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难处
翻译的难处谈瀛洲
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德国作家聚金斯基的《香水》,李清华译。也许是因为我的孤陋寡闻,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这位译者的名字,但我拿准她是一位高手。我稍稍做过一点翻译,从这书的内容来看知道这是一本极难译的书——里面有这么多关于香水制作的专业术语、名词,一定让译者花了不知多少时间去翻查各种各样的词典——但整本书的确译得一气呵成,我读得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打耳光都不肯放下”。她的功夫,就在于让一般读者完全觉察不到她花了功夫,而把功劳全给了聚金斯基。
在许多人的想法里,翻译者的头脑就像一台机器,只要从一头把原文输入,就会按固定的程序,方便与机械地把它转换成另一种文字。但实情并非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尽管现在有如此之多的翻译软件,但你若把文章交给它翻译,却只能变成一篇另一种文字的“天书”而已。
好的译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精通外文,能写一手漂亮的本国文,又正好熟悉他所译的某一篇文字所涉及的专业或背景知识。所以,为一本好书觅一个好的译者,实在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非机缘凑巧不可。
做翻译还有一样吃亏的地方,那就是“译得好是别人的,译得不好是自己的”。因为一篇文字既有出版社想找人翻译,那它本来就有相当价值,甚或是名家的作品。如译得不好,译者当然难辞其咎;如译得好,读者多半会把文章的精彩处归于原作者,而非译者。所以,身在外文届,我知道有许多高才捷能之人可以作很好的译者,可偏偏从不肯动笔翻译。
可是,却又有一些非学外语出身的人,极喜翻译。因为多半不符合前面说的第一项条件,其成果常为人所诟病。
其实,能满足这三个条件中的头两个条件的人,本来就很难得。因为这样的人,本来就可以自立门户,自己去做一个写家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翻译大家如施康强、罗新璋诸先生,同时又是文章高手的缘故。在欣赏他们的翻译文字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称赞他们的牺牲精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