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也是半个儿---奸丈人封肃
亲情薄如草纸!比卜世仁更不是人的,还有个叫封肃的人。因他在第一回末才出现,又在第二回开头部分很快就消失了,且此后再无他的文字,故而很容易被读者忽略。其实他是《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反面人物,贾雨村虽然比封肃出现得更早,但此时的贾雨村还算是个好人。卜世仁是市侩小人,而封肃则是势利小人。此君可是坏得不俗!他是曹公笔下为数不多的直接被描述成坏人的家伙。我们都知道曹公笔下并无大奸大恶之徒,然而,具有“菩萨之心”的曹公为何偏就不饶过这些小人,甚至在名字中直接下定义呢?比如卜世仁(谐间:不是人)。
仔细观察封肃的一言一行,似乎能找到答案。封肃,甄士隐的岳丈,“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甄士隐迭遭横祸,先是爱女英莲失踪,杳无音信,后是一场大火,把个殷实富足的望族之家,烧得干干净净。只得到自家田庄上安身。
偏逢世道不好,连年的水旱双灾,棵粒无收,流民四起,为害一方。“因此官兵剿捕”,田庄所在地成了剿匪的战场,“难以安身”。甄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携妻子与两个丫鬟投奔岳父封肃。谁知封肃见女儿、女婿如此落魄,竟不以哀伤扶持为念,反倒心中有些不乐。
其薄情寡义由此可见一斑!可以想见,封肃不过是一个没有脱产的小地主,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当初,能把女儿嫁给甄士隐,这个生活在城里的望族乡宦,显然是门不当户不对的高攀。况且女婿是一个读书人,有着大好的前途。此时的封肃指望着女婿能是他的靠山呢。
现在竟然反过来了,城里人变成了乡下人;读书人变成无用人;望族乡宦之家也被一场大火烧没了。势利的封肃能乐意甄士隐一家的到来吗?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甄士隐虽落魄了,“幸而”“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遂拿出来全权委托岳父封肃,置些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
“幸而”一词,蒙侧批:若非“幸而”,则有不留之意。活脱脱唯见封肃的见利望义、唯钱是图之状。拿到银子的封肃,竟然无耻地打起了落难女婿的主意。文本中写道: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黑了女婿一半银子入了自己的腰包,连哄带骗的花大价钱只买些了“薄田朽屋”。
封肃的雪上加霜之举,无疑是给屡遭祸事的甄士隐一个最致命的打击。这远比卜世仁兄弟黑掉外甥贾芸的“一亩地两间房子”更无耻,也更恶更狠。女婿都已连遭三次大祸,他还乘机黑女婿的这点活命钱。果然此后,暮年的甄士隐处于贫困交加之境地。他是个读书人,那懂什么农事;那会什么农耕。他种的是薄田,住的是朽屋,即使是精于农作的农夫,也未必能靠此解决生存问题。
于是“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这封肃非但不体谅,因自己的黑心导致的“穷了下去”的原因。反而“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等语”。让甄士隐尝尽了人间的世态炎凉!始觉 “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
身心俱损的甄士隐,眼看性命不保。一日,受道人点化,颇有慧根的甄士隐终于看破红尘,绝尘而去,出家为僧道。其妻封氏遭此劫难,痛不欲生。“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杳无音信!可怜封氏,没几年的光景,从一个住在城里的望族富裕之家的尊贵太太,变成一个乡下的穷老太婆。集失财、失女、失夫于一身。造化弄人,命运竟如此不堪!
然,去者已去,生活还得继续,无可奈何的封氏,“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即便如此,那封肃仍然“日日抱怨”,只是迫于现状“也无可奈何了”。女婿是别人的儿子,不是自己亲骨肉,女儿总该是自己的亲骨肉吧,竟也如此无情;如此寡义。真让人心,好不生寒。
封肃,谐音“风俗”,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女儿终究是异姓家的人。所谓泼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出嫁女如同覆水。养大的女儿不必是赡养父母亲,而嫁出去的女儿,她此后生活状况的好坏,父母亲也没有义务负责。父母亲所有的家产统归儿子所有,同时儿子才有赡养成父母亲的义务。
这便是风俗,一种缺少现代法理依据的风俗,更没有法律保护的风俗。连公序良俗也算不上的风俗。可笑的是这种风俗至今存在,并比法律更有效地调整着人们的言行。好在,这种风俗在城市,已渐渐消失。一是独生子女的原因,没有兄弟姐妹;二是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原因,比如男女平权。
而在农村,依然还普遍存在这样的风俗。农村人之所以拼了命地想生儿子,有着强烈的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养儿防老。因为在农村女儿出嫁了一般很难照顾到自己父母,就算是女儿想尽赡养的责任,却有一些现实与世俗的约束。接到婆家来,婆家多半不高兴,到娘家去吧,生活上又很不方便,这是现实的约束。
至于世俗的约束,比如,我的老家农村,逢年过节不允许有异姓人在村内,嫁出去的女儿也一样。那离异的或是其它原因回娘家长住的,都要在这样的时候回避。一般是住到稻谷场的破屋里,试想想,那些女人本就可怜,偏偏在这个时候,孤独地一个人在那破屋里,世态之炎凉可谓甚矣!女儿想永远孝敬父母,留在父母身边,这个时候,最易动摇。
封肃所在的村庄是否有这规矩不得而知,但文化的基因是相同的,只是以不同的类型存在而已。饶是如此,也不是封肃在对待女儿、女婿的因祸事连连而落魅,无奈之下投奔他时该有的言行。当女儿有困难时,绝大多数的娘家人,都不会坐视不管,别说是亲骨肉,就是陌路人,也应出于人道主义予以帮助。这是一个良好社会所应有的公德。
封肃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是个趋炎附势、见钱眼开的势利小人,在接下来发生的故事里,他被进一步逼真用两“惊”来表现。县太爷突然出现,此君先是“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临头,这是受到惊吓的第一惊,继而是“欢天喜地”回到家中,这是第二惊的受宠若惊。
原来甄家丫环娇杏“偶因一回顾”贾雨村,彻底改变了命运,被已中举发达在此地做父母官的贾雨村发现,便转托封肃,要娶娇杏作二房。此君“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封肃受赠百金,又有外谢女儿“许多物事”。“封肃回家无话”,只字不提。一律收入自己的腰包!这是个对金钱彻底腐蚀了的灵魂。
生活中常有嫌贫爱富之人,他们疏贫亲、慢穷友,他们也都长有一副趋炎附势、见钱眼开的嘴脸。传统的不良风俗并不可怕,因为它们必将归类于历史的垃圾。丑陋的不良习气却万万不可成为一种风俗,否则,我们赖以维系的那点仅存的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就危险了。
2008-4-13 总觉得甄士隐身上有中年宝玉的影子,这种感觉很奇怪,而且毫无来由~~~
人落魄起来是多么容易,不用养个薛蟠那样的败家儿子,也不用有个吃喝嫖赌挥金如土的丈夫,只须命运的手略拨弄一下,一个望族当家人,顷刻就变成寄人篱下的废物~~~~
喜欢江南这篇文章,说得痛快~~~对这样的势力小人,就该揭开他们的嘴脸~~~
一直喜欢江南评红楼时联系现实的写法,让人看了印象更深~~~
特别喜欢这篇的标题:女婿也是半个儿
犹如对此小人当头一喝~~~~有力~~~
江南的文章题目都非常准确,这个也是江南文章的一大看点~~~ 在那个时代,女婿是外人哟。再看看红楼梦中外戚的关系:贾芸向舅父借贷,巧姐被舅舅拐卖…… 封肃谐音风俗,想来在那个年代,如此的卑鄙小人到处都是,所以都成了“风俗”了 引用第3楼飘雪于2008-04-19 08:58发表的 :
封肃谐音风俗,想来在那个年代,如此的卑鄙小人到处都是,所以都成了“风俗”了
无论什么时候,人都有厚道和奸诈之别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