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0 14:39:32

碎识“国文”

释题


语文的前身是“国语”与“国文” 。鉴于很多文章对“国语”与“国文”时期的教学成果语焉不详。所以就自己所能见到的一些“国语”“国文”类的教学专著做一些摘抄的工作,既然是摘抄,自然难免面琐碎而不系统。所以命之“碎识”。

而舍“国语”而单说“国文”是因为自己所见的大多是“国文”方面的书,所以只说“国文”。主要是想看看当时各位教育家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言说。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0 14:52:03

1、《新著国语教学法》黎锦熙(1924年)

国语的教学的材料和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等:

(一)以读本为主体的。照现成的国语教科书,按课,分时,依法教学,是最普通的办法——可是要列下等。

(二)从实际事物(或标本、图画、故事书等)的观察认识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那些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那表示内容的声音(语言)和符号(文字)。读法,话法,写法,作法,随宜运用,有时一气贯注。读本不过拿来作一种重要的教具,不看作教材的主体。——这是把读本中所依据的实际事物直接用作教材。除纯重音节的儿歌之外,一切童话故事等,也要利用环境和图画,观察问答,引起儿童真切的想象。读本是用作整理儿童的经验、指导儿童的发表、准备儿童的创作之一种工具,以实际事物为主体,以书本为辅助品,这种教材和教学法,可称中等。

(三)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连结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大略可比照人类学中初民进化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不但读法,话法,写法,作法要打成一片,就是国语和其他科目也要打成一片。读本(一部分)乃是教师和儿童们共同的作品。


原文使用很多"底"为助词,均改为"的".
---------------------------------------------------------------------------------------------------

fenglong88 按:


当我看到这三个等级时,我是佩服得紧的。

自己在第一等上教了很多年。在第二等上,的一些应用起码是在工作八年之后了。在第三等上,跟是最近两年的事情。试想如果是在在工作之前,就已经知道这三个等级,自己是否会在教学上少走很多弯路呢?

“从实际事物(或标本、图画、故事书等)的观察认识入手,使儿童确实了解那些事物的内容,然后学习那表示内容的声音(语言)和符号(文字)。”这是从感性认识入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过程无疑是使学生印象深刻的最佳过程。

“读本不过拿来作一种重要的教具,不看作教材的主体。”比之“教材不过是一个列子”的说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具”更具体、更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随时随地利用儿童生活中的种种事实,连结他们的种种经验和环境,作一种普遍而流动的教材;按着他们身心发展的过程(大略可比照人类学中初民进化的过程),施一种辅导自动、共同创作的教学法。”与生活经验的结合,不就是走进生活吗?学习的作用不就得以展现了吗?流动的教材不正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吗?回首,现在的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哪里有一点新呢?更何况还没有前人认识得准确——大略可比照人类学中初民进化的过程。

gao2811000 发表于 2007-10-10 16:42:06

fonglong 88兄所言及是,当我们陶醉于外国理论是,恰恰抛弃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正如fonglong88在语文杂谈里所说的那样,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近日fonglong 88兄又掏出黎锦熙的大作,让我这样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沉醉中找到了“家”的感觉。回归传统,并不意味放弃现在所做出的一切努力,事实上新课改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用新课改的理念去理解传统语文教育的积极思想与实践经验,我觉得才不失偏颇!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1 18:34:22

2、中等教育的目标和国文教学的目的

《中学教学法原理》胡毅 著(1934年)

中等教育有两个主要目标:(一)养成对学问各方面的宽广兴趣,及发现一二主要兴趣,(二)训练心智方面独立的生活。

fenglong88按:
这个目标没有提出很远大的人生理想,颇为具体,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新著国语教学法》黎锦熙(1924年)
国语科之四大目的


http://bbs.duxiu.com/upfile/img/2007/10/11/b6beb20e-d866-466a-ba53-60042a6b787f.jpg

看到这个图之前,是在上一页看到“国语科之四大目的 ”这个说法的,我准备着翻到下页看到的是长篇大论的1234,但我只看到了这个图,再没有多余的文字说明!不由钦佩前人尚简的治学作风。如果放到现在恐怕不是一两页能够说完的,现在玩学术的人一个成语能够表达的意思能使用三四百字不止的语言来陈述此当然是示人以高深莫测了。前人化繁为简,今人化简为繁,其效率低下当为自然之理。昨日,一位仁兄称在下的“语文杂谈”过于繁杂,真乃金玉良言!



《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1941)

中学国文教学目的
正目的:运用了解欣赏本国的文字
副目的:了解我国学术文学的流变,获得明确的道德观念正当的修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

对于这个目的,我十分赞赏,首先是一个“运用”打头,显示出真正的评价尺度。而后面的三项,皆为学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关于这个目标蒋伯潜先生有详细的解释,回头慢慢贴出。

附网上蒋先生的介绍

蒋伯潜


  蒋伯潜(1892—1956),名起龙,又名尹耕,以字行,富阳新关乡(今大源镇)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府中学堂。毕业后,先后在阆苑小学、美新小学任教。1920年夏,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在钱玄同、胡适、鲁迅诸名师熏陶下,学业日进。“五四”爱国运动中,积极参加游行、示威,并在《新青年》、《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毕业后,先后任浙江省立第二中学教员、校长以及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女子中学等校教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授基本知识,诱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对学生作文,主张多批少改,提高写作水平。1926年秋,参与策动浙江省省长夏超起义,响应国民革命军。次年,任《三五日报》主笔,抨击时政,文名鹊起。抗日战争时期,应邀赴上海大夏大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同时兼任世界书局特约编审。上海沦陷后回乡,从事著述,一度任富阳县立中学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上海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1948年,陈仪主持浙政时,出任杭州师范学校校长,延聘进步人士袁微子等共襄校务。  建国后,应张宗祥之邀,任浙江图书馆研究部主任。同时,被选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此后,连续担任省、市人大代表。1955年秋,调任浙江文史馆研究员。  蒋伯潜于经学、文学,均有很深造诣。文思敏捷,著述等身。其主要著作有《经与经学》、《十三经概论》、《经学纂要》、《诸子通考》、《诸子学纂要》、《中国国文教学法》、《校雠目录学》、《字与词》、《章与句》、《体裁与风格》、《诗与词》、《散文与骈文》等。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2 16:30:27

3、您会选择看哪一本书?

这里有两本教学法的专著,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您会选择看哪一本书?

第一个《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1941)


中学国文教学法目录

绪论 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

教学目的——正目的——运用了解欣赏本国的文字——副目的——了解我国学术文学的流变——获得明确的道德观念正当的修养方法——培养思辨能力

教师素养——学力——技能——头脑——愿力——态度

本论一: 课内讲读

教学和教授不同——讲读应当并重

第一章 教材的选择与排列

选择教材的主张——旧派——多选周秦两汉古文——多选论述学术思想之文——多选唐宋及桐城派古文——用整部古书——新派——多选讨论问题研究思想的文章——多选新旧语体小说——多选新文艺

选择教材的原则——形式方面——词句——章法——篇幅——词气——时代——体裁——内容方面——知识——修养——生活——乡土

排列教材的主张——以问题为中心——以体裁为标准——以学术源流为次序——以文学流变为先后——以文章作法为准则

排列教材应注意之点——篇幅——程度——时序——语体与文言——中心教材与附属教材

第二章 预习的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检查以部首编的字典与辞书——反切——等呼——刚音柔音——类隔——四声——清浊音——颇音字——同字异义——同字异用——指导学生使用标点符号——预习项目

第三章 教师的准备

温故可以知新——例一“太史公牛马走”——例二“犹豫”

准备时注意事项——作者异名——古书性质及其真伪——文体——题目的解释——虚字——附讲授笔记实例

第四章 课内讲习

预习的检查——试讲范讲——试读范读——讨论

讲习时注意事项——题目——体裁——文章与文艺——作法上的分类——文体分类表——作者异名——作者籍贯——作者地位——字的音义——复词——虚数——虚字——文法——修辞——结构作法及风格——引用语句典实及内容——读法

第五章 课后的督促与考查

抽阅笔记——指导温习——考查成绩——附试题实例——问答——,默写——翻译——解释——词语重组——举同义词或相对词——造句——测验——是非法——选择法——填充法——正误——标点

本论二 习作批改

一般的误解——写作是生活所必需的技能

第一章 命题

命题的注意——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心里和兴趣——学生的需要——题目地范围——题目的形式——题目的内容——作法——题材

作文题实例——记述描写类——议论说明类——应用文件类——文艺小品类

作文的设计教学

第二章 指导

一般的指导——审题——立意——取材——用材——结构——层次——联络——呼应法——曾递法——分析法——综合法——过度法——问答法——变化——追叙——插叙——补叙——开场和结尾
特殊的指导——例一(书信)——例二(记叙文)

第三章 批改一(字与词的批改)

书写的错误——别字——字形相似的字——字音相似的字——笔画写错的字——简笔字使用的错误——意义方面——文法方面——修辞方面

第四章 批改二(章句与内容的批改)

组织不全——语气不合——次序杂乱——浮词累赘
修辞方面——增减——变化——曲饰——烂调套语与文语夹杂
态度方面——轻佻——狂妄——猥亵
内容方面——叙事失实——写景失真——抒情不由衷——议论背于理
作文通病——延宕——潦草——枪替——抄袭
批语——眉批——总批——改文符号——分数——附批改实例三篇

本轮三 课外指导

课外教学当与课内并重——课外教学范围影响之大

第一章 课外阅读

读物的编选——一般的读物——小说——剧本——诗歌——笔记——散文——专书——日报杂志——特编的读物——国文自学辅导丛书——寓言故事的编选——旧诗词的编选
阅读的指导——组织读书会——介绍读物——指示读法——规定办法

第二章 课外作业

平时的作业——日记或周记——假期的作业——温课——诵读——比较——联合——通信——收集

第三章 课外习字

习字要件——正确——清楚——匀称——敏捷——习字要有恒心——习字三到——选贴——执笔——调墨——写字时的姿态——注重小楷行书

第四章课外活动

演说——辩论——谈话——演剧——各种刊物——讲演记录——团体活动——文字游戏

余论 国文教师的修养

文法——修辞学——文字学——文史学——学术史——古书校读





第二个《新课程语文教学法》路冬梅(2006)


第一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第一节 全面提高学生的话文素养
第二节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 积极侣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节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五节 国外母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第一节 语文的含义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目标
第四节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章 语文课程教学建议
第一节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节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第三节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现的正确导向
第四节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第五节 选择教学策略时要进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第四章 识字与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第三节 识字写字教学的方式
第五章阅读教学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策略
第三节 阅读教学技能
第四节 阅读训练的方式
第六章 写作教学
第一节 写作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 写作教学的策略
第三节 写作训练的方式
第四节 写作教学的过程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第一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第二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的方式
第八童 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一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第二节 综合性学习助教学策略
第三节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九章 语文课程评价
第一节 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与要求
第二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
第四节 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
第十章 语文教师的康养
第一节 语文教师的理念转变
第二节 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3 17:18:56

4、中学国文教学目的概述


《中学国文教学法》阮真(1936初版 1947一版)

(一)中学国文教学目的概述

一、初中国文教学目的
1、人人能用国语或国语文自由发表思想情感。
2、作文演说没有文法上的错误,并有层次条理。
3、人人有看浅近书报的能力,并养成读书习惯。
4、人人有赏鉴国语文艺的能力及兴趣。

二、高中国文教学目的
1、人人能看普通文言书报
2、人人能作通顺的文言文及应用文字
3、一部分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如《左》《国》《史》《汉》《论》《孟》《通鉴》等,但其他经书子书当除外。)
4、一部分学生能欣赏古代文学。(如“诗歌”“词曲”“小说”“传奇”等但“骚”“七”辞赋骈俪当除外。)
5、培养极少数天才生能仿做古文、诗歌及其他文艺。

(二)中学国文教学目的分析

(甲)关于读文的:
一、初中读文教学目的:
1、养成优良的默读习惯,渐渐增加其速度。
2、读音正确,解字的(得)当。
3、能读解普通国语文及国语文学。
4、渐渐能读浅近文言文。
5、能应用语法文法,分析文句;并能划分文中段落。
6、能分析文中意义,评判是非。
7、能抉出文中要点,复述大意。
8、增进常识开展思想。
9引起文学兴趣。养成以读书为嗜好的习惯。

二、高中读文教学目的:
1、能读解普通文言书报,确而且速。
2、能利用目录。参考与所读文章有关系的材料。
3、渐渐能补充所读文章的意义。
4、能明了各种重要文章的体裁格式。
5、能分析所读文章的意义,作成纲要。
6、能用逻辑为正确的思考及判断。
7、能朗诵文艺作品,表现其神情及风格。
8、阅读文艺作品,能为字句的推敲及细细的玩味。
9、一部分学生能阅读平易古书,剖析其意思。
10、一部分学生能评判文艺作品艺术的高下。
11、能明了著名作家的生平著作及其思想。

(乙)关于作文的:

一、初中作文教学目的
1、就学生的生活环境及经验所及者,能简明而有层次的叙事文、说明文。
2、能写述故事、新闻,饶有兴趣。
3、能为生活职业上必要的应用文,合乎格式而畅达情意。
4、做简短的论说文,有明晰正确的思维。
5、所作文字能思想清晰,文意切题,语法通顺,辞语确当,段落分明,标点清楚。

二、高中作文教学目的:
1、作描写记述的文字,能有情趣而曲尽其态。
2、作论说文能有合乎逻辑的思考判断。
3、为职业上社交的应用文,能简明修洁,情文兼至。
4、所作文言文字,能文法通顺,论理正确,见解切合,结构谨严,修辞雅洁。
5、一部分学生能了解修词原则,应用于作文。
6、一部分学生能略习各种文章作法,应用于作文。
7、极少数的天才生能为几种文艺作品之模仿或创作。

(丙)关于演说辩论的:(即口语发表)

一、初中口语发表目的
1、能说普通语言,音语清晰而圆熟。
2、能当中报告事实,有条理,有层次。
3、演说时,仪容姿态,端庄而自然,无局促不安的状态。
4、能搜集材料,加以组织,说得有凭有证。
5、能容纳他人的意见,不为无理争辩。
6、能知普通演说辩论之规则及方术,应用适当。

二、高中口语发表目的:(除继续初中各条目的外,需注意下列各条。)
1、演说时能注意词句的修饰。
2、发言精当而有力。
3、辩论时能为精密而分析的思考,敏捷而周至的应付。
4、有虚己下人而服从真理的精神。



这个目的各项概述更接近现在所说的能力训练目标。可又不单单只是能力的要求,这里面还有态度的培养,也就是在学习的同时,能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态度,即学养。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前者尚且贯彻不足,而后者更是毫无影踪了。

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什么?对照国外的语言教学,我们会发现语文教学缺少的是具体的操作目标,即通过教学学生最终能达到的能力有哪些?因为缺少了能力点的表述,所以在教学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学书本上的知识,“考什么学什么”这是应对考试的最佳策略,但随着高考的突出能力考查,日常教学一下子失了标,抱着书本上的那几篇课文死劲鉴赏,当然效率会不高了。

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人提过,张志公先生在1978年的一篇《再谈语文课的几个问题》中曾谈到了类似的内容,他说:“语文课要有效率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口头的,特别是说话的能力,和书面的,也就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过去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训练,效率不高,效果不尽令人满意。我们同意这些看法。不过只是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说提高学生的谈写能力,还嫌笼统空泛一点。”但对于具体的目标,张志公先生也还停留在探讨的阶段。可这一点在国文教学中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前人的经验我们实在需要重视。但即便是张志公先生的主张也没有人关心,对于离我们更远的物什,又有多少人能重视呢?


江南生 发表于 2007-10-14 10:15:07

引用第4楼fenglong88于2007-10-12 16:30发表的 :
3、您会选择看哪一本书?

这里有两本教学法的专著,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您会选择看哪一本书?

第一个《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1942)
.......


我不是一线语文教师,但是如果让我来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第一种.........

gao2811000 发表于 2007-10-14 11:13:58

中学语文缺什么,主要是任务与目标缺席,考什么教什么,十几年下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没有很好的提高,徐江老师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9)就揭示了这一问题。楼主将近代语文教育思想家黎锦熙、蒋伯潜、阮真的教育论著翻出来,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苦心竭力,我许多‘教育理论家’专门发表牢骚高出了许多,着实让人佩服。理论问题已经很明确,接下来改是实践问题。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4 13:07:36

引用第7楼gao2811000于2007-10-14 11:13发表的 :
   中学语文缺什么,主要是任务与目标缺席,考什么教什么,十几年下来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没有很好的提高,徐江老师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9)就揭示了这一问题。楼主将近代语文教育思想家黎锦熙、蒋伯潜、阮真的教育论著翻出来,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苦心竭力,我许多‘教育理论家’专门发表牢骚高出了许多,着实让人佩服。理论问题已经很明确,接下来该是实践问题。

看过徐江教授的一些列文章。但由于徐教授只是从一个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并缺乏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其所批有中有不中。其他人的批评中的高论大多是想当然而已。这也许是钱理群先生从高中走到了小学的原因。我所理解的真正的出路(也是想当然),在于重拾传统,但怎样拾还说不好,只有先从认识入手。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4 13:58:29

《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1941)

绪论 国文教学的目的与国文教师的素养

我们充任中等学校国文教师的,在研讨中学国文教学之前,当先明了二事:(一)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二)中学国文教师的素养。

一、国文教学的目的
1.1国文教学的目的有二:
(一)正目的——国文一科所特具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于生活所需的工具——国文——能运用,能了解,且能欣赏” 。
(二)副目的——国文科与其他学科同具的教学目的,又可分为两:
(甲)使学生了解我国固有文化之一部分——学术和文学的流变。
(乙)使学生明了我国固有的道德观念及修养的方法,并培养或训练其思辨的能力。

1.2正目的——运用了解欣赏本国的文字
本国的文字,和语言一样,是国民生活上所必需的工具。一国的国民不能运用他本国的文字,生活上所感到的痛苦,和不能运用语言一样,哑子不会讲话,无由表达他自己的情意;聋子不会听话,无由了解他人的情意。不能运用本国文字的人,一方面不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意,一方面不能从文字上了解他人的情意,不是和哑子聋子一样了吗?因为文字和语言,同是我们表达情意的工具,同为我们生活所必需的。更进一步说,文字本所以济语言之穷;语言只是口头所发的声音,声音不能传于异地,留之异时,所以才造出这种代表语言的符号——文字——来。如不能运用文字,则我们耳所闻,目所见,身所历,心所感想的言语、事物、情感、思想,都不能把它们记录下来,以助我之记忆,更谈不到传于异地,留之异时了。用文字记录表达所闻见、所经历、所感想的言语、事物、感情、思想,而能艺术化,便有供人欣赏的价值,这就是“文学的技巧”。教中学国文,不能希望他们的作品都有文学的技巧,有供人欣赏的价值;可是席上别人作品的能力,是应当养成的。所以使中学生对于他们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工具——国文——能运用(用以记录表达),能了解,且能欣赏,是中学国文教学的正目的。

1.3副目的(一)了解我国学术和文学的流变
现行部颁中学新课程标准,把“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列为国文教学目的之一。我认为:“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是教学本国史,尤其是中国文化史的正目的;在国文科,只能作为一种副目的。而“文化”一词,所包甚广,国文科所能使学生了解者,不过其一部分,关于学术文学流变的一部分而已。教学时还得顾到学生的智力和学力。初中学生,绝不能使他们完全了解学术文学的流变;即欲勉强注入,非但事倍功半,结果怕竟是注而不入。所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学术文学的流变,这一项是国文教学的副目的;须高中阶段完了时,方能达到。

1.4副目的(二)获得明确的道德观念正当的修养方法
道德重在笃行实践,修养须从身体力行中下工夫;单靠文字上口头上的说教,不一定就能使学生实践。所以,我认为国文教学仅能使学生获得我国固有道德的明确的观念,知道修养的正当的方法;更进一步,也只能鼓励他们对于道德修养,下体验存养的工夫而已。将来究竟能修养到如何地步,能否成德,则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了。而且这一项,可以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目的,须全体教师都能以身作则,方可收效的。所谓“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正指这种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育而言。教师对于自身的言行,不知检点,教学国文时,却以道德的说教者自居,能不引起学生“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的反感吗?万一反唇相讥,便是“以言教者讼”了。国文科应采用关于道德修养的教材,国文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也应负以身作则的责任,这都是当然的。不过以此为国文后教学特具的目的,以为藉文字语言的说教,便可达到这种目的,则未敢苟同。

1.5副目的(三)培养思辨能力
第二项副目的中,还包含着“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点,这也得加以说明。一般人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在使学生有正确的思想。我想:这种正确的思想已有公民科在那儿专负灌输之责了,所以国文教学已没有把它列为正目的的必要。国文教学的任务,在怎样培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在教学论辩文时,固然可收到相当的效果;其实,即是文字的校勘训诂,名物事实的考证,习作的指导批改等,都可以藉已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如果能辨认是非、长短,并且推而广之。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慎思明辨,审别其曲直、邪正、轻重,就不至盲从曲解,而误入歧途了。
总之,国文教学的正目的,还在文字方面;副目的,却在内容方面——知识的获得,道德的修养,思辨能力的培养训练。国文教师所负责之重大,即此可见。他们不但须对学校及教育行政机关负责,对学生及其家长负责,还须对社会,对国家负责哩!因此,国文教师不能不有其相当的素养了。

二、国文教师的素养
国文教师应有的素养,第一,须有相当的学力。不但对于他所选授的教材,要有详明精确的、完全彻底的了解;就是文学史、学术史、文字学、修辞学、文法、以及各种文学,都应该有相当的常识。第二,须有熟练的技能。如讲的方面,须有清晰流利的口才;作的方面,不论语体文言,须有明白晓畅的文笔;写的方面,不论在纸上、黑板上、须能书写行书楷书,而且写得敏捷,写得清爽,写得正确;尤其是批改方面,须能看出学生习作中的疵病,予以增删改润,而且指示其所以然,批改得好,并且批改得快。第三,须有清灵的头脑。头脑清楚的国文教师,方能了解时代思潮,了解现代青年们的心理,尤其是学习心理;头脑灵敏的,方能运用教学的方法;反之,头脑不清而笨拙的教师,绝不能教出文思清爽而敏捷的学生来。第四,须有弘毅的愿力。愿弘,故有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热诚;力毅,故有“人不知而不愠”的“诲人不倦”的精神。第五,须有中和的态度。对学生,则温而厉。威而不猛。公正而不偏颇,是曰“中”;对同事,则和而不同,恭而安,是曰“和”。其实,这五者是一般教师缩影同具的,不过“学力”、“技能”二项的内容,各科教师不同而已。



上面加粗的部分是原书的样貌,未敢改动,小标题的样式无法表示,所以加了标号。
前辈的述说不涉高深,通俗而深刻,简约而准确。非今之人所能企及。服膺之下,不再言语。

江南生 发表于 2007-10-14 13:58:50

引用第7楼gao2811000于2007-10-14 11:13发表的 :
   理论问题已经很明确,接下来改是实践问题。
高兄何出此言?
目前语文的理论问题还是一团乱码啊,还需要清思........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5 19:41:23

《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1941)

本论一 课内讲读

国文教学,可以分作三大部分:(一)课内讲读,(二)习作批改,(三)课外阅读及其他活顶的指导。课内讲读,指课内选文精读而言,再过问教学中,大家都知道它所占的地位之重要,可以说是全部国文教学的中坚,所以首先提出来讨论。

“教学”和“教授”不同。教授完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处于被动的地位,只须“受教”,不必“自学”;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不但须使学生有自学的机会,而且须加以督促、辅导和鼓励;就是教师方面的“教”也得顾到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此在各种学科,莫不皆然;而以国文一科为尤甚。因为我国的国文教学远承科举时代的遗习,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被拘束的地位,教师施教时,并不顾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所谓需要,不过把国文当作科场应试的敲门砖而已。现在,教学国文的目的既和科举时代不同,则对于国文教学的态度,也得根本加以改革了。

从前科举时代,私塾初期教授国文,只重记诵,并不讲解离开讲以后,也仍偏重在读。现在学校里,则从小学起便注重讲了,不过小学里还有教学生熟读的;一入初中,便完全偏重在讲,而且只讲不读了。无论讲得如何明白,讲而不读,读而不熟,则教材自教材,学生自学生,仍丝毫得不着益处。因为只读不讲,好比吃东西,并不咀嚼,便囫囵地吞下去;只讲不读,又似细嚼之后,仍把它吐了出来,其不能充饥疗肠,不是和食而不化一样吗?何况文字的音读,诗文的声调,非朗读不能娴熟领会呢?所以讲读两项应当并重,不但教学文言文如此,教学语体文也须如此;不但教学散文如此,教学诗歌更须如此。


说道课内讲读,我们便得想到两个问题:一是讲读些什么;一是怎样讲读。前者是关于教材的问题;后者是关于教法的问题。教材应如何和选择?选定的教材应如何安排?所谓课内讲读,应当有几个步骤?上课前的工作如何?上课时的工作如何?上课后的工作如何?这些都是本编所要讨论的问题。兹就个人经验所得分章述之。


“以学生为中心”又一个被倡导的理念在前人的论述中出现。当很多专家不辞辛苦从海外趸来这个法宝后,当目前的论文中充斥这外国的人名和似是而非的译名时,又有多少人重视过本国的这本被尘封的专著呢?教师的职责,在蒋先生的论述中简单而明确,如果我们能早一点贯彻这种职责,我们的语文教育又何尝需要走这许多弯路!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教学”既然是两面的,学生的“学”也是应该有一定的自觉性才行。其实,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到韩愈的“解惑”这里面都有对学生的“学”的要求。当我们把两方面的内容都加到教师身上时,畸变自然会发生。

敲门砖的比喻在现今的高考制度下是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的。只不过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抛弃了科举时代的内容,却保留了科举时代的思维定式,我们哪一点进步了呢?

熟读与讲读二者之间应该是共生,但不要传统的研究者只知攻讦私塾的熟读,却不知熟读自由它的妙处。而另一方面在现代的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有很多教学任务要完成,而时间却是有限的,什么陶冶涵咏,要么放到课前由学生去做支架,要么放到课后要学生去体会,可这却是无法落到实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汉语的音乐性方面的内容大部分已经消失了,这就造成汉语本身特征的一种损失,学生已经学到的就是一种不完整的汉语,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要求现在的学生传承汉语,不也是在强人所难吗?

以前分析过一点“读”和“讲”的关系,附在后面:

“读”和“讲”应该是一个合力

语文课堂上的学生读和老师讲,看似是个对立的话题,其实二者都要服从一个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让学生有收获。如果离开了这个原则,读也好,讲也好,都失去了意义。

同样的读,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不同含义的,即便是学生声音再大、再怎么积极,也不能保证学生能够有所收益;同样的讲,如果不基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际的情况,那么只能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第一遍读其实只是完成识认的工作,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读和教师的讲,能够明确从何处入手阅读文本,怎样捕捉作者的思想与情感,然后把这些从读中再现出来,才是进一步的再读,也就是说“读是起点也是终点”这是一个通过“读”来展示的过程,初读和再度。但我们的目标应该不仅限于完成这个过程,因为在一堂课上的读其实只是针对某一文本的,如果我们不能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的规律,那么“读”也好,“讲”也好,只是对这一文本有效,离开了这一文本,“读”和“讲”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语文学习的效率也就降下来了。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读”和“教师的讲”都要有一个更高的拓展任务。

gao2811000 发表于 2007-10-15 20:49:44

引用第10楼江南生于2007-10-14 13:58发表的 :

高兄何出此言?
目前语文的理论问题还是一团乱码啊,还需要清思........
事实上,我是受王尚文教授之文启发,请下载附件查看原文。虽然与本帖的主题不同,但我认为楼主的与王尚文教授的想法异曲同工,都是为找出语文教学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故将此文粘贴于此。

gao2811000 发表于 2007-10-15 21:10:35

现在的语文课堂以肢解为主,说白了就是老师将“教师用书”上的答案灌给学生。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老师如果不把这种表述方式、表述内容交给学生,学生在考试中很难取得高分,如果考试失败,语文教育改革有多成功都无法向整个社会交待。第二,教师缺乏黎先生文中所说的“相当的学力”(不过像fenglong88兄这样的人物则另当别论了),但不可否认,中国广大农村教师确实尚未达到这样的学力,他们能做的只有将“标准”教给学生,这样既简单又适用,何乐而不为!第三条就是理论的薄弱。我不是自己扇自己的嘴巴,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整体失误”,浙江师大李海林教授在其专著《言语教学论》指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了近百年,是存在一个整体失误。它表现为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比重的失调,更表现为语文教学整个系统的一种功能性失衡。语文教学系统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错位,这种结构性错位是语文教学实践从整体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要求,消解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与某一局部的合理性因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抑制和化解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效果,导致了语文教学长期在低效率上徘徊。” 李海林教授指的这种整体失误,实质上就是指语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上的错位,“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要么限制在思想教育上,要么引导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导致了语文课程目的的落空,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错位。” 陆俭明教授也指出 ,出现这种种问题,绝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从当前多数教师的生存状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最辛苦,教学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教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在我看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将“语文素养”定位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但广大教师依然“失误”,主要是对课标没有吃透,黎先生的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明了,比之《课程标准》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在上面说“理论问题已经很明确”。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踏踏实实的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探讨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6 07:09:45

引用第13楼gao2811000于2007-10-15 21:10发表的 :
现在的语文课堂以肢解为主,说白了就是老师将“教师用书”上的答案灌给学生。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老师如果不把这种表述方式、表述内容交给学生,学生在考试中很难取得高分,如果考试失败,语文教育改革有多成功都无法向整个社会交待。第二,教师缺乏黎先生文中所说的“相当的学力”(不过像fenglong88兄这样的人物则另当别论了),但不可否认,中国广大农村教师确实尚未达到这样的学力,他们能做的只有将“标准”教给学生,这样既简单又适用,何乐而不为!第三条就是理论的薄弱。我不是自己扇自己的嘴巴,语文教育界存在着一种“整体失误”,浙江师大李海林教授在其专著《言语教学论》指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了近百年,是存在一个整体失误。它表现为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比重的失调,更表现为语文教学整个系统的一种功能性失衡。语文教学系统各要素、各部分之间,存在一种结构性错位,这种结构性错位是语文教学实践从整体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要求,消解了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与某一局部的合理性因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从整体上抑制和化解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效果,导致了语文教学长期在低效率上徘徊。” 李海林教授指的这种整体失误,实质上就是指语文教学目的、内容、方法上的错位,“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要么限制在思想教育上,要么引导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从而导致了语文课程目的的落空,这就是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错位。” 陆俭明教授也指出 ,出现这种种问题,绝不能怪罪于中小学的语文教师。从当前多数教师的生存状况看,中小学语文教师往往最辛苦,教学工作量最大,可是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报,多数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这是令语文教师非常伤心和悲哀的事。在我看来,新课程改革已经明确将“语文素养”定位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但广大教师依然“失误”,主要是对课标没有吃透,黎先生的对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明了,比之《课程标准》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我在上面说“理论问题已经很明确”。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踏踏实实的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探讨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看到这一句颇为汗颜。蒋先生所提的标准,自己尚未窥到门径。唯有努力而已。

现在的语文教育批的多建设的少;搞高层建设的多,搞底层研究少;搞宣传的多,搞实干的少。动不动推广的先进经验,其实往往并不成熟甚至有些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教育途径,如近期非常轰动的“哭泣的课堂”。高兄所言“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踏踏实实的研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探讨语文教育的有效途径。”确实是说到点子上了。

slough98 发表于 2007-10-16 15:15:27

引用第10楼江南生于2007-10-14 13:58发表的 :

高兄何出此言?
目前语文的理论问题还是一团乱码啊,还需要清思........

比较赞同江兄的看法。大家对语文教育总体目标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教材编排、考试方式、教学法、阶段衔接等问题上,确实还需要认真的理论思考和积极实践。试举两例:
1.关于淡化语法教学的问题,语法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位置就还值得继续思考,尤其是要结合当代语文生活的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等现象开展研究。
2.关于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衔接问题等。
语文教育不是仅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就完成了,而应当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大学语文课程如何同中小学语文课程更好的衔接?
南开大学设置“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李瑞山教授编撰了《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高教版2006年),不同于传统大学语文课本的文学史体系构架,这方面的探讨正在深入。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6 18:01:53

《国文百八课·第一课·文话一·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某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真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得简单,什么地方说得繁复,到末了又怎样收场用辞,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改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之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

一、这篇文章是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二、文章里用着的辞类,有否你未见的或与你所知道的某辞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三、文章里用辞和辞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文法)
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有什么不同?(修辞)
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
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最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能从多方面切实留意,才会得到文章上的真实知识,有宜于阅读和写作。


说到要学生会“自学”,需要明确告诉学生往哪里用力才行。也就是说首先应该做的是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一上来直奔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没有了这些基本的指示方向,单靠学生自己摸索,效率自然低下。《国文百八课》一上来就向学生指示了学习文章学的各项需要注意的方面,这是在学法上的指导。这种指导在当今的中小学中实在是踪影全无。

青柯 发表于 2007-10-16 22:33:41

抽出而析之,乃百年痼疾。

前辈们探索有下盘功夫,可惜没有自己的头脑。新锐们研究更多形而上学,条目多,章节清晰,大多无用的空话。

汉语言文学的当代复兴,得借助我们的文化元典《庄子》,我们真有了自己的头脑后,语文教育方可一阳来复。

流行的理论,绝大多数是洋垃圾。

教材编辑老爷哼哧哼哧“守正出新”,非但不能给教学以漂亮的引领,连劲健昂扬的人生姿态也难觅其踪。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5页,居然能把“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作者说成是冯延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8页关于《长恨歌》的欣赏,居然连上世纪80年代《唐诗鉴赏辞典》的水平也达不到。老爷们不读书没头脑居然人五人六堂而皇之弄到教材审核通过标识。命题的老爷们更是绝,学问见解不长进连年闹笑话,自己答题正儿八经胡扯蛋毫无害羞之感。评分老爷少爷老姐小姐们更是把荒谬粗浅举若圣明。

真语文呼唤真思想,真思想需要真读书真批判,奉行奴隶哲学苟且混世的,只会一点工具论、语法论、章法论、教学法论的粗糙而肤浅的权威们,他们不可能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新鲜健旺昂扬向上。

■纯粹牢骚

gao2811000 发表于 2007-10-17 15:30:55

比较赞同青柯君的说法,今天早上去学校调研,老师们对北师版的教材怨声载道,认为是一些不懂语文的人在编教材,用自己的一套新理论去掏课文,实践性很差,好像不是用来帮助教师上课,倒是用来“show”自己!

fenglong88 发表于 2007-10-17 19:04:16

引用第17楼青柯于2007-10-16 22:33发表的 :
抽出而析之,乃百年痼疾。

前辈们探索有下盘功夫,可惜没有自己的头脑。新锐们研究更多形而上学,条目多,章节清晰,大多无用的空话。

汉语言文学的当代复兴,得借助我们的文化元典《庄子》,我们真有了自己的头脑后,语文教育方可一阳来复。

流行的理论,绝大多数是洋垃圾。

教材编辑老爷哼哧哼哧“守正出新”,非但不能给教学以漂亮的引领,连劲健昂扬的人生姿态也难觅其踪。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85页,居然能把“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作者说成是冯延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8页关于《长恨歌》的欣赏,居然连上世纪80年代《唐诗鉴赏辞典》的水平也达不到。老爷们不读书没头脑居然人五人六堂而皇之弄到教材审核通过标识。命题的老爷们更是绝,学问见解不长进连年闹笑话,自己答题正儿八经胡扯蛋毫无害羞之感。评分老爷少爷老姐小姐们更是把荒谬粗浅举若圣明。

真语文呼唤真思想,真思想需要真读书真批判,奉行奴隶哲学苟且混世的,只会一点工具论、语法论、章法论、教学法论的粗糙而肤浅的权威们,他们不可能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新鲜健旺昂扬向上。



早上时间匆忙,只来得及评分,没有回复,现在补上。


“抽而出之”非为“析”,“析”非我所擅长,只在“识”而已。“抽而出之”固有其弊,但亦为一法,不可轻弃。若有佳途,望兄指示。

前辈之“头脑”本非我等可代为言说,但愚以为,前人所崇者“实”也,崇实而势不许,此前辈之所以埋没也,今人所尚者“名”也,尚名而世不辨,故今人尤多炎詹者。

《庄子》一书确有可为借鉴之处,然惟依漆园之说亦不可济世,故古人兼众家之说而并行之。

后面诸说,心悦诚服。

牢骚其实都是真心话。望青柯兄多多言说。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碎识“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