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菜:在百年文化中穿行
谭家菜一直是食坛中的传说。在当今京城,川、广、淮、鲁、潮等菜系争奇斗艳,以各自的美味吸引着食客。但谈起最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时,还是首推谭家菜。谭家菜不像其它菜系那样拥有广泛的群众性,它更像一曲曲调高拔的《广陵散》,以其高贵的气质影响着人们的灵魂。谭家菜又叫“榜眼菜”,是清末大官僚谭宗浚历经三代人传下来的官府菜,其选料之严、制作之精在各菜系中是不多见的。谭宗浚是清朝同治年间的榜眼,因此谭家菜又被戏称为“榜眼菜”。
从清末到今天,谭家菜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虽经过由官府到民间的角色转换,但仍保持着它的固有特色。由于谭家菜以燕、翅、鲍等高档原料为主料,所以不可能在平民阶层流行,才得以保存其原有特色。时至今日,谭家菜已经成为商务宴请的首选,因为品谭家菜已不仅是美食和口味的问题,而是代表着荣耀和高贵。在北京饭店的七楼,在可以看得见天安门广场的那一面,就有谭家菜。
谭家的故事
谭家菜作为一种官府菜能流传下来实属不易。在20世纪初,京城最出名的三大私家烹饪:军界的“段家菜”、财政界的“王家菜”、银行界的“任家菜”都随着官府老爷的盛衰而起落,最终灰飞烟灭。而谭家菜,这个清朝官僚家庭产生的私家菜却由于独树一帜的色、香、形等特点得以扎根京城。
谭家菜出自清末官僚谭宗浚家中,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作京官时,便热衷在同僚中相互宴请,“饮宴在京官生活中几无虚日。每月一半以上都饮宴”。谭家女主人都善烹调,而且不惜重金聘请京城名厨学艺,不断吸收各派烹饪名厨所长,久而久之,独创一派谭家风味菜肴。
谭宗浚后期,仕途不顺,回归南海,郁郁而死。宣统年间,谭篆青再次来到北京。民国以后,谭篆青曾任交通部等处的秘书。常陪同官僚们聚会饮宴。因此,谭篆青虽然家境中落,却丝毫未改嗜吃之习。他喜交游,好饮馔,讲究书画的种种嗜好,使得谭家仍然天天高朋满座,谭家菜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声誉也日见高涨。
终于,谭篆青落到了这样的地步:不得不将自家大名鼎鼎的谭家菜拿出来变相营业,以获得一些收入,补贴入不敷出的家用。谭家菜就是这样流入了社会,并且名声日噪
“食界无口不夸谭”之说,便出自这一时期。当时,还有人做了首《谭馔歌》。谭篆青虽然被称为“谭馔精”,但其本人并不上灶台。谭家菜的真正烹制者,历来是谭家的女主人及几位家厨。
新中国成立后,谭家的三位家厨搬出了谭家,在果子巷继续经营谭家菜。1954年加入国营企业,迁住西单恩承居后院挂牌营业,并收徒传技。1958年,他们全部并入北京饭店。从此,谭家菜成为北京饭店的川、广、淮、谭四大名菜方菜之一。
谭家菜品
昔日的谭家菜共有近200种美味。1958年由周总理建议迁往北京饭店后,谭家菜的品种发展到三百多味。其中以海味见长,燕窝、鱼翅二物尤为拿手。据谭家菜名厨彭长海介绍,在谭家筵席中,吃燕翅席有一定的规矩:
客人进门,先在客厅小坐,上茶水和干果。待人到齐后,步入餐室,围桌坐定,一桌十人。先上六个酒菜,如“叉烧肉”、“红烧鸭肝”、“蒜蓉干贝”、“五香鱼”、“软炸鸡”、“烤香肠”等。这些酒菜一般都是热上,上好的绍兴黄酒也烫得热热端上来,供客人们交杯换盏。
罗汉大虾
酒喝到二成,上头道大菜“黄焖鱼翅”。这道菜鱼翅软烂味厚,金黄发亮,浓鲜不腻。吃罢,口中余味悠长。
第二道大菜为“清汤燕菜”。在上“清汤燕菜”前,给每位客人送一小杯温水,请你漱口。因为这道菜鲜美醇酽,非净口后,则不能更好地体味其妙处。
接着上来的是鲍鱼,或红烧,或蚝油,汤鲜味美,妙不可言。但盘中原汁汤浆仅够每人一匙之饮,食者每以少为憾。这道菜亦可用熊掌代之。
第四道菜为“扒大乌参”,一只参便有尺许长,三斤重,软烂糯滑,汁浓味厚,鲜美适口。第五道菜上鸡,如“草菇蒸鸡”之类。第六道菜上素菜,如“银耳素烩”、“虾子茭白”、“三鲜猴头”一类。第七道菜上鱼,如“清蒸鳜鱼”。第八道菜上鸭子,如“黄酒焖鸭”、“干贝酥鸭”、“葵花鸭”、“柴把鸭子”等。第九道菜上汤,如“清汤蛤士蟆”、“银耳汤”、“珍珠汤”等。所谓“珍珠汤”,是用刚刚吐穗、两寸来长的老玉米制成的汤。
谭家红烧肉
最后一道为甜菜,如“杏仁茶”、“核桃酪”一类,随上“麻茸包”、“酥盒子”两样甜咸点心。至此,燕翅席告结束。上热手巾后,所有人起座,到客厅,又上四干果、四鲜果,一人一盅云南普洱茶或安溪铁观音茶。茶香馥郁,醇厚爽口,饭后回甘留香。有人曾借这样一句古话,来形容吃罢谭家菜燕翅席后的心情:“观止矣,虽有他乐,不敢请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