者某个私家教育机构,获得成绩单,参加考试,然后同样进入大学,包括哈佛等著名高校。在家教育司空见惯,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田纳西的移民法官会对德国的做法大为惊诧,宁愿让“友邦”德国难堪,还是批准了政治避难申请。
德国驻美国大使馆针对此事有一间接评论,说德国的强制教育是希望保证教育质量。但是有趣的是,美国人选择在家教育的原因,第一项就是“在家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48.9%)。其他原因依次是宗教原因(38.4%)、学校学习环境(25.6%)、家庭原因(16.8%)、能够提供更好的个性和品德教育(15.1%)(数据来源为美国全国教育中心数据库)。
在我们的周围,在家接受教育的学生比比皆是。我过去部门的两个实习生都是通过家庭私塾完成了中小学教育,然后直接升入大学学习。其中有个实习生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这位同学因宗教原因在家接受教育。或许他没有机会接触公立学校所有的课程,但他也有更多时间去学他喜欢的课程。他喜欢电脑。在高中的时候,就自办网站,评估笔记本电脑性能。他做得小有名气,厂商纷纷将自己的电脑寄过来给他评估,并开出报酬。大学还没有去上,就自己买了一辆新车,让同龄的学生羡慕不已。后来上大学,没时间经营网站了,于是将其出售,潜心学习。这个学生是在家教育出身,但是彬彬有礼,工作敬业,技术高超。接触这些学生,对我自己也是一种冲击。我由此经常在反思,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有多少可以改进的地方?幸运的是,从事这种反思的人现在很多,迟早,关于教育的公共思考,会让教育的改革接近一个临界点。
不过所有的反思,最后都会落到环境问题上。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能允许这么大规模家庭私塾的存在,体现了其教育环境的宽松,这是很多国家,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很难超越的一点。当然,美国的教育状况,美国人自己并不满意。各个时代,尤其是苏联卫星上天,日本经济崛起,中国全球称雄的时候,美国人总是受刺激,总是高喊教育危机来了。可是多少年下来,为什么这个国家还是人才辈出,拿诺贝尔奖如囊中取物呢?关键还是其教育不拘一格,各种教育形式并行不悖,这有点像我们百家争鸣的那个时代。
杂文家鄢烈山先生在2月10日的《南方都市报》上撰文称:“只要教育的大环境改变了,适合于出人才,何愁优秀人才不涌现?”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走在一个十字路口。如鄢烈山先生所言,教育“不是谁能计划生产的”。如果以为将甲乙丙丁诸元素,按一二三四顺序组合,便有了最佳的教育,那一定是有偏差的。更重要的改变,应该是营造一个宽松合理的环境,或者说将压得过紧的手拿开。
好的教改,是越改越活,而不是越改越死。三十年前,有人高瞻远瞩,提出了个说法,叫“搞活经济”,于是便有了今日中国的强盛。如果从今天开始,中国开始“搞活教育”,三十年后的中国,又是什么样的局面呢?不妨想象一下。
南桥(教育工作者,旅居美国)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ciety/201002/0215_6439_1547064.shtml
有关私塾生的美国相关资料链接和摘要:
Homeschool 读书小组
Homeschool(家庭学校、在家自学、自主学习)是流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种青少年教育成长方式:父母在家中自主安排子女的教育。上世纪中叶,主要在宗教家庭产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带来了足够的灵活性,而使得子女的成长变得非常个性化。这恰好符合这个时代对个人的要求。华人社会的Homeschool主要集中在台湾、新加坡等地。中国大陆目前实践者正在增多,最著名的例子可能是童话作家郑渊洁在家培养了自己的儿子郑亚旗。不过,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潜在的实践者可能会有很多。
这个读书小组,希望吸引对于homeschool自主学习感兴趣的朋友,大家一起来分享自主学习读书体会,并在此推荐对于自主学习者有用的书籍。(建议大家在推荐图书时,尽可能提供评论,便于孩子、家长对于书籍的了解和把握。)
Homeschool代表网站推荐:
中国(http://www.lifegrowing.com/ceha/)
美国(http://eclectichomeschool.org/)
台湾(http://www.alearn.org.tw/)
自主学习群体blog(http://www.lifegrowing.com/ceha/blog)
【参考小组】
教育经典阅读http://www.douban.com/group/edu/
童书.教育http://www.douban.com/group/11871/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http://www.douban.com/group/IL/
华德福教育http://www.douban.com/group/waldorf/
http://www.douban.com/group/homeschool/
美国家长的择校权与美国的“在家中上学(Homeschooling)”
美国家长的择校权与美国的“在家中上学(Homeschooling)”
任长松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副编审 (北京 100081)
本文发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10期
[摘要]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区,家长拥有了更大范围的择校权。当然,择校也有一些限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美国家长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有三类,一是公立学校,二是私立学校,三是家庭学校。其中,家庭学校(即在家中上学)是一大新生事物,值得关注。
[关键词] 择校 特许学校 磁石学校 虚拟学校 家庭学校 在家中上学
一、美国家长的择校权
一般情况下,美国学区采取学区内就近入学的制度,即多数学生的家长会选择让子女进入本学区的公立学校(Neighborhood Public Schools)就读。这有许多便利,如孩子上学较近,免费校车可在学区内接送学生。另外,与同学同属一个学区,便于同学们合作完成一些学习项目,也便于孩子之间课外校外交往。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一些教育质量较高的公立学校就读,常常举家搬迁至该校所在的学区,甚至不惜自己天天上班绕远。有的甚至直到孩子考上大学,离开父母,家长才又重新搬迁至自己比较倾心的社区(如上班比较方便的地方)居住。
上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学区,家长拥有了更大范围的择校权。尤其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实施以来,强制要求给予在“有待改进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家长合法的择校权利。这样,那些在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就读的学生就有了再一次选择的合法机会,这不仅对这些学生更为公平些(美国特别强调赋予公民法律范围内更多自由选择的平等权利与机会),而且还可以给后进学校更大压力,促进校际竞争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当然,家长选择或想去的学校,人家也得有空位并同意接受才行。而且,择校也有一些限制,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如刚才提到的在“有待改进的学校”中就读的学生才可以择校。再如,有的地方只允许学区内择校,不能跨学区。有的地方可以跨学区择校,但要求学区间交换大致同等数目的学额。另外,美国也有一些重点高中,像大学一样,搞选拔入学,凭本事参与竞争,其他限制很少。
在法律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美国家长可以考虑选择的学校有三类,一是公立学校,二是私立学校,三是家庭学校。
(一)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
公立学校除本学区的传统公立学校(Traditional Public School)外,还有以下几类:
1.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
特许学校是独立自主的公立学校(Independent Public School)。对于传统的普通学校必须遵守的州或地方的许多规章制度,特许学校可以不受其制约。它由家长、教育工作者、社区领导人、教育企业家(Education Entrepreneur)或其他人设计和运作。特许学校与公立教育部门(如地方或州教育当局、高等教育机构,或市政当局)签有合同(Contract)或特许授权书(Charter)。对于学生以及对于整个学校来说,特许学校必须达到特许授权书中规定的基本标准,否则授权单位有权将其关闭。
根据NCLB,对于有择校权(转学权)的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转学到特许学校中去。
特许学校最早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是将其作为在公立学校系统中为家长提供更多教育选择的一种拓展手段。从2000~2004年,特许学校总数新增了1000多所,增长率约50%。至2003-04学年,全美约40个州有特许学校2996所,在校学生约70万。美国有些州通过了一些法律大力促进特许学校的发展,但也有些州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一所特许学校。
2.吸引力学校或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
吸引力学校有点类似我国的特色学校(如我国的外国语学校),学校在某一学科方面特别强,如特别强调科学与技术类课程,或在艺术方面势力很强,等等。这些学校是为吸引不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学生和不同族裔学生中对某一领域特殊感兴趣的学生。有些学校需要申请者参加入学考试,以显示其在某领域达到特定的水平或要求。有些学校则对所有学生开放入学的大门,只要你对其特色领域感兴趣就行。
3.虚拟学校(Virtual School)
虚拟学校没有传统的课堂教室,学生们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来接受教育。虚拟学校有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修习其全部课程,也可以只选这一完整课程结构中的一两门。有些学区利用虚拟的网上学校提供教学来帮助学生按照适合自己节奏或快慢的步子来学习。有时,虚拟教育也被用来给偏远的地区提供他们自己开设不出来的学科课程或高级课程。这种学习也被称为“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目前,这种网上课程(Online Course)或网上学习(Online Learning)在美国大学更为普遍。
4.AP课程或IB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Program)
AP课程是在高中开设的大学水平的课程,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参加全美统一的AP考试。如果取得3分或更高的考试成绩,其学分可被多数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认可。IB课程是另一种严格的、大学水平的学术课程,学生可以进入特定学校全面学习IB课程,并可于毕业时获得IB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该文凭全世界的大学都认。另外,学生也可以选择在开设IB课程的高中,仅学习一门或几门IB课程。
实际上,对多数学生来说,上面后两类选择主要不是选择进入这样一种特定的学校,而主要是选择这样一类课程。
(二)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
美国多数私立学校是宗教性的。但也有许多私立学校与宗教无关,它们常常非常有名望,历史悠久,学费昂贵。有的私立学校是以建基于某种特定的教育哲学而闻名(如蒙台梭利学校)。也有一些私立学校是专为聋哑儿童或盲人开设的。
据统计,1999-2000学年,美国私立学校为27,223所。
(三)家中校(Home School,也可译为家庭学校)
目前美国日益增多的家庭开始选择让自己的孩子“在家中上学(Homeschooling,也可译为‘家庭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其子女在家中完成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家长自己准备教材,设计课程,并自己教学。
全美教育统计中心NCES通过每四年开展一次的全美家庭教育调查项目(the National Household Education Surveys Program,NHES),对全美“在家中上学(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第一、二次调查针对的是1999、2003年的情况,系列调查报告《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Homeschoo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均已经发表,针对2007年的数据调查正在进行之中。
据估算,1999年春,“在家中上学(Homeschooling)”的美国儿童约85万(占5000万5-17岁或K-12年级学龄总人口的1.7%),四年后(2003年春天)已经超过100万(达109.6万,占5000万学龄人口的2.2%),增长了近三成(29%)。
二、美国的“在家中上学(Homeschooling)”
(一)为什么选择在家中自己教育孩子?
家长选择在家中教育自己的孩子,主要是由于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如安全、毒品或负面的同伴压力)表示担心(Concern about environment of other schools,such as safety, drugs, or negative peer pressure, 31%的家长视其为最重要的原因,85%的家长视其为原因之一),或是为了给孩子提供宗教或道德教育(To provide religious or moral instruction)。也有不少家长是由于对学校的学术教学不满意(Dissatisfaction with academic instruction at other schools)。还有部分家长是因为孩子有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或有其他特殊需要(Child has a physical or mental health problem,Child has other special needs)。
(二)家长如何在家中教育孩子?
家长可以使用各教育公司专门为在家中上学开发的材料,或使用虚拟学校的网上课程。据统计,学生家长在家中开展义务教育,超过四分之三(78%)会借助公共图书馆为孩子提供教材等教育资源,近七成(69%)学生家长会去书店购买一些教材。一小半(41%)学生会采用各种形式的远程学习,如通过电视、录像或电台(20%),通过互联网或电子邮件(19%),或通过普通信件(15%)等。
选择让孩子“在家中上学”的家长常常组成团体或联盟,让这些在家庭中受中小学教育的孩子聚在一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这些家长在某些学科(如音乐)方面聘请家教的也很普遍。他们也常常带孩子回到学校中,参加学校的团体活动,或部分时间(每周不超过25小时)在公立、私立中小学注册学习。在家中上学的儿童(Homeschooler)中,82%的孩子是完全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18%的儿童则是部分时间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部分时间在公立或私立学校注册学习(超过12.5%的儿童每周在校学习不超过9小时,超过5.4%的儿童每周在校学习为9~25小时), 1999年和2003年的数据均如此。
自己在家中教自己的孩子,是一项雄心勃勃的重大工程,需要时间、规划、创造力和承担责任。毕竟,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的教育,是权利也是法律规定的责任。虽然美国并不强迫义务教育必须在传统的学校中进行,家长可以选择自己在家中教育孩子。但是,家长让孩子在家中上学并不是想自己怎样教育就怎样教育,如,家长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保证孩子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标准,教育方法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等。家长要把自己的孩子从学校带回家中自行开展义务教育,需要向学区申请,并经过审查批准才行。当然,不同的州对家庭学校教育有不同的要求、规定与标准,有些州有非常高的准入标准。
(三)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主要来自什么样的家庭?
在家中上学的孩子多数(77%)来自白人家庭,多数(61.9%)家中兄弟姐妹较多(家中有三个或更多孩子),家长中至少一方受教育水平较高且不必上班,长期呆在家中做孩子的专职教师。在家中上学的孩子男女基本对半(男生占51.9%)。(以上数据均为2003年的数据,与1999年的数据差别很小。)
统计显示,2003年,白人学生中有2.7%(1999年为2.0%)在家中接受学校教育,黑人学生中有1.3%在家中接受学校教育,西班牙裔学生则仅有0.7%在家中接受学校教育。2003年,父母双方中仅一方上班的学生中5.6%是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而父母双方均在上班的学生则仅有1.1%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双亲家庭比单亲家庭或没有父母的家庭更易选择让孩子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5%,1.5%,0.9%)。另外,家中有三个或更多孩子的家长比只有两个或一个孩子的家长更易选择“在家中上学”这种教育方式(3.1%,1.5%,1.4%)。
一般人们猜测,收入越高的父母越可能选择让孩子在家中上学,然而统计显示:是否选择在家中上学与家庭收入关系不明显。而且,家庭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后,选择在家中上学的比例反而下降了。
不过,是否选择在家中上学,与父母受教育水平相关性较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母,有更高的比例倾向于选择让孩子在家中上学。
也许人们会猜测,小学生比中学生有更高的比例在家中上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上图显示,1999年时,在家中上学的孩子中K~5年级的学生与中学生基本上是对半开(前者占50.4%。但到2003年,家中上学的孩子中,中学生却超过了一半(占56.7%)。
下图显示,2003年,K~5年级(学前和小学)在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占1.9%,6~8年级(初中)则有2.4%的学生在家中上学(1999年为1.6%),9~12年级(高中)也有2.3%(1999年为1.7%)。看来,中学(初中和高中)在家中上学的孩子近年来增长更快,且比例更高。
小 结
美国的择校和家中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在国际上,完全不允许择校或可以完全自由择校的国家较少。看来,“择校”不是问题,关键是制订政策与规则,对择校进行合理规范。同样,“在家中上学”也不是问题,关键是要制订法律与规范,对其加以制约,使其步入合理合法的轨道。各国国情不同,历史、制度、文化与传统各异,但在教育领域还是有不少可以相互参考之处。
http://gzkg.hner.net/gzkg/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0&Page=1
我的學校,就在我家。
教育 2009-04-07 13:20
黃家位於班黛谷最裡頭一個規劃得很好的4層樓公寓。4樓角頭間木色大門一開,晨光從四面流竄進這個很有巴厘風格的屋子裡,映照出一家之主黃奕舜的建築師身份。黃奕舜育有3名子女,大女兒中學畢業在等待大學錄取信,次子上中學。
房內是黃家最小的兒子。個子小小、戴了副近視眼鏡的他跟記者打了聲招呼後,又再回到電腦桌前,上他的科學課。
根據黃家所采用的美制課程,13歲的黃世峰今年已進入“9年級”。9年級相等於初三,我暗忖,這就是“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的魅力了嗎?──13歲就讀Form 3,15歲便考O Level,16歲便上大學?
跟黃奕舜和太太聊開來,很快便發現,“越級超速”絕非是他們當初把孩子留在家受教育的最初衷。
黃家大女兒和二兒子都上正規學校,獨立又優秀。決定把這個小兒子留在家裡,原因只有四個字:“學習需要”,“因為他的學習方式與一般小孩不同,傳統教育方式無法真正滿足他。”
維基百科裡有關在家自學原因調查就發現了,“提供更好的教育”是在家自學最大的促成原因。接下來是宗教理由、學校學習環境不理想、家庭因素考量、發展孩子個性/道德、抗議學校所教、對孩子而言學校沒有挑戰力、學校的其他問題、特殊兒童/學習障礙、交通、孩子未達入學年齡、父母事業考量、進不了理想中的首選學校等等。
孩子好奇創意 在家自學彈性空間更大
5年前,英語是黃家的主要溝通語言,但三個孩子都上華小,小兒子也不例外。剛上華小,這孩子適應得還算不錯,只是一年級結束時,黃媽媽就意識到孩子的某種轉變。
“他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似的,有很多的為什么,但是很奇怪,上了華小以後,我們從旁觀察,很快就注意到,他漸漸不再那麼多為什麼。”父母暗自心驚。
一年級長假,為了取得紐西蘭公民權,黃家舉家到紐西蘭長住3個月,也讓孩子上當地的小學。在紐西蘭開放式教育的影響下,他們發現重回華小的小兒子面對了學習方式上更大的文化沖擊。也就是在這時,夫婦倆開始坐下來認真研究,是否要為這棵小樹拆掉學校高高的籓籬。
不再有框架與圍籬,有些樹會長得特別茂盛,有些則因失了依據而長得光怪陸離。這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嚴苛考驗的世界,樹木也要競爭陽光和雨露,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對於這個決定,他們不是沒有保留的。
他們心裡雖然掙扎,但又想給孩子一個更大的學習空間,允許他依自己的能力與進度學習,允許思考與提問、擁有更多尋找答案的彈性機制,以及更多參與感興趣的課外活動的時間。
於是他們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同時通過一些homeschooling中心,更進一步了解好處跟壞處──優勢要如何加強,侷限要如何克服?
在家自學,養出孤僻兒?
學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社會性,學校是“群體學習”,而在家自學便是“自己學”,很自然的,每一個決定要“自己教”的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會不會培養出一個聰明但孤僻的孩子?”
群體學習的好處是可配合群體意識,弊端是沒有體現個體差異,獨立學習當然就要面對“自己只能跟自己競爭”的挑戰。
《今日美國報》日前報道,2007年在家接受教育的美國兒童數量達150萬,較1999年和2003年分別增長74%和36%。而在家接受教育的兒童占學齡總人口的比率由2003年的2.2%增加到2007年的2.9%。美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的統計員蓋爾馬利根表示,該數字可能會繼續上揚。
“我於是向移居美國的一些朋友討教,他們當中就有不少是讓孩子在家自學的,美國這方面的資源當然比這裡多很多。我們也像一般剛要開始homeschool的家長,考慮到孩子溝通與社交能力這方面的問題能否克服。”
經過一年的觀察與積極向這個圈子有經驗的前輩取經,認為在家裡自學,還是可以有足球隊友、跆拳道隊友,也參加各種比賽,通過這些管道認識新朋友,不至於“與世隔絕”,再加上家中有兄姐,也可學習溝通與分享。克服了這難關,他們在2005年,小兒子三年級的開學日,就開始讓他留在家裡“上課”了。
IQ高,EQ也要好,那是肯定的。他們還有數個交往密切的家庭,大家會結伴出游,也會在節慶或生日會時聚餐,無形中打破了“在家學習沒有朋友,會變成孤僻兒”這樣的刻板印象。
自律決定一切!
黃媽媽Jane要求高度自律,黃世峰要更多自由,開始階段,雙方都感到辛苦,或許這也可稱作“磨合期”。Jane說:“若要比心理障礙,孩子的心理障礙應該比我們大。”原因是對一個9歲的孩子而言,自律還是有點困難,更何況是高度的自律。偶爾想偷偷小懶,扭開電視或打電玩,在所難免。
但若有家長的監督,加上持之以恆的時間表遵守習慣,這樣的分心是可以改善的。一年的適應期過後,心理時間像是上了發條,再無須嘮叨,每個早上8點至1點,黃世峰都會主動學習。
當然,父母也不斷調整,既是決定了在家自學,就不能把要求設得過高,腦袋更是不能僵化。(否則那跟到學校去上課有何差別?)
Jane表示,小兒子目前的學習,多媒體教材占相當大的比例,因此引導的人便多了一層功課,就是讓孩子明白,學習時間便是學習時間,不能在這段時間內藉故上網消遣 。當然既是有主動學習的能力,黃媽媽就不必成天守在家了。“有沒有專心,作業進度一看就知道了。”在這方面,賞罰是分明的,若不自律,電視時間或上網消遣時間就被當掉,便是處罰方式的一種。
最大挑戰 課程DIY
以往,在家接受教育者會花部分時間去傳統學校學習家長們不擅長的科目,但現在這樣做的人已越來越少。
黃世峰選的5科算是“主流科”:數學、科學、聖經學、英文及史地。選聖經學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基督教家庭。課本都是網上定購的。教學成本比送進私立學校來得低。
在家學習的學生,只參加一次公共考試,一般是像“SAM”這樣的外國大學預科試或大學入學試。在家自學是沒有“學期考”或“年終考”的,只有每個單元後附上的小測驗,要是測驗沒有80%,便不過關,學生要掉回頭去重讀,一直到過了關才能繼續前進。
在家自學進入第二年時,黃爸爸經過明查暗訪,發現新加坡政府學校的數學課本教學方式很靈活,再加上新加坡學生的數學程度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於是決定DIY,把原本的美國數學抽換成新加坡數學。等完成新加坡小六數學過後,再換去英國數學。
西方教程功課少,少死記死背,強調概念掌握。而由於新加坡數學教學課本沒有給“標準答案”,黃爸爸“沒得選”,自己得先做功課,找到答案才能批改兒子的考卷。在為事業忙碌之餘,這考驗著實不小。因為兒子,他也重新上學!
除此以外,他們也換了英文及史地出版社的教學課本,原因是這個版本比較偏語文文學。原來,課程可以這樣混合搭配,這樣DIY!
“因為是親自教學,能夠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所有課程都為他量身定造。”相較於學校的“一雙鞋同時往300個孩子腳上套”,這便是在家自學其中一個優勢。
“我們從去年開始加入了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Robotics,你也知道,十一、二歲的男生開始玩電腦游戲,閱讀的興趣也轉向了,所以我們讓他到提供這方面課程的中心去上課。”黃世峰也學跆拳道、游泳、吉他及hip hop舞。課外活動可說是多姿多采。
此路不通 還有回頭路
“15歲學生,在2008澳洲ICAS評估測試中,成為大馬唯一的中學三金得主,他是大馬極少數接受在家教育的學生。明年將參加相等於中五水平的O水平考試。”報上的專訪當然是成功個案。
嘗試把孩子留在家裡,由父母輪流教導,後來漸漸發現還是學校教育比較適合,或母親重返職場等因素而“走回頭路”的也有其人在。
通常這樣轉回正規學校的在家自學孩子,要經過一段辛苦的適應期。因為要坐在課室裡安靜聽講,加上馬來文的環境也許就變得不容易了。但Jane認為那不叫失敗,應該是尋找適合的學習方式後,重新發現哪個更適合。
“有位友人在家教學至初中三,她擔心女兒的學習進度,在17歲那年重返政府學校的中四班,前3個月女兒很生氣,但這情緒一旦跨越,她的學習表現就進入了軌道。”
二兒子唸中三,見到弟弟在家學習有如此的彈性時間,也曾提出想要在家自學,黃奕舜為此兩父子來了一個深談:“看起來很容易,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要是你真心渴望,不如等你完成PMR後我們再認真考慮。”沒有馬上答應,是因為這個孩子的個性較適合團體生活,像他在學校足球隊裡找到很多歸屬感、接納感、自信心。
不是每個孩子適合走這條路的,黃奕舜和Jane很高興他們這5年來,跟小兒子一同學習一同成長,親子關係也更親密。
這樣聊,抬頭已是中午時分,黃世峰今日的課也結束了。室內,跟學校教室長廊處的陽光一樣溫暖呢。
我喜歡在家上課!
記者:你會想念學校嗎?
世峰:No.(斬釘截鐵)
記者:為什麼不?
世峰:我不喜歡學校,學校不鼓勵發問,有些老師不喜歡回答問題。他們只會要你死記死背。學校有很多壓力,很多功課,很多考試,有好老師也有不好的老師。在家自學,你有自己的課程,選你想學什么,換句話說,為自己而學,事情變得很容易。課餘時間也變多,可以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學喜歡的東西。而且還可以超越年紀的設限,我目前已經完成Form 2的程度。
記者:完全不想念學校嗎?
世峰:No,有時吧!想也是想念學校的圖書館和實驗室,因為在家我的科學實驗器材有限,目前我只是試從書上了解。(黃爸爸補充:這方面確是有小小的不足,也許未來我們可以自設一間小實驗室。其實還可以參加科學工作坊,那裡可以做實驗。)
記者:你怎樣抵制“誘惑”?比如不在“上課”時段內打電玩?
世峰:我知道書裡的知識很重要,會幫我達成人生未來的夢想。
記者:你的上課時間?
世峰:我盡量讓定下的課程,在每天中午12時家人回家前結束。每天的學習平均是4小時,即9時至中午1時。
記者:下午呢?
世峰:跟公寓的朋友閒聊玩樂。
記者:當他們說起學校的事你會羡慕嗎?
世峰:No。homeschooling還是最好的!因為我能夠做我想做的事。當然我媽媽還是看我,那不是完全的自由,但有限制是好的。
記者:你的志願?
世峰:學足夠的知識,累積夠資格去考大學入學試,進入我想要的科系。目前我還有一些時間去確定未來要選哪一行,選擇很多。
記者:為你的5年在家學習總個小結吧?
世峰:對願意自律及想比上學學更多的人,這個方式很輕鬆,很合適!
homeschooling 家長的心聲
●曼玉.soho族.育有一子
“我對homeschooling的印象是,大多數是基督教家庭才這么做。”
~其實不然,只是基督教家庭占大多數才造成這樣的印象。
●黃麗玉.家庭主婦.育有二子
“我的外甥和姪子也是homeschooling,家長會很忙,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 ”
~在homeschooling,家長扮演的是引導者角色,開始時會很辛苦,一旦紀律打好了,進入了軌道孩子便可主動的學習了。
●張美燕.華小老師
“家長需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自己要先准備好,孩子才能真正受益。曾遇過這樣的家長,為孩子付出很多很多……”
~是的,家長是關鍵,也很值得敬佩。
●成澤菁.生物科學家.育有一子
“我一直在想,在家教育和學校教育,哪個較重要?”
~這本是相輔相成,只是看比重怎么放而已。
●林松海.醫生.育有一子
“友人女兒是一個在家自學者,現在要轉回普通學校。我猜想,homeschooling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得看家長和學生自己。”
~若嘗試了發現不適合,重回學校軌道也無不可,只是孩子同樣需要一段適應和調適期。
●陳欣儀.企業經理.育有二女
“在馬來西亞,在家自學合法嗎?”
~教育部官員表示這課題仍在研究階段,尚未定案,但家長可寫信向教育部提出申請。
星洲日報/新教育‧報導:許雪翠 ‧2009.04.07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09136
点评:
这篇短文介绍的就是美国现在社会上存在的私塾生的问题,我在找了点相关资料后一并给大家列出,请大家参考!
先说一下美国的所谓在家教学的由来:
美国六十年代以来的种族问题和公立学校投入不足导致的公立学校良莠不齐的问题,使得很多老师在多种族环境里面不愿给学生做出有倾向性的表态(上课有时候就是让孩子们讨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相当部分老师就是让孩子采用投票形式解决)。
公立学校的种种问题使得部分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失去信心,于是很多家长开始所谓homeschool方式来对孩子开展教育。这种运动到了今天已经成为美国教育的一种组成成分。
但是这类homeschool方式教育对于家长要求相对较高,要求家长有一定文化水平或者居住社区有所谓联合homeschool组织团体学习,同时要求孩子要积极和社会沟通以免孩子因为较少接触同龄人和其他人群变得孤僻。
这种选择学习模式目前也出现很多弊端,很多家长因为经济收入问题不能为孩子提供学费也在采取名义上是homeschoolers实际就是放羊变相让孩子做工的现象,比如有报道有些墨西哥裔新移民就是这样搞。
所以本篇文章提出这种模式能不能在咱们这边使用其实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预先完善,不能说为了改革就照搬照抄,光看好处不看问题。
欢迎大家参考,请大家批评指正! “搞活”教育,这种提法一听就有问题,教育产品具有准公共性,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并非完全的私人品,所以其服务的供给最好不要提倡“搞活”,“完全市场化”。 [s:22] 引用第1楼zxg0931于2010-02-18 08:58发表的 :
“搞活”教育,这种提法一听就有问题,教育产品具有准公共性,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并非完全的私人品,所以其服务的供给最好不要提倡“搞活”,“完全市场化”。 [s:22]
搞对象,搞关系,搞掂,搞定
善搞者,,莫非中国te色也? 支持搞活(搞活=灵活处理)
中国的教育,经历千年文化沉淀后,太容易变得死板了。只有搞活教育(解放思想),才能真的搞好教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