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中国的传统社会》读书笔记
一、金耀基总结汉学家观点传统取向的;
农业的;
身份取向与层阶取向的;
神圣的sacred权威的authoritarian;
以原级团体primary group为社会主要结构;
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关系取向的asctiption的;
功能产业化的functionally diffuse;
准开放的二元社会dual society;
二、金耀基之观点
(1)崇古尊老:梁漱溟的解释却说是由于古人智慧太高(理性早启),文化上成就太多(文化早熟)之故.“尊老”思想一与中国之为农业的伦理社会有着最深的关系.老人常是智慧与经验的库藏,因此权威常在老人手中。
(2)内圣外王:“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修己以安人,诚意正心至平天下。
(3)君子与通才:儒家思想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君子是人文精神的实际代表,要求通才。韦伯指出中国之教育,非为训练专才或激励英雄性格,而在养成娴于经典之文化人:他本身即是一目的,而非手段。任何智识与事业仍不过为达到整个人文理想之一途径。是以中国人缺少一种“理性的专业化”心理。每个“角色”都是高度“功能普化的”(functionaliy-diffuse)。
4)家与孝: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只知有家而不知有社会。孝是使家族扣紧在一起的德性,孝道是中国的国术、国粹。因此阻害了“个人主义”与“社会精神”的发展,并且产生了身份取向、特殊取向及关系取向。只有祖先崇拜,而无普遍之宗教,不能发展出一套universalistic oriented law(礼是特殊取向的)。而西方的会社association超越家族,因此有普遍性的宗教与法治。
(5)道德与学问:“尊德性、道问学”即是学者之最要工夫。韦伯:孔子特殊的贡献是在以道德之礼代替英雄崇拜,孔子的“有教无类’为平民教育开辟了一条大路,而孔子理想中君子地位之取得亦不建立在“身份”,而是建立在“成就”。中国之政治为“道德政治”。
(6)重农轻商:在土地上工作视为一种德性,并以农耕是一具有“尊严”之生活。农人治于人,但颇有希望治人;而商人虽可成势,但未受尊敬。
(7)和谐与礼:中国人把宇宙看做一“圆合地美艺的生生之流”undifferentiated aesthetic continnum。人与自然之关系是决之于“对美艺的质素之当下体认”immediate apprehen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aesthetic component。人是一“美艺的自我” aesthetic self.中国,从来就缺少“征服自然”的观念,中国哲学之第一要义便是他们想与自然契合之强烈欲望。这只需看中国人之画与建筑即可恍然。中国人的画,常是一片广阔的青山绿水,嵌入一二个细小的云丽风飘的逸士;中国人的建筑,总是飞檐琉瓦,竹篱茅舍,轻轻没入苍翠的云影天光里.自然为一大宇宙,个人则是一小宇宙。这种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或是构成阻塞中国人自然科学不得发展的一因。当然,真原因或是太注重人事,而对自然的观察仅止于美艺的欣赏而止。
重视和谐,则重礼。礼是为建立人间秩序与和谐而设的。礼不下庶人,只问“对谁”,而不问“对什么”的,因此,它其有“特殊取向性”与“层阶取向性”,可以是阻止社会工业化的一个有力因素。
(8)和平与王道:游牧生活有战斗精神,商业生活有竞争精神,而农业生活则坦荡平易,不必有战斗,亦不必竞争,“自东汉以降为无兵的文化。罗马帝国以力为其本质,中国则以德为本质,文化的征服是儒教之生命。
三、社会结构
(一)二元社会
农村社会不是自主独立的,而是一“半社会”,它的社会结构是由“秀异分子”与“农民”二者所组成的。秀异分子建造文化的大传统,农民则建造文化的小传统。
(二)家的角色与功能
1。家的性质
社会的结构中最重要而特殊的是家族制度。家是社会的核心。它是一“紧紧结合的团体”,并且是建构化了的,整个社会价值系统都经由家的“育化”“社化”作用以传递给个人。横的扩及到家族、宗族,而至氏族;纵的上通祖先,下及子孙,故中国的家是一“延展的、多面的、巨型的家”。以至压制了个体的独立性;没有能开出会社的组织形态。家是以血缘为基底的“身份取向”的团体,而会社则是超血缘为基底的“契约取向”的团体。
2。孝与伦常
中国的社会是典型的父系、随父居与父权的社会。这种伦理关系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而展开出去的,所有在这伦常关系中的人的行为都以父子关系为准则。要维持以父子为主轴而展开的社会的关系,乃不能不有一种价值系统加以维系,而“孝”便是儒家所提出的中心价值。
五伦思想毕竟还有“契约取向”的色彩,即孔子所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任何一个角色都非居于绝对性的权利或义务的地位:亦即是基于一“对称性”的关系,可是到了汉朝以后的“三纲”思想出现,而形成了片面的、绝对性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为非对称性的关系。
后塑成“移孝作忠”的观念来,“君父”便可连称,巩固了君主专制。徐复观先生认为这是“儒家人伦思想的一大变化,实亦中国历史命运的一大变局”,他强烈地指出《孝经》是后世小儒伪造的。
好书!
还未读完,OCR整理后继续发。 民族性格
1、Arthur Wright所举出的中国传统性格最周延深刻:
(l)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
(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史。
(4)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
(5)循例重俗。
(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改革。
(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
(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
(12)当仁不让,不妄自菲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这些与前述价值系统、社会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连性。
2、特殊性格分析
闭固性人格
农业社会,社会形态代代相传,历久不变,这形成中国人顺乎自然、行乎自然的人生观,他们把自然界与人事界的种种安排都视为天经地义,他们很少想到改变世界,具有一种“闭固性的人格”(constricted personality),不同于工业社会的mobile personality,后者具有empathetic capacity,在新环境容易调整自我。中国人偏于循例重俗,被动闭缩,自制自足,倾向于孤立、默从与惰性,他们鲜少有主动的“参与行为”,对政治等公共事务都较少兴趣,而不予关心!
权威性人格
研究一般传统性社会的学者指出,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对自然之不可捉摸,常充满焦虑,而焦虑之避免与解消则惟有两个途径,一是倚赖传统,一是倚赖权威。而传统社会则是“权威的人格”与“权威的社会结构”之相互为用,因它以伦常关系为基底,个体不是独立者,而是伦常之网中的一个“倚存者”。
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家庭为基拙,家庭中的成员关系是以父与子的关系为“主轴”,其他种种也都以这一主轴为中心。父子的关系不但发生作用于家庭之中,而且扩及于宗族,乃至于国家。中国古代的君臣关来,实是父子关系的投射。
家是人格的主要塑模者,因而作为核心的父子关系发展为人与人的从属关系,进而社会发展成阶层性的结构,人们都有一种“阶层性的心态”。
人人既是主,又是奴。做事先考虑对方身份,是非亦以身份始。权威性人格具有安定传统社会的功能,但权威性人格与权威性社会结构交互影响之余,便使社会的创造力大大地断丧了。心理学上,“父权控制”下长大的人,均普遍地缺少"成就"动机。
特殊取向与人情味
中国人富于人情味,欠缺公德心。此由文化价值、社会结构等因素辐揍而成的。家庭本位社会,人际关系是基于身份的,凡活动范围接触所及,他都会不知不觉间以“亲人”目之,显出殷勤与关怀。此之外,则人际关系终断。可从坐公车看出。而西方以“会社”为社会之本位,人际基于契约,亦即是普遍取向的,因此人比较倾向于博爱。且相对于儒家,基督教有浓厚的普遍取向性,基本上是要信徒离开家的。
形式化与面子问题
受礼教的育化与社化,并受礼的支配,但过分强调的结果却产生了“仪式主义”,亦即手段变成了目的本身。由此使个人行为变成形式化,而常导致形式主义。
礼的强调并不能保证道德的实现,有“礼”无德者亦比目皆是。因格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之训,往往把自己的情感用强力压制下去。
形式主义的作用实在保护“面子”,没有面子将很难保持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所以有些表面上看去雍容谦让,“有斐君子”,但骨子里则什么也不是
融洽自然,当下即是
农业性文化,对土地有一种虔敬之情,同时亦把自然看做一有情体,所谓“江山如有待,天地若有情”,天与人交感为一。如有真正的宗教,便为天人合一情绪。此一人格使中国人产生浑厚、圆化、与物无争的和平天性,以及欣赏生命,虔敬宇宙,与直观静省的内心生活。可惜已经逐渐消逝。 后,找到权威性人格与自由平等性格相比较的图表:
权威性人格
1、安于服从权威
2、对自己所属团体以外的人易有敌意
3、重视权力,追求权势,而缺少成就感
4.具有粗强精神,避免智性的、情感的活动及情绪的活动
5、主张严格遵守习俗,对违反习俗者认为要严加惩罚
6、不信任外界,易于疑心别人
7、有了权威性格,就会乐于顺从长上而学习支配下属,严守自己人和外人的分别,遵循各种社会习俗,以使大家循规蹈矩,各安其位
自由平等性格
1、喜以平等地位与人相处
2、对团体以外的人较少敌意
3、较少追求权力,也不热中追求权势;但会努力追求个人的成就,以显露自己的才华,希望受人重视
4、喜欢也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避免智性的、幻想的、美感的活动
5、以为习俗有它相对的时空,而不将它绝对化及权威化
6、易于信任外界人与陌生人,对社会及世界比较乐观
7、上下服从的关系已减低,而改以平等态度与人相处;由于社会的多元化与异质化,已难维持定于一尊的习俗,一切都尽量以法律来代替。由于与外界的接触比较多,事事设防已不可能,唯有改为信任、尊重他人。这种性格,对推行民主政治很有帮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