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
**** Hidden Message ***** 保护知识产权在发表前还是加一点威吧~~~~~~ 我对朱子的学说没有接触过。拜读xinghuit兄的大作。有所感触。谈谈自己的理解,请xinghuit兄指正。xinghuit兄说的“中和之悟”是否接近于“知行合一”“体用不二”的指导原则。这种原则,是超越“知行”和“体用”层次的,如果用二分法的眼光去看这个原则,那么只会片面感知,最终只能造成错误的结论。 感谢fenglong88兄关注,“中和之悟”和“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不一样。朱熹的工夫论是涵养和格物并进,其中格物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中和之悟”与朱熹所说的行也不太一样。关于朱熹的知行论和体用论,前人多有研究,这里不能细说。概言之,朱熹所说的“知先行后”,知其实是指认知天理(其实也是行),行是指依照天理而行,潜在的包含着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意思。不过,朱熹这人看事物总喜欢先分后合,他的理气论、知行论都是如此。钱穆曾说,把握朱熹思想的这个特点,对我们理解朱熹的许多说法是非常有益的。 引用第3楼xinghuit于2008-03-12 19:54发表的 :
感谢fenglong88兄关注,“中和之悟”和“知行合一”“体用不二”不一样。朱熹的工夫论是涵养和格物并进,其中格物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知;“中和之悟”与朱熹所说的行也不太一样。关于朱熹的知行论和体用论,前人多有研究,这里不能细说。概言之,朱熹所说的“知先行后”,知其实是指认知天理(其实也是行),行是指依照天理而行,潜在的包含着体用不二,知行合一的意思。不过,朱熹这人看事物总喜欢先分后合,他的理气论、知行论都是如此。钱穆曾说,把握朱熹思想的这个特点,对我们理解朱熹的许多说法是非常有益的。
谢谢xinghuit兄的释疑。
我的基本的感觉“中和之悟”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审视“知行”和“体用”的。有兄的证实,可以基本肯定了。
再想请教,兄所说朱子“依照天理而行”,因为最近在读《庄子》,不知道,朱子的“天理”和庄子的“道”之间有什么样的差别?是不是“将无同”?
至于方法,庄子其实朱子一样也是非常讲究“先分后合”的,而且我感觉庄子的分析功夫绝对一流。 朱子的“天理”和庄子的“道”之间的相同之处甚多,但理学和朱子更强调“理”的道德属性,而庄子则强调道的自然属性。当然,庄子对道的理解,更强调其一和不分,甚至是不可说的,而朱子则认为“道是统名,理是细目”,理具有更多的内容。
此外,理在朱子的思想理有不同的层次,如唐君毅先生所说,有物理、性理之分,有作为一的理和作为殊的理之分,此外还有最为本体、本源意义的理和具体事物之理之分。 引用第5楼xinghuit于2008-03-12 21:06发表的 :
朱子的“天理”和庄子的“道”之间的相同之处甚多,但理学和朱子更强调“理”的道德属性,而庄子则强调道的自然属性。当然,庄子对道的理解,更强调其一和不分,甚至是不可说的,而朱子则认为“道是统名,理是细目”,理具有更多的内容。
此外,理在朱子的思想理有不同的层次,如唐君毅先生所说,有物理、性理之分,有作为一的理和作为殊的理之分,此外还有最为本体、本源意义的理和具体事物之理之分。
谢谢xinghuit兄的释疑。又证实了在下的一个猜测。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