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m2000
发表于 2008-8-3 14:52:01
http://image2.sina.com.cn/dy/upload/20041217/215/1103255009/photo/2004-12/16/xinsrc_31212011617156252290424.jpg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没有其决定性的一瞬间。” 对于世界上一代代的摄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句经典名言。用尽自己毕生心血来捕捉这决定性瞬间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2004年8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95岁。 这是摄于1989年9月的布勒松的资料照片。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给我们带来决定性瞬间的大师。
lqm2000
发表于 2008-8-3 14:55:03
http://ccer.pku.edu.cn/newsimage/2527-2.jpg
2003年8月3日上午9:00,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项目(BiMBA)与世界第一大制药企业—辉瑞公司就“辉瑞中国医院管理教育基金” 设立举行了签字仪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与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安博(E. Allan Gabor)先生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作协议。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院士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等出席了签字仪式。
“辉瑞中国医院管理教育基金” 是用于支持“北京大学-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长期发展的专项公益性基金。“北京大学-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的牵头组织下, 由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美国东部最大的医疗集团—美国北岸医疗集团(North Shore-LIJ Health System)和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在国内共同主办的公益性高层培训项目。这个项目是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为急需学习国外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实行的在财务、人力资源、市场开发、质量控制、危机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先进管理方法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的医院现任高层管理人员量身定做的高级课程。
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SARS对医院管理水平的考验,使提高中国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成为全社会深切关注的焦点和院长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借鉴美国医院的科学管理体系、特别是国内其他行业在过去20年中的改革成败经验,从而深入探索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方向和提高中国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的模式,将是始终贯穿“北京大学-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的主题。所以项目一方面设置了《医院运营管理》、《医院质量控制》、《医院战略规划和市场营销》等密切结合实际操作的课程,由美国北岸医疗集团的资深院长担当主讲,全面展示被评为全美管理最好的医疗体系之一的北岸管理模式,实现中美医院院长间的直接对话;另一方面,也设置了诸如《组织、产权与公有制企业改革》这种理念性课程,由曾指导过中国电信改革的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教授主讲,通过研读20年中国各行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规律,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惑,通过鼓励院长成为“制度的创造者”推进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北京大学国际MBA项目(BiMBA)曾经在2002年举办过两期中国医院管理高级培训课程,近百名全国各地医院的院长参加了该课程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北大国际MBA项目正是在总结过去两期课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提升和充实后在2003年设立了“北京大学-辉瑞中国医院管理高级课程项目”。
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辉瑞公司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以研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公司。辉瑞为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发现、开发、生产和推广各种领先的处方药以及许多世界上最知名的消费产品,辉瑞2003年在新药科研开发上的投入超过70亿美元。在中国,辉瑞公司也以行动实践自己致力于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承诺,把众多的创新药品与全球同步在中国上市,同时也为中国医院高层管理者提供先进的医疗保健医药信息和医院管理项目。这也是辉瑞公司此次设立“辉瑞中国医院管理教育基金”的初衷。
基金的设立表达了辉瑞关心和支持中国卫生公益事业的良好愿望,是对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战略支持。
lqm2000
发表于 2008-8-3 14:57:47
http://images.rednet.cn/articleimage/2008/01/21/94940328.jpg
1984年8月3日,栾菊杰获得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女子花剑个人比赛金牌。图为栾菊杰在决赛前试剑。
栾菊杰成为第一个在奥运会击剑比赛中获得金牌的亚洲人。
oops1
发表于 2008-8-3 18:14:21
1906年08月03日——中国清末著名小说家、《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逝世
李宝嘉(1867~1906)晚清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别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咸丰年间,迁居山东。李宝嘉3岁丧父,随母亲与堂伯父李翼清一家合住。李翼清在山东历任知县、同知、知府等职。宝嘉受堂伯父抚养教育,擅长八股诗赋,能书画篆刻,多才多艺。光绪十八年(1892)李翼清辞官归籍,宝嘉一家也跟从由山东返回常州。乡居期间,曾从传教士学习英文;并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二年(1896)到上海,先编撰《指南报》,次年五月创办《游戏报》,并设"文社"。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将《游戏报》转让,另办《世界繁华报》。这些报纸是中国小报的鼻祖,它"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论〈游戏报〉之本意》),虽然谈风月,说勾栏,载社会新闻,但也嘲骂腐朽的官僚买办,暴露社会种种黑暗,为创作谴责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绣像小说》半月刊。上海的10年间,因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事件,他不满意清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侵略,以痛哭之笔,写嬉笑怒骂之文,一面办报,一面从事小说创作。作者在小说《活地狱》的"楔子"里有诗说:"世界昏昏成黑暗,未知何日放光明;书生一掬伤时泪,誓洒大千救众生。"他创作小说的目的在于揭露时弊,洗刷污浊,改进政治,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与他的社会改良主张一致的。他希望学习西方的文明与进步,"兴利的地方兴利,除弊的地方除弊,上补朝廷之失,下救社会之偏","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不赞成激进的改革,连变法维新也感到过激,至于民主革命更被斥为"破坏天理国法人情"(《文明小史》),这种想法,不仅是一种幻想,而且给他的创作带来局限。
李宝嘉的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李宝嘉的作品反映了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触及了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oops1
发表于 2008-8-3 18:17:42
1778年08月03日——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启用。
斯卡拉歌剧院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剧院,也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佳的歌剧院之一。
它位于米兰市中心,与米兰大教堂相距约200 米。
该歌剧院建于1778 年,它的前身是大公爵剧院,是当时米兰最大的剧院,但不幸于1776 年在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同年开始重新兴建,花了1年零9 个月建成后,经过试验,音响效果出奇的好,其建筑设计师朱塞佩·皮耶尔马里尼也因此而得到极高的评价。这座新古典风格的歌剧院,由于建在拆除了的斯卡拉圣母玛丽亚教堂的房基上,故被命名为斯卡拉歌剧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剧院遭到轰炸,整个演出大厅片瓦无存。战后,意大利政府拨出巨资,以当时最高的标准重建,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剧院之一。
如今的斯卡拉歌剧院为3 层楼建筑,正门上方的三角楣上有浮雕,下面的3 个拱形门道为入口处,中间有阳台,规模宏伟,凝重大方。别看它外表极其平常,灰色的砖墙和廊柱,木制门窗,在周围许多高大宏伟建筑物的对比之下,确实显得黯然失色,但在剧院内,则是另一番景色。剧场池座的面积为405 平方米,乐池的面积为121 平方米,舞台的面积为780 平方米。舞台深35 米,宽26.6 米,高27.5 米。池座呈马蹄形,设有座位678 个。周围有6 层楼座,一至四层为包厢,每个包厢有6 个座位,最上面两层为普通楼座,共有409 个座位,加上池座,整个剧场内可容纳3600 多名观众。厅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尤其是在池座中心高18.8 米的穹顶上面悬挂着一盏十分精致的大型水晶吊灯,它是由362 个五颜六色的小灯组成,更显得大厅富丽堂皇。在二楼正中的皇帝包厢,则是嵌金包银,丝毯绒幔,仿佛一座帝王寝宫。直至今日,斯卡拉歌剧院仍属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家豪华剧院之一。
200 多年来,斯卡拉歌剧院为世界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里一年四季都要演出第一流的节目,包括歌剧、芭蕾舞、音乐会等等。许多意大利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家都与这座歌剧院的名字相关联,因此它被西方许多音乐家和歌舞演员视为歌剧圣地,以能在此献艺为荣,故斯卡拉歌剧院有“歌剧之麦加”的称号。
斯卡拉歌剧院的前面为斯卡拉广场,正中矗立着先后两次定居米兰的文艺复兴时期大艺术家和科学家莱奥纳多昂多·达·芬奇纪念碑,碑顶有达·芬奇立像,达·芬奇一手握书,一手微微抬起,面容端庄,深邃明澈的双眸,透露出智慧光芒。碑座上还立有他的4 位得意门生的立像。
斯卡拉歌剧院不仅是意大利的歌剧圣地,也是全世界的。
oops1
发表于 2008-8-3 18:26:15
1958年08月03日——美国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鹦鹉螺”号在大块浮冰下穿过了北极。它打开了北极通道。
鹦鹉螺的精密构造也是造物的奇迹。人类模仿鹦鹉螺排水,吸水的上浮、下沉方式,制造出了第一艘潜水艇。1954年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鹦鹉螺”号总重2800吨,共花费5500万美元。整个艇体长90米,航速平均20节,最大航速25节,可在最大航速下连续航行50天、全程3万公里而不需要加任何燃料。该艇与当时的普通潜艇相比,航速大约快了一半。整个核动力装置占船身的一半左右。艇体外形与内部、动力仪器与作战装备,都是最精密的科学产品,都是用最流线型的外貌与简便的控制装配起来的,与普通潜艇相比,“鹦鹉螺”号艇体外壳显得更为厚实,潜水深度在150米以下,在深海中行进时,凭其特装的声呐,可以自由探路,绝无触礁撞石的危险。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9/xinsrc_032120429161518796994.jpg
鹦鹅螺号(Nautilus)核潜艇
l954年1月21日,人类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在上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下水。经过努力,"鹦鹉螺"号在这年底全部竣工。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以最大航速在水下连续航行50天、航程3万海里而无需添加任何燃料。艇上还装备了自导鱼雷。
1955年1月17日,"鹦鹉螺"号进行了首次试航,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开始遨游大洋。它的首任艇长为威尔金森(Eugene P.Wilkinson)海军中校。5月份,"鹦鹉螺"号又进行了90多个小时的水下远航试验,航程为1 3 8 l海里,是当时常规动力潜艇水下最大航程的9倍。它还以20节的平均时速,完成了从佛罗里达基韦斯特到新伦敦之间1397海里的航行。
从l954年1月2 1日下水到1957年4月第一次更换燃料棒时为止,"鹦鹉螺"号总航程达62526海里,仅消耗了几公斤铀。而常规潜艇要是以同样速度航行同样的距离,将会消耗大约8000吨燃油。"鹦鹉螺"号还以首次水下航行抵达北极点而闻名于世。"鹦鹉螺"号所展现的核潜艇的巨大魅力还不仅于此。据美国披露,自其服役后,美国用它多次进行了潜-舰对抗以及反潜演习。l955年7-8月份,在"鹦鹉螺"号首次进行的作战演习中,它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包括一艘反潜航母在内的反潜编队,在这次对抗演习中,"鹦鹉螺"号共"击沉"了7艘"敌舰"。随后在北约所组织的名为"反击"的演习中,受到"鹦鹉螺"号攻击的水面舰艇数量达到l 6艘,其中包括航母2艘、重巡洋舰l艘以及驱逐舰9艘,其余的4艘为油轮与货轮。
据美国统计,"鹦鹉螺"号在历次演习中共遭受了5000余次攻击。据保守估计,若是常规动力潜艇,它将被击沉300次,而"鹦鹉螺"号仅为3次,"鹦鹉螺"号展示了核潜艇确实具有无坚不摧的作战成力。
今天当我们回首冷战可以看到,面对以航母编队为核心的、强大的美国海军,在自身经济、技术实力不及美国,政治地缘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苏联之所以大力发展核潜艇,就不能不提到"鹦鹉螺"号给对手的何益启示,而这种启示的意义,即使是现在看来仍不可低估。
"鹦鹉螺"号的问世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它的政治与军事意义是深远的。但由于该艇主要供试验之用,因此没有建造后继艇。该艇于l 980年退役,在其诞生地格罗顿作为纪念艇被永久保存。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29/xinsrc_0321204291615500317435.jpg
鹦鹅螺号(Nautilus)核潜艇
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可见鹦鹉螺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
oops1
发表于 2008-8-3 18:28:51
2002年08月03日——英格兰发现军团病
军团病(Legionnaires disease)是嗜肺军团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6年美国费城召开退伍军人大会时暴发流行而得名。病原菌主要来自土壤和污水,由空气传播,自呼吸道侵入。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发热、咳嗽和肺部炎症为主的肺炎型和以散发为主、病情较轻,仅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等,而无肺部炎症的非肺炎型,又称庞提阿克热(Pontiac fever)。我国自1982年以来南京、北京等地相继报告有本病出现。
【发现史】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之际,一批退伍老兵在费城“斯特拉福美景”饭店聚会,两天后与会人员中有180多人相继出现高烧、头痛、呕吐、咳嗽、浑身乏力等症状,90%的病例胸部X光片都显示出肺炎迹象。大会总部所在宾馆附近的居民中有36人也出现了相同症状。共有34名患者因此死亡。
疫情发生后,医学专家从病死者肺组织中分离出了致病病菌,称为“军团菌”,此病也因此得名“军团病”。此后,军团病在全球共发生过50多次,近几年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流行。
【病原学】
嗜肺军团杆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为染色浅淡、革兰阴性多形性短小杆菌,2~5×0.3~0.9μm,偶见丝状体(8~20μm),无芽胞,其基因组大小为2.5×109,比立克次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基因大得多。本菌革兰染料染色困难,Giensa染呈红色,有些可见鞭毛,用改良Dieterle饱和银染色法,显示分布在细胞内外的深棕色至黑色杆菌,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本菌,则更为特异。
本菌需氧和2.5%二氧化碳,Ph6.0~7.0、温度为35℃时生长最好,而在普通培养基中不生长,需在加有半胱氨酸和焦磷酸铁的Mueller—Hinton培养基中生长,亦可在炭酵母浸液琼脂中生长。
本菌有20余种血清型,目前已知与人有关的至少有10余种血清型,其中第1种第1型为主要流行株。我国可能为1种5或6型。
本菌广布自然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在蒸馏水中可存活2~4个月,在自来水中可存活一年左右。0.1%石炭酸、戊二醛、盐酸(pH1.7),2%福尔马林、70%酒精在试管内有杀灭作用。
目前已知军团菌可寄生于天然淡水和人工管道水中,也可在土壤中生存。研究表明,军团病潜伏期5到10天不等。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有寒颤、肌疼、头疼、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腹泻等,病死率达10%,病情严重者会死亡。一般不会人为接触传染,与一般肺炎不易鉴别。
一般来说,当水温在31到36摄氏度之间,水中又含有丰富有机物时,这类菌可长期存活,当水温升高到60摄氏度以上,军团菌就不易生存了。城市中的军团病主要由孽生在空气加湿器、蓄水系统、空调系统等潮湿环境中的军团菌引起。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菌可自河水、土壤等标本中分离。尚未证明人和动物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已证实在开挖土壤、河渠时可有军团病暴发流行。空调器、冷却水及湿润器、喷雾器内的水均可受本菌污染。本病传播同饮食无关。已排除人间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中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散发病例中医院内感染占5%,院内感染的肺炎中可占20%以上。有慢性病患者,长期接受血液净化治疗或肾移植患者、肿瘤患者。应用免疫制剂者以及嗜烟酗酒者易患本病。
病后6~7日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上升,5周达高峰,数月下降。庞提阿克热有二次暴发流行报道。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有隐性感染。
(四)流行特征 军团病呈世界性分布,已有数十个国家有本病报告,或呈散发,或呈点状暴发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老年人、吸烟酗酒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
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军团病措施。
饮水消毒:加氯或煮沸可杀灭军团病。
oops1
发表于 2008-8-3 18:34:18
1948年08月03日——让-皮埃尔·拉法兰出生,法国政治家,总理。
Jean-Pierre Raffarin (b. 1948)
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前总理(2002年-2005年在任)。拉法兰毕业于巴黎大学和巴黎高等商业学院。于1977年当选普瓦捷市议员,1986年当选普瓦图-夏朗特大区议员,1988年至2002年任该大区议会主席。拉法兰1989年至1995年任欧洲议会议员,1995年当选参议员,1997年再度当选。他1993年至1995年历任法国民主联盟发言人、副总书记、总书记,1995年至1997年任中小企业、贸易和手工业部长。拉法兰1997年任自由民主党副主席,2002年11月加入总统多数派联盟(后更名为人民运动联盟),2002年5月被希拉克总统任命为政府总理。2004年3月,法国执政的右翼政党在地方议会选举中惨败。为了承担责任,拉法兰向总统希拉克递交了辞呈。但希拉克在接受拉法兰的辞呈后,又立即任命他为新总理。2005年5月辞去总理职务。
他于2003年4月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2005年4月再次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在任时因推行一系列社会保障改革措施不利,以及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面临各界强烈批评。2005年法国就《欧盟宪法条约》进行全民公决,结果以反对票逾半数的结果告终。拉法兰不久辞职。
治理国家不力,但造成法国的高失业率仅靠总理也不行啊。
help!
发表于 2008-8-3 20:58:11
1960年8月3日——尼日尔脱离法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简史:尼日尔历史上未形成过统一的王朝。7-16世纪,西北部属桑海帝国;8-18世纪,东部属博尔努帝国;18世纪末,颇尔人在中部建立了颇尔帝国。1904年成为法属西非领地。192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57年获半自治地位,萨瓦巴党总书记吉博·巴卡里任总理。1958年12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国家,称尼日尔共和国。1960年7月退出“法兰西共同体”,同年8月3日正式宣布独立。
每一个非洲国家的独立都是对殖民统治的沉重打击!
xianghui
发表于 2009-8-3 00:00:06
1918年,索尔仁尼琴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1941年毕业于罗斯托夫数学物理系。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当过炮兵连长,两次立功受奖。1945年2月,他在前线被捕,按他本人的说法,是因为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批评斯大林”。他被监禁在劳改营8年,刑满后被流放哈萨克斯坦。1957年,他被恢复名誉,定居梁赞市,做了教员。
1962年,《新世界》发表了索尔仁尼琴描写劳改营生活的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引起轰动。这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1965年,该小说被公开批判。此后,他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和《第一圈》在欧洲发表。1969年,他被苏联作协开除会籍,次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当时,索尔仁尼琴没去领奖。1973年,他的《古拉格群岛》第一卷在巴黎出版,也是有自传性质的小说。1974年,他被苏联驱逐出境,先到西德,后去,1976年迁往美国。1994年,经时任俄总统叶利钦邀请回国。
评论:向大师致敬!
ztqaz
发表于 2009-8-3 00:08:16
傅秋涛出生
http://9link.116.com.cn/9link/upload/2008/12/02/2F70E7E979868CDC620B556DA1B5CB6A.jpg
傅秋涛Fu Qiutao(1907-1981)湖南省平江县安定镇鸣山人。曾名旭高,武名。1907年8月3日生。从小给地主放牛、做长工。1925年参加工人纠察队。1927年参加平江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转入中国工农红军,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雇农工会委员长,中共湘鄂赣省委副书记兼工会委员长,湘鄂赣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兼湘鄂赣军区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团长,一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七师副师长。在皖南事变中,他与右倾路线作了坚决斗争,率部与敌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组织部队分散突出重围,保存了新四军的骨干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华东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支前司令部司令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一副书记,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为战时后勤工作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央复员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队列部部长、动员部部长,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总参谋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198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
开国上将,我军智勇双全的将领之一
hujzh2008
发表于 2009-8-3 00:17:11
2008年8月3日,北京奥运火炬在四川省传递,抗震救灾英模蒋敏成为第一棒火炬手。
时事造英雄
stonewang
发表于 2009-8-3 00:20:20
1975年8月3日,香港女演员蒙嘉慧出生。
蒙嘉慧
英文名:Yoyo , Mung
广东话拼音:Mung Ka Wai
普通话拼音:Meng Jia Hui
出生日期:1975年8月3日
出生地点:香港
星座:狮子座
籍贯:中国广东番禺
身高:5英尺7英寸(1.70m)
体重:105磅(48kg)
性格:率真开朗,男仔头
嗜好:打游戏机、看电影、看电视广告
信仰:基督
学历:中学(香港凤溪第一中学)
兄弟姊妹:一姊一兄
蒙嘉慧,优雅的气质、高挑的身材、娇好的容貌,上天似乎对她分外的厚待。
从艺前任职广告制作公司,因被星探发掘找她与郭富城合拍手提电话广告而晋升娱乐圈,之后更拍了多部影视片,以处女作《非常突然》获得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而提名。
性格乖巧的她在《求爱上上签》中一反常态,饰演一个开放大胆的酒吧女老板,爱好刺激,对男性的追捧应付得老到自如,非常考验演技。
评论:发展挺全面的香港著名女演员。
normanguo
发表于 2009-8-3 00:26:13
1978年8月3日 军事家罗瑞卿逝世
2009-5-31 17:45:31
简要内容:8月12日,罗瑞卿同志追悼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叶剑英主持追悼大会,邓小平致悼词。《人民日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杨得志撰写的文章《杰出的领导 伟大的战士——悼念罗瑞卿同志》。
罗瑞卿像
1978年8月3日,罗瑞卿逝世,终年72岁。
罗瑞卿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红一方面军保卫局局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副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长以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8月12日,罗瑞卿同志追悼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叶剑英主持追悼大会,邓小平致悼词。
《人民日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杨得志撰写的文章《杰出的领导 伟大的战士——悼念罗瑞卿同志》。其中谈到:这次来京途中,我心里想,到北京之后,一定要再去看望罗瑞卿同志。这位曾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我军杰出的领导人,是我的老首长、老同志。在电话上没有找到罗瑞卿同志,我深感惋惜,内心祝愿他早日恢复健康,在新的长征路上领导我们大步前进。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传来的却是出人意料的噩耗——罗瑞卿同志逝世了!顿时,我感到万分悲痛,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在悲痛的时刻,我不由得想到罗瑞卿同志十多年来的逆境厄遇。林彪出于篡党夺权的野心,把罗瑞卿同志看成障碍,制造了种种罪名,进行残酷的迫害。我们的罗瑞卿同志,以刚强的革命意志,经受了多么大的摧残和折磨啊!林彪自我爆炸以后,罗瑞卿同志蒙受的沉冤本来应该得到昭雪了,但“四人帮”仍然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他、诬陷他。叛徒江青在一次会上信口雌黄,公然点名说一军团的干部都坏了。记得今年春天,他路经武汉时,还满怀信心地表示,要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壮志未酬,病魔却夺去了他的生命。这对我党我军是多么重大的损失!
几天来,我耳边哀乐低廻,心头悲痛萦绕,罗瑞卿同志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那是1929年秋天,在广东和江西交界的虎头山下,我们工农红军与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队作战的时候。战斗以后,部队集合在一块刚刚收割过的稻田里。只见走来一位上身着便衣,下身穿短裤的20多岁的英俊青年,这就是刚来我们五支队的党代表罗瑞卿同志。他大步走到队列前面,谦逊地说:“我刚从白区来,对红军还不熟悉,以后和大家一起奋斗,请多多帮助。”他还说:我们是工农的队伍,要加强党的领导,搞好官兵团结,提高部队战斗力。……他那富有鼓动性的语言,句句落在同志们的心上,迸起点点火花。从那以后,我长时期在罗瑞卿同志的领导下战斗和工作。
在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罗瑞卿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敢地保卫毛主席的思想和路线。当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大肆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大搞资产阶级政治,根本不讲军事训练的时候,罗瑞卿同志坚决予以抵制。他根据毛主席的一贯建军思想和国内外形势,以极大的魄力,组织、领导了1964年的群众练兵运动。他深入部队,发现、培养典型,召开现场会。这一年6月至10月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他两次亲临山东,检查部队和民兵的训练情况,观看军事表演,指出:“把兵都练成这个样子,世界上任何敌人也奈何不了我们。”他还针对练兵中出现的问题,指示我们:要“搞普及”,“要注意劳逸结合,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不要滥用群众的热情,滥用群众的积极性”。后来,他又组织北京部队和济南部队进行军事表演,向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委员长汇报,受到了高度赞扬。由于罗瑞卿同志的精心组织,这一年的练兵运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成为我军练兵史上光辉的一页。
从第一次见到罗瑞卿同志,我就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他非常重视军队政治工作,有着深入实际,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艰苦的战争年月,每次行军,他高高的身影总是走在战士的行列里,甩开大步,和同志们一样爬山过水,组织上给他的乘马,总是让给伤病员骑。在深入实际中,他熟悉部队情况,了解战士的心愿和要求。打吉安时,我是司令部士兵委员会主席。解放吉安那天,大家让我买了两块光洋的瓜子和纸烟,开个庆祝会,并代表大家去请师政委罗瑞卿同志,他果然来参加了我们的庆祝会,还讲了话。到解放战争时,他已是兵团政治委员了,但还是经常深入到部队和机关去,对部队的作战、训练、生活等情况,都非常清楚。在前线,我们有时住在一间房子里,床挨着床,谈起话来非常知心。他谈干部,谈战士,谈部队的思想动态,那么具体,那么详尽,真是令人钦佩。
全国解放后,他还是保持了战争年代的那样一种作风。他担任总参谋长时,参加各种活动,处理日常事务,工作是繁重的,但他仍能抽出时间,到部队去,到基层去,检查指导工作。
一代英才离我们而去,缅怀!他64年在军内领导的大比武也就是大练兵运动至今是我党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zk555
发表于 2009-8-3 00:29:51
1959年8月3日,毛泽东在中苏领导人会谈中,严正拒绝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顶住了苏联的压力,坚持了独立自主的路线,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评论:主席好样的,没有屈服于苏联的压力
zero-xay
发表于 2009-8-3 00:29:54
1992年08月03日王洪文逝世
1935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西新乡开源村一个贫农家庭。父亲王国胜,母亲王杨氏。王洪文是长子,下有三个弟弟,一个妹妹。二弟王洪武在西新乡开源村当农民。三弟王洪双,1958年参军,1962年转业到陕西省武功县飞机修配厂工作,现已退休。四弟叫王洪全,在西新乡百家屯当农民,1996年因肺结核去世。妹妹叫王桂兰,在吉林市当家庭妇女。王洪文因家贫自幼给当地富裕人家放猪,只念过3个月的私塾。1951年4月由长春市郊区人民政府征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南渡鸭绿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曾任警卫员、通讯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随部队调防江苏省无锡市。1956年复员后,在上海国棉十七厂担任保卫科干部。
文化大革命中,1966年11月6日在上海成为造反派“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司令。
1967年2月24日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4月,兼任上棉十七厂革委会主任;1968年1月,兼任市纺织局革委会第一召集人。
1969年4月中共九大上选举王洪文为中央委员。
1973年8月中共十大选举王洪文为中央委员,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他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结成“四人帮”。
1976年10月被中共中央隔离审查。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定永远开除王洪文的党籍,撤销王洪文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198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被告人王洪文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92年8月3日因肝病病逝于狱中。
评论 没有判死刑已经是人至意尽了。
cctv11
发表于 2009-8-3 02:00:32
1904年8月3日 英军侵占西藏地方首府拉萨
http://www.xz.xinhuanet.com/old/laozp/lzhp/21.jpg
http://tibet.news.cn/misc/2008-12/25/xinsrc_5831205251512625304444.jpg
英国抓住日俄战争一触即发的有利时机,于1903年11月6日批准英印武装使团通过春丕河谷前往江孜,英军侵藏的闸门由此打开。英军集结了2000余人,并装备了新式武器,由麦克唐纳准将统带,12月10日越过咱里拉,大举入侵,开始了英国继 1888年之后的第二次侵藏战争。
1904年4月11日,英军到达江孜。8月3日,侵占西藏地方首府拉萨。英军在拉萨大肆劫掠,抢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经典。英军上校荣赫鹏胁迫西藏地方官员于1904年 9月7日签订了《拉萨条约》。
评论:上个世纪万恶的英国殖民者连西藏这种比较贫困的地方也不放过啊!
haveyoume
发表于 2009-8-3 06:06:00
1928年 8月3日中国演员田华出生
中国电影女演员。出生于河北唐县。原名刘天花,12岁参加八路军晋察冀抗敌剧社,改名田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前线为部队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河北梆子《血泪仇》、《话剧战斗里成长》、《大清河》等。
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毛女》中饰演喜儿,该片获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获文化部授予的优秀影片一等奖,她本人获文化部授予的金质奖章。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了影片《花好月圆》、《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等片的拍摄,其中以《党的女儿》最为著名。1959年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碧海丹心》、《夺印》、《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四部影片,还参加了几部著名话剧的演出。粉碎“四人帮”后,参加了《奴隶的女儿》、《猎字99号》、《法庭内外》、《许茂的女儿》、《多梦时节》等片的拍摄。其中《法庭内外》于1980年获优秀影片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中,她荣获中国电影世纪奖——女演员奖。
中国电影女演员。原名刘天花,生于河北唐县。1940年入抗敌剧社,改名田华。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演出秧歌剧、话剧。1950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毛女》中饰演喜儿,获个人一等奖。1955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深造。毕业后到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了影片《花好月园》、《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等片的拍摄。1959年她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参加了《白求恩大夫》的拍摄。粉碎'四人帮'后,她参加了《奴隶的女儿》、《法庭内外》等片的拍摄。
评论:白毛女中喜儿得扮演着,作品以革命题材为主。
daike_ren
发表于 2009-8-3 07:31:59
1954年——西多妮 加布里埃尔 科莱特 逝世
前引
1912年, 科莱特39岁。在女作家朱莉雅•克丽斯岱娃看来, 这个女人“的作品自始至终是对爱情关系的逃避, 对夫妻生活的挣脱, 为了追求一种永恒的境界”
黑白照片:五岁时的科莱特。“她的眼神中已经包含着忧郁, 并从此陪伴了她的一生”(《激情科莱特》热娜维耶•杜曼著, Herscher出版社, 2002年)
她是美好年代的传奇人物和非议人物, 她是“二十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 她的著作翻译成各国文字, 在各国被阅读, 科莱特一人千面, 科莱特爱意浓浓, “既自由, 又受束缚”, 她在有生之年受到大众的欢迎, 也为文学界所承认。在她 1954年逝世五十年后的今天, 她的生活和她的作品依然动人心弦, 人们不断重新发现她的作品的深度和现代性。
——雷恩第二大学名誉教授 弗朗西纳•杜加斯特
科莱特从她的第一部书《克罗蒂娜上学》开始, 就获得成功, 遭受非议, 经历误解。为了写这个傲慢无礼、机灵调皮的少女在勃艮第乡村小学, 后来在巴黎社会生活的日记, 作者无疑从自己的回忆中汲取材料,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自传体作品。
从《克罗蒂娜》到《流浪女》
她的丈夫维利单独一人在四本《克罗蒂娜》系列上署名(1900年至1903年), 这套书有许多优点:语言生动, 目光犀利, 善于讥讽勾画时代的肮脏勾当, 女主人公邪恶的诱惑力, 对景色的抒情描写。在这些书的写作过程中, 科莱特主要是学习写作, 意识到自己的才干, 虽然她从不以女作家自居。但她的生活却因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她在《克罗蒂娜的房子》中纠正了对童年的第一印象:西多妮•加布里爱尔•科莱特1873年生于圣索佛尔昂普伊塞(约讷省)。她回顾了在那里的幸福童年, 父母和睦, 家庭有教养, 特别是有一位杰出的母亲。小女孩和他的弟兄们像“野人”一样在田野和树林中奔跑, 回忆是动人的。
在《我的学习》中, 科莱特介绍了她二十岁时与一个巴黎名人恋爱结婚的情况, 这是粗暴的断裂。诚然, 比她年长十四岁, 外号维利的记者兼作家亨利•戈蒂埃-维拉尔颇有才干, 并将她引入巴黎的文艺圈, 使她认识了马赛尔•普鲁斯特、克罗德• 德彪西和玛格丽特•莫雷诺, 后者还成了她的朋友。然而, 维利不断地欺骗她, 逼迫她写作, 又剥夺她的劳动成果。只是到了1904年, 她才能够在《野兽对话》上署自己的名字。
科莱特逐步解放自己, 经过了许多曲折后, 于1910年离婚。有一个时期, 她得到了外号为米茜的玛蒂尔德•德•莫尔尼子爵夫人的庇护。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舞台上, 作哑剧演员、舞蹈演员、话剧演员, 期间不乏诸多非议。她经历了杂耍歌舞场艺术家们朝不保夕的流浪生活的风霜。小说《流浪女》反映了这段充满考验和孤独的阶段。
哑剧演员、记者、作家
从此以后, 科莱特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她从小说家又成为一名十分活跃的记者, 并且坚持到最后;这是她的所爱, 也是她获得经济自由的手段。她所写的关于演出、诉讼、社会新闻的报道可以列为典范。
她在亨利•德•茹伏内尔身上找到了感情上的满足。茹伏内尔是《晨报》的主编, 也是颇有前途的政治人物, 他们在1912年结婚。他们女儿的出生几乎没有妨碍她的工作, 她的私人生活也经历了一个和谐的阶段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她的丈夫应征入伍。科莱特写了许多报道(其中一些载入她的文集《漫长的时刻》中), 同时又通过《米楚》回到了杂耍歌舞场的后台, 那是一个甜蜜而辛酸的爱情故事, 1917年, 她在罗马开始与电影节打交道, 看到了电影的前途, 从此一直没有中止对电影的关心。
1918年以后, 她在报界和出版界担负一定的责任, 用短小的文字描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轻浮与茫然, 出版了她有理由引以为自豪的小说, 如《钟爱之人》、《田间的麦穗》、《爱情的终结》。第一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子和一个成熟女人的爱情, 用作家自己的话说, 这是一个先兆:亨利离开了她, 而她和非常年轻的贝特朗•德•茹伏内尔, 亨利的前妻之子走到了一起。这一关系, 在1925 年莫里斯•古德凯出场后便结束了;古德凯伴随着科莱特一直到生命尽头。
多方的探索和考验
此后, 科莱特娴熟地把握各种文体。在二十年代的《克罗蒂娜的房子》、《太阳的诞生》和《西多》里, 她巧妙地行走在自传和虚构之间。然后她又重新拿起第三者叙事的笔, 在十二年中出版了六部小说, 其中有《雌猫》, 一个嫉妒的悲剧, 而这是科莱特所熟悉的, 冷冰冰地讲述两个已婚青年和一只雌猫的奇怪三角关系。
经济危机没有饶过科莱特:她给一个女友的信中写道:“钱可不好赚。”她甚至在1931年开过一家美容院, 但很快就关了门。在这些活动的漩涡里, 从第二年起, 她发表了一部非常复杂的出色的论述:《纯与不纯》
她也为电影写作(有好几部她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 为妇女杂志写作, 为电台节目录音。但是关节炎使她逐渐麻痹, 往往使她痛苦不堪。
1939年9月3日对德宣战时, 她写道:“我没有想到人类还会又一次走到这步田地。”经过几个星期的逃难后, 她返回巴黎, 一直到解放。莫里斯•古德凯因为是犹太人而被捕了, 她费尽心机把他救出来。她的战争纪实(《逆向日记》、《我窗前的巴黎》), 她的书信, 悲怆而生动, 道出了日常生活的困难。她的短篇小说, 多少有些轻盈, 避免提到当时的可怕情状, 特别是在《吉吉》中, 她再一次回到美好时代的交际花社会。
“女神—母亲”
战后, 她出版了两部总结生活经验和思考的论述(《晚祷星》和《蓝色信号灯》), 还有几本文集。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越来越多, 《吉吉》的影片大获成功, 而由《田间的麦穗》改编的影片却引起一片哗然, 这种少年的爱情总是离经叛道的。但是, 在巴黎皇宫居所窗户后面的科莱特, 已经成为一个光荣的偶像, 为评论界所推崇, 为学者所研究, 为同行所器重。她是比利时的院士, 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 得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伟大作家的敬意, 这些人中有安德列•纪德、保尔•瓦莱里、让•科克托、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保尔•克洛代尔, 也受到更年轻一代作家, 如路易•阿拉贡、让-保尔•萨特、西蒙娜•德 •波伏瓦等的尊敬波伏瓦在提起她的时候称之为“了不起的女神—母亲”她的作品被译成各种文字。法兰西共和国对她的官方缪斯有礼有加——授勋、举行典礼与总统谈话。1954年8月在为她举行的国葬上, 数不清的普通仰慕者伴随着她。这是因为科莱特确实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这无疑来自她不平凡的一生, 她的记者生涯, 她利用媒体的技巧。她与既令人不快、又充满诱惑的美好时代已融为一体, 同时, 又被对其作品的课堂解析所定格, 这些准确但稍简单化了的形象是:大自然, 小动物, 西多的形象, 美好的、有点儿恶作剧的、野性的孩提时代。在科莱特的笔下, 儿童永远是“不可探测的”。但是她的成功也可以用更为复杂的原因去解释。今天的评论致力于突出科莱特的矛盾。首先是她自己的神秘:虽然有那么多的肖像、照片, 还有她在书信中的坦诚, 她依然躲在《隐藏的女人》(一部短篇的题目)中间, 不让人从她的书中找出“活生生的”的她。
坦率而模棱两可的作品
关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她的观点是:我们离田园牧歌相去甚远。女作家通过野猫巴图所赞颂的是一个古老的世界, 那里的规则仍然是捕食。她善于在动物身上揭示人性, 也善于在人身上揭示兽性。
她不墨守成规, 描述了各种出轨行为, 同时又主张自我控制的必要性:这是一种基于对各种形式的生活的探求, 一种孜孜以求的好奇性, 也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自我控制, 也就是“克制”。西多在这方面是个榜样:“她知道人们在克制中占有, 也只能在克制中占有。”科莱特赋予她母亲传奇色彩:一位摆脱一切偏见, 体现苛刻道德精神的女性, 她与人交流, 接纳“从各个方面传递给她的信息”。
科莱特认为个人接受外面的信息与影响比影响他人更重要, 因此她极少参加集体活动她仅限于尽情地表达她对两次大战期间日常生活的感受。在她的小说里, 谢利的自杀, 同第一次大战后的景象使他产生的厌恶有关。虽然她留恋世纪初的美好时代, 这并未妨碍她揭开其面具, 揭露最脆弱者命运的乖舛, 特别是妇女的遭遇。
她从来没有认同女权运动, 但却对妇女受奴役的情况表示愤怒, 她们经常没有职业, 受到剥削, 除了结婚和受人供养外, 别无他途。她经常将女性同性恋看作为躲避男人的途径。她自己的生活和她笔下的女主人公宣扬妇女在确定她们命运时要负起责任, 但又对她们是否依旧喜欢受到束缚抱有几分疑惑。
她从未停止描述在她看来是无药可救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敌意。《白日的诞生》这个寓意深长的题目就隐喻着对建立一种友好关系的向往——“男人, 我的朋友......”。在她的作品中, 爱情占据着重要位置, 然而用她自己的话来讲, 那都是些“不能开花结果的”爱情:年龄的差异, 早熟的恋情, 门户不相当, 缺少基本的共同点......也许读者更倾心这种与常规的罗曼蒂克和悲剧相去甚远的暧昧题材。
迷人的艺术
作家让-马利•勒克雷齐奥在说到科莱特时说, 我们都被“迷住”了。所有这些模棱两可之处只是由于女作家的艺术才具有了生命力。科莱特与马塞尔•普鲁斯特、瓦莱里•拉尔波、让•科克托和彼埃尔-让•茹夫一起, 参与了故事的革新。她的小说建筑在缺少定见的人物活动的主观性内心独白、隐秘的感觉、瞬间放大到顶点、自传中不可捉摸的自我的基础之上。大胆而腼腆地写出情爱:《纯与不纯》歌颂其中一切的细微之处。
她的写作中的诗意(从1908年起, 《葡萄的卷须》集合了真正的散文诗)来自一种罕见的音乐性和形象的摆弄, 总是出乎意料的, 唤起书信读者的各种情感。她的女儿贝尔-加苏由于“感觉的优越”成了典范, “她能够用舌头品尝香味, 触摸颜色, 看到想象中的歌唱的线条, 如头发丝一般细的线条, 如草叶那么细的线条”。
科莱特的笔法不断出人意外, 更新语言和世界的景象今天的读者可以在词语、感觉、人和自然的融合中找到超越美学愉悦的冲动:这种笔法使得科莱特经常改造自己, 也向读者提出了相应的步骤。
*弗朗西纳•杜加斯特(Francine Dugast)从1991年至1998年任科莱特之友会会长。
柯莱特生平及创作年表
1829年 柯莱特的父亲朱尔-约瑟夫•柯莱特出生,称“上尉”。
1835年 柯莱特的母亲安岱尔-茜多妮•朗多瓦出生,称“茜多”。
1873年 1月28日,茜多妮-加布里埃尔•柯莱特出生在勃艮第地区的一个小山村,称“柯莱特”。
1893年 嫁给亨利•戈蒂埃•维拉尔,称“维里”。随丈夫——著名的音乐专栏作家来到巴黎,进入当时巴黎的文学音乐圈子,结识了马塞尔•普鲁斯特、阿纳托尔•法朗士、克洛德•德彪西、莫里斯•拉威尔……
1900年 出版《克洛蒂娜》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克洛蒂娜在学校》,署名为维里。随后于1901年发表了《克洛蒂娜在巴黎》、1902年《克洛蒂娜在婚后》、1903年《克洛蒂娜走了》。
1904年 《动物对话》出版。
1906年 维里-柯莱特夫妇分居,但直到1910年才正式离婚。柯莱特开始了哑剧演员的生涯,出入各类剧院。结识德•贝尔伯夫侯爵夫人——玛蒂尔德•德•莫尔尼,称“米茜”。
1907年 柯莱特发表《情感退隐》,署名柯莱特•维里;在《埃及之梦》、《肉欲》中出演角色。维里卖掉了《克洛蒂娜》系列作品的全部版权。
1908年 发表《葡萄卷须》。在布鲁塞尔、里昂和法国南方巡回歌舞演出。
1909年 米茜为柯莱特在布列塔尼买了一处房产。开始步入报界。结识《晨报》的主编亨利•德•若弗奈尔。《流浪女伶》出版,入围龚古尔奖,得三票。
1912年 茜多去世。柯莱特和亨利•德•若弗奈尔结婚。
1913年 生下女儿柯莱特•德•若弗奈尔。《束缚》、《歌舞场内幕》等出版。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亨利•德•若弗奈尔应征入伍。
1916年 柯莱特和亨利•德•若弗奈尔搬到苏歇大街的一所私宅。
1917年 亨利•德•若弗奈尔被派到意大利前线,柯莱特陪同前往并在《漫长的时日》编辑部工作。
1919年 柯莱特成了《晨报》知名记者和文学主管。
1920年 《谢里宝贝》出版。
1922年 《克洛蒂娜一家》出版。柯莱特在巴黎米歇尔剧院第100场《谢里宝贝》的演出中扮演蕾阿的角色。
1923年 柯莱特参加《谢里宝贝》的巡回演出。《尚未长穗的麦子》出版。亨利•德•若弗奈尔和柯莱特分居,1925年正式离婚。
1924年 柯莱特和准前夫亨利的儿子贝朗特一道去瑞士格斯塔德度假。
1925年 柯莱特在法国蓝色海岸的卡普塔耶结识莫里斯•古德盖,和他一道回巴黎。
1926年 柯莱特离开苏歇大街搬到博若莱街。她在圣特洛贝买了一座房子,取名“麝香葡萄架”。每年夏天她都到那里去住,直到1938年。
1928年 《白天的诞生》出版。
1930年 《茜多》出版。
1932年 《这些快活事……》出版(在作者的要求下,再版时更名为《纯洁与不纯洁的》)。6月,柯莱特在巴黎的美容用品店开张,随后是在圣特洛贝的店。为推销她的产品做巡回讲座。
1933年 出版《母猫》。
1935年 4月,嫁给第三个丈夫莫里斯•古德盖,为了可以以合法夫妻的身份和他一起到美国旅行。
1936年 入选比利时语言文学皇家学院院士。《我的学习》出版。
1938年 柯莱特终于在皇宫一楼买了一个套房。1月入住。
1941年 《反向日记》、《朱丽•德•卡尔内朗》出版。莫里斯•古德盖于12月12日被关进集中营,直到1942年2月。
1944年 《三、六、九……》和《琪琪》出版。
1945年 全票当选龚古尔文学奖的评委。
1949年 《蓝色信号灯》出版。小说《琪琪》被搬上银幕。柯莱特当选龚古尔奖评委会主席。
1953年 龚古尔奖评委会成员登门庆祝柯莱特八十大寿,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文学费加罗》出了柯莱特专号,巴黎市授予她金质奖章,晋升为法国二级荣誉勋位……
1954年 8月3日 柯莱特在巴黎的公寓里去世。法国政府为她举行了国葬。埋葬在贝尔拉雪兹公墓。
法国国宝级女作家。
lqm2000
发表于 2009-8-3 08:06:08
http://www.cnsphoto.com.cn/CNSPhotoUse/PicLib/MidPic/06p/PhotoN/060803/060803049ta_2.jpg
2006年8月3日,北京东京论坛第二届会议在东京开幕。图为中国驻日王毅大使致辞,就改善中日关系发表看法。
2006年8月3日,由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与日本“言论NPO”组织主办的第二届“北京·东京”论坛在日本东京开幕。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和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北京·东京”论坛是中国新闻界、学术界与日本民间组织为推动中日“公共外交”、促进中日关系发展而搭建的一个新型平台,以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为主旨。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日本外务省为论坛的支持单位。论坛每年在中日两国轮流举行,每期包含大会两场和若干分主题会,并同时公布中日两国同步舆论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面向亚洲未来——建立新型的中日关系”,中日双方参会代表将围绕“推进中日全面交流与合作”、“资源与能源、环境-中日共同课题”和“认识历史、超越历史-重建互信与合作”等议题进行坦诚、深入、理性的探讨和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
参加此次论坛的中方主要代表有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石广生、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英凡、前中国驻日本大使杨振亚、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唐闻生等。
日本自民党政务调查会会长中川秀直、前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前防卫厅长官中谷元、外务省副大臣盐崎恭久等代表也将出席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半,共有中日双方政界、商界、学术界和新闻界代表50多人参加。
2006年8月2日,中日主办方发布了第二届同步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该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日民众对于两国关系的相互认识和理解的情况。中国方面的舆论调查分别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成都五城市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五所重点高校进行。
首届“北京·东京”论坛于2005年8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共有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前中国驻日大使徐敦信等60余位中日代表参加。
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发展中日关系的新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