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9926 发表于 2009-11-2 10:46:33

秋季养生 养心当先(转贴)

早晨出门穿外套,中午热得穿短袖,近段时间的温差让人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到来。由于这一气候特点,专家提醒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这个季节需要特别注意养护“心”.

  专家介绍,对于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太冷太热都是诱发因素,如果没有及时增减衣物很容易感冒,而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是感冒诱发的。济南军区总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医师史茂伟指出,季节更替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换药,夏天吃的药和秋冬吃的药量和药效都有所不同。夏天热,血管扩张,可能剂量较小;而秋冬天气转冷,血管收缩,则需要增加剂量或根据病情换药,不能一直吃一种药。吃什么药,吃多少剂量要在医生指导下更换,而不是自己随意更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入秋后,要按医嘱坚持吃药,定期复查,注意休息,避免感冒,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而不要硬撑着。

专家指出,要真正预防心脏病,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年轻时就培养自我保健意识。有关资料显示,在40岁时开始预防,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减少50%。早期干预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控制血压;保持合理饮食结构,避免体重超重,并积极防治高血脂症;彻底戒烟,限制饮酒;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避免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如饱餐、大量饮酒、过劳、忽然的寒冷刺激等。

  秋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进补适度,之一保温,保持清洁,适当运动都是十分必要的。但大多数人忽略了养生第一要养心,秋冬养生尤其要养心。经省上。要做到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的阳气得以潜藏。

  1. 进补适度,很多人认为,养生就是进补,其实不然。尤其是不能随意药补,饮食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古训。进补要适度,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同时,各地区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进补的方法也不同。

  2. 之一保温 秋冬时节,气温变化很大。衣着过少。室温过低,既易患感冒,又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易出汗,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保持暖手暖足,维护人体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良好。所以,秋冬季保暖十分重要。


3. 保持清洁 秋冬时节也是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气候的变化,呼吸道疾病增加,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注意卫生,保持清洁十分重要。要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服,尤其是内衣裤袜等,被褥也要勤晒洗。

  4.适当运动 养生强调起居有序,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像慢跑、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习剑等项目都非常不错,同时不应该做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效果会适得其反。

  秋季易“情绪疲软”,香蕉是最好“解药”

  秋季也是另一种疾病——忧郁症的高发季节。这是因为人脑底部的松果体会分泌“褪黑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后光照时间减少,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

  要克服秋季的“情绪疲软”,专家认为,要特别注意“心理养生”。首先要保持宽容心态,一个只知苛求的人,其心理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使心理、生理进入恶性循环。其次要多做户外运动,让身体多接收阳光,放松心情。

  我国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五行学说”及四季变化存在着相应的联系。自古秋为金秋,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在秋天人们容易产生伤感情绪,此外,秋天气温的下降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均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赵长英建议市民,秋天应多参加锻炼,其次要改善饮食。多吃莲藕、莲子、红枣、龙眼等,同时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来应对“多事之秋\".

转贴地址:http://www.tech-food.com/news/2009-11-2/n0312861_2.htm
转贴理由:冬季快来了。注意养生之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季养生 养心当先(转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