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i 发表于 2008-3-19 09:27:52

1991年3月19日,孟加拉国总理卡莉达·齐亚宣誓就职,成为孟加拉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兼任人事编制部、新闻部、能源与矿产资源部长和内政部长。


http://image.jmrb.com/UploadImages/2005/03/18/imagesCompact_20050318_184642_37144.jpeg

  卡莉达·齐亚 (Begum Khaleda Zia)1945年8月15日生于迪纳杰布尔县。她是孟加拉国前总统齐亚·拉赫曼的遗孀。卡莉达·齐亚1960年入苏伦德拉纳特学院学习,1963年毕业。在校期间与齐亚·拉赫曼上尉结婚。

齐亚·拉赫曼参加了东巴基斯坦(即今孟加拉国)的独立斗争,并担任独立后的首任总统。1981年5月,齐亚·拉赫曼在吉大港城的一次兵变中遇刺身亡。
  卡·齐亚原本乐于持家,不太关心政事,甚至连与拉赫曼过从甚密的官员也认为她不过是个“生活俭朴而又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只是在丈夫遇难后,她才涉足政坛,开始了一个女政治家艰难困苦的非凡生活。她头披沙巾,笑容可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人民群众之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1983年,她加入民族主义党并任第一副主席。第二年,她成为该党主席。
  齐亚·拉赫曼去世后不久,当时的陆军参谋长艾尔沙德通过不流血政变推翻在齐亚创建的民族主义党领导下的政府,夺取了政权。民族主义党成为在野党。卡·齐亚一直怀疑她丈夫遇害的那次兵变是艾尔沙德亲自策划的。她立志与其他反对党领导人携手合作,不惜一切代价推翻“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艾尔沙德政府”。
  在卡·齐亚担任总理前的10年间,她曾几次被捕,并遭到指控,她的家人也常遭恐吓和殴打。但她仍冒着生命危险到各地游说,组织集会等。1990年,艾尔沙德政府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时,她转入地下坚持斗争。由于卡·齐亚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有成千上万人民的支持,艾尔沙德被迫宣布辞职。
  在1991年2月举行的全国大选中,卡·齐亚领导的民族主义党力挫群雄,在拥有300个席位的议会中赢得139个议席,成为议会中第一政党,从而结束了该党长达10年的反对党生涯。作为该党主席的她,取得了组阁权。同年3月,卡·齐亚出任总理,成为孟加拉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现在的女强人越来越多了。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09:30:37

1934年3月19日
蒋介石借四马联军翦除孙殿英部


   1934年3月19日, 孙殿英全军溃乱,大势已去,持续了数月的宁夏战争结束。

   1933年夏,蒋介石任命孙殿英为青海西区屯垦督办,令其率领所部四十一军开往青海,又密电马鸿逵中途予以截击。马鸿逵、马鸿宾自揣力难堵击,商与青海马步芳、马步青联合拒孙。四马联军约5万余人,孙殿英兵力约7万人。1933年12月起,双方在磴口、石咀、平罗、宁夏城外激战,互有胜负。1934年1月下旬,孙军两个师向宁夏西北郊一带进攻,遇四马联军有力阻击。

   2月,孙军展开攻城战,夜袭宁夏城, 未得手。当月下旬,孙军二攻宁夏,形成胶着状态。这时蒋介石对孙施压,停发四十一军饷俸,撤销青海西区屯垦办公署,免去孙殿英本兼各职,使孙军战斗力大受影响。 3月19日夜,孙军全部溃退, 被俘者6000余人,溃军2万余人被阎锡山收编。

战役结束后,马步芳被蒋介石任命为陆军新编第二军军长,马步青被任为陆军骑兵第五师师长。


评论:勾心斗角,国民党如何不败?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09:32:10

1944年3月19日
红军逼近,匈牙利犹太人被送往奥斯威辛
1944年3月19日。 为了加强对匈牙利的防卫,抵御苏联不可避免的进攻,纳粹开始了在这个国家的恐怖统治。

德国侵占匈牙利不久,便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围捕,并把他们运送到奥斯威辛的毒气室。负责这次围捕的人叫阿道夫-艾克曼。 他对布达佩斯的犹太人理事会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渴望喝到鲜血的屠夫。”

   一位匈牙利官员说,希特勒用了“典型的暗箭伤人”的办法入侵匈牙利。他召集匈牙利领导人,大概是讨论关于匈牙利从苏联撤军来加强对本国的防卫之事。可是当匈牙利独裁者米克勒斯-冯-霍尔蒂一到,希特勒就将他逮捕,开始了对匈牙利的正式入侵。

   希特勒对匈牙利的入侵是一个铤而走险的举动。他的十个师被围困在乌克兰和比萨拉比亚地区。苏联的下一次目标是波兰、罗马尼亚在匈牙利。
http://www.wst.net.cn/history/3.19/031903.jpg
苏联军队在乌克兰地区行军;德军的防御
工事在苏军的冬季攻势下继续崩溃

评论:苏军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这一点不容否认!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09:34:08

1946年3月19日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成立

1946年3月19日, 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在南京正式成立。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事机构中已有美军顾问人员,在马歇尔来华“调处”期间,蒋介石向美国要求设立军事顾问团,第一任为鲁克斯中将。以美国将校军官1000人组成,陆军750人,海军250人。总部设在南京,上海设有办事处。

   顾问团直接控制国民政府陆、海、空各军司令部,并向国防部机构派驻人员。该团拟从事以下工作:以备忘录形式向委员长、国防部长、参谋总长提出“建议”;由中美联席会议转达贯彻美方意图;通过检查督促,实现美方各项决定;仿照美国军制装备训练国民党军队;以航空测量为名,搜集中国军事情报等。
http://www.wst.net.cn/history/3.19/031901.jpg
“美国军事顾问团”训练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

评论:中国人的命运只能自己掌握,不能靠某个国家帮助中国。

chui 发表于 2008-3-19 09:37:20

1809年3月19日,俄国作家果戈里诞生。

http://image.jmrb.com/UploadImages/2005/03/18/imagesCompact_20050318_184642_6497.jpeg

果戈里一生著作很多,代表作有《钦差大臣》、《死魂灵》等。果戈里对于其后的整个俄国文学史的发展影响巨大。高尔基对果戈里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把他列入世界闻名的讽刺作家的行列,并且不止一次地建议苏联作家向这位伟大的艺术语言大师学习。

图为位于莫斯科的果戈里纪念碑。

伟大的作家,《钦差大臣》放到今天的中国还是很精彩的!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09:37:51

1949年3月19日
“重庆”号巡洋舰被蒋机炸沉

1949年3月19日, 葫芦岛外海面上国民党最大的巡洋舰“重庆”号在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下冒着滚滚黑烟缓缓下沉。

   2月,驻上海吴淞口的“重庆”舰投奔中共后,何应钦下令空军立即出动,找到“重庆”号,能拦截则拦截,不能拦截宁肯将其炸沉也不能让它落在共产党手里。

3月15日, 空运大队飞行员潘作梁从华北回来,在8000米高空发现葫芦岛外海域泊有一条大船,疑是“重庆”号。南京火速派一架侦察机飞往葫芦岛上空拍照。证明是“重庆”号。

3月19日上午,3架B-24重轰炸机装载重磅炸弹后从大校场起飞。飞机到达葫芦岛上空后,很快就发现了“重庆”号巨大的舰身。第一批炸弹投下后就命中目标,使“重庆”号失去活动能力;紧接着第二批炸弹又命中。此时的“重庆”号已开始倾斜,即将翻沉,但南京还不放心,又出动第三批轰炸机。尽管到达时“重庆”号已翻沉,但飞行员仍将炸弹投下,直到它完全从海上消失为止。南京国防部迅即将这一“喜讯”电告蒋。蒋即回电,令嘉奖“有功”人员。
http://www.wst.net.cn/history/3.19/031902.jpg
向解放区航行的“重庆”号
评论:内战不堪回首啊,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09:39:45

1966年3月19日
《音乐之声》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966年3月, 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彩色音乐片《音乐之声》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导演罗伯特-怀斯获最佳导演奖;主演朱莉·安德鲁斯。

本片根据在奥地利发生的真人真事而改编。描写在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上校几年前妻子死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得法,玛利亚喜欢循循诱导,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孩子们对她象母亲一样,上校也决定娶她为妻。这时,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

   片中的插曲“再见”“雪绒花”,“音乐之声”,“哆来咪”脍炙人口,流传到至今。

   影片获1965年度第3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1966年3月, 由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出品的彩色音乐片《音乐之声》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导演罗伯特-怀斯获最佳导演奖;主演朱莉·安德鲁斯。

本片根据在奥地利发生的真人真事而改编。描写在1938年,年轻的见习修女玛利亚到退役的海军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师,上校几年前妻子死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得法,玛利亚喜欢循循诱导,以童心对童心,让孩子们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孩子们对她象母亲一样,上校也决定娶她为妻。这时,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上校拒绝为纳粹服役,并且在一次民歌大赛中带领全家越过阿尔卑斯山,逃脱纳粹的魔掌。

   片中的插曲“再见”“雪绒花”,“音乐之声”,“哆来咪”脍炙人口,流传到至今。

   影片获1965年度第3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
http://www.wst.net.cn/history/3.19/031900.jpg
电影《音乐之声》剧照(1965)

很不错的一部电影哦!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09:40:58

1978年3月19日
美国油轮出事,10万多加仑原油污染法国海面
1978年3月19日,据海洋污染专家说,阿莫科-卡迪斯油轮上的10万多加仑原油泄漏,漂浮在布列塔尼海岸附近,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泄油事件。令人担心的是汹涌的海浪会击毁油轮,致使所载的23万多桶原油全部涌出。

石油已严重地污染了70英里长的布列塔尼海岸。10英里长、7英里宽的英吉利海峡海面上出现油层, 并朝着泽西岛和格恩济岛漂移。油轮的主人印第安纳美孚石油抽到较小的轮船上,但这项工作需等待3至4天之后,油泵运到停留的油轮上才能进行。

法国官员正在调查指控造成这起灾难的争执原委。原来, 争执是在阿莫科-卡迪斯号油轮的一艘西德拖轮船长之间发生的,内容是有关财务费用方面的问题。双方讨价还价的时候,拖缆断了,以至于油轮触上礁石。油轮船长和拖船的主人都被法国警察带走拘留。

以前最严重的一次泄油事件是在11年前在英国海岸搁浅的托利-坎扬号油轮。损失石油10万桶。
http://www.wst.net.cn/history/3.19/031907.jpg
阿莫科号油轮在布列塔尼海岸附近沉入英吉利海峡

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chui 发表于 2008-3-19 09:54:48

1858年3月19日(咸丰五年),清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诞辰。

http://www.gznet.com/gzcity/xzgz/jzxw/200711/W020071116319927385695.jpg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等。

历史不能重演,但不同的历史时代却可能有相似的问题。 19末、20初的中国与今天一样,都处在社会政治与法制的转型时期。因此,研究过去100宪法思想的发展,对今天的宪法学和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19的最后几年,他领导了中国知识界的启蒙运动。先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其后,他以进书和进谏的方式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康有为之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敢于像康有为那样把他们改革中国政治体制的建议和设想反复向皇帝提出。在我国历史上,他首次倡导了政治体制上的中西结合,最早在中国提出了立宪政体,并提出了具体的宪政方案:兴民权、设议会、进行选举和地方自治,在坚持儒家传统和帝制的前提下,逐步学习西方的立宪经验。康有为的立宪思想有很多保守的成份,但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文化成果的组成部分,仍然应当重视。

尽管有争议,但应该承认康有为重要的历史功绩。

chui 发表于 2008-3-19 10:11:56

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
http://www.shlottery.gov.cn/epublish/gb/paper236/43/class023600002/image/img781076_2.jpg

图为毛主席转战在陕北。

有时暂时的撤退时为了更好地进攻!

猪仔虫 发表于 2008-3-19 00:20:20

金豆  留住记忆“03月19日"

1980年3月19日
邓小平提出评价建国以来历史问题的指导思想


http://www.todayonhistory.com/HistoryPic/3/0610318504570481.jpg
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审阅《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提纲后,对起草《决议》稿提出三条指导思想。

第一、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以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公正的评价。第三、要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做个基本的总结。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向前看。

评论:怀念邓小平同志!

fenglove2008 发表于 2008-3-19 22:29:26

怎么没有豆豆啦!

zhener0428 发表于 2008-3-20 00:11:21

1796年3月19日——法国实行新闻自由。



javascript:void(wb.w._link('http://zh.wikipedia.org/wiki/Image:Persvrijheid.png'))
新闻自由,或稱新聞自由權,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權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

至于官方的信息,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许多政府服从所谓的「阳光法案」或《信息合法化自由公约》来定义国家利益的概念范围。

新聞自由源起於歐美等國對於出版自由的爭取,隨著社會演進,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從傳統到新穎,新聞與出版的自由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逐漸發展出完整的權利體系。目前許多民主國家均承認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許多非政府組織(如無國界記者)每年針對世界各國作出新聞自由程度評鑑。隨著科技進步,新聞媒體逐漸突破來自政府的壓力,但也有更多大企業給予新聞業帶來新的挑戰。


理论基础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政治经济学和新闻学中衍生出来的。西方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傳統理论基础包括天賦人權理論、觀點市場理論及民主促進理論,較新的新聞自由理論基礎則為第四權理論。

[编辑]天赋人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7/Jean-Jacques_Rousseau_%28painted_portrait%29.jpg/180px-Jean-Jacques_Rousseau_%28painted_portrait%29.jpg

天赋人权,或译自然权利,基本精神是强调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人生而有之的,不是别人赋予的,因此绝不应该被剥夺。较系统的天赋人权理论可以追溯到荷兰国际法学家和哲学家格勞秀士(1583-1645),他提出「自然权利乃是正当理性的命令。」他的追随者斯宾诺莎(1632-1677)提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这些观念被英国的政治经济学者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和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继承和发扬。前者指出:「自然权利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所愿意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天性的自由」;後者则对人类的自然状态、自然权利和自然法做了论证。

天赋人权学说的集大成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英法学者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在各自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天赋人权的倡导者们無不认为言論自由和新闻自由是自然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这种观点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和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得到阐述。在西方国家争取新闻自由的鬥爭中,「天赋人权」始终是最有力的理论武器之一。

[编辑]观点的自由市场

「观点的自由市场」最早是由英国政论家、文学家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提出的。弥尔顿认为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的,而非权力赐予的。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将「观点的自由市场」理论化的第一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他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所力图窒闭的意见是一个谬误的意见,假如我们确信,要窒闭它也仍是一种谬误」。

「观点的自由市场」以及与之相关的「观点的自我修正」理论后来称为自由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根基,也是西方新闻自由的理论根基。尽管在1950年代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但至今仍对西方新闻界产生着强大而持久的影响。

[编辑]人民主权

人民主权是從天赋人权理论再延伸,也是现代西方民主社会的理论基石,其理论要点就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来自广大人民的同意,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如果变成损害人民利益以保障自己权利的政府,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建立新的政府。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第一次阐述这一观点。在这一观点后来衍生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原则。

新闻自由对于人民主权原则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卢梭认为舆论是「法律之外的法律」,任何强权都必须尊重新闻舆论,否则便无法维持其存在。19世纪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1805-1859)在论述美国新闻自由时指出:“当每个公民都被授予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时候,那就必须承认公民有能力对同时代人的各种意见进行抉择,对认识之后能够指导他们的行为的各种事实进行鉴别”。

[编辑]第四權理論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7/Stewart_potter.jpg/180px-Stewart_potter.jpg
詳見:第四權理論
波特·史提瓦大法官是第四權理論的首次提出者
波特·史提瓦大法官是第四權理論的首次提出者

第四權理論是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波特·斯图尔特(Potter Stewart)於1974年11月2日在耶魯大學的一場演講中所提出。第四權理論作為新聞自由的理論,使得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有所區別,此區別在於強調新聞媒體在現代民主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係作為一種政府三權(行政權、立法權與司法權)以外的第四權力組織,用以監督政府、防止政府濫權,因此第四權理論又稱為「監督功能理論」。

史提瓦大法官從歷年最高法院判決中分析,認為憲法保障新聞自由的目的是為使新聞媒體成為一種制度性的組織,使其能夠獨立於政府之外、具有自主性、免受政府的干預,易言之,根據第四權理論,新聞自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形成一個意見或言論的自由市場;也非將媒體視為政府與人民之間的中立訊息溝通管道;更非為完成個人表達自我。從這個理論基礎觀之,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在本質上有相當大的差距。

不過美國法律界對於史提瓦大法官所提的第四權理論並非沒有質疑。首先,從美國憲法的立法原意來看,制憲者原意似乎並未就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作一區別,相對地,有學者指出制憲者只是將出版自由(即現代意義的新聞自由)視為是言論自由的一個表現方式而已。再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多數意見中也從未將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視為二種不同的基礎權利。

[编辑]權利具體內涵與性質

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究竟在權利的具體內涵上是否有所差別?新聞自由究竟有沒有比言論自由給予公民更多的權利,一直是法學界爭論不休的議題。例如在美國的薩克斯比與華盛頓郵報案中,主筆多數意見的史提瓦大法官(也是第四權理論提出者)即認為新聞記者跟一般大眾一樣,對於在監獄中的犯人沒有採訪權。但也有學者認為,根據不同的理論基礎所提出的新聞自由權,在內涵上會與言論自由稍有不同,易言之,根據某些理論,「新聞媒體基於新聞自由得享有一些一般人基於言論自由所無法享有的保障」。(林子儀,1992)

[编辑]具體內涵

中華民國大法官林子儀(專研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指出,倘若新聞自由的理論基礎為第四權理論,其具體內容即應視為了達成憲法所賦予的監督功能需要而定。他認為在此前提下,最低程度的新聞自由應該包括:①設立新聞媒體事業的權利;②搜集資訊的權利;③不揭露資訊來源的權利;④編輯權利;⑤傳播散發資訊的權利。(林子儀, 1992]])

依照C·愛德恩·貝克(C. Edwin Baker)教授的區分,美國司法實務界跟法學者理論所曾論及的新聞自由具體內涵,大致可分為以下八項,但並非全部均為美國最高法院所認可:

1. 新聞媒體應有取得政府所控制的資訊或是進入政府所掌控管理的設施,以獲取其所需資訊的權利。例如:進入監獄採訪人犯或進入刑事法庭旁聽之權。
2. 新聞記者為獲取資訊或為報導某事件,有時得不受某些法律規範之權。例如:禁止侵入他人住居的規範,在某些狀況下,記者可以不必遵守的權利。
3. 新聞媒體享有報導損害他人名譽資訊的特別權利。
4. 新聞媒體對於政府的禁止報導命令(gag orders)或其他事前限制措施時,比一般大眾受較多保護。
5. 新聞記者有不受大陪審團偵訊或不需回答大陪審團某些提問的權利。
6. 民事訴訟程序中,新聞媒體得拒絕回答任何關於編輯人員、製作人或出版程序中工作人員心神狀態的質詢。
7. 在非為刑事犯罪嫌疑犯狀況下,新聞媒體有不受政府搜索及扣押之權。
8. 政府為達成一般經濟或社會政策,或為促進訊息傳播多元及公平性,進而對一般媒體或專業新聞媒體所進行的規制,新聞媒體有免受此類規制的權利。

[编辑]性質

貝克教授將上述八種權利類型的新聞自由權利,依照性質再區分為三大類,這三大類即可概括性地描述新聞自由的權利性質:

[编辑]防禦性權利

新聞自由作為一種防禦性權利(defensive rights),係指:新聞媒體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為維護此一重要制度之必要,主張新聞自由得使新聞媒體免受政府之干預。新聞自由防禦性質表現在:新聞媒體的免於證言之權;不得搜索、扣押新聞媒體之權;新聞媒體有免受政府為達成一般社經政策或促使傳播多元、公平性而行管制措施之權。

免受政府干預為各種基本人權的基本特性,然而基本人權的權利基礎在於人性尊嚴;根據第四權理論,新聞自由並非植基於對人的尊重,而是為了發揮監督政府的制度性功能,是一種制度性權利。既然權利基礎不同,防禦性新聞自由的具體內容端視政府採取何種類型的干預而定,其並非絕對的權利,易言之,倘政府的管制措施係為促進新聞媒體對政府的有效監督(也就是新聞自由的權利基礎),且這種限制比不限制更有助於目的達成,則對新聞自由加以限制即為合憲。

[编辑]表意性權利

新聞自由作為一種表意性權利(speech rights),係指:新聞媒體有權傳播其所選擇的訊息或意見。新聞自由的表意性質表現在:免於某些禁止報導命令或事前限制措施之權利;即使事實傳達有錯誤,可免受誹謗罪追訴之權利等。

新聞媒體事業所追求的目標一般而言即係將資訊傳達給公眾,倘若政府可用命令禁止報導某些新聞資訊,或是要求新聞媒體在報導或評論前,事先進行自我審查,則新聞自由傳達真實的使命即難完成,於監督政府的理想亦成空談。此外由於新聞媒體在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擔任傳達資訊的重要角色,倘要求新聞媒體所報導者與客觀事實完全相符,新聞媒體業將耗費過大的成本於查證事實,且誹謗罪可能造成新聞媒體業的寒蟬效應(chilling effect),因此在某些狀況下(美國發展出合理評論原則、真實抗辯原則、真實惡意原則等),新聞自由即包括了使新聞媒體免受誹謗罪追訴的特權。

[编辑]外求性權利

新聞自由作為一種外求性權利(offensive rights)係指:為增進新聞媒體發揮其效能,而給予新聞媒體業的從業人員一些特別的機會以取得新聞所需的資料或資訊。在這個層次上,新聞自由的權利即包括前述新聞媒體進入政府機關,取得政府所掌控資訊的權利、新聞媒體不受禁止侵入他人財產限制的特權等等。

新聞自由表現成為外求性權利即脫逸傳統上人權所屬的防禦權體系,易言之,傳統人權理論中,各種人權係以防禦權為主,但新聞自由之權利基礎倘若採取第四權理論,其作為一種制度性權利,功能即不以防禦權為限。然而,這也是法學界探討、爭辯最為激烈之處。較無爭議的是「新聞媒體為採訪新聞是否有權侵入他人財產」這個問題,一般學說或實務界均不認為新聞自由包括不受禁止侵入他人財產限制的特權,縱使較為偏向支持媒體的學說理論,也認為新聞自由權利與他人的財產權或是隱私權係常處於權利衝突的狀態之中,須在具體個案中個別判斷、權衡何者重要,而非謂新聞自由必然優先。

至於「新聞媒體是否有權近用政府所掌控資訊」這個問題更是爭議連連。在美國,史提瓦大法官、貝克教授均認為新聞自由並不包括取得政府所掌握資訊之權,其理由包括:(1)近用政府所掌控資訊對於媒體監督政府之功能而言並非必要,媒體光是取得政府資訊並不足以監督政府;(2)政府所掌控之資訊並非全然皆須公開,縱使給予新聞媒體取得該資訊之權利,亦欠缺相關之標準,恐在事實上造成不可行的難題;(3)是否公開資訊為一種政策決定,應該由立法機關制定資訊公開的相關法令,在憲法層次上而言,新聞自由並不意味著政府有公開所掌握資訊的義務。反對上述理論者則認為:(1)新聞媒體倘有權向政府獲取資訊,則更有利於作出正確的新聞報導;(2)立法機關倘若出現立法怠惰現象,遲遲不願制定資訊公開法規,致使人民無從救濟;(3)取得政府機關所掌控之資訊作為一種積極性權利,並不涉及國家預算、資源的重分配,因此若允許此類型的新聞自由,並不會造成標準模糊、事實上不可行的難題。(林子儀,1992)

[编辑]受新聞自由保障者

受新聞自由保障者,包括了新聞媒體之從業人員及其事業主。

新聞媒體的從業人員-記者、編輯、評論員及專欄作家基於新聞自由,有免受政府干預,進行採訪、調查、編輯及評論,並使其工作成果呈現給大眾之權利,甚至包括對抗事業主的意志而為專業新聞報導、評論的權利,不過後者並非憲法上新聞自由的本質而有待立法規定。

新聞媒體事業主的新聞自由權利則包括設置新聞媒體事業、決定營運方針及人事選任管理等權利,但由於媒體係一重要的制度性組織,有學者主張新聞媒體事業主的人事任免權應受到前述理念的制約,以免影響新聞媒體專業人員的新聞自由權利。

[编辑]国际新闻自由概况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b/Persvrijheid.png/600px-Persvrijheid.png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新闻自由主要体现在所有公民都有通过各种合法途径来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自由。《世界人权宣言》指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这一自由包括人们有权持有任何观点而不被干涉的自由,以及通过各种媒介搜寻、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自由……这一自由不受国界的约束。"

新闻自由一般通过立法来实现。立法机构通过法律条文在不同程度上保障科学研究、出版、信息传播和印刷的自由。如果新闻自由这一概念在某国宪法中能够得到明确体现,那么这个国家的新闻自由就是相对充分的。保护新闻自由的法律中通常可以涵盖保障“言论自由”的内容。在言论自由的问题上,媒体和公民个体具有等同的效力。

[编辑]新聞自由組織
javascript:void(wb.w._link('http://zh.wikipedia.org/wiki/Image:Newspaper_and_magazines.jpg'))

除了上述的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体现新闻自由之外,一些非政府组织还以更加严格的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衡量新闻自由的程度。无国界记者组织将如下因素作为标准:一个国家遇害、被放逐或被迫害的新闻从业人员的数量、电视或广播媒体是否存在垄断现象、政府是否对媒体施行审查制度、媒体在社会体系中的独立程度,以及外籍记者在采访中所要面临的障碍,等等。与之类似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组织在更广的范围内考察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现状,以求查明是否该国的媒体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存在依附关系,并因此为危损新闻自由的行为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一个国家的媒体是否具有独立性和该国新闻自由的程度密切相关。

每一年,无国界记者组织都会为世界各国的新闻自由程度评定等级。评定的结果主要以该组织向其成员国的新闻从业人员发放的调查问卷为依据,同时也参考学术界、法律界和人权活动家的意见。调查问卷上的问题主要包括是否有记者受到人身威胁、媒体是否面临来自其他社会组织的压力,等等。该组织致力于公正的评价一个国家的新闻自由程度,而不去褒贬该国新闻界的整体水平。

无国界记者组织的评估表明,2003年全世界新闻自由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芬兰、冰岛、荷兰和挪威。

2004年,除上述国家外,丹麦、爱尔兰、斯洛伐克和瑞士也跻身新闻自由程度最高的国家名录。新西兰和拉脱维亚紧随其後。该组织同时也评出世界上新闻自由程度最低的国家,其中朝鲜名列榜首,古巴、缅甸、土库曼斯坦、厄立特里亚、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也被列入名单中。

[编辑]集权国家

按照无国界记者的报告分析,全世界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缺乏新闻自由的国家。这些国家多半没有建立民主制度,或者民主制度发展得不够充分。

在现代的集权国家裏,新闻自由是一个被高度质疑的争议性概念。这些政权将新闻自由视为对政府权威以及社会安全的威胁。因此,大多数集权制国家都会设立全国性的宣传机构,用来维持集权政府的统治,对所谓任何试图挑战政权权威性的媒体或记者的活动进行压制。有的时候,这种对言论的镇压达到了野蛮的程度,甚至会动用警察和军队等具有武力的單位。在这些国家裏,新闻从业人员往往需要在新闻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否则就会受到专制政权的威胁。威胁的方式包括解雇、被列入黑名单、人身攻击、绑架、刑讯,甚至暗杀。

无国界记者在其2003年公布的报告中指出:在这一年度裡,全世界总计有42位新闻从业人员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而失去生命;至少130位新闻从业人员则为此而入狱。例如:

* 哈萨克斯坦的里拉·巴瑟托瓦事件。
* 在尼泊尔、厄立特里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新闻从业者会仅仅因为在报道中使用了不被官方认可词汇或图片而锒铛入狱。^
* 乌克兰的乔吉·R·贡加兹事件。

[编辑]历史溯源

新闻自由的提出,是在近代报刊出现以后,在欧洲中世纪並不存在新闻自由问题,傳播新知識的權利附麗於出版的權利之上,而出版之權是掌握在教會或王室手中的特許權利。15世纪手抄小报首先出现于文艺复兴运动发源地意大利,其反教会的倾向引起了罗马教廷的恐惧和干预。为了防止反梵諦岡印刷品的流传,教宗曾命令各国大主教对报纸一律实行原稿检查,方许公开传播。许多报人因言论违禁而受到迫害,甚至被处以肉刑和死刑。17世纪以后近代报纸在欧洲诞生,为资本主义发展其到了重要作用。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专制政权对舆论的束缚,展开了漫长的争取新闻自由的努力。

[编辑]英国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8/John_Milton_1.jpg/180px-John_Milton_1.jpg
1694年之前,英格兰的都铎王朝一直施行严格的出版物许可制度。一切出版物都必须拥有政府颁发的许可才可以顺利出版。这一制度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於1530年设立的,声称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是抑制「诽谤、恶意、宗派、异端」。在此前50年的英国内战中,约翰·弥尔顿在他的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里激烈的反对并嘲讽政府对出版物进行审查的许可制度。他写到:「一方面,欠债者和渎职者可以悠哉游哉的逍遥法外,另一方面,无伤大雅书籍则不得不被人在标题中加入一个虎视眈眈的狱吏。」尽管弥尔顿的言论在当时并没有起到多么显著的作用,不久之後他的《论出版自由》却被当作新闻自由诞生路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彼时的英格兰施行严厉的《诽谤法》,对人民批评政府的言论予以镇压。英国皇家的「星法院」规定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对国王的指责都是被禁止的。《诽谤法》并不保护讲真话的人,因为其使命就是禁绝一切对政府的批评。「星法院」在1641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後被撤销,但是国会在1643年又制定了新的新闻检查法,规定未经检察官的审查批准,不许印发任何书籍和小册子。在1647年又先後发布《印刷限制令》和《印刷令》。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後,1662年查理二世再次颁布印刷品检查法,强化对舆论的控制。在检查制度下,许多人因言获罪,受到人身迫害,或者仅仅因为法官一时的脾气而被罚款或入狱。 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英国最重要的宪法性法律,该法第9条规定:「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这虽然只是就议员在国会的言论的特许权的规定,但是连同法案中规定的人民请愿权,可以认为是在宪法上最初就言论自由做出的规定。1695年,《检查法》被废除。

不过这距离英国获得真正的新闻自由还有100多年的时间。1712年,国会通过《印花税法》,规定对报纸、小册子、廣告和纸张都要徵稅,统称为「知识税」,为此报纸必须要在政府登记备案,以方便管理,同时还加强对诽谤罪的惩处。直到1850年代陆续废除各项知识税,新闻自由才被认为正式在英国确立。

然而经过以弥尔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长期的努力和奮鬥,新闻自由还是在工业革命期间的英国得以实现。新闻媒体被誉为「第四權」,其他三權分别是国王、议会和教會。从此,新闻媒体在西方国家民主化的进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编辑]法国

法国虽然在15世纪末就出现了近代报刊,但是新闻出版始终是王室的特权。这个行业由王室绝对控制,不许其他人随意染指。国王和王室却可以将这一特权授予他人,获得授权者必须保证不违背王室的一切规定且要交纳各种税金。国王认命「新闻出版检查官」对全国的所有出版物进行预先审查。在17世纪,这种检查官共有300多位。

英国知识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对法国产生了影响。进入18世纪,法国的新闻自由思想通过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得到充分的阐释和传播。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各等级、各阶层纷纷上书要求新闻出版自由。而雅各宾派的罗伯斯庇尔则是世界新闻史上第一位阐发新闻自由立法的政论家。他主张:借助语言、文字和出版物来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是不能以任何手段来加以束缚和限制的;法律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行文予以处罚;立法的目的是保障尔不是处罚。

著名的法国《人权宣言》在其第11条中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有责任。」这个条文成为後来许多国家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参考的典範。
拿破仑时代是法国历史上新闻自由状况最为恶劣的时期
拿破仑时代是法国历史上新闻自由状况最为恶劣的时期

但是,法国的新闻自由制度并没有随着这个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条款的诞生而确立,而是随着法国革命、复辟的曲折进程而经历了逾百年的磨难。1793年,执政的雅各宾派对反对派的报刊实施无情的镇压;拿破仑(Napoleon Bonaparte)执政後,查封了全部反对派的报刊和独立党派的报刊。他设立了一个名为「新闻办公室」的机构,专门处理报刊出版的日常管理事务。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一张报纸可抵三千毛瑟枪。」法国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拿破仑统治时期是近代法国新闻出版业所处环境最为恶劣的时期。其后,复辟的波旁王朝设立《钦定宪章》,表面上保护新闻自由,但不久又抛出《七月赦令》,宣布全面停止新闻自由。在此之後幾十年内,随着复辟势力和革命势力力量的消长和反复,新闻检查制度也时而取消、时而恢复。

法国新闻自由的确立是以1881年7月29日《新闻自由法》(Loi sui la liberté de la presse)的公布为标志的。该法承接了《人权宣言》的规定,全面否定了先前与新闻自由相冲突的所有做法,特别是预先检查制度。该法还规定,判断新闻出版活动是否合法应当由法院而非政府来裁决。法国的《新闻自由法》还详列了事后处罚的规定,对媒体的教唆罪、诽谤罪、妨害公共秩序罪行为予以追惩。

然而《新闻自由法》所规定的新闻自由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印刷媒体(print media),广播电视仍长期由国家控制。这一状况直到1980年代才得以改变。1981年社会党上台后,通过法令允许建立私人广播电台,放弃国家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垄断。至此,法国获得历史上最充分的新闻自由。

[编辑]美国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b/Thomas_Jefferson_rev.jpg/180px-Thomas_Jefferson_rev.jpg
殖民地时期北美的第一张报纸被称为「权威报纸」,意指该报纸由英国的殖民政府出版发行,是殖民政府名副其实的传声筒。第一张定期出版的报纸是《波士顿新闻信》,出版人是约翰·坎贝尔,从1704年起每周发行一次。殖民地时期的报纸发行机构不是邮局,就是政府,因此此时的新闻界很难挑战政府的权威。

殖民地时期的第一张独立的报纸是詹姆斯·富兰克林在波士顿发行的《新英格兰报》。该报诞生於1721年。幾年後,詹姆斯·富兰克林的弟弟本杰明·富兰克林买下了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公报》,这张报纸是殖民地时期报业的佼佼者。

在这一时期,创立报纸是无需经过当局许可的。报纸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但是却有可能因宣扬不利于当局的言论而被政府以「诽谤罪」或「煽动罪」加以指控。「新闻自由」这一概念之所以能够被明文写入美国宪法,最早可以追溯至1735年发生在纽约市的联邦政府诉约翰·彼得·曾格案。曾格的律师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 Hamilton)声称无论如何,传播事实都不能构成诽谤。在他精彩的辩护下曾格被无罪开释。尽管有曾格案作为先例,其时的联邦政府仍然声称他们有权力将那些宣扬不合时宜观点的报刊所有者关进监狱。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领导者们将新闻自由作为他们致力于争取的权利之一。1776年的《弗吉尼亚权利法案》宣称:「新闻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石,任何一个民主政权都绝不应妨碍这种自由。」与之类似,在1780年的《麻萨诸塞宪法》中规定:「新闻自由对于保障一个国家其他自由而言必不可少。在新的联邦政府中,这一自由不容妨害。」以此为基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正式规定,国会永远不许制定妨害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法律。新闻自由制度在美国正式确立。

1931年,在「尼尔诉明尼苏达案」中,美國最高法院依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做出有利于媒体的裁决。类似的案例还包括:

* 「联邦政府诉纽约时报案」中,最高法院裁定批准《纽约时报》刊登「五角大楼文件」。
* 「苏利文诉纽约时报案」中,法院裁定:任何诽谤罪名的成立都必须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谓的「诽谤」内容不符合事实,且所谓的「诽谤者」行为的目的就在于有意诋毁某个人的声誉(真實惡意)。

[编辑]特例
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說:「如果政府和報紙兩者之間只能有一個存在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第三任美國總統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說:「如果政府和報紙兩者之間只能有一個存在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 在美国宪法确立后不久的1789年,其时的执政党联邦党试图通过《外侨和通敌法案》来扼杀媒体对政府的批评。这一举动受到廣泛的反对,对联邦党的执政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托马斯·杰斐逊是法案的反对者之一。杰斐逊在1800年的美国大选中当选为总统。当选之后,他赦免了所有因该法案而被捕的人。在就职演说中,杰斐逊反复强调自己对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支持:「如果我们当中有人试图解散我们的联邦政府或者摧毁我们的共和制政体,就让他们在真理可以自由的修正谬误的环境中如纪念碑一般静默吧!」
* 《1917年反间谍法》和《1918年反煽动法》规定,政府可以在战争时期对媒体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對於「以背叛、亵渎、侮辱、诋毁的语言攻击美国政府或美国宪法或美国军队」的言行,可以被处以至多20年的徒刑和1万美金的罚款。在1919年的「申克诉联邦政府案」中,最高法院做出了对这两个法案有利的判决,制定了「明显而即刻危险」(Clear and present danger)的衡量准则。1921年,国会废除了这两部法案。在1969年的「布兰登堡诉俄亥俄州政府案」中,「明显而即刻危险」准则被相对比较宽容的「即行的非法行为」準則所替代。
* 1988年的「哈索伍德学区诉库米尔案」中,最高法院裁定:「任何一所学校都有权对于刊载在校刊上的具有争议性的文章予以事先审查和撤销。」
* 近些年来,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使得美国对新闻自由的界定显得更加困难。因发表於网络上的言论通常过於开放而很难得到有效的把关和控制,其可能产生的後果也很难预料。这一切都使得「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显得更加含混。

[编辑]印度

印度宪法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及「媒体」这一概念。印度的媒体以宪法第19条第一款「所有公民都有言论及表达的自由」的规定来界定其所享有的自由。

然而,该条目的第二条款也规定政府有权废除第一款所赋予媒体的自由。该款还规定,赋予或废除媒体自由的主体只能是法律或国家,其判断的依据是看媒体是否损害了「印度的主权独立与完整、国家安全、良好的国际关系、公共秩序、传统礼法、传统道德」,以及媒体是否「蔑视法庭、蓄意诽谤或教唆犯罪行为」。

印度有许多法律限制新闻自由,比较严厉的包括《国家机密法》和《反恐怖主义法》。《反恐怖主义法》规定,如果警察或军队怀疑任何人以任何形式与恐怖分子或恐怖组织有所接触并威胁到了国家安全,警察或军队便可以将此人投进监狱。这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从业者对新闻源的利用,迫使新闻记者只能使用更加「安全」的新闻来源,比如政府方面提供的信息。这自然对媒体运行的效率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编辑]其他国家

在其他国家,值得注意的是瑞典於1776年制定、後来经过多次修改的《出版自由法》。这部宪法性法律不仅较早确立了新闻自由,而且對於政府行为做出了相应的义务性規範。至於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较晚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在19世纪中後期相继在法律上承认新闻自由。

在德国,1849年、1871年宪法都有保障公民表現自由的条款。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的《魏玛宪法》在第118条规定了表現自由,并规定政府不得对报刊进行检查。但是希特勒(Adolf Hitler)上台後,这些权利又荡然无存。纳粹德国将新闻媒体当作宣传法西斯主义(fascism)的工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的《基本法》第5条完整的规定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至此德国的新闻自由正式确立。

日本明治维新後,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臣民在法律範圍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和结社之自由。」但是这部宪法的基础是天皇主权,公民权利出於天皇恩赐,而不是自然权利。天皇一道命令就可以限制或取消。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战时陆续颁布《新聞紙発行条目》、《新聞紙條例》、《新聞紙法》等一系列禁令,严密控制新闻出版。戰後占领军当局(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迅速废除了这些禁令,使日本媒体摆脱了政府控制,经过占领期间的一段新闻统制後,逐步走向自由化。

[编辑]新技术與新挑戰

新的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幾乎每一种传统媒体和信息传播方式都开始采用更加先进的科技,使得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更加高效的从事采访和传播工作,捍卫「新闻自由」。以下幾個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现状:

* 地面电视 v.s. 卫星电视:地面电视系统相对比较容易管理和控制。卫星电视由于其传播的内容可以非常轻易的传出国界范围而显得更加难於操控。例如,阿拉伯语媒体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的传播讯号就经常超越国界,在更广的范围内报道关于其他国家的争议性新闻。然而,由于卫星讯号接收装置越来越廉价,安装也越来越简易,对于各国政府而言想阻断外国卫星电视讯号在本国境内的传播显得尤为困难。
* 基于网络的出版技术 v.s. 传统出版技术:传统的报纸杂志的出版主要依赖硬件资源和其他办公,例如场地、印刷设备等等。这些硬件资源非常容易受到攻击。与之相比,基于网络技术的出版系统处于一种“无形”的状态,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地域的管理。
* 网络电话 v.s. 传统电话:传统的电话技术非常容易被窃听和记录,而现代化的网络电话技术则由于采用了复杂的加密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被第三方窃听。随着网络电话技术越来越多的被新闻界所利用,政府对信息传播的控制将越来越困难。

通常,政府方面也不断的发展新的科技手段作为对新闻界高科技化的回应。然而由于新闻界传统的反应敏捷的特征使得在发展高科技问题上,媒体往往要比政府的步伐快一些。新闻界不断的采用更加新颖的现代技术,以适应网络时代捍卫新闻自由的需要。

由於各種新興技術的發展,新聞媒體傳統上來自政府的壓力逐漸被突破。然而新聞媒體在現今社會中除了報導政經消息外,各類生活或是產業消息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許多富可敵國的大企業面對新聞媒體的不利報導,以抽廣告方式加以抵制、不斷興訟以阻礙負面報導的出現(參照針對公眾參與的策略性訴訟),甚至以向法院聲請假扣押記者財產等方式來對付媒體。此外,由於媒體仍然屬於商業體系的一環,其營運狀況也攸關是否能承受各種置入性行銷、廣告新聞化的誘惑,進而堅持新聞媒體專業性的抗壓力。

评:在所有发生在历史上的今天的事件中,俺认为,没有比这件事对人类的生活及其未来产生过更深刻影响的事件了。从1796年到2008年,又过去了两百多年,新闻自由仍然还只是中国人必须为之努力的理想,在这理想的背后,是历史的叹息,人类的哭泣,以及十多亿人的呜咽。如果观点不能被拿到市场上去,由市场来决定其价值,那么,必然只能由权力来证明自身的无价值。请记住,发生在1796年的今天的这件事,或许,它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人类历史的坐标系中的位置,以使我们不至于在喧嚣中迷失了方向。

haveyoume 发表于 2009-3-5 19:42:12

金豆留住记忆03月19日目录

内容楼层
1279年3月19日 陆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国 南宋亡9
1796年3月19日——法国实行新闻自由。32
1809年3月19日,俄国作家果戈里诞生。25
1858年3月19日清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诞辰12
1883年3月19日 史迪威将军诞辰8
1900年3月19日伊文思开始挖掘公元前16世纪的克诺索斯宫10
1934年3月19日蒋介石借四马联军翦除孙殿英部22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11
1944年3月19日红军逼近,匈牙利犹太人被送往奥斯威辛5
1946年3月19日美国驻华军事顾问团成立楼主
1947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30
1949年3月19日“重庆”号巡洋舰被蒋机炸沉26
1964年3月19日 朱德等题词 号召学习欧阳海16
1966年3月19日《音乐之声》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27
1978年3月19日美国油轮出事,10万多加仑原油污染法国海面28
1979年3月19日乌干达统治者伊迪-阿明-达达被赶下台4
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提出评价建国以来历史问题的指导思想1
1986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公布13
1991年3月19日 孟加拉国第一位女总理卡莉达·齐亚就职6
1996年3月19日数学家陈景润逝世3
1998年3月19日 朱镕基提出“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19
2000年3月19日,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李焕之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20
2004年3月19日,传民进党籍正副候选人陈水扁及吕秀莲在台南扫街拜票时,遭受不明歹徒枪击18

speary 发表于 2009-3-19 00:00:54

土壤肥料学家裴保义出生

  裴保义,又名裴龙祥,1914年3月19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1928年考入由教会兴办的武昌文华中学,用5年时问学完了中学6年的课程,成绩名列前茅。中学期间,他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打下了日后学习农业科学的思想基础。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农学院,开始了他献身农业的人生道路。1937年随校内迁成都,1938年毕业,获农学士学位。
  他毕业后留校任农经系助教,曾参加四川省的土壤调查和农村经济状况调查。1942年应黄瑞采教授的邀请转入农艺系任讲师,从事土壤肥力和肥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45年,中国土壤学会成立,裴保义是学会的首批会员之一。同年,他赴美深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进修和实习。1946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裴保义任南京农学院土壤学与农业化学系教授,参加了苏北沿海垦区的土壤调查工作。1954年任农业化学教研组主任。1956年,苏联专家阿萨洛夫来华举办农业化学讲习班,他参与了协助苏联专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1956—1982年任土壤学与农业化学系副主任。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他对全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设备添置等做了大量工作。80年代初,我国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后,他被批准为首批硕士生导师。受有关部门委托,他和史瑞和教授一起研究制订了我国作物营养与施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肥料学、农业化学研究法、施肥法,以及作物营养与施肥等课程,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和讲义。这些教材和讲义成为后来有关教材的重要参考书。他潜心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师生好评。
  教学之余,他热心于科普和社会工作。1954年加入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经常深入农村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50年代中后期,为了指导丘陵地区的土壤培肥改土工作,他编写了科普读物《熏土的肥土作用》。在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他虚心学习与总结农民的生产经验。50年代末,他参加了研究全国劳模陈永康水稻高产经验的工作,并成为中心组的成员,对单季晚稻的“三黑”、“三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从水稻的氮素代谢和碳素代谢的相互关系方面,揭示了“黑”与“黄”的本质。
  他一直热心于土壤学会工作,曾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南京分会(江苏省土壤学会前身)第三、四届理事会秘书;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
  裴保义曾被选为南京市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曾担任江苏省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他于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曾当选为九三学社南京农学院支社委员、支社主任委员。
  裴保义为人诚恳、正直、知无不言,经常给学校和农业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在政治运动中虽然受到过冲击,但他始终满腔热情地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用他自己的行动,充分履行了一位科技专家和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

评论:平凡的园丁,求实的学者;为中国土壤肥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和普及工作做出了贡献。

ishu 发表于 2009-3-19 00:01:16

1932年——澳大利亚悉尼港湾大桥举行通车典礼。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SydneyHarbourBridge1_gobeirne.jpg/800px-SydneyHarbourBridge1_gobeirne.jpg

悉尼港湾大桥是澳大利亚悉尼的一座主要桥梁,横跨悉尼港连接悉尼商业中心区与北岸。这座引人注目的桥梁与附近的悉尼歌剧院构成了悉尼最知名的景色之一。直到1967年,悉尼港湾大桥都还是悉尼市中最高的建筑。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它也是世界上最宽的长跨距桥梁与最高的钢铁拱桥。

评论:当时是世界上第4长的拱桥。

ztqaz 发表于 2009-3-19 00:09:19

中国空政演员姜超出生

http://star.ifensi.com/starphoto/0/3/32/3247/3247.jpg

  姓名:姜超
  年龄:34岁
  身高:178cm
  生日:1975年3月19日
  星座:双鱼座
  出生地:吉林 长春(13岁以前在长春居住)
  家乡:辽宁 大连(13岁随父母搬家至大连)
  现在居住地:北京
  入伍时间:1992年7月1日特招入伍,现任空军文工团空军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空政)演员
※影视作品※
  电视作品
  1995年《三国演义》饰卫戍
  1995年《校园先锋》饰朱小
  2000年《红颜往事》(又名:月落长江)饰来福
  2001年《炊事班的故事》饰小姜
  2003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003年《健康快车》饰 小赖
  2004年《小房东》 饰演阮小三
  2004年《明天即将来临》
  2005年《武林外传》饰李秀莲(外号李大嘴)合作演员:沙溢 喻恩泰 范明 闫妮
  2005年《家有儿女》饰锋
  2006年《转角遇到爱》饰包车仁
  2006年《房前屋后》客串
  2007年《卫生队的故事》饰小姜 合作演员:高亚麟 殷桃 闫妮
  2007年《谍战古山塘》饰李斌
  2007年《追着幸福跑》饰胖头于
  2007年《拯救任务》(又名:爱在威虎山 OR 虎峰岭传奇)饰二獾子
  2007年《都市六人行》客串 饰李志诚
  2007年《追着幸福跑》
  2008年《派出所的故事》饰姜涛
  2008年《阳光别墅》饰李百万
  2008年《马警长的故事》(暂名)饰大徐
  2008年《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饰钱二宝 合作演员:潘长江
  2008年《家有儿女新传》饰吴大力 吴教练
  2008年《清官巧断家务事》鲍鱼
  2008年《鸡毛算皮没小事》饰 姜天意
  2008年《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2》饰 钱二宝
  2009年《中国古代爱情故事新编》又《新梁祝》饰马文才 《派出所的故事》饰姜警官 合作演员 洪剑涛 周小斌 范明 毛孩 沙溢
  电影作品
  1999年《能人于四》饰于柱子 合作演员:程煜 张少华 丁嘉莉
  《大话股神》饰黑子
  《金谷奇缘》
  《追爱总动员》 饰大壮
  创作电影剧本
  《不得不爱》
  2000年《大沙暴》饰石磊
  2000年《公鸡打鸣母鸡下蛋》饰刘金山
  2001年《翻身》饰二根
  2006年《沁源围困战》
  《豪情盖天》饰马中仁
  《和平之翼》饰黑塔(1999年)
  《湘江湘江》
※主持节目※
  《同乐园》
  《风车棒棒糖》
※个人单曲※
  《救救我》
※获奖情况※
  2003年军旅生活喜剧《炊事班的故事》饰演小姜,获第十六届金星奖集体获优秀演员奖。

评论:出演李大嘴一举成名的喜剧演员

wushengse 发表于 2009-3-19 00:11:01

2004年3月19日,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在北京正式开通并提供服务,连通了上海、广州和北京3个城市,铺设了6000公里的高速光纤,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新华社记者李晓建)

http://photo.sohu.com/20041225/Img223645287.jpg


点评:赶上了世界的步伐,取得先机

iamhkq 发表于 2009-3-19 00:21:10

1815年--拿破仑在巴黎重登法国皇帝。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8.15~1821.5.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1815)、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民族:科西嘉族 身高:169cm 国籍:法兰西
【人物简介】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8.15~1821.5.5),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1804),法兰西第一帝国及百日王朝的皇帝(1804-1814,1815)、法兰西共和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经占领过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领土,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得到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在位前期是法国人民的骄傲,直至今日一直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民族:科西嘉族 身高:169cm 国籍:法兰西
  拿破仑
初露峥嵘】
  拿破仑1769年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科西嘉岛刚刚被卖给法兰西共和国,拿破仑出生前还是热那亚共和国的国土。他的家族是一个没落的意大利贵族世家,法王承认其父亲为法兰西共和国贵族。在父亲的安排下,拿破仑9岁时就到法兰西共和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教育。178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选送到巴黎高等军事学校,专攻炮兵学,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考取了别人用三年才取得的军官资格,被任命为皇家炮兵少尉。16岁时父亲去世。在随部队驻防各地期间,他阅读了许多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让·雅各·卢梭的思想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拿破仑一开始自认是一个外国人,一心希望有一天能够让科西嘉从法兰西共和国独立出去。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回到科西嘉,希望推动科西嘉独立,但遭到另一个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排挤,最后全家逃往法国。在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因此受到雅各宾派的赏识。1794年热月政变中拿破仑由于和罗伯斯比尔兄弟关系紧密而受到调查,后因拒绝到意大利军团的步兵部队服役而被免去准将军衔。1795年他受巴黎督政官巴拉斯之托成功平定保王党武装叛乱,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在军界和政界中崭露头角。拿破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对当时的军事知识深有研究,善于将各种军事策略运用于实战之中,当过炮兵的他很重视炮兵的战术应用,尤其是主张将火炮集中使用,以及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用。1796年3月2日,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3月6日与情人约瑟芬·博阿尔内 (约瑟芬.德塔谢尔) 结婚,之后便匆匆奔赴前线。在意大利,拿破仑统帅的军队多次击退了奥地利帝国与萨丁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联军,最后迫使对方签署了有利于法兰西共和国的停战条约。
创造历史】
   取得意大利之役的胜利后,拿破仑的威信越来越高,他成为法兰西人的新英雄。而他的崛起令督政府感受到威胁,因此任命他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共和国军司令,派往东方以抑制英国在该地区势力的扩张。在拿破仑的远征军中,除了2000门大炮外,还带了175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在远征中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十分大。
  然而1798年远征埃及本身是一个大失败。拿破仑的舰队被英国的海军上将纳尔逊完全摧毁,部队被困在埃及,拿破仑打掉斯芬克斯鼻子的事情也是在这里发生的。1799年回国时,400艘的军舰只剩下2只小舰,原本侵略印度的计划受阻,人员损失惨重,面对这样的情形,幸运之神把头转向了拿破仑,他从一张法国过期的报纸上得知了法国国内紧张的形势和严峻的外部压力,感到时机成熟的拿破仑丢下了自己的军队,秘密回国,作为一名军事统帅,这是很难让人理解的,但作为一名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政治家,拿破仑做出了一个最为正确的抉择。
  此时欧洲反法联盟逐渐形成,而法兰西共和国国内保皇派势力则渐渐上升。1799年8月,拿破仑赶回巴黎。1799年10月,回到法兰西共和国的拿破仑被当作“英雄”来欢迎。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并获得成功,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第一执政,实际为独裁者。
  面对紧张的国内形势和严峻的外部压力,拿破仑进行了多项涉及政治、教育、司法、行政、立法、经济方面的重大改革,其中最著名并且直到今天依然有重要影响的《拿破仑法典》,其中很多条款拿破仑本人亲自参加讨论并最终制定,法典基本上采纳了法兰西共和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比较理性的原则。法典在1804年正式实施,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从法律上得以稳固,即使是在一个多世纪后依然是法兰西共和国的现行法律,拿破仑在编写回忆录时曾说过:“我的伟大不在于我曾经的胜利,滑铁卢一战已使它随风而去,我的伟大在于我的法典,它将永远庇护法兰西的人民享受自由”。法典对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立法起到重要影响。在政变结束后三周拿破仑向人民发布的公告中,他自豪地宣称:“公民们,大革命已经回到它当初籍以发端的原则。大革命已经结束。”
封王称帝】
  1802年8月,修改共和八年宪法,改为终身执政。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称拿破仑一世。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12月2日,他并不是由教皇庇护七世加冕,而是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然后还把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1805年5月26日,他又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
  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于是在9月24日离开巴黎,亲自挥军东进,到10月12日法军已经占领了慕尼黑。10月17日法兰西共和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12月2日法兰西帝国又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神圣罗马帝国解散。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邦联”,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次年秋天,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但是10月14日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击溃敌军,普鲁士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拿破仑因此取得了德国大部分地区。1807年6月法军又在波兰大败俄国军队,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在此前一年拿破仑颁布了《柏林赦令》,宣布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洲大陆与英伦的任何贸易往来。自此,法兰西帝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得到了确立。拿破仑一世兼任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并分别封他的兄弟约瑟夫、路易、热罗姆为那不勒斯、荷兰、威斯特伐利亚国王。
[征西伐东】
  入侵西班牙、奥地利帝国与俄罗斯
  1807年末西班牙爆发内部动乱,西班牙国王遭到人民的唾弃。拿破仑于是乘机入侵了西班牙,并让其长兄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是这个举动遭到了西班牙人的反对,拿破仑根本无法平息当地的暴动。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在1808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8月8日登陆蒙得戈湾,8月30日占领了整个葡萄牙。之后他们在当地民族主义者的支持下,逐步将法军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
  正当拿破仑陷入西班牙泥潭之际,1809年初第五次反法同盟组成。奥地利帝国在背后偷袭法在德国的领土,拿破仑被迫退出西班牙,率军东征。奥地利帝国军队虽然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拿破仑很快就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帝国签订维也纳和约,再次割让土地。次年,拿破仑娶奥地利帝国公主玛丽·路易莎为妻,法奥结成同盟。
  到了1811年末,法俄关系已经开始恶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拒绝继续与法兰西共和国合作抗英,最后战争爆发。拿破仑率领操12种语言的50万大军进入俄罗斯。俄军采取了撤退不抵抗的战术,直到1812年9月12日法军历经博罗金诺战役(法军有7万人阵亡和重伤)后,进入莫斯科。拿破仑本以为亚历山大一世将会妥协,未料到迎接他的却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而此时在国内又有人策划了一次失败的政变,令他不得不赶回法兰西帝国,最后回到法兰西帝国的只有1万人。
昙花一现】
  战败、流放、百日政权与滑铁卢
  1813年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德国境内多次激战。虽然法军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针对拿破仑的压力却是越来越大,直到10月的莱比锡战役法军被击溃,各附庸国也纷纷脱离法兰西共和国独立,同盟军开始向巴黎挺进。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占领,同盟军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同时拿破仑必须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仑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此前两天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拿破仑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拿破仑保留了“皇帝”的称号,可是他的领土只局限在那个小岛上。
  拿破仑在往厄尔巴岛的路上几乎被暗杀,自己也尝试自杀未遂。而路易十八回到巴黎,重新成为法兰西王国国王,波旁王朝复辟。拿破仑的妻子和儿子生活在奥地利帝国皇室,还有传闻说拿破仑将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个小岛,这一切令拿破仑别无选择,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岛,率领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国。本来被派来阻止他的法兰西王国军队转而继续支持拿破仑。3月20日拿破仑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拥有一个14万人的正规军和20万人的志愿军,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开始。
  但是好景不长,欧洲各国迅速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的军队在比利时滑铁卢战役中全军覆没,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路易十八再度复辟。拿破仑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在礼炮声中这位征服者被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仑的死因还是众说纷纭,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医生的验尸报告显示他是死于严重胃溃烂,但新的研究认为拿破仑死于砷中毒,而且从当年贵族爱用的墙纸上,历史学家亦发现含有砷的矿物,估计是因为环境潮湿而让砷在环境中渗透出来。
  他去世后九年,新的奥尔良王朝在人民的压力之下将拿破仑的塑像重新竖立在旺多姆圆柱上。1840年,法兰西王国七月王朝的路易·菲利浦派其儿子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该年12月15日,拿破仑的灵柩被运回巴黎,在经过凯旋门后安葬到塞纳河畔的老残军人退休院(即荣誉军人院)。

一世枭雄

soy_justiny 发表于 2009-3-19 00:42:17

2008年3月19日,中国女作曲家瞿希贤逝世。


瞿希贤,上海市人。1919年9月23日生于上海,逝世于2008年3月19日。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曾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建国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乐团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一至三届理事、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
  作品主要在声乐领域,包括合唱、独唱、群众歌曲及儿童歌曲等。作有无伴奏合唱《牧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歌曲《全世界人民一条心》获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歌曲比赛一等奖。合唱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获1964年全国群众歌曲一等奖,儿童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音乐作品一等奖。歌曲《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于1980年被评为优秀群众歌曲。影响广泛的合唱作品还有:《飞来的花瓣》、《乌苏里船歌》等。电影音乐《青春之歌》、《红旗谱》、《为了和平》、《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她还翻译出版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法原理》一书。1981年她和我国其他女作曲家的作品,应邀在意大利举行的妇女音乐联欢节上展出。1990年在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
  详细简历:
  1919年9月23日生于上海。读中学时开始学钢琴。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她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上海沦陷后,到湖南、江西一带参加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入重庆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学习。1941年回到上海,考入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又先后从李惟宁、马琼斯、弗朗克、谭小麟等教授学习钢琴、和声、对位等音乐课程1944年毕业。1948年又毕业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同年10月到北平,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瞿希贤先后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从事作曲。1953年、1979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瞿希贤所作第 1首歌曲《春耕歌》发表于1938年。以后几十年间她创作了《无家别》、《战地月光曲》、《怎么办》、《农村小唱》、《全世界人民心一条》、《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中国当代之歌》等大量为群众所喜爱的歌曲。瞿希贤所写的儿童歌曲旋律明快,形象生动,其中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最为突出。瞿希贤对合唱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1954年,她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成为国内外音乐团体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此外,她所创作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在全国第 1届音乐周上获得好评。60年代以来,瞿希贤还先后为影片《青春之歌》、《红旗谱》、《元帅之死》、《骆驼祥子》等配乐。她的电影音乐作品以强烈的时代气息,浓郁的地方色彩,有力地表达了影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内心世界。几十年来,瞿希贤创作了数百首歌曲,已编辑的作品专集有《瞿希贤独唱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瞿希贤歌曲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收集了1938~1984年的作品。
  《牧歌》原为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典型的长调民歌,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低音区低回歌唱,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牧歌》流传于中国内蒙古东部地区, 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辽阔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无限挚爱和深情眷恋.这首民歌有著朴实优美隽永的特征, 它本身有一个很好的歌词, 给人的感觉是一切都很宽广优美, 合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翠绿的草地上, 跑著白羊; 羊群像珍珠, 撒在绿绒上.无边的草原, 是我们的故乡; 白云和青天, 是我们的蓬帐.早霞迎接我, 自由地歌唱, 生活是这样幸福欢畅".这首无伴奏合唱, 用非常高明和学院化的写作技巧, 利用复调自由卡农手法写成一首此起彼伏和非常感动人心的合唱曲.写於1953年的作者, 怎0也不会想到, 他会无法走完后来"文革"的苦难历程.
  《牧歌》
  50年代初,诞生了一首根据东蒙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它像一碗醇厚的马奶酒,使所有听过它的人,都醉卧草场,乐不思蜀。不少外国来华团体都要演唱这首歌。他们用了两个字概括对它的印象,那就是──天籁。
  这正是那个清新、和谐的时代在作曲家心目中的反映。然而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曲作者瞿希贤当时并没到过内蒙古草原,直到如今都没去过。她怎么会想起创作这样一首歌呢?
  1954年的一天,作曲家安波来到瞿希贤家,瞿希贤拿出《东蒙民歌选》,想挑几首唱来听。没想到他们竟从头唱到了尾,完全被歌中的草原风情迷住了,最后每人圈出三首认为是最动人的,有一首歌被划上了两个圈,这就是《牧歌》。
  这是根据流传于内蒙昭乌达盟的长调民歌改编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曲,作品在应用人声写景抒情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我国民歌中的“牧歌”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音乐体裁“牧歌”完全不同,前者自古就有,是蒙古人民放牧时唱的,具有山歌的性质;后者是一种世俗歌曲,到16世纪时演变成了无伴奏合唱曲。
  她刚刚于2008年3月19日中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故世,享年89周岁。瞿希贤是上海人,毕业于当时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和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代表作品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乌苏里船歌》《飞来的花瓣》《牧歌》《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全世界人民一条心》,《青春之歌》《为了和平》《红旗谱》《骆驼祥子》等电影的音乐等等。她还著书译作,为中国的音乐事业发挥了巨大的能量。记者曾问她:“你有没有统计过作品数量?”她回答道:“我只顾写,倒是从来没有去数创作了多少首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歌词: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
  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
  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
  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光景.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推荐理由:著名的音乐家,其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金豆  留住记忆“03月19日&qu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