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耆教授的接诊艺术
曾昭耆教授的接诊艺术听一位医生说,北京医院内科教授曾昭耆讲“医生如何正确接诊”十分生动。记者很想看看一个能把接诊讲得头头是道的医生,真正工作起来会是什么样子。
征得教授同意,记者日前走进曾教授的诊室,直接感受教授的“接诊艺术”。
跑 题
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妇女慢慢地走进诊室,颤抖着声音说:“我的心脏快不行了,你看要不要装一个起博器?\"曾教授一边仔细为病人做检查,一边微笑着询问:“你怎么知道它快不行了?”“我老心慌。您看我这心电图,上面记着有24次早搏。”病人有气无力地说。曾教授笑了:“这里记的是每10万次心跳中有24次早搏。人的心脏又不是钟表,外面很多因素可以引起它偶尔跳乱几次,完全没有关系。我的心脏跳 10万次出现几千次早搏呢,我照样工作、生活。你的心脏没事,我保证!”
看着曾教授自信的微笑,病人的愁眉开始舒展:“您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突然,曾教授话题一转:“你和丈夫感情怎么样?多长时间一次性生活?”病人不好意思地一笑:“我身体不好,我们很久不在一起了。”曾教授笑着拍拍她的肩膀:“你不是心脏病,而是更年期综合症。有规律的性生活对你们俩人的健康都有好处。”接着,曾教授讲了一些如何正确看待事物和周围人和睦相处的办法。病人笑了:“我听您的。”病人走出去时腰板挺直,和进来时判若两人。
记者旁观,觉得曾教授最后与病人聊的内容似乎跑题了。曾教授说,很多人都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医生只管看病治病。其实,称医学为社会科学更准确。临床医生赖以工作的基础是医学专业知识,但工作的对象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做一名好医生,在诊治疾病时应该把社会因素考虑进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理 解
从半敞的门缝里,一位女病人探进头来,黝黑的皮肤,怯生生的眼神。看样子,她来自农村。曾教授没有象对其他病人那样第一句问:“你觉得怎么不好”,而是招呼她坐下来,笑着问:“你叫火生,是夏天出生的?”病人显然对“大地方”的专家提出这个问题没有准备:“不,俺是腊月生的。”“噢,那是因为太冷才叫这名的吧。”教授恍然大悟的样子,逗得病人笑了起来。看到病人放松了,曾教授才开始检查。
当曾教授要为病人听诊,让她把上衣撩起来时,病人迟疑了一下,半天才慢慢地掀起个衣角。这时,曾教授神情庄重起来:“医生检查没关系,别怕啊。你看,我是个小老头子,记者也是女人。”病人还是犹豫着,不肯把上衣多撩起些。
“好吧,就这样吧。”曾教授一只手帮病人把衣角向下拉,另一只手将听诊器从衣服下缘伸进去。这样一来教授不得不弓着腰,努力将自己的身子压低,才能使听诊器拐这么一个大弯。曾教授对记者说:50多年前我的老师告诉我,医生的性别是中性,意思是说医生不能因为自己的性别拒绝做某些工作,比如女医生给男病人导尿,或男医生做妇科检查。关键是医生心态要正,检查时手法要准确,并且要向病人讲清楚自己检查的目的,多数病人都能配合。但病人特别计较性别不愿合作时,医生也应理解,不能显得不耐烦。
微 笑
“要不是老头晕,我身体棒着哩。”病人还没有进屋,比一般人高八度的声音已经先进来了。这是个大块头男人,快人快语。
曾教授给他量过血压,收起经常挂在脸上的微笑:“你的血压很高,你必须注意。”病人一愣:“真很严重?”曾教授严肃地说:“如果你不听我的,就会很严重。”病人一下安静下来,仔细听教授讲了高血压终生治疗的原则,还有少吃盐、少生气、要减肥等注意事项。
记者看了一下午,这是曾教授以如此严肃的神情接诊的唯一一位病人。记者问:“您对他一点没笑,他是病情最重的吗?”曾教授笑道:“不是,但他是对疾病最不在乎的。”曾教授说,多数病人来看病都很重视疾病,那样的人只要如实告诉他们病情和治疗办法就行。接诊时,对那些把疾病看得过重的病人,医生要把病情说得缓和些,婉转些;对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病人,则要严肃讲病情,必要时还要“吓唬”一下,为的是引起注意。
曾教授说,现在很多医院提倡医务人员微笑服务,但不能千篇一律。病人很痛苦时,医务人员没有理由微笑,让病人和家属觉得你没有同情心。而病人病情好转或病情不重却疑虑重重时,医务人员则应该微笑,给病人以鼓励和信心。医生的微笑要发自内心,而不是职业或商业的。
尊 重
一上午,曾教授接诊约20个病人。除了去厕所离开一会儿,他一直不停地在和病人说话,或询问病情,或解释治疗,连一口水都没喝。
记者在一旁看他太辛苦,便主动跑到门口帮助他叫病人:“9号是谁呀?”听到记者在喊,曾教授马上接过去说:“还是我来吧。”他看了看病历叫道:“王某某请进。”记者猛然想起,曾教授说过,对病人的称呼也是与病人相处的一个艺术。
呼其全名,既可避免弄错病人,又表示对病人的尊重。曾教授说,医生与病人应该互相尊重,因为病人要感谢医生为他诊治疾病,医生也要感谢病人对自己的信任和检查的配合。
采访结束时,曾昭耆教授郑重对记者说,如果单纯讲接诊的艺术,那是因人而异、变化无穷的,但不能忽略重要的一点——离开了医疗技术,任何接诊艺术都毫无意义。接诊艺术应该是医生的品德、知识、技术、能力、经验等各种积累高度浓缩的结果,正所谓“厚积薄发”。人们很难对不同风格的接诊评定优劣,关键是病人的感受如何。 好!大医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