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gdangch 发表于 2007-7-25 21:36:06

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抛开政治上的因素,就是从人性“求名利”的角度看,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史书上记载项羽是个非常吝啬的人,官印磨破了都舍不得给他一同出生入死、建有功绩的兄弟。虽然项羽也能与手下“涕泣分食”,但这毕竟是小恩小惠,与他们创造的价值是不能等同的。从一个正常人的价值取舍来看,项羽必然得不到军心。以致于项羽最后竟无人可用,而刘邦却招罗了像萧何、韩信这样的人才。再者,项羽是个武夫,比较注重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反而忽视了普通民众厌水火,求安生的民情,而刘邦不同,他派萧何在后方开民垦、修水利,比较注重基础建设,虽然他也是在间接地为自己取天下创造物质条件,但毕竟也是改善了百姓生存的条件,给了民众生存的机会。即便是普通民众,他们也能分辨利与害,从“求利”的角度看,民心的向背是可以想见的。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偶然,两人的性格比较已经直接决定他们的胜负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居其首,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slough98 发表于 2007-7-26 20:55:32

引用第19楼jerusalem于2007-07-25 18:37发表的 :
   lcg111 先生的见解真是别开生面呀!
倘若仅从这样思路出发来分析项羽和刘邦,那也未免太轻率了。其实项羽兵败之时,有众多人仍然愿意跟随他意图东山再起,另外刘邦手下的人却给了项羽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称谓,难道这些也都说明了项羽“失民心”了?
需要指出的是政治活动的利害得失是无法用道德来评价的,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曾指出,为了实现统治,君主的眼里是无所谓善恶的。在看看宣武门之变,这不更好的说明了马氏的论断。到了现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为什么还是走不出道德的教化呢?

项羽兵败之时,有多少人愿意跟随他意图东山再起?《史记》载:“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突围时身边仅百来骑兵,能够想见四面楚歌声中,项羽的士兵大多溃散投降了。司马迁写田父故意指错路绝不仅仅是为了在叙事中增加一些细节,其实含蓄地表明了普通百姓对项羽的态度,对楚汉战争结果的心理倾向。
“政治活动的利害得失是无法用道德来评价的”,这个论断的前提是认为政治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了现实的政治权力,在马基雅维里那里,就是为了君主的统治。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观点给人颇多启示,但不宜简单认同。玄武门之变说明历史上君王为了专制权力而兄弟相残,但无法证明政治活动的目标是无关伦理的。人的活动对他人、社会造成了物质、精神的损益,就必然要从伦理道德尺度衡量,政治活动也不例外,评价历史人物也必然要有伦理价值的尺度,比如说桀纣是暴君,李世民康熙是明君。说到人心问题,即便是马基雅维里,也没有忽视其重要性,但他持人性恶的观点,认为“爱戴是靠恩义这条纽带维系的,然而由于人性是恶劣的,在任何时候,只要对自己有利,人们便把这条纽带一刀两断了。可是畏惧,则由于害怕受到决不会放弃的惩罚而保持着”,他主张君主用纯粹的利害关系去控制人心,和韩非子的看法很接近。

另外,dingdangch说史书上记载项羽是个非常吝啬的人,官印磨破了都舍不得给他一同出生入死、建有功绩的兄弟,这是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一句的误解,原意为部下有功当分封授爵的时候,如发现准备赐予被封爵用的印章有破损了,便会觉得过意不去而没有授予。这绝不是说项羽吝啬,而是说项羽有时过于为部下考虑却效果适得其反,韩信称之为“妇人之仁”。

dingdangch 发表于 2007-7-26 23:10:39

谢谢slough98先生的指正。我也是从书上看到这么说的,看来有的书还真是害人不浅啊,呵呵。。

slough98 发表于 2007-7-28 17:48:59

不客气哈,觉得看原典最好找到经典的注本,不少白话翻译靠不住。

异常 发表于 2007-7-30 12:13:20

我认为,刘邦打败项羽根源不在于得人心。刘邦确实有一些收买人心的举措,但他干的令人寒心的事还少吗?
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率诸候兵五十六万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楚都彭城。项羽闻讯,率精兵三万,回救彭城,大败汉军。刘邦所率几十万大军,死散殆尽。他被项羽包围,侥幸率数十骑突围。路遇儿子刘盈与女儿鲁元公主,乘车共行。楚兵追急,刘邦三次把他们踢下车来。滕公不忍,一次次把他们扶上车。最后刘邦急得想把滕公杀了,丢掉儿女,轻车逃命。这样自私自利的行动,人伦何在?还不能让天下人寒心吗?
公元前203年,楚汉数年征战,使“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百姓厌战。项羽也想早日结束战争,便把太公置于东广武高俎上,告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却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这样厚颜无耻的话语,孝心何在?还不能让天下人寒心吗?
进入决战时期,因韩信、彭越不至,刘邦败于固陵。于是遣使告诉韩信、彭越说:“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当时并未真正控制这些地区,而他却以这些地区为筹码,鼓励将士与项羽拚命。这样玩弄权术的诡计,真诚何在?还不能让天下人寒心吗?
我认为刘邦的胜利,是老奸巨滑对年轻率直的胜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起义,随后刘邦、项羽发动了起义。当时居心叵测的刘邦(前256—前195年)已经48岁,而光明磊落的项羽(前232—前202年)年仅24岁。正如项羽提出与刘邦决战时,刘邦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那五年楚汉战争的前四年,为什么刘邦总吃败仗?因为军事天才项羽有老谋深算的范增的鼎力相助,形成黄金组合!
公元前204年,项羽还处于攻势,多次破坏汉的粮道,汉军给养困乏,军心动摇。自从这一年,刘邦离间项羽与范增的关系,范增离项羽而去,老奸巨滑的刘邦就节节胜利。不出一年,项羽自刎乌江,老奸巨滑对年轻率直取得最后胜利!

slough98 发表于 2007-7-30 16:06:33

“进入决战时期,因韩信、彭越不至,刘邦败于固陵。于是遣使告诉韩信、彭越说:“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谷城与彭相国。”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当时并未真正控制这些地区,而他却以这些地区为筹码,鼓励将士与项羽拚命。这样玩弄权术的诡计,真诚何在?还不能让天下人寒心吗?”

这是一场政治交易,其实当时知道内情的人很少,谈不上让“天下人寒心”。实际情况是,韩信、彭越都是关键时刻利字当头,以韩信为例,他请封齐王,居功自傲,虚荣心强,而又实实在在控制着一支战斗力很强的军队,这样的将领,不要说刘邦不会以义动之,即使要以义动之恐怕也取不得什么效果,张良的建议正是牢牢地把握了韩、彭二人的心理,光说刘邦采取了玩弄权术的诡计似乎还不够,因为韩、彭也都是这场政治交易的共谋。当时的天下人包括韩、彭的士兵又有多少人知晓其内幕呢?

borhes 发表于 2007-7-30 17:33:25

这个幼稚的话题还在继续吗?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是百姓,都有“人心”,但你将心比心想一下,在看不清双方胜败的时候,即使你内心完全倾向于某一方,你也不会激动到奋不顾身去钻枪林弹雨吧?即使让你抛妻别子去送粮运弹药,你大概也不是十分情愿吧?你顶多会在茶馆或街角与三五好友谈谈时事,发发牢骚,看到警察或可疑人等靠近就赶紧噤口。“人心”有什么作用呢?只有当两种势力斗争见出分晓时,“人心”才会像雨后春笋,纷纷冒出头来。田父故意指错路是“人心”吗?根本不是,那是“势利”。再说了,乱世之中,人们判断是非靠的是什么?无非是流言而已,你根本不可能得到什么真实的信息,尤其是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你既没有可靠的信息,本身作为大字不识几个的一介草民,又有多少判断能力去明辨是非?古人喜欢说的是“天意”,所谓天下“有德者居之”,为此还造出各种君权神授的说法,如“降生时一道红光,异香满室”之类,或“赤帝斩蛇”之类,理论水平高的就造出了“五德终始说”,来证明帝王的兴起是合乎天意和自然规律的。近世以来,由于西方人本主义和民主思想的渗入,说“天意”显然是不合时宜了,成功者就慢慢地改说“人心”了,其实意思是一样的。“人心”这玩艺儿不比科学,怎么说都有理,又找不出数据来证明什么,同样也就无法反驳什么,胜利者怎么说就是什么吧。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已经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不断地反复地自我证明,成了一种尾大不掉的怪物,谁也奈何不得了。

deva 发表于 2007-8-1 12:06:29

得民心这个说法,向来只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得了天心就等于得民心,成者王侯败者寇嘛,因果不是这样倒转的。秦国虎狼之国,战国时很不得人心吧,还是取得了天下。俺们的历史学家没办法,绞尽脑汁,想出一个统一代表了历史潮流方向的说法,总算马马虎虎糊弄过去了,而且跟儒家的大一统也不失其趣旨。但是得民心者多矣,行仁义者应该算是该得民心的吧,出了个宋襄公。民心是什么也很难算,骄奢淫佚,民之所好也,是不是一味迎合,也是得民心?这个玩意儿,是中学历史和革命史拿来骗人的,不用生套在一切历史上。

kfeilei 发表于 2007-8-1 22:09:14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谓“民心”-在当时皆因人民对君主得看法,也可以说是君主怎样对待人民。实际上所有得君主都是在剥削人民,但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形式有区别。人民在一定得时期内得到好处或是人民在哪个时期被剥削的过分的多,使人民不能生活下去。人民希望有新的统治者使自己得到好处。
因此,有新的统治者战败旧的统治者,成为君主。但他的将来一定也是灭亡!

未名 发表于 2007-8-6 14:08:35

民心是很要紧。可民心究竟如何,是独立的民调机构调查出来的,还是那些自称代表这个代表那个的人的喉舌鼓噪出来的?
大有讲究的吧。楼上诸子勤研史籍,发微探幽,让人佩服。然则今日之要紧事,在昌民心,除残暴,匡正义,诚非钻故纸堆所能为也。

james.tang 发表于 2007-8-7 13:00:16

得民心,得天下?
天下是不变的,民心是易变的?刘邦、项羽谁不曾得人心?照我看来还是老毛厉害,早知道枪杆子出政权(这应该是得天心的核心吧,没有军队,怎么得天下啊,老毛当时搞的共产主义得人心,可如果不是老毛自己搞军事指挥厉害,还谈什么得天下啊),不过老毛也说了,只有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还是辩证法好用,凡事都讲两面性,照流行说法就是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军事建设,一手抓思想宣传
总结:打天下是靠军事,守天下是靠民心,二手都要硬,二手都要抓
项羽打天下是厉害的,不过后期思想宣传搞的不好(其实只要宣传搞的好,项羽做的很多事的说法就不一样了,所以项羽当时如果知道什么是引导与控制舆论,说不定很多事就是正面宣传了,其实刘邦的坏事也没少做)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读《史记》有感之一:得人心者得天下(说说刘邦和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