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三十年巨变
《五十年后》—三十年巨变过去三十年中国经历巨大的转变,今时今日中国的年轻人与外国年轻人之间的差异已逐步缩小,中国人的生活文化如何与世界接轨?中国文化能否获得世界认同?而过去三十年之间,各国的发展是否此消彼长?抑或相辅相成?叶国华在全新一辑《五十年后》节目中,与香港人分享他的观察和展望。
物质丰富起来不就等如社会问题已得到善解决,社会是否进步,还需要审视公平、公义、自由是否得到彰显,人民是否生活愉快。
中国50年饮食变化
过去数十年中国经历巨大的转变,其中包括吃的文化。五十年代,叶国华以中学生身份到内地参观,住在华南师范学院的学生宿舍,三餐都是吃宿舍的食物,有几点令他印象难忘。首先是早餐,吃的是几个猪肉包、一碗猪肉粥、一些咸菜,感觉上比香港还要丰盛和多姿多彩,这反映在五十年代反右以前,内地已很发达,食物也不紧张。
五九至六○年,叶已中学毕业,那时很多同学到内地念书,他前往探访。尽管餐馆的菜谱琳琅满目,但因为饥荒,不论你点什么都是给你两款食物:其一是蕹菜(且是旱蕹);其二是豆豉鲮鱼。原来豆豉鲮鱼是军用食物,能在事前大量生产,所以在粮食不足时,餐馆唯一能配给得到的就是蕹菜和豆豉鲮鱼。由于餐馆缺乏美食,故也是冷冷清清,只有游客才不得已光顾。
那时在香港,代寄邮包是很普遍的行业,遍布街头巷尾——香港人把一包包的肥猪肉寄给内地的亲戚,也有很多人带粮食回内地,一桶桶花生油里装着的都是腌制咸猪肉。
到改革开放初期,物质生活终于有所改善,可是却反过来变成浪费。若到山东作客,你会发现桌上不只放满食物,还要迭满两层的碟才算是盛情,有感浪费之余,其实菜式多但却不精致,且还是充满乡土气息。
今天又是另一番景象。叶国华的一位老朋友现在是国内一位很成功的建筑商人,他说现在宴请大陆官员,一餐用上十六万元人民币是司空见惯,叶感到很惊奇。但朋友却说这不算很贵,开几瓶红酒,每瓶过万,然后加上鲍鱼和鱼翅,已用上十多万。
他解释说,等了很久才可以约到某个级数的官员,排队也排了半年,怎可以不充分表现自己的热诚和尊敬?也难怪有些朋友在内地投资高格调食肆,一个月的营业额可达几千万元。
吃饭等同捐躯
这是中国由改革开放到近期的疯狂状况。内地有句笑话:为公司请吃这顿饭是为公司捐躯,而为国家被迫出来吃这顿饭的是为国捐躯。大家已把它变成一种文化,一种标准,官员也非吃不可,他们说其实也吃得很辛苦;今天内地的新一代都知道要讲究营养问题,关心胆固醇的吸收等,所以他们说真的是以自己的健康来补贴公司,为公司捐躯。
不过眼前又开展了一幅新景象。内地已进步起来,他们已知道这样吃对健康不好,于是有另一种交际方式。从事教育的,会以提供内地人渴求的教育信息来发展关系。
餐饮业领先香港
内地餐饮业还有另一个突出之处。数年前起,已发现香港的餐饮业开始较内地落后。内地餐馆在内容、布置、主题等方面都远比香港创新,上海和北京的主题餐厅比比皆是,室内设计独特,富艺术气息。可是,香港人即使上内地开食肆,也是传统式的,大堂面积很大,不切合内地流行的厢房。
内地的餐馆固然够豪华,主题餐厅也有创意,可是还有一大问题,是需要改善的。事缘数年前沙士肆虐,是源于内地人吃果子狸。外国人那时讥讽中国人吃得像猪,住得像老鼠。这句本来是百多年前,外地人用来描述在旧金山淘金的中国人,现在旧事重提,说明中国人饮食不文明,很放肆。
更有人说,中国人凡背部向天的东西都吃。实在,中国人何时在饮食文化方面可过渡成文明社会?为此,叶考虑在中国开餐饮业管理学校,并在早前参考了瑞士餐饮管理学校。
在瑞士考察了十家餐饮学校,本想找合作伙伴或引进它们的课程,可是发现并不合用。问了它们数个问题:一、你们学校的餐饮在沙士后有什么改变?它们答这只是间歇式的问题,所以不用改变课程。二、「九一一」后,有什么措施是和全球反恐有关?它们又答这是个别事件,不用改变。三、不同宗教、民族背景的人有不同饮食习惯,例如有些人不吃猪肉,你们会怎样培训学生去服务他们?学校答道这些知识学生已有,不用教。
它们教的菜式亦很狭窄,只教最高级的法国餐,日本菜、中国菜、印度菜等通通都没有研究。衣着也是纯西式的。它们明显是按照欧洲饮食的范式,不能简单照搬过来。
总结而言,从餐饮的比较,可以看到国家的进步;比较中国不同区域的饮食文化,也可看出哪些地方比较富裕,哪些地方连吃也不够。如果将来再讲求科学化,着重营养均衡,中国就更进一步了。这种饮食指标可说是自由指标、幸福指数等以外,另一个很重要的生活水平指标。
主持:叶国华
整理:谢冠东
本文摘自香港电台第一台《五十年后》节目首三集。节目由叶国华主持。逢星期六2pm-3pm于港台第一台(FM92.6-94.4)播出,港台网站(www.rthk.org.hk)提供重温。
信报财经新闻2007-04-2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