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17 13:00:06

韩信的惑(82)

   刘邦悻悻回到汉军大营,对群臣道:“如今项羽已死,天下已定。卿等可随寡人至洛阳。”于是,大军向西,迤逦开赴洛阳。
   这一日,行至定陶,夕阳西下,天色已晚。安营毕,韩信饭后,正准备读一阵兵书,然后休息。忽闻汉王有请,遂直入汉王营中。
   等他一进大营,营帐之中空无一人。他问营外侍者,“汉王叫我来见,却为何不肯现身?”侍者道:“适才,王在帐中,忽闻有关中萧丞相信使奉密令求见。于是,移架侧帐,会客去了。临行时,留言请大王少待。”说罢,侍者捧来宝座,献上香茗,请韩信宽坐。
   韩信无奈,坐下空等。茶水喝了三碗,厕所上了两趟,汉王踪迹不见。他不禁心中疑惑:按理,有信使求见,也是信使见大王,哪有大王见信使的道理?何况,就算见个信使,也不用这么长时间吧?

   就在他莫名其妙、无可奈何之时,刘邦哈哈大笑,从帐外走来。
   韩信起身行礼,刘邦挥手令坐。刘邦对韩信笑道:“有劳大将军久等。寡人适才外出匆忙,没来得及知会将军,是寡人的不是,寡人这厢赔礼了。”
   刘邦说完,脸上似笑非笑,盯着韩信,仿佛要看透他的内心一般。韩信连忙站起。“大王言重了。小臣等候大王自在情理之中!”
   刘邦得意地一笑。“今日请大将军来,实乃有要事相商。”
   韩信重新施礼。“请大王示下。”
   刘邦笑道:“将军坐下讲话。”韩信重新坐下。
   刘邦道:“寡人起于丰沛,受命于怀王,至今已近十年,回想平生经历,真叫恍如隔世啊!”然后,他长叹一声,目光烁烁,看着韩信。
   韩信忽然听他拽文感慨,不知他接下来要说什么,只能怔怔听他说下去。
   刘邦见他无语,干笑一声,又道:“当初,怀王待我,恩重如山。知寡人与人宽大,故而遣我入秦,内心实想令我为秦王。谁料,项羽恃强,分封天下,自命霸王。又屈我于汉中,王我于恶地。故,得遇将军,东争故地。”刘邦说到这里,不禁微露喜色,这喜色一闪而过。
   韩信听他说到此处,心里一动。他忽然想到,如果当初项羽待我稍微重用,我又会怎样?不,我身负见辱之行,项羽气吞天下,他看不起我,决不会重用我的,更不会封我为王。
   刘邦继续说道:“哪知项羽狼子,嫉恨寡人,竟敢残害怀王,击杀于江中!”语音已经变得无比伤痛,随着“击杀于江中”五个字说完,刘邦用双手把脸一捂,放声而哭。韩信见他情绪不定,哭得哀切,连忙解劝:“大王不必如此,怀王虽故,项羽也亡,大仇已了,大王切莫伤怀。”
   刘邦听他劝慰,顿时忍泪不哭。然后两眼略呈迷茫之色,既而轻叹一声:“如今楚地已定,怀王又无后人。百姓不得抚恤,黎民未能修养。该当如何?”这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垂询韩信。
   韩信心中微微一动,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不好接口。
   刘邦见他神色,心里已经明了。遂轻松说道:“将军本楚人,通晓楚地风俗,不如将军为楚王如何?”
   韩信拱手而起:“小臣愿为楚王。”他心中异样激动。当日,项羽不就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么?这下,真叫荣归故里了!
   刘邦哈哈大笑,“恭喜将军!”此刻,他对怀王的“悲痛”早已扔到九霄云外。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17 13:02:12

韩信的惑(83)

   韩信喜滋滋回到自己齐王大营。他立刻命人召唤孔熙、陈贺来见。他想把这天大的喜事第一时间告诉二位将军。这孔、陈二将,是他在齐国新提拔起来的人才。相比之下,曹参等人是汉王的铁杆,使用起来总不如自己人来的痛快。
   可左等二位不来,右等二位依然不来。兴奋之下,他不暇多想,亲自来到孔熙帐中。居然,陈贺也在。韩信笑道:“原来二位在此纳闲,让寡人好找。”
   二将见韩信亲自来见,慌忙站起。他们刚要施礼下拜,却被韩信一把拉住。“二位莫行大礼。”然后,他坐下对二将说道:“适才汉王有请,已经封我为楚王了。”他说罢,微笑不已。
   按理,说出此话后,二将应该立即道贺,说些吉庆之语。可两位却面露尴尬,谁也不吭声。韩信不禁奇怪,你们两个今天怎么了,古古怪怪的。找你们,你们不来。我来了,你们又不说话。这是何道理?
   可他毕竟宽厚,又微笑道:“我既为楚王,想请二位共赴楚国。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这次,二将再不能装聋作哑了。
   孔熙对陈贺一使眼色,陈贺起身到营外放风。孔熙俯首下拜:“大王,刚才发生了一件大事啊!”
   韩信一愣:“何事?”孔熙道:“大王您刚走不久,汉王就亲自来到我中军大营,聚将后,汉王手握兵符,分派曹参、灌婴、傅宽统率我齐国三军。并下了严令,不奉汉王之令,任何人不得调动军马。没有汉王允许,任何人不得拜见大王啊。”孔熙说罢,悲愤莫名。
   韩信顿时惊呆。汉王,战事方罢,我齐军尚未修整,军卒阵亡者未得抚恤,士兵奋勇者未能奖赏,你怎能这么着急收我的兵权呢?
   他心忧兵卒,却不忧自身,更不如刘邦之心忧天下!

   垓下一战,韩信首立奇功。三十万齐兵,更成了刘邦的心腹之患。而且,齐军中新将领的出现也令刘邦为之侧目。他在不断猜忌韩信的同时,也不断考虑着该如何快速撤掉韩信手中的军队。更主要的,齐国号称东秦,地势太重要了。他不能再让韩信稳据齐国之地,给自己的大汉天下带来任何隐患。所以,深思之下,他又精心出演了一场夺军徙王的大戏。
   这又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怜韩信依然麻木未醒。
   后,宋人黄震在《黄氏日抄》中叹曰:“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武涉、蒯彻说信背汉,而信不忍,自以功多,汉终不夺我齐也。不知功之多者忌之尤甚,今日破楚,明日夺齐王。信方为汉取天下,汉之心已未尝一日不在取信也。”

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09-2-17 15:09:21

刘邦以项羽灭秦,又以韩信破项羽,最后以萧何杀韩信,遂成天下之主~~~成王败寇~~只要结果是王位,之前的一切龌龊自有人为之掩饰~~~嘿嘿,谁说结果不重要?如果刘邦被诛杀,末做成天子,就是一现成的遗臭万年。即为天子,自然只能流芳百世了~~~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18 14:43:19

韩信的惑(84)

   汉五年春正月,汉王刘邦下令,昭告天下:楚地已定,义帝无后,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魏相国建城侯彭越勤劳魏民,卑下士卒,常以少击众,数破楚军,其以魏故地王之,号曰梁王,都定陶。
   这段诏令主要内容就是给韩信和彭越两人正式确立了封地和都城,韩信由齐王转封楚王。
   同时又诏令大赦天下。
   两道诏令一下,很快群臣中就有人提出建议,强烈要求汉王即皇帝位。
   这一项提议马上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理由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汉王方面:诸侯王是由汉王册封的。如果大家都称王,体现不出汉王的优越性。二、诸侯方面:汉王为皇帝,各路诸侯王才会觉得心安理得。投桃报李嘛,你尊我为王,我奉你为帝。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三、官僚方面:汉王为皇帝,可以使各级官吏有更明确的政治奔头,有利于稳定局面,展开工作。四、民间方面:汉王为皇帝,天下一统,无需征战,符合民心思定的历史潮流。民心即天心,天心不可违。

   韩信一听到这个消息,他欣然同意。倒并不是因为他顺应历史潮流,倾听民众呼声,而是因为,此刻正是报答汉王知遇之恩的时候!
   于是,各路诸侯、群臣以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为首,上疏汉王,要求汉王称帝。上书内容大意是这么说的:“汉王您好,因为秦国无道,残害百姓。大王起兵后,存亡定危,安抚万民,您的功德太大了。而且,您对我们这么好,给我们封了王,赏了地。可是您仍然是一个王。这怎么能行呢?没有上下之分啊。所以,我们冒死请您即皇帝位。”
   刘邦心里很高兴,可他还要做做秀,于是答复群臣,说:“寡人听说能当皇帝的,那是大贤之人。我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功绩,怎么能当皇帝呢?你们这么一说,不是让天下人笑话我么?”
   诸侯王一听汉王推辞了,貌似我们提出的理由不够,于是又上书说:“大王灭秦以来,威动海内。诛不义之人,立有功之事,于是,百姓得以安定,功臣得到封赏。这是多么大公无私呀!相比较而言,我们这些王侯如草芥一样,何足道之?您不为王,说不过去。愿大王居皇帝位,以百姓为念,君临天下。”
   刘邦一看,拿百姓说事了,有点靠谱。可他还要三辞三让,表示一下谦虚。
   诸侯王急了,大王不尊帝号,这是不相信我们啊。“臣等以死守之!”你要不听,我们也不干了!
   刘邦又一看,行了,不能太过火。于是说:“既然你们如此执意,都认为我可以,那我就以社稷为重,以苍生为念,只好勉为其难,即此帝位。”
   他心中暗笑,老子可是让你们逼上来的。如果将来有事,别怪我翻脸无情!
   于是,公元前二零二年二月,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开创了二百年西汉天下。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18 14:46:12

韩信的惑(85)

   高祖刘邦在定陶称帝,定都洛阳。群臣道贺已毕,诸侯各自遣兵返回封土。然后,群臣陪同皇帝起驾西至洛阳。
   转眼,已经到了五月,洛阳皇宫经过修整,基本建好。刘邦在洛阳南宫内置酒大宴群臣。酒席宴上,欢歌阵阵。面对此情此景,刘邦不禁心中欢喜,当日我只是一个小小亭长,不想造化弄人,今日得富贵如此,简直是贵不可言哪!他只顾自家感慨,至于那位他当时口口声声说出“富贵不敢忘德”的相面老者,却早不知被他扔到了哪层天外。
   此刻,趁着酒兴,刘邦对群臣道:“列为爱卿、诸位将军,朕起兵数年,乃有天下。今有一事请诸位尽情而言,不必瞒哄。”群臣纷纷拱手而言:“请陛下明示。”刘邦道:“请问诸位爱卿,朕得天下是什么道理,而项氏失天下又因为什么啊?”
   一语问罢,诸将垂头不语。皇上你喝多了?这有什么道理?动刀子杀出来的呗!项羽当初很厉害,从秦王手里抢来的天下。我们比他更厉害,所以就又抢了回来。就这么简单,您还问什么啊?
   文臣却不敢这么想。他们开动脑筋,暗自琢磨。皇上问话,肯定没这么简单。心里啊,不成怎么想呢。这可要仔细应对。想不好,可千万别乱说。说错了,丢人是小事。怕的是,从此皇上看不起你,这辈子就到头喽!于是,他们缄默不言。
   就这么一点事,搞得气氛居然凝重起来。
   刘邦一看,嘿,我说这是怎么了都?有什么你们倒是给老子说说啊?一个个都跟哑巴似的,不会说话了?他哈哈一笑,“诸位爱卿畅所欲言,但说无妨。”
   刘邦这么一说,大家都不好再沉默了。可是,谁先开口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武将中有高起、王陵二位起身应对。怎么说,这也是个表现的机会吧。他们又考虑了一下,齐声道:“陛下得天下,与项羽失天下,其实是一回事。”武将当中就有人窃笑了起来。这不是废话么,项羽丢了,不就是咱们得了么?这还用你说?
   刘邦也是一笑,“说,继续说。”
   二位一听有人笑,顿时脸红,随即一想,咳,已经到了这份上了,就往下说吧。“陛下待人轻慢,项羽待人仁爱。可是,陛下能够在诸将攻城后,给予厚赐。这是与天下同利。项羽呢,他嫉贤妒能,有功劳的,不给奖励。有本事的,不得重用。所以啊,项羽他就丢了天下,我们就得了天下。陛下,您看我们说的对不对?”话音刚落,武将中就有人起哄喝彩。说得太好了,你们简直就是秀才!那会儿还没秀才呢。
   刘邦微微一笑,俩老粗憋这么多话也不容易。他摆手令二位坐下。然后,他悠悠然喝了一口酒,笑道:“二位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众人侧耳倾听。刘邦洋洋得意,晃头说道:“这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此我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说罢,高祖仰天大笑。
   诸将轰然叫好,掌声雷动,久久不绝。

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09-2-18 19:42:25

看刘邦进阿房宫时的那副德性,估计这三让的主意,准不是他自己拿的~~~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19 09:29:48

韩信的惑(86)

   天下已定,朝贺已毕,诸侯离去,各至己国,开始了他们的土皇帝生涯。
   韩信衣锦还乡,兴冲冲来到了楚国。定陶夺军的不快,早已被他抛掷于脑后。等到了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逐渐地,他才感到了这里和临淄的不同。
   先从民心顺背来看。在临淄,韩信是定齐除暴,立业安民的贤王,是英雄,所以深受齐国百姓拥护。韩信在齐国出巡的时候,老百姓夹道欢迎,欢声雷动。逢年过节,时常有当地乡佬带人到王府或军营慰问。到了下邳,情况截然相反。楚地百姓侧目而行,远远避开,如躲瘟神。百姓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霸王项羽。
   这些主要是由于长期的民族情绪引起的。秦惠王用张仪之计欺哄愚弄楚怀王,后将其骗至咸阳,幽死于秦。楚国百姓恨得不得了。后,秦王嬴政用暴力灭楚,民心不服。不是有那么句话么,“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可见秦、楚结怨之深。再后来,项梁、项羽起兵,找到了老楚怀王的孙子,重新立为楚怀王,终于灭秦。因此,项羽在楚国百姓心里,崇拜的不得了,已经不能用英雄来形容了,那简直是神的象征。虽然,项羽后来杀了怀王。毕竟,那也是窝里斗。现在,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在楚国百姓眼里,这就是助纣为虐。说得重点,就是寇仇!另外还有一点,韩信不能和项羽相比。出身!项氏世世为楚将,项羽本身更是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极富个人魅力。反观韩信,家族没落,不能自力更生,寄人饮食度日,更有胯下之辱。现在,又帮凶把我们的偶像杀了,楚国百姓自然不服。
   再从经济贫富来看。虽然齐国、楚国并称大国,但齐国依山傍海,可开山掘矿,煮海为盐。有琅邪、即墨之富,泰山、黄河之险。民殷国富,天府之国。尤其是楚汉相争时候,齐国采取了中立态度,生产力几乎不受影响。楚国呢?有矿而无海,有地而无人。多年以来征战不息,民死于兵者,十之六七。
   最后,还有一点不同。韩信丝毫没有留心,可刘邦念念不忘。那就是最根本的,地理环境上的不同。齐国,地近中原,前后左右没有韩信的对手。一旦有变,很快就可以向西争霸,向南夺楚,向北侵入赵、代,就算实在不行,还能向东退入海上。进可攻、退可守。楚国呢?毕竟隔了好几层。远有彭越,近有英布。一旦有变,俩人就是摆在韩信面前的两道防线。纵然打不过你,也能够拖延时间,为刘邦作出充分准备。所以,定陶夺军,迁徙楚王,是刘邦势在必行的一招。可谓高祖平生杰作!

   摊子就是这么个烂摊子,韩信现在也没办法。既来之,则安之,毕竟这是自己的家乡啊。老百姓暂时不看好我,那我就宽和一些,慢慢,他们就了解我了。于是,他宽政待民,扶助农商,很快楚国气象为之一新。百姓生活平稳,经济逐渐恢复,人们开始对韩信有了好感。在初步缓和民心后,韩信松了口气,开始有暇考虑自己的事情了。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19 09:33:19

韩信的惑(87)

   淮阴城外,东南方高地之上,一座大坟巍然而起。楚王韩信缞绖在身,焚香而拜。他的面前是一溜长条供桌,桌上摆满祭品。当中间供桌之上,设以太牢之礼。太牢,就是牛、羊、猪三牲齐备,名唤太牢。左右供桌杂以服饰器皿,鱼雁果蔬。韩信身后,数百大儒手持萧笙,架列锣鼓。
   焚香毕,韩信伏地痛哭。太祝(掌祭祀之礼官)向群儒起手示意。于是,鼓乐杂起。太祝高声唱赞:“呜呼国母,抚育我王。廿载辛劳,令人感伤。今者王归,葺殿修堂。祭以太牢,俯念上苍。享以佳肴,酌以琼浆。绢衣灿灿,履有华镶。物虽夥兮,难慰心伤。哀兮愿兮,为盼母降。再受母训,育我黎邦。保我疆土,永世无殇。泣兮泪兮,盼母知兮。母既知兮,伏惟尚飨。”

   赞歌声中,韩信嚎啕大哭。他原本韩族旁支。韩灭国前,父亲战死疆场,尸骨难觅。为避战火,母亲带自己来到了淮阴,购田置产。不幸一场大火,烧得家道衰落。从人散去,仆妇一空,从此母子相依为命。
   由于自己不懂营生,只能靠贱卖产业,换钱度日。兼之受人欺哄,很快物产无存,陷入困境。对此,老母毫不介怀,仍旧鼓励他勤习文字,刻苦读书。母子二人仅靠母亲每日里浆洗缝纫,换些钱米。街坊邻里见到,每多讥笑,谓母曰:“空养一大好男儿!”母笑,曰:“正大好男儿哉!”由此,母亲对他的学业更是严加督促。
   冬日之夜,地冻天寒,晨星寥寥,母已披衣而起,热火温汤,催我读书当趁早。夏日之时,蝉嘶狗喘,暑气炎炎,母尚浣洗不辍,穿针执线,为人作佣换闲钱。
   稍得闲暇,母便会笑坐一旁,执扇在手,缓缓而摇,替自己半扇蚊蝇半取凉。少顷,糖水又至,母且笑且勉曰:“勤学哉,勤学哉,勤学方可出真材。天付男儿试身手,切莫空教黄土埋。”
   时至今日,慈颜难见,语犹在耳,怎不令人心痛!
   他颓伏于地,放声痛哭。母逝之日,自己的天空全然坍毁。由于终日读书,没有一个知交。值此大丧,竟然无人援手!如不是心存老母之言,要作出一番事业,当时就要杀身相从。为此,他哀泣三日,粒米未进。终于,夜深之际,他打起精神,负母奔走十里,遂葬于此。葬母毕,他啮臂出血,指天发誓,定使万人为母守坟!
   此刻,他已是王者荣归,百姓感德,又怎能不到老母面前奠告一番呢?
   哀泣之下,他几番昏厥,几番被人唤醒。只见拜伏之处,磕头流血洇黄土,十指入地有三分。身后众人莫不流泪。
   当他再次被人唤醒时,韩信哽咽言道:“传本王旨意,若有民自愿迁居于此,免赋三年,遇死可赦!”
   三日后,民聚于此者逾万户。五日,达十万户。

   今天,淮阴故城东南,韩母墓依然存在。当地人称为青墩,又称清水墩。历经两千二百余年风雨侵蚀,韩母墓仍高约八米,底径可达二十米,成为了江苏淮安市文物保护对象。

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09-2-19 12:56:2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如果母亲不死,韩信还能是今日的韩信吗?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0 15:47:19

韩信的惑(88)

   韩信带着悲伤,返驾回到了淮阴城中的临时王府。
   当他的情绪略微平稳下来后,他想到了另一位老母亲,漂母。漂母虽然不是他的母亲,却对他有活命之恩。他马上派人立刻寻找这位老人。
   手底下人一听大王有令,赶紧忙活去吧。好一番折腾,他们经过层层排除之后,居然发现,自称有相同经历并对大王有恩者尚有十多人,而且均有人作证。主事者这下可发了愁了,这么多人,总不能让大王亲自来认吧?无奈之下,他心生一计,他对这伙老太太说道:“大王有令,冒领封赏者,罪死不赦,家人籍没为奴。”话音刚落,“轰”家伙,一个都没了。
   主事者这个气啊。没事你们逗什么乐子?要来来一堆,要跑全跑了。这可怎么向大王交待?无奈之下,他又生一计,开始悬赏举报。有了钱就有了线人。终于,有人透漏消息,真正的老太太隐居不出!主事者亲自三顾茅庐,终于好说歹说,把老太太劝入了王府。
   韩信一见漂母,倒头下拜,痛哭而言:“母对我有活命之恩,正要厚报于你,为何避而不见,推延至今?”老太太也很感动,嘴里嗫嚅着,终于,她说出来了一句话。这句话正是数年前韩信听到过那一句:“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感激之下,韩信使人奉以千金,漂母坚辞不受。韩信道:“母若不受此,韩信不免终身沦为一忘恩小人。”母无奈收下。
   后,漂母死,葬于韩母墓西,后人赋诗作文,凭吊不绝。更建有漂母祠,香火鼎盛,并撰联曰:“世间不少奇男子,千古从无此妇人。”对于她这种救人危亡之际,不图施恩受报的义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拜别漂母后,韩信又想到了一个人,那个当年侮辱过他的屠家子。
   韩信又派人去找。今回很容易,没人再敢冒认。淮阴人都知道,还不定怎么收拾这小子呢。很快,此人被五花大绑“请”入了王府大堂。
   韩信一见,顿时不悦,“诶,你们怎么能如此对待勇士?”他亲自下堂来,解开绳索。请此人安坐。然后,韩信对众人说到:“此公,任气豪侠,真壮士也。当年,虽对我有所折辱,我岂不能杀之?然一辱不能忍,拼死而起者,莽夫所为,智者不取。故而,韩信隐忍而后奋发,乃有今日。如此看来,你也是我的恩人!”说完,韩信大笑,当即任命此人为楚国中尉。当时这个中尉,那可了不得,掌管京师警卫安全,是相当重要的职务。
   一听此言,那个屠家子就和雷打了一样,都震懵了。他是心存必死之心,早上听到有人说楚王要“请”自己王府一叙的时候,他就将后事安排好了。此刻听韩信封了自己当中尉,简直不相信自己这两只耳朵。这可真是:一脚踏空跌入仙境,翻身撂倒咬住黄金。惊喜之下,他感激涕零,誓死相报。左右莫不叹服,我王真仁德之主!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0 15:50:54

韩信的惑(89)

   恩“仇”已了,韩信很满意,他准备呆两天就回下邳去。转过天来,忽有故人求见。
   韩信不禁奇怪,故人?我有什么故人?不过人既然来了,好歹我也见见吧。等到手下将此人请到会客堂的时候,韩信仔细打量了一下来人,只见他举止之间畏畏缩缩,低着头进来以后,就往地上一跪,显得既老实又胆小。
   韩信道:“请站起说话。”
   此人磕了个头,站了起来。
   等他抬头往那儿一站,韩信这才看清来人的面庞。“啊?原来是你!”
   此人连忙躬身答道:“正是小人。”原来他正是当年寄食数月的南昌亭长。
   韩信一见是他,不由一阵冷笑,“公寻寡人何事?”
   南昌亭长脸上“刷”得一下,汗出来了。他心中叫苦不迭。我说我不来,那个痴婆子非要我来,你看看,现在人家问我来干什么,我怎么说?
   原来,韩信寻找漂母报恩、屠户报“仇”,这两事在民间早已迅速传开。南昌亭长也听说了,回来就跟他老婆说道,“当初在咱家混吃饭的韩信,那就是现在的楚王!而且,他还报答了一些对他有恩的人。你知道么,那个当年让他拱裤裆的小子居然也封官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人的命!”他老婆一听顿时两眼放光。“哎,我说,那他还在咱们家吃了好几个月呢?你怎么不去找找啊”“找?咋找?当初要不是你出的点子,老早起来就把饭吃了,也不给人家弄口汤,最后还把人家活活气走了。现在想起人家来了,拉倒吧……咳,只能怨咱命苦啊!”南昌亭长饭也不吃,倒头就睡。
   他老婆“呼啦”一下,把被子给他揭了,“当初?当初不是你也烦他么?怎么全怪我头上了?还有,你赶快给我起来。我和你说,你别犯傻,过了这个村可没这个店,刚才你不也说了么,他连那个杀猪的仇人都封官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不记仇啊!你对他这么大的恩情,他能忘得了么?你明天赶紧去,别让他转眼走了,一旦去晚了,可就什么都误了。”
   南昌亭长一想,也是,可能他没想起我来。或许,我去找找会有好事的。于是,他大早进城,寻到王府,来见韩信。此刻,听韩信问话不善,他顿时心中惶然,不知该如何对答。
   韩信冷冷道:“想必亭长大人是来寻在下讨要饭钱吧?”南昌亭长一听这话,更不知如何是好了。
   也难怪韩信生气。是,当初,我在你家吃了几个月饭,可我的为人,我的学识,我的志向,你应该了解啊。你大大小小是个官面上的人物,你怎么可能看不出来呢?从你家出来之后,如果不是老天有眼,让我遇到了漂母,说不定我早就饿死荒郊了。今天,你看我为王了,想起我来了?嘿嘿,你当年那样待我,别怪我今天不讲旧情!
   他把手指头一掰,“来、来、来!我和你好好算算!”
   南昌亭长不由得打了个冷战。只听韩信口中说道:“我在你家,五日一餐白米饭,两日一顿窝窝头。一个月见不得半片肉。其余伙食均以汤粉相拌,尚且不能够饱食。一共吃了你六十八天,合计二百零四顿。抛去我在外厮混的十顿,还剩余一百九十四顿。其中,白米十四碗,窝头三十四个,加上汤饭一百四十碗,以当时市价相估,八十文铜钱足矣。算了,我也不和你计较这些,这里有钱百文,特赐予公。以昭示你为德不终之戒!”你啊,你好人当不到底,给你颗后悔药吃吃吧!
   南昌亭长汗流满面,你看看,这不是自找没趣么?这一百文钱啊,我也不能要了。他对韩信躬身一礼,“打扰大王了。”他羞红了脸返身出了房门。
   韩信看他远去,叹了口气,方才我也恁刻薄了些,这又何必呢?他把手一招,叫过一个侍者,“你赶紧如此如此。”侍者领命而去。

   南昌亭长失魂落魄回到了家中。他刚进门就大吃一惊。只见家中桌子上摆了个托盘,托盘之内,是金灿灿一盘元宝!他老婆正龇牙咧嘴地乐呢。一看他回来了,老婆大笑出声,“你看看,我说找找对吧?这不,刚才,楚王派人送来了元宝一百锭。这可是元宝啊!”他老婆嘴都合不拢了,“还有,还有,你看这儿,这儿还有个纸条,我不认字,你快看看写的啥?不会是什么委任状吧?”南昌亭长迷迷糊糊接过纸条一看,只见上面写得是:“公虽不德,信岂无情?赐公百钱,一钱一金!”
   南昌亭长顿时羞愧难明。

   目送走了南昌亭长,韩信刚准备进内堂休息,又有人报:“启禀大王,有故人求见。”韩信苦笑一声,今天这是怎么了?又有故人?也罢,我倒要看看,这来者又是何人?

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09-2-20 19:34:22

高高在上看众生相之时,不知有无想到自己也是众生之一~~~
漂母可敬~~~余皆小人~~~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1 18:33:12

韩信的惑(90)

   韩信命令侍者有请。
   很快,随侍者进来一位大汉。这可真是一条“大”汉,只见他头大如篮,眼大如环、手大如扇、脚大如船,浑身透着一股威猛之气。此人进来后毫无怯意,东瞅西瞧,就和到自己家里面闲逛一样。他一看到了韩信,马上大叫一声:“贤弟,哥哥落难,前来投奔!”这一嗓子,堂内四壁“嗡”得一下,都有了回音。
   韩信一看,“哎呀,你怎么今日才来?”

   来人乃伊庐(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附近)人氏,名叫钟离眛,是项羽手下“五虎上将”之一。这五虎将分别是:龙且、英布、钟离眛、季布、周殷。虽然排名在后,可他之勇猛不次于龙且,忠义远高于他人。当初韩信在楚营之中,人人看不起他,唯独这个钟离眛,慷慨仗义,豪放直爽,对韩信相当照顾。可以这么说,在韩信人生中,能称得上朋友的,只有此人。在楚营中,能了解韩信的也唯有此人。
   但是朋友归朋友,韩信有自己的理想,他志在封王。这个梦想在项羽帐下根本实现不了。所以,经过观察和思考,韩信毅然投向了刘邦。钟离眛对此也能理解,毕竟大丈夫志在四方,不能一根绳上吊死。他赠给韩信银两马匹,与韩信拱手分别。这一别,就是五年。
   此后,钟离眛在项羽手下奋勇作战。尤其是楚汉对峙荥阳时,钟离眛更是屡振神威,数次攻破汉军大营,使得刘邦大为恼火。
   有一次,刘邦对陈平感慨道:“这天下纷纷,何时可定?”一想起项羽、钟离眛等人,他脑袋都疼。陈平回答:“项羽所倚仗的骨鲠之臣,无非是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等人。如果大王能舍得数万黄金,行反间之计,以项羽的为人,必会对他们猜忌、疑虑。如此,项羽君臣之间上下离心,我大事可成,必能破楚。”刘邦大喜,于是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恣其所为,不问出入。于是,陈平多以黄金为贿,散谣言于楚军之中,说“诸将中钟离昧等为项王大将,居功甚多,然而不得裂土封王。现在他们心存怨言,想要与汉军联合,共同灭楚。”很快,这话就传到项羽耳朵里,他心里果然就相信了,经常派人偷偷窥探诸将。
   项羽有了疑虑,可苦了他的良臣。范增劝他急攻荥阳,项羽不听。范增火了。老头子已经七十多,快八十了。当时范增还听说了一件事,说有项羽的使者到荥阳去劝降刘邦,刘邦盛情款待,出太牢之具,猪羊牛俱全,而且命陈平作陪。等到楚使高高兴兴准备开始大餐,陈平惊呼一声:“哎呀,我以为是亚父之使,原来是项王的使臣!”他一甩袍袖,走了!陈平走了,手下侍者就七手八脚开始收拾东西,“行了,先生,您也别吃这些了,给您换点别的尝尝吧!”一会儿,给楚使端来一盘大菜。楚使一看,酸菜粉条绿豆芽!他把筷子一扔,立刻回复项羽。就这么添油加醋地一说,项羽心中更是疑惑不已。难道连亚父都要投靠刘邦?
   范增见项羽不听,知道他心中对自己动了小九九了。大怒之下,老头子说道:“天下事已大定,君王自为之!”行了,天下基本搞定,剩下的,你自己玩吧!范增辞官而去,未至彭城,怒火攻心,毒疽发背而死。
   范增一怒而去,钟离眛可不这样。他想:你项羽不是怀疑我么,那我就给你打出个样子来,倒要让你好好看看,我钟离眛究竟是何许人也!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1 18:36:31

韩信的惑(91)

   钟离眛再奋神威,一个月内,他攻破了荥阳,马上就要活捉刘邦。
   于是,刘邦大恐。
   将军纪信对刘邦道:“如今情势紧急,我愿为大王诈降楚军,大王可趁机离开。”半夜里,陈平命令城内女子二千人开东城而出,楚军四面包围。纪信乃乘汉王车驾,张黄罗伞盖,自城中出。曰:“城中粮尽,汉王出降。”楚军欢呼雷动,都来东城看汉王。刘邦乃与十余骑出西门而遁。项羽发觉上当,遂烧杀纪信。
   刘邦逃至成皋。一个月后,项羽、钟离眛、季布再围成皋。刘邦与夏侯婴出北门,逃至小修武,夺韩信之军(见第27、28回)。
   自此,刘邦恨钟离眛等深入骨髓。

   如今,项羽已死,钟离眛在战场逃脱,没有了去处。他听说韩信被封了楚王,于是欣然来归。
   韩信与老友重逢,喜出望外。他命令手下,“快快置办酒席,我与兄长痛饮!”
   酒酣耳热,两人不觉大醉。

   数日后,韩信返回下邳,钟离眛随行跟去。一路上,韩信顺道巡视各部县邑。军马从人,跟随甚多。有五百名长枪手头前开路,五百名削刀手随后紧跟,五百名藤牌手护卫两侧,五百名弓弩手守在中心。旗幡招展真多彩,锣鼓齐鸣好威风。
   韩信对钟离眛道:“如今天下安定,百姓安居,我等也可过几日舒心生活。”钟离眛点头称是。他心中暗自叹息,打来打去,打了将近十年,老百姓遭殃不少,我们也该好好歇歇了。他对韩信说道:“贤弟治理楚国有方,百姓欢腾,我在此处再待上两日,就回伊庐隐居,安享天年。”
   韩信道:“正要兄长辅佐,哪得便去?”钟离眛纵声大笑:“刘季对我恨之入骨,岂容我多活一日!趁彼未觉,我早日隐居也就是了。”韩信道:“今上虽然恼怒兄长,但并非不能容人,且更喜豪杰之士。前日,我听闻季布得滕公之语,已被今上赦免,拜为郎中。以兄之才,必得无恙。且待小弟慢慢斡旋。”钟离眛笑而不语。

   不一日,车驾回到下邳。
   韩信将钟离眛安置到王府下榻。然后,他召见群臣询问政事。有内史谢公奏曰:“得今上旨意:朕闻项氏余党钟离眛潜归楚地,诏令楚王信捕之。钦此!”
   韩信一愣,皇上消息好快啊!他点了点头,“知道了。诸位尚有他事否?”众人无言。韩信就准备命他们散去。谢公又奏:“大王明鉴,近闻钟离眛就在下邳城内,大王何不趁机捉拿,解往京师,也是大功一件!”

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09-2-22 16:27:13

如果项羽活着,刘邦必有容钟离眛的胸怀,只是如今项羽已亡~~~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2 17:46:30

韩信的惑(92)

   谢公的意思是,大王你可别犯傻,这是皇上钦点的要犯,说他在下邳城内,那是给你个面子,我还听说了,他很可能就藏在你身边。我此刻好意提醒于你,你应该赶快决断。
   韩信自然明白他话中含义,至于钟离眛的行踪,他根本就没有打算怎么隐瞒。而且,他正想找机会向皇帝求情为钟离眛开脱呢。韩信稳稳道:“内史无需多言,寡人自有分寸。”这钟离眛是我的知交好友,我怎么可能出卖朋友?将来,我自然会向皇上提起,何况,他还是难得的人才,你就别跟着瞎掺和了。
   谢公一看:“哎,大王,这钟离眛可是朝廷重犯,你若不遵,就是抗旨!”情急之下,他语气就重了些。
   韩信顿时不悦。你在这里大呼小叫的干什么啊?这要让我的朋友知道,我还值不值得人家信赖了?他把脸往下一沉:“内史且退,寡人自知。”你快别说了!
   韩信一抖袍袖,退入后堂,他把谢公晾到那儿了。

   谢公楞楞站在当地,这人是怎么回事?我说来说去究竟是图得什么?至于你把我晾到这儿么?他恨恨一声转身就走。
   他刚到家,就有人禀报:“有楚王舍人乐说求见。”谢公现在一听见“楚王”俩字就烦,“不见,就说我头疼。”从人下去回复。过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大人,他说,您要见了他,您的头就不疼了。”谢公一听,气乐了。还有这么死缠的人?“那就让他客厅等候。”我看看这个人倒要说些什么。
   等谢公换好便服,进入客厅,他就看见这么一个人。这个人长得太有特色了!一对三角眼,两撇老鼠胡,大耳忽扇如招手,鼻孔朝天好通风。走起路来摇且晃,尚未说话五官松。
   此人一见谢公进来,他马上一躬到地:“哎呀,内史大人,小人乐说有礼了。”然后,眉眼俱动,看着谢公。谢公觉得一阵恶心。这从哪里钻出来这么个活宝啊?
   谢公叫一声,“上茶!”然后,他看着这个乐说,“请问先生找我何事?”
   乐说笑嘻嘻道:“自然有密事要禀报先生。”
   谢公道:“在我家中,但说无妨。”
   乐说眼中贼光四射,他看看左右无人,压低声音道:“今天听说大人劝楚王捕拿钟离眛,可有此事?”
   谢公道:“此乃今上旨意。”
   乐说道:“果有此事,小人有一件大功,可送与大人!”
   谢公不禁好奇:“请先生明言。”
   乐说道:“如今钟离眛就藏在楚王府中,我日日可见。大人如若能捕得此人,岂非大大功劳?”
   谢公听他如此说话,不禁好笑。原来此人是个疯子!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2 17:49:44

韩信的惑(93)

   谢公对乐说道:“不知钟离眛何以入得王府?先生又从何得见?”他把两眼一瞅乐说,别是因为早上我说话让楚王不痛快,专门派你来给我找麻烦吧?
   乐说惨笑一声:“不瞒大人,这个钟离眛跟小人有杀父之仇。小人之父乃今上之左骖乘,今上退走荥阳时,小人之父不幸随将军纪信俱死于恶贼之手。”说到悲处,乐说呜呜痛哭,如狼嚎,如枭鸣,虽然不太悦耳,倒也情真意切。
   谢公连忙劝慰:“先生节哀,请先生说下去。”你别急着哭,还没听你说到正点上呢!
   乐说把眼泪一展,继续说道:“今上重临广武军中时候,从家乡寻来小人,命小人趁机入楚王身畔,这才得以服侍王之左右。”
   谢公闻言大吃一惊,原来你是今上的密探!
   乐说此刻也不多言,他从身上摸出一块腰牌,往谢公手中一递,谢公接过一看,只见此牌以红铜打造,正面威风凛凛刻着一个虎头,背面刻着几行小字,“钦赐御前行走乐说机宜从事,往来官吏听令无禁。”正是大汉令符。谢公立刻起身行礼。
   乐说回礼道:“大人不必如此,小人尚须仰仗大人。”
   乐说又道:“月前,我随楚王至淮阴祭拜国母。返回之前就听说有一壮士投奔楚王,后经我多方探视,终于证实了他就是钟离眛。故而,密报今上。今日闻得今上既有旨意,大人何不设法捕杀此獠?”

   谢公一听,默然无语。捕杀钟离眛?那谈何容易?我早就知道此人有万夫不当之勇,现在又在楚王府中,你怎么去捕?
   乐说又从怀中取出来一纸帛书,“大人若不能捕杀钟离眛,那也无妨。只需扳倒韩信,钟离眛自然手到擒来。大人如能照此署名,上奏今上,必保大人前途无量。”谢公一听,更是吃惊。扳倒韩信?这不是越玩越大么?他哆哆嗦嗦接过帛书,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偏鄙小臣楚国内史谢公冒死以闻皇帝陛下:今楚王韩信匿藏钦犯钟离眛,违抗圣意。且韩信陈兵出入,多带甲兵。实有不臣之心。臣闻智者决断,防祸于未起;圣人处事,收功于未萌。伏唯万岁早作安排。臣眛死叩上。”
   谢公看完,这双手“嗒、嗒、嗒”抖个不停,天哪,怎么会这样?
   乐说见他惊惧无言,不由一阵冷笑,“莫非大人眷恋楚王甚于今上么?”冰冷的音声中充满恐吓之意。谢公登时打了个冷颤。虽然这是楚地,韩信你是楚王,可再怎么说你也大不过皇上去啊?
   乐说又道:“望大人速速递出,涉及机密,我不宜再多出面。大人可要为自己的将来好好考虑一下啊!”
   尖笑声中,乐说起身告辞,谢公呆在当地。
   虽然韩信今日对他有些不太尊敬,可平时这人还是很不错的。对臣属恭敬谦和,对百姓仁德慈爱,这是个难得的好王啊!可今天,今天我怎么这么倒霉!
   他心里不断作着挣扎,脸色一会儿发红、一会儿发白。等到仆人叫他吃饭,他都没有缓过劲来!仆人看他如此,不禁奇怪:“老爷,您病了?”“啊,对、对,我生病了!”
   第二天,谢公托病不朝。

雪融鸿飞 发表于 2009-2-22 18:04:15

哎~~还真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3 20:18:04

韩信的惑(94)

   有些事,命里注定。你躲也躲不过。
   请假条还没递到韩信手里呢,乐说就贼溜溜进入了谢府。他往谢公面前一站:“大人,你这又是何必?如你不愿,小人自己投递就是。只是可惜了大人的大好前程以及满门老幼!”
   谢公“腾”得一下就站起来了,你这不是逼良为娼么?我怎么能昧着良心做事啊?他抬手指着乐说,手指发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乐说见他激动,不由得倒退两步。你,你要干嘛?不会想杀我灭口吧?又一琢磨,谅你也不敢!他哼哼冷笑不语。
   谢公一屁股又跌坐入椅中(注1)。
   乐说道:“大人,你又何必为了一个不相干的人毁了全家呢?”
   谢公把脸一捂,泪流满面。
   乐说绷着脸喝道:“大丈夫做事何以如此婆婆妈妈?你若不愿,我也不再强求,就此告辞!”
   谢公急忙大叫一声:“且慢!我听命就是……”
   从此,谢公卧病不起,再不上朝。

   乐说出得谢府,他不由暗自嗟叹:韩信,并非我要和你作对,谁让你屡犯天颜?谁让你胆敢窝藏这杀害我父的朝廷钦犯?

   汉六年十月,刘邦已经自洛阳迁都长安有四个月了。此刻,他正于长安皇宫内与诸将胡侃。吹到兴起之处,刘邦哈哈大笑。就在这时,有人递密信而上。刘邦接过一看,他拍案而起,“好大的狗胆!”
   诸将不禁一愣,皇上这是怎么了?
   刘邦气哼哼对诸将道:“韩信匹夫,竟然谋反!”诸将大哗,我说这小子不地道嘛,早就看出他是个白眼狼!既然如此,“发兵坑竖子耳!”诸将纷纷摩拳擦掌,尤其以俪商、樊哙最为踊跃。俪商对韩信恨之入骨!要知道,俪商的哥哥就是俪食其。如果不是韩信攻齐,俪食其也不会落得烹死的下场。樊哙的心思和他却不一样。樊哙一直对韩信很有好感,可他觉得刘邦对韩信也很够意思,登坛拜将的是你,异姓封王中最大的也是你,你小子怎么就能带头造反呢?于是,这二人一积极带头,诸将也跟着踊跃表态。
   他们乱糟糟,你一言我一语,刘邦反倒平静了下来。


注1:
南北朝以前,室内并没有桌、椅、凳子等陈设,古人只是席地而坐。为了迎合现代读者阅读习惯,小文就不多注意这方面的细节了,见谅。

刘小文 发表于 2009-2-23 20:25:23

韩信的惑(95)

   对于这一封密信的到来,刘邦并不感到奇怪,这只是迟早的事。他一直想找个理由整一下韩信,今天终于等到了。
   可面对这一群哄然叫嚣的诸将,他却想到了更多的实际问题。凭你们,能行么?
   刘邦挥手命诸将散去。他起身在大殿中缓缓踱步。怎么办?早也盼,晚也盼,终于盼来了这个谋反的罪名。临到眼前,却如同一只烫手的山芋。怎么才能轻松吃掉他呢?他默然良久,并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还是找人商量一下吧,子房有病在身,杜门不出,那就只能找陈平了!
   不一会儿,内侍领陈平来见。
   刘邦沉声道:“韩信谋反。”陈平点点头,仿佛他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刘邦又道:“先生以为该如何处理?”
   陈平躬身施礼:“陛下,臣本卑微之人,得陛下宏遇,实乃侥幸。腹中并无良策。”刘邦盯着他看了一眼,叹了口气。妈的,你小子也学会和老子耍滑头了?陈平微微一笑:“请问陛下,不知诸将如何看待?”
   刘邦破口骂道:“一群没头脑的猪!就知道杀、杀、杀!”
   陈平又是一笑:“陛下不必恼火。韩信谋反上书一事,还有别人知道么?”刘邦道:“没有了。”陈平又问:“韩信自己知道被人检举了么?”刘邦道:“应该不知。”
   陈平又点点头:“陛下,我大汉精兵比楚兵如何?”刘邦想了一下,道:“楚兵作战顽强,又经韩信整顿,我军不如。”
   陈平再问:“陛下,诸将用兵能比得上韩信么?”刘邦一愣,陈平你这不是明知故问么?如果有人比韩信强,我还能让他当大将军么?可他一看陈平那平稳的眼神,啊,刘邦恍然大悟,你是问我能不能比得上韩信吧?刘邦长叹一声,“不如也……”
   陈平“呵呵”一笑,“陛下,如今我兵不如楚军,将不抵韩信,如果发兵而攻,岂不是促其开战么?如此一来,陛下危矣!”
   刘邦点头道:“先生,朕也有此想啊,可眼下势成骑虎,如之奈何?”是啊,打是打不过,可是毕竟有人告他谋反,我不应对能行么?总不成装没事吧?
   陈平微微沉思,然后,他缓缓道:“古有天子巡幸疆界,会盟诸侯之事。南方有云梦泽,陛下何不以出游云梦,大会诸侯为名,邀聚诸侯于陈地。陈,乃是楚国西界。韩信听闻天子巡游,必会以为谋反之事未曾泄漏,因此,也必会亲自郊迎。等他一到,陛下,这不过是一个力士就能办到的事情了。”
   刘邦大喜,于是,派遣使者告知诸侯,“皇帝巡行云梦,诸侯来陈地会盟。”

   于是,以“韩信不反”为前提的“楚王谋反告发案”,如一张铺天大网,已经悄然展开。


小文按:
   陈平随高祖数年,历经“假王骂使”,“定陶夺军”之事,高祖之心,平已深悉。故,高祖言楚王反,陈平无须再问情由,只是关心韩信知否。此刻,陈平心内,已洞晓高祖之意,遂出此“伪游云梦”之计。否则,以陈平之智,高祖之狡,若韩信果有反意,岂肯轻身冒险?果如此,岂非羊入虎口,自投罗网?故而,云梦之游,实乃汉初一大政治阴谋也。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首发〕韩信的惑(1-105)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