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湾中小学将“撤讲台” 学生围桌坐老师上课走进学生中间
本想转过来内容,不过报纸上只给了标题导读。参见:
http://search.zhnews.net/zjwb/text.php?ud_key=2087&ud_date=
个人以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不知道各位老师如何看待?
主要内容如下:
1、“15+30”模式:教师讲课15分钟;学生与教师互动30分钟;将讲堂变为学堂;
2、讲学生6~8人分为一组,将教学内容分散到各组,形成竞争,调动积极性。
3、对老师的考评相应变到课堂参与度。
详细内容,请参看附件。 个人并不看好这一新思维
互动30分钟 这个比较难吧
1、如何选取互动交流的题目,少数几次可以,多了该如何把握方向呢?总不能成了聊天课堂吧
2、教师的备课会很难做到,毕竟中小学生班级人数很多,吵吵闹闹,估计老师维持秩序都难
中小学生不同于大学生,他们一般很少自己带着问题来上课的,交流互动的前提是有一定的准备 好现象,但不要流于形式,让学生发展专长,相应的课程最好设置成“玩中学的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好玩的,这对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很有好处。而且孩子从小养成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从长远看值得尝试。 这个办法好看,但是需要大量的训练和监督
分组讨论时候对领头的有很高要求
而且中小学生的情绪变化比较剧烈,精神状态容易兴奋容易疲劳,这样自己讨论效果我觉得不会太好,坚持时间长短不好说,就怕校方中途终止,这样纯粹就是折腾了
还有这样的讨论适合欧美模式,学生不多,程度相差很大,大家都是你好我好的,就连很差的学生都觉得自己是NO1,可是中国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这套我觉得不会有太多用,好学生自己自学了,讨论时候干嘛给别人喂奶啊
所以我觉得是个花架子,当然时间实施长了可能会有用,但是要看家长和学校沉住气与否了! 以下是本人正在写的一篇未发表的论文节选。我只是从文化与现代教育发展关系探讨现代教育和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困窘境地。其实对于现代教育的问题,西方已有诸多哲学家、文化学家和教育家们都有所审视,提出过许多警示性告诫。我们今天的教育局限于教育方法、技巧、技术手段不断翻新,令人眼花缭乱。但往往都是成为教育发展历史当成一场场闹剧“你谢幕来我登台”,受到历史和人们的无情嘲弄。我可以再次表达我对当下中国教育的悲观论调,除非国人对整体社会发展价值观的来一次根本上的检讨和实践意义的变革,在教育系统内部无论采取何种标新立异,其结果都将是令人失望的。
附:
(三)教育发展的整体文化精神的失落与个体善的迷失
“在整个文明体系及其历史发展中,教育履行和完成的是一种文化使命和文化任务”。(樊浩 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 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20-25)而这种“文化使命和文化任务”,本质上是人类的一种历史的、传统的、整体性的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日本小原国芳认为:“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类文化的所有方面。因此,教育必须是不折不扣的‘完人教育’。所谓‘完人教育’,是指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人格。缺乏人类文化修养的人是功能残缺的人。”(日 小原国芳 完人教育 瞿葆奎主编 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02)德国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发展教育对于个人的本质意义在于,教育使个人通过自身的存在的体悟,获得影响个人在历史、世界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的整体性精神价值和价值精神,使个体通过自身认识到文化的整体性。他说:“人之为人,不仅仅由于其生物的遗传性,而更是由传统造成的。教育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要重演的过程。个人是在历史和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通过这个世界的作用,连同父母和学校对他进行的有用的教育。以及各种社会生活机构的影响,他获得了通过自己的存在活动中所凝聚的文化”,文化使个人通过他自身认识了整体,而每一连续的人类时代都被同化到文化这个整体的精神中去。“而当整体的本质变得可疑,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时,教育就变得靠不住了,它成了一盘散沙,”而“如果历史遗留下来的整体本质已经瓦解,那么教育就衰败了;教育的衰弱意味着人类的衰弱。”(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 现时代的人 周晓亮 宋祖良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6——57)也正是这种历史的、传统的、整体性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精神,才使得人类的教育有其产生的必要性和意义。这也是教育赖以存在的价值根基,同样也必然要成为发展教育和教育自身发展的价值根由。
当下教育发展奉行的是创新和改革的价值观,与市场理性所崇尚的追求创新、创造、新奇是一致的。这必然要求教育相适应。创新、创造就必然对过去和传统的否定、消解甚至抛弃。市场理性所形成的市场文化就必然,要通过对过去、传统的文化加以否定、消解甚至抛弃,运用现代传媒、广告等手段,追求新奇、消费、制造垃圾,使得人性中的嫉妒和炫耀心理制度化、合理化、普遍化,市场才能发育和发展。市场理性所形成的市场文化的现代性后果是,对传统文化的嘲弄、取乐、利用、抛弃,从而导致人类整体文化精神的丢失。美国丹尼尔•贝尔说:“现代主义大师弗吉尼亚•伍尔芙预言:‘一九一0年十二月前后人类的本质一举改变了,’这句话里有一种吓人的裂隙,横扫在传统的过去和遭受霍荡的现在之间”,“历史的线索遭到扭曲,也许已被切断了,”“由于批评了历史连续性,而又相信未来即现在,人们丧失了传统的整体感和完整感,碎片或部分代替了整体。”(美国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P95) 德国史怀泽说:“从19世纪中期以来理想不再来自理性,而是取向于现实,我们因此也日益陷入无文化和无人道之中”,而文化则“有助于作为进步中的进步——个人的精神完善”,因为文化的本质“不是物质成就,而是个人思考人的完善的理想,民族和人类社会和政治状况的改善的理想,个人的信念始终为这种有活力的理想所决定”。(德国史怀泽敬畏生命 46,49,44)。他认为文化的进步有三种:知识和能力的进步;人的社会化进步;精神的进步。其中,知识使现代人从“幼稚的天真”达到了“深刻的天真”。现代人从知识中产生了对自然力的影响,人的“能动性和敏捷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并对人类生活状况产生了广泛的变革。但对人类发展来说,这种进步并没有带来所有的好处。“家庭生活和儿童教育发生了危机,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丧失个性而沦为机械的危险。人们所有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上去了。他们把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理想冒充为文化的理想,并由此加剧了文化观念的混乱”,现代性发展所造成的文化的灾难在于“物质的发展远远超过了精神的发展”,“只在物质方面,而不同时也以相应程度在精神方面发展的文化,就像一艘不断加速航行而舵机受损的舱,它已失去控制并走向灾难”。(同上34,44)
这使得现代性教育失去了人类整体文化精神的支撑,从而失去了教育的文化价值精神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教育沦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适应市场和市场理性的知识、技术的培训工作,而非本质意义真正的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有的人将抛弃历史传统,他们将教育进行下去,就好像教育与时代完全无关一样,他们为使教育只有下列内容组成:即技能的训练、获得知识以及为儿童能在当今世界取得一席之地而提供信息。”(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 现时代的人 周晓亮 宋祖良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7)现代性教育发展价值观使得教育知识化、专业化、碎片化,不相信过去和传统,只相信现在。由于失去了传统整体文化精神的支持,教育的发展变的神经质起来,很不自信。处于价值工具性地位的教师、学生围着教育和教育发展的虚伪宗旨和目的疲于奔命,精疲力竭。雅斯贝尔斯认为现代性教育及其发展的“令人不安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在教育缺乏任何统一思想情况下,人们在教育学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教学方面的‘新书’汗牛充栋,教学法不断发展。今天每一个教师个人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但他们实际上由于缺乏整体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持,极端缺乏自信,软弱无力。教育中的一种尝试很快让位于另一种尝试,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不时被改变。“对于一个没有自信的时代来说,它所迫切关心的是教育,就好像在这个领域内可一次从虚无中做出建树(同上58)”。其实,人们迫切地关心教育的目的,只剩下一个,即一切围绕市场为中心旋转。单向度教育发展价值观、碎片化的知识教育论、贪婪的向教育索取现世效用的功利理性和市场理性,使得教育的地位异常性虚假提高。又由于这和教育自身的应然本质(人类整体的、长远的、精神的价值意义)发生冲突,一旦教育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教育的地位又异常的受人鄙视。现代性的教育是矛盾的。如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态度始终处于矛盾状态,教师劳动价值的贬值和对教师“人格的鄙视”,始终是教师挥之不去的。洛蒂说:“教学工作是毁誉并存的,既被赞誉为‘富有献身精神的事业’,又被调侃为一种‘轻松安逸的活’,……实际上给予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们的尊重从未与公开宣称相称过”,“经常被剥夺的教师受尊重和价值感,而这些正是教师们个人幸福和积极投入工作所需要的”。((加)克里夫•贝克,戚万学等译.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4.)而在深层次意义看,失去整体文化精神支撑的教育,无疑相当于失去真正灵魂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不在体验到一个既包罗万象又内在整体统一的文化精神的伟大,而只是一个个模糊纷乱而又充满冲突、争斗的世界表象。现代性教育的发展已经不在也无力关注人性内在本质的整体性的事实,不再关注人性的内在价值的增殖、发展和完善。它所“生产”或“再生产”出的则将是一个个嗜欲人、功利人、矛盾人和不停制造矛盾、冲突和麻烦的“风险人”。美国科学家赫尔伯特•豪普特曼说:“我们今天正在以非常危险的速度向着充满不确定性未来迅跑……一方面是闪电般前进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是冰川式融化的人类精神态度和行为方式……科学家与良心之间、技术与道德行为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冲突已经达到了如此地步,……即使毁灭不了这个星球本身,也会危及整个人类存在。教育对青年人‘人格分裂’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张万兴、赵平俊 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P90)现代教育发展所显现出的问题和危机,体现了现代教育发展伦理价值观的问题和危机,而本质上,则是因为现代人丢失了人类几千年以来整体文化精神后,而体现出的一种普遍性的“无家可归”式的伦理精神问题和危机。 我不看好这种形式的教学,我想知道的是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是什么。不过,我看到的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很肤浅,所以我并不看好这样的形式。我觉得教育的改革应该是教育精神的改革,而教育精神中的核心是教会学生思考,学会思考并不是仅仅依靠讲台的变化和给出时间就能培养出来的。反而,在中国这样的剧烈竞争的环境之下,如果要对家长负责的话,应该是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最多的应试知识而不是思考。 教无定法。其实撤了讲台也不是什么好事,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好处啊。动静结合方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点东西。 我一点也不看好这种形式,甚至于反对这种形式,个别老师要做实验可以,大面积的搞,最后的不良代价要由我们的学生来埋单!
这又是一个一刀切的东西!我们有那么多科,中小学有数、理、化、政、史、地、生、音、体、美、思想品德、科学、地方等等,仅科与科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上数学的课堂结果未必适合于上历史,怎么可能每科都要实行15+30的结构!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偏激:这完全是属于上级领导一厢情愿想象出来的东西!中国有很多教育论文完全是出自己的想象,没有实验数据的支持,写好就完事,至于究竟情况怎样,很难顾及。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就说学习方法吧,基本上给中学生讲的都是预习(看书,记下不懂的,等老师讲时认真听)、上课认真听讲、复习、完成作业、中途要作好笔记等等,这种说法错了吗?当然没错,这种方法是很有效的吗?哪可不一定!真正深入研究,发现有些环节,对某些科这样做反而对学生的学习有所阻碍!同时这又完全是追求一种形式上东西,教育上的事情,没有下功夫深入研究其实质,总是在技术上花样不断翻新,折腾来折腾去(总书记告诉我们----不要折腾),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演出一幕又一幕的闹剧!
我还想说一下,在大学里,前年,我去参加了一次远程培训,有门课是讲教育技术的,就是什么上课分组啊,组织学生讨论啊,基本上是属于嘉年华的玩意儿,实在是在浪费时间,看不出有多少意义,求真务实的东西少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这样的课,不开也罢!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最重要的是传道,这个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
象这类15+30的模式,就是东施效颦、外行办教育的典型成果了。
当然,这样搞一下,可以借机写论文,参加评奖,争课题,评职称,长工资奖金,所以,肯定会受到欢迎的了,呵呵。 引用第8楼muntzer于2009-01-14 23:00发表的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最重要的是传道,这个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
象这类15+30的模式,就是东施效颦、外行办教育的典型成果了。
.......
相当怀疑此方案的始作俑者的动机 对此我是相当不乐观的,这个过于理想化了,就我周围学校的实际情况,很难以实质地有实效地开展。 这种方法,据说已经是实行了一段时间,然后才慢慢推广。
等有机会见到相关同学/老师,再了解一些具体情况。 没了讲台,课堂变成了舞台,展示环节是金湾中小学课堂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展示就是各小组根据老师事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学习的成果、结论、感想答案,通过讲解、解说、表演、朗诵、歌唱、演示等方式呈现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过程往往夹杂着学生之间的争论、辩论、补充、修改、点评等,教师也不时地进行点拔和评价。整个过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课堂让学生展示的好处很多,首先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学生要展示,就必须在此前的预习中深入研究要展示的内容,要取得最佳展示效果,就必须尽量使自己的展示是最佳结果。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其次是展示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学习内容,不能一知半解;三是让学生展示讲解,学生听起来也感兴趣,每天不同的学生讲解展示,消除了天天教师讲解带来的倦怠;四是因为学生随时准备对展示的结果进行反驳、评价、补充,所以倾听时必须认真思考;五是让学生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认为教学形式的改革是次要的,不同的形式都可能成功的,不能说撤了讲台就好,有讲台就不好,最主要的还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 现在的社会是改革的社会,我们也经常把改革创新挂在嘴边,社会在改革,当然我们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改革创新是件好事,人们的思维放活了,不墨守成规,对一些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东西进行改革,是件好事。然而对一个改革创新,我们更应该看重它的结果,它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进步,一个真正的改革创新是能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可悲的是,现在的“改革创新”,真正能称的上改革创新的,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的又有几何,绝大多数是挂着改革创新的帽子(它的这个帽子肯定也能做好,做的有形有样,要不人家怎会给他立项呢?),为自己的职称、升官积累素材罢了,所以,应该说我们的这种激励竞争体制是有很多弊端的,在这种机制下,很多作秀的假创新也就层出不穷,不要说促进教育的发展,能不贻害学生、妨碍教育进步就是万幸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