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习俗之新当慎思
新闻中播讲人总把零距离 实时挂在嘴上 把一念成腰音 如此云云 这样说话着实别扭绕口 从此类现象能觉察出现代中国人语言习惯特别是生活习惯的重大变更 但这种语言和生活习俗上的变化不是修辞上的 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在下虽不才 没读过几策古简 也不曾阅过几本典籍 但至今未能找到零距离 实时之类词语的出处 就算是国人新创的 也且不论其它生因 但就本词而究 何谓零距离 距离 因距而离也 有距方有离 零又为何意 零者 数之千百百个位之间衔也 物之数量 以一而使以九为终极[此处之九常取象征意] 无物则曰无 并不以零载之 故所谓零距离之辞 实为言语错弊法理不通之状焉 再言实时 是词将来 首是绕口不便 其次 按词究义 当为实际之时也 自古哪有如此言语耶 应为即时随时方通顺合理也 再说一字 是之音为何已街童能详垂老皆知 至于此生音 当属特定情由而不应为常人常用也
自清代束后 华夏不论地理风俗 还是思想习惯均大有变革 因故因由 且情有可原 事出有因 然种豆得豆 子豆之像必似于母豆 古木生丫 新枝之貌必谐于原本 此自然之理 久横之法 纵人自有主张 创新革陈 可于己之形骸 物之本质之事 仅能基本而造 因陈而新 若素想顷刻大变自然独树新帜 或妄念惟心惟臆便能化腐朽为神奇 则其果多如竹篮打水海中拾月矣
中华因秉中而得华至千古 先人之遗当有裨益以享后裔 弃成美而盲从外 非人学进之正法哉 因故袭古 循序造新方是正途也 九洲素有纳外鉴新之惯 去糟取精亦自是吸化之常 古人之法可读 其经籍可参 此珍当惜哉
原作首载于斯所 楼主似乎有些概念不清。这样能否立论都很成疑问,遑论码出没有标点“洋洋洒洒”的这么一大篇文字。
1. 零决非没有意义的数字,也不仅仅是进位的表记。你我此时能一网相连,更是全凭了0和1这两个数字。并且中国古代是否就没有零的概念,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实时是英文real-time的翻译。没什么说不通的,更有其具体的涵义。
在学术妙笔版发文,还是应该具备基本的学术素养吧。比如概念清楚、论点清晰、论据充分可靠、论证符合逻辑、行文简洁明了、排版整齐易读等等。 问个问题:“这”字在新闻联播里经常被念成“zhei” 。请问对吗? 引用第2楼cheming于2008-09-12 13:44发表的 :
问个问题:“这”字在新闻联播里经常被念成“zhei” 。请问对吗?
应该可以吧。
http://zdic.net/zd/zi/ZdicE8ZdicBFZdic99.htm
这
拼音:zhè zhèi 繁体字:這
部首:辶,部外笔画:4,总笔画:7
这
(這)
zhè ㄓㄜˋ
◎ 此,指较近的时间、地点或事物,与“那”相对:~里。~些。~个。~样。
◎ 指说话的同时:~时候。他~就来。
其它字义
● 这
(這)
zhèi ㄓㄟˋ
◎ “这(zhè)一”二字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个。~点儿。~些年。
汉英互译
◎ 这
this
相关词语
◎ 这
那
English
this, the, here 呵呵,请恕在下冒昧:
楼主声称“零距离 实时”等“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 ”
楼主应用古文言体表情达意,诚然不错,却不曾想连古文不要“句逗”这一点也模仿来了。
请问在今天这个人们已经了习惯了标点并获益非浅的时候,这可不可以说也是对古文的一种盲从呢?
个人之见,不要见怪! 引用第4楼glen1111于2008-09-12 16:39发表的 :
却不曾想连古文不要“句逗”这一点也模仿来了。
.......
也别忘了古文里的空格不是这么个用法,呵呵。 引用第1楼hydra于2008-09-12 13:28发表的 :
楼主似乎有些概念不清。这样能否立论都很成疑问,遑论码出没有标点“洋洋洒洒”的这么一大篇文字。
1. 零决非没有意义的数字,也不仅仅是进位的表记。你我此时能一网相连,更是全凭了0和1这两个数字。并且中国古代是否就没有零的概念,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实时是英文real-time的翻译。没什么说不通的,更有其具体的涵义。
.......
論據不周礭是事實 僅凴在下的淺見拙識姑且批之 引用第2楼cheming于2008-09-12 13:44发表的 :
问个问题:“这”字在新闻联播里经常被念成“zhei” 。请问对吗?
平日講話常如此說 引用第4楼glen1111于2008-09-12 16:39发表的 :
呵呵,请恕在下冒昧:
楼主声称“零距离 实时”等“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 ”
楼主应用古文言体表情达意,诚然不错,却不曾想连古文不要“句逗”这一点也模仿来了。
.......
古人亦言古人亦襲古意 古之為古 今人亦說古人亦模古意 古之為故 古之不存不象 今之不純不香 何也 心之過也 心之不純以致形之不象 意之不香而致古之不存 古香古色不在 談學講術恰似差異 句讀本隱于文 今有加者 盡可隨之 “一”读如“腰”,实际上指的是“幺”,就像“二”有时偏偏读成“两”,并不是真有这个多音项,而是风俗习惯或语言环境使然。
“零”表示0,感觉是从“数之零头”的古代常见义引申得到。“零距离”也许是从国外的娱乐节目名直译过来的。
襲人兄既然已在第一段说一些词汇的形成是“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似乎就不必执着于从古籍中翻找依据。字字有来历,但这个来历也要分是我们正统一脉传承下来的呢,还是西学东渐刮过来的呢?先人之遗当然有益后世,应该珍惜,但也要看到西方文明多有不亚于我之精华,该当欢喜赞叹,取长补短才是,“中体西用”的短视老调可以休矣。
具体到语言,成功的引进也不少,如“沙发”、“坦克”等,这些物件我们自古未有,直接音译也可以望文知义,不必拆字分析。“弃成美而盲从外”的例子也是有的,确实应该唾弃之。但像襲人兄以“无”译0,如hydra兄所述,实为不妥,“无”对应于nothing, void,而0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值,不能说 -2, -1, ..., 1, 2,中间一下子“没有了”。“实时” = real-time,亦如hydra兄所言。
思慕先贤固然好,但泥于古制就难于进取。何况,多古算古也难于界定,是茹毛饮血的洪荒,还是天下一统的秦汉,是太平盛世的大唐,还是国运多舛的满清?民国呢?文革前呢?……还是各有不同。流水不腐,正如杨逍所言,“一个人的武功分了派别,已自落了下乘。姑娘若是跟着我去,包你耳目一新,教你得知武学中别有天地”,襲人兄如果愿意一读五四时期那些中西文化激烈论战的文章,想必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 文化方面当是熟悉旧的方可创造新的,讲究一脉相承,不可盲目创新!
语言文化亦是如此。 我想让人“慎”首先是要自己“慎”,自己“姑且”得,就不该说别人“姑且”不得。
“实时”这些词在外文也是新词,翻译得好不好可以再说,于古无征却并不是什么问题。楼主主张“因故袭古”,但文字的变古和别扭比“实时”之类怕是有过之无不及,如“自清代束后”、“因故因由”、“子豆之像必似于母豆”、“久横之法”等等,都是从哪本典籍里来的呢?如果这些都算所谓“正途”的“循序造新”,可否不吝将其中的“序”指教一二呢? 引用第0楼襲人于2008-09-12 10:48发表的 语言习俗之新当慎思 :
从此类现象能觉察出现代中国人语言习惯特别是生活习惯的重大变更 但这种语言和生活习俗上的变化不是修辞上的 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
“不是修辞上的”语论不详,或者说根本没讨论;楼主后半句似乎该连读在一起:“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不标点的弊病!
wdscxsj兄高见:“如果愿意一读五四时期那些中西文化激烈论战的文章,想必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且列紧要论据于下:
“物质科学,以积累而成,故其发达也,循直线以进,愈久愈详,愈晚出愈精妙。然人事之学,如历史、政治、文章、美术等,则或系于社会之实境,或由于个人之天才,其发达也,无一定之轨辙,故后来着不必居上,晚出者不必胜前。因之,若论人事之学则尤当分别研究,不能以‘新’夺理也”。(吴宓:《论新文化运动》)
“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盖今所成就,无一不绳前时之遗迹,则文明必日有其迁流,又或抗往代之大潮,则文明亦不能无偏至”。
(鲁迅:《文化偏至论》)
就叙述现象论,楼主语言貌似古雅,但不经细读(为parivraj兄的语言敏感度鼓掌,一针见血);就持论中正言,哪怕皮毛相仿,与半个世纪以前的讨论相比,胸襟、视野差之远也。隐然间,倒若有以自闭格式写自闭观念之帖的意味。 引用第12楼cicerocicero于2008-09-13 14:20发表的 :
“不是修辞上的”语论不详,或者说根本没讨论;楼主后半句似乎该连读在一起:“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不标点的弊病!
wdscxsj兄高见:“如果愿意一读五四时期那些中西文化激烈论战的文章,想必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且列紧要论据于下:
.......
批评人应该含蓄点吧? 引用第9楼wdscxsj于2008-09-12 21:53发表的 :
“一”读如“腰”,实际上指的是“幺”,就像“二”有时偏偏读成“两”,并不是真有这个多音项,而是风俗习惯或语言环境使然。
“零”表示0,感觉是从“数之零头”的古代常见义引申得到。“零距离”也许是从国外的娱乐节目名直译过来的。
襲人兄既然已在第一段说一些词汇的形成是“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似乎就不必执着于从古籍中翻找依据。字字有来历,但这个来历也要分是我们正统一脉传承下来的呢,还是西学东渐刮过来的呢?先人之遗当然有益后世,应该珍惜,但也要看到西方文明多有不亚于我之精华,该当欢喜赞叹,取长补短才是,“中体西用”的短视老调可以休矣。
.......
首先 在下是個不折不扣的喜願悖逆先賢之法之徒 聖人何以為聖 老子先要斷下這公案 而後再沿襲自認是對的好的題目 剩下的一律且棄一旁 對古代建築 陶瓷形制 書畫技法 裝裱款式 或戲曲巨細 在下都敢嘗試探索改觀並也有了些許的心得 好的自是好的 說的不算著的亦不能當其實 什麽中西誰上誰下之辭 就更不靠譜了 和那無關 中西爭論 不在孰優孰劣 而是必要與否 充其量也是可有可無 何時均可的了 在下礭如此看 引用第11楼parivraj于2008-09-12 23:00发表的 :
“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後者二而知其先者一 其後者三而識先者二 一二三九是為有序
引用第12楼cicerocicero于2008-09-13 14:20发表的 :
“不是修辞上的”语论不详,或者说根本没讨论;楼主后半句似乎该连读在一起:“不是于原本的民族习惯而自然衍进的 而是盲从于外来民族习惯特别是西方习俗的结果”——不标点的弊病!
wdscxsj兄高见:“如果愿意一读五四时期那些中西文化激烈论战的文章,想必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且列紧要论据于下:
.......
舅家有女 於西班牙國學習西洋法律貿易已三年餘 余數年前亦有留洋之念 然家資不足終成小憾 如此 於洞曉西方文明事上便大大的不如她了 惟以會念macintosh之技且於衆人前厚顔賣弄並以搪塞 說 我也是知道那國的好的 實言之 蘋果電腦的確很出色
某日 見一古建專家痛批當今諸多仿古建築 說其是假古董 我也如此看 但卻不敢大聲附和 因我本身便是一假古董 諸兄所言確是無誤 然學還是要學的 暫且不能如諸兄那般博古通今 學識淵博 也只能以那些許的殘陋之識姑且欺世盜名於一隅矣 願己能早掌為學之正術 得世理之正義 以蛻下這身不學無術的錦繡長袍 引用第15楼襲人于2008-09-14 20:27发表的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後者二而知其先者一 其後者三而識先者二 一二三九是為有序
哈哈,这个好,能不能举例再讲讲?比如“子豆”和“母豆”,是怎么“一二三”出来的?比如“在下礭如此看”的“礭”字,又是怎么出来的?
至于假古董的自我认识,还是靠谱的,既如此,又何必写这些不通的文章,在一隅“欺世盗名”呢?如果说想从“欺世盗名”得“正术”、“正义”,那还真是有点意思,虽然南辕北辙的走法在今天看也不过是绕点远,可我总觉得还犯不着,而在这样寻求“正术”的过程中所造的恶业,又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去得掉的了。 引用第17楼quesaisje于2008-09-15 00:22发表的 :
哈哈,这个好,能不能举例再讲讲?比如“子豆”和“母豆”,是怎么“一二三”出来的?比如“在下礭如此看”的“礭”字,又是怎么出来的?
至于假古董的自我认识,还是靠谱的,既如此,又何必写这些不通的文章,在一隅“欺世盗名”呢?如果说想从“欺世盗名”得“正术”、“正义”,那还真是有点意思,虽然南辕北辙的走法在今天看也不过是绕点远,可我总觉得还犯不着,而在这样寻求“正术”的过程中所造的恶业,又怕不是那么容易就去得掉的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所得之豆必似于所種之豆 這事的確如此
為學不在師 不在書 亦不在廟堂高厦 而在己心哉 是時 吾不得良師不得善本亦無書香妙境可居 且勤學且懇問而龐學襍收以望至千里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