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ss 发表于 2007-5-9 12:56:27

欧盟:自由贸易伊甸园开始变形

刘 婷

  50年来,欧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一点是当初被称为“欧盟之父”的法国人让·莫奈没有预想到的。他所设计的“欧共体”只包括6个国家,如今的欧盟有近30个国家。欧盟的内部失衡和工具主义倾向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中欧之间的贸易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内部压力转移的结果。
  
  2007年 4月1日,刚刚在勃兰登堡门前为庆祝《罗马条约》签署50周年与欧盟27个成员国首脑合影留念的欧盟委员会负责企业和产业政策的副主席京特·费尔霍伊根,匆匆来到中国。
  
  在欧盟50周年华诞之际的这次访问,除了如何加强与中国政府沟通这样的例行话题外,作为欧盟委员会资深委员却第一次访华的费尔霍伊根,就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两大问题与中国政府探讨了双方未来的合作重点。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中欧双边贸易以超过15%的年增长速度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从纺织品、服装到鞋,中欧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和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就中欧贸易问题频频会面,更被媒体戏称为“贸易双胞胎”。
  欧盟方面声称,此次费尔霍伊根的访问,承接了去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盟对华关系政策文件。2006年10月24日,欧盟委员会在总部布鲁塞尔出台了名为《欧盟-中国:更紧密的伙伴,扩大的责任》的新对华政策文件,与该文件同时发布的是欧盟对华贸易与投资政策的“姊妹文件”——《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由于目前贸易仍是中欧关系的核心,所以这份名称上强调“竞争在先,伙伴关系在后”的文件,一经出台就引起了中欧企业界的关注。
  中欧在贸易上这种“若即若离”的现实,被一些论者认为是由于欧盟不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及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等因素造成的。然而从欧盟过去半个世纪的发展可以看出,现在的欧盟大家庭,从经济发展到社会融合,从表决机制到对外政策,其内部的不平衡和多元化带来的一系列现实矛盾,导致这个“多元统一”的国家联合体在对外政策中经常含混与摇摆——其中也包括对华政治经济政策。
  
  失衡的内部
  
  50年来,欧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这一点是当初被称为“欧盟之父”的法国人让·莫奈没有预想到的。他所设计的“欧共体”只包括6个国家,而如今的欧盟有了近30个国家。
  今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被正式接纳为欧盟第26和27个成员国。尽管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但数据显示,2004年以后入盟的12个中东欧国家人均GDP只有欧盟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等原西欧落后国家的GDP总值已达欧盟平均值的74%。中东欧12国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斯洛文尼亚人均GDP为10078美元,而1998年的欧盟15国平均人均GDP就已达到22700美元。从产业结构上来看,与原有的欧盟15国不同,中东欧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较高。资料显示,2005年,捷克的对外贸易对其GDP的贡献率超过3%,斯洛文尼亚为1.6%,匈牙利为1.4%。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对《商务周刊》说:“由于未来欧盟内部在消化国家间的不平衡性和多元性方面还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其内部的利益集团也不尽相同,这的确会为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增加某种不确定性。”
  欧盟对中国产纺织品和鞋的贸易壁垒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黄卫平介绍说,纺织品贸易纠纷正是一部分落后的欧盟成员国提出来的。“所以现在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表现,并不一定是27个欧盟国家共同的意愿,而是反映在其内部局部落后且不平衡的产业格局。”黄卫平说,“就是说欧盟提出的对华贸易政策,是基于27个成员国最低水平(而非平均水平)提出的。”
  张燕生还提醒说,由于欧盟新成员国的经济结构和中国的确存在某种竞争,在贸易上的直接表现就是这些国家对中国具有明显的贸易替代性。“但是这种明显性非常简单,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时,墨西哥对中国的贸易替代性就非常显著。”他介绍,北美自贸区协议签订后,墨西哥很快就取代中国成为出口美国纺织品、服装最多的经济体。但几年过去了,随着中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努力,中国又重新成为对美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所以他预计,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甚至包括地中海以及北非地区的国家,未来3—5年都有可能对中国形成替代关系。但他与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都认为,“这种替代关系不会超过10年”。
  在对华贸易与投资新文件中,作为重中之重,欧盟强调了两点:市场准入障碍和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欧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建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分析到:“欧盟强调‘开放、公平’,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欧盟市场内部在其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无法平衡的情况下,一致寻求向外扩展型经济,这就是为什么欧盟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我们创造一个公平环境的根本原因。”
  “欧盟在发展对外扩张型经济的情况下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产业知识经济发展,所以一定要在国外保护其知识产权。”刘建生说。一个例证是,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去年11月访问中国时,跟中国签订的8项共识中就有两个与知识产权有关。
  
  工具主义倾向
  
  关于欧盟的未来,在欧洲内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想法,也使得欧盟在制定统一的对外政策时举棋不定。一方称欧洲存在本身即是为善,并且越欧洲化越好;另一方则认为,欧洲只有在其有所作为之处才有裨益,欧盟是为特定政策服务的工具,是否合而为利,要取决于这些政策能否奏效。
  第一种存在主义观点可以追溯到欧盟的起源,那些创始者认为,欧洲的合作因其能够避免战争而对自身有益。这一思想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达到顶峰,现在仍存在于那部号召成员国追求“更紧密联盟”的条约之中。比利时首相居伊·费尔霍夫施塔特还在2005年撰写了一本名为《欧罗巴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Europa)的小册子,而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更是认为,几乎所有的欧盟计划都应为政治一体化做准备。
  然而第二种工具主义观点同样可以溯源到那些创建者。“欧盟之父”让·莫奈认为,欧盟的发展应当采用以技术性合作的方式逐渐赢得民众支持。欧盟扩张为27个成员国就是最近对第二种观点的一次鼓舞,因为新入盟的很多成员国并不热衷于深化政治一体化。
  “人们可能认为这一分歧现在不会有多大影响。两种思想派系都希望欧洲进一步融合,两种思想都希望‘更加一体化的欧洲’以应对全球化,但如今这两条路线之间的差别正在产生一个影响。”美国布鲁金斯学院欧盟问题专家、曾任美国驻英经济参赞的迈克尔·卡林格特(Michael Calingaert)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表示,工具主义者不喜欢宏大的存在主义计划——欧洲宪法、欧洲军队和各国法律体系的欧洲化;而存在主义者也并不支持或者至少不够支持那些工具主义者所提出的具体的政策。法、德两国在排污权交易上的做法就是这两种思想冲突下的表现。尽管他们都在排污权交易这一欧盟的旗舰性计划上欣然签字,但两国却给予其企业太多的污染排放许可,使得整个计划徒有虚名。
  “这两方任何一方的观点都不可能消失。欧盟对待具体问题时表现出的曲折性,也说明要想让其中某一方观点完全消失是无法想象的。”迈克尔·卡林格特说,“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在欧盟已经存在的地区、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现实下,被这两种思想左右的欧盟在制订对外政治、经济等相关政策时到底更倾向于哪一方——这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实是,最近第二种工具主义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为了回应每况愈下的民众支持率,欧盟委员会主席何塞·巴罗佐开始谈论“成果化的欧洲”——即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在人民所关心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跨国犯罪和移民等问题上重获民心。“所以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次欧盟副主席来华,会对中国政府提出在能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刘建生说。
  
  压力向中国转移
  
  显然,欧盟的内部失衡和工具主义倾向,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而中欧之间的贸易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内部压力向外转移的结果。
  “这虽然是欧盟内部的问题,但产生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却是实质性的。”张燕生介绍说,曼德尔森去年11月访问中国时非常务实,带了10多个人,与中国知识产权局局长就专利法的第三次修改谈了一个多小时,态度非常强硬,而且对专利法的修改提出了明确要价,特别是提出专利保护期要超过20年。“这显然超越了WTO规则,按国际惯例就是20年专利,”张说,“曼德尔森指的很明确,就是医药的专利保护期要延长,这很明显代表了欧盟企业的利益。”
  “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和美国越来越趋同。”张燕生说,2000年时,在WTO凡是美国背景的专家都讲求公平贸易,而欧洲背景的讲求自由贸易,分野非常明显,但现在欧洲也一再强调公平贸易。此外在欧盟新的对华政策文件中,也像美国一样,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就是欧洲传统理想的自由贸易理念逐渐被真金白银的务实主义所取代的表现。
  “眼下,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三年的期限马上就要到期了,下一轮的纺织品协定该怎么定,还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张燕生预测说,此外,未来中欧之间更多的争端还有可能出现在反补贴领域。“这个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美国上个星期针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产品做出了23年来首个征收反补贴税的决定。”他说,“可以预计,欧盟未来在这方面也会加大力度。之所以说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是因为反补贴直接针对政府,而且这当中包括针对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这种趋势使得我们企业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明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欧盟:自由贸易伊甸园开始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