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税表上的国际竞争
美国人挣了一千美元,印度人三十美元,中国人挣了二十美分。我在《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一书中,曾通过和印度对比,批评了中国式全球化:中国是“世界工厂”,拿外国的订单按人家的设计来制造产品。最后产品出口了,外汇来了,中国的经济融入全球了。但是,一切创意所带来的高附加值都是人家的,我们挣下的不过是几个血汗钱。更重要的是,这种全球化是纯物质性的,没有精神的层面。比如,中国的工人通过给“老外”作鞋融入世界,似乎很全球化。但穿鞋的人和作鞋的人没有任何直接的交流,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所以我们是经济开放,文化闭塞;甚至越是全球化,越觉得自己受剥削,极端民族主义精神就越强。印度则不同,是“世界办公室”。我在美国用计算机有问题,电话打给制造商,马上被接转到了印度,由那里的技术人员教我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印度的经济融入了世界,人也融入了世界。因为印度的服务人员和美国的用户直接通话,有时在技术处理的等候阶段还拉拉家常,谈谈共同喜欢的电影等等。这样经济开放,文化也开放。从长远看,比我们更有优势。
此文曾贴到我的博客里,并立即引起激烈的反应。一个网友骂道:“奴才!你觉得你能给美国人接电话就高人一等吗?”其实这种反应,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你如果只给人家作鞋,没有和人家直接电话聊过天,就享受不到朋友之间那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只觉得自己是在给有钱人干活,心里激愤不已,由此当然可能酝酿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最近一件小事,触发了我同样的感受。我今年刚刚填完税表。象我这样的工薪阶层在美国缴税,主要是通过工资单税(payroll tax)来完成:事先把家庭人口等数据填写清楚,领工资时,税自动扣除。等到每年四月十五日,再根据家庭收入,人口和开支等等数据结帐,多退少补。以我目前的情况,每年能退回一千美元左右的税款,所以填报税表就很重要。
可是,填报税表对门外汉来说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因为税法和税表的语言非常抽象,有时忙了一天也填不好。一些美国朋友开玩笑说:税表上写的不是英文。如今有各种各样的软件帮助你填写。我这个计算机盲,一听软件褪就软,所以只好找专业服务人员。美国稍微热闹点的街道,一般就能找到这样的报税服务机构。
我每年找同样一个会计帮我填税表。第一次时支付了一百多的服务费。以后每年支付九十块。我拿的是很标准的工薪阶层的工资单,对专业人员来说很简单。第一次多花些时间,以后照猫画虎,二十分钟就完事了。这个会计是本地一个走读的大学毕业,正式工作是办公室秘书,但自己开个报税服务公司,挣点外块,办事周到可靠。今年她告诉我,填好的税表不再用我跑到邮局寄出,她已经在网上报税,最后给我一个文件夹,里面有所有的帐目供我查对。
我拿到文件夹,高高兴兴地看自己要回来了多少钱。但在文件夹背后,又发现一行小字:“中国制造”。这又让我感慨万千。不久前看新闻,说美国的报税业开始外包给印度。今年又是网上报税,不禁让我为我的会计未来的生计担心:一切都上了网,税表在印度作和在美国作就没有什么不一样。印度的服务费用低一倍还不止,大家凭什么要找昂贵的美国会计呢?再设想一下五年以后的情形:我这个税表没有什么变化,是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人的税表,税表上退回来的税款,大概价值还是在一千美元左右;但税表本身则是在印度填的,服务费用也许会从九十美元降低到三十美元吧;而最后用来装有关文件的文件夹,则是“中国制造”,价值二十美分。换句话说,在报税这一买卖中,美国人挣了一千美元,印度人三十美元,中国人挣了二十美分。
如果总站在这二十美分的位置上,中国经济能够领导世界吗?大话少说,我们至少应该抢到三十美元那笔买卖。报税不属于高技术,而是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只要语言过关,经过适当训练,普通大学生就能胜任。中国的大学生人数世界第一,劳动力费用便宜,正有这个优势,怎么能让印度一枝独秀?更重要的是,这一产业,远非这区区三十美元。想想看,美国这个世界帝国,底气在哪里?全在这些税表上。没有这些税表,政府要关门,美军要解散,还谈什么领导世界?美国的联邦税收系统经营日久,非常有效率,一个帝国就靠这个系统供应。中国也刚刚采取个人报税制度,目前问题正多,需要向人家学习。试想,如果我们开设一个报税国际服务公司,给世界各发达国家提供服务,这种公司抢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产业,而且获得了所有这些国家税收制度专业知识,可以在税收问题上给中国政府提供咨询,逐渐建立中国的税收体制。这样中国才能成为现代国家。
可是,看看我们的大学,能培养这样的人才吗?多年来,我一直强调,大学教育,一定要重视外语,重视对国外的研究,特别是要有“美国学”,否则无法维持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可惜,到现在为止,中国用英语教学的大学寥寥无几,有的是满街“为什么要学英语?”的质问。中国还没有真正的“美国学”,有的是“中国人对美国的知识要远多于美国人对中国的知识”的自满。我还是劝说国人:中国的人均GDP,依然在世界排百名上下,是个地道的穷国。我们还是应该夹起尾巴,多学学人家的东西,以后才可能有出头之日。
http://vip.bokee.com/20070428279721.htm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