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烛行者 发表于 2009-10-14 09:43:59

黄帝内经的领悟: 修身与修心: 胃气 肺气 神明

修身与修心
             胃气 肺气 神明
原文: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流)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摘自: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悟:
    从胃气到四脏权衡又到胃气,就是一个循环。

    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这个循环的关键点在哪里?

    在于肺气。

    有的人说在于神明,现代人心术不正,欲望强烈,容易过喜过悲,伤及五脏,是导致气机失调的根本。也对。也对。但是我更关注的是解药,而不是病因。

    现代人的饮食太丰富了,胃气必然充足,不仅仅是充足,而且还有过剩的危险。

“生病起于过用”
摘自: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吃太多了,反而会伤着脾胃。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肺气强劲,多少食物都会被他消化,而不落疾病。
    正如大肚弥勒佛:
    慈颜常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

   正如希瓦饮下毒液拯救了全世界。(印度神话)

   但是他们的修行,把毒物都化解了。所以,有人在森林中吃着沾满鸟粪甚至有点腐烂的食物,却从不生病,星云法师便是这样的一个人。起初有点不信,现在渐渐地信了。弥勒佛不需去容天下难容之物,因为天下已经在他的肚子里了,一切自然天成。

   所以一个人的修炼,主要修炼两个方面:
1、 修身:修肺气。修身在动。便有气功,瑜伽,太极。
2、 修心:修神明。修心在静。
3、 既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修身即修心,修心即修身。衣食住行思睡,一切皆是修行。从一切处得福。

   终有一日:我们也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烛
   2009-10-13

    前面强调肺气的重要性,并非在说胃气不重要。
    胃气后天之本。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脩(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摘自:六节藏象论第九

    金生水,肺属金,肾属水。肾水依靠肺气来推动,肾之精才可以广布身体。
    但是,肺金肾水,同时需要胃气温养。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摘自: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胃气不足,饿着了,筋也会僵硬。

    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摘自: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摘自: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以上摘录,皆是要说明胃乃后天之本。
   
    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摘自: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粥养人,这也许对我们的养生有一定的启发。

    圣药有三:精气神。
               启自:南怀瑾小言黄帝内经

    精气神,是根本。而对胃气的把握只是一些方法论。

    是诸法空相。
               启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过份地关注空之法,反而会被法所束缚。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未知。
               摘自:庄子大宗师第六

    法是可知,我们就应该去知;才可以让我们避开不必要的烦恼,来全身心地“养其知之所未知”。

    但是法又必须抛弃的。
    我曾经引以为傲的求知欲,却变成了我前进的障碍,啃噬着我的身体和灵魂。

   求知欲,是必须抛弃的;反而会更加深入生命的本质。

       一烛
       2009-10-14

平安哦。平安哦。

scee 发表于 2009-10-14 22:26:37

内经是道家学说,怎可用佛家学说来解释,正好比是用数理化来解释中医理论一样,是不通

lqhaaa 发表于 2009-11-9 22:26:37

知易行难,所以还是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帝内经的领悟: 修身与修心: 胃气 肺气 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