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巧媳妇的杰作----冷面[转贴]
夏日炎炎,很多人没有了饮食的欲望,然而有一种食品却在夏日分外受青睐,那就是凉拌面。城里人夏天吃的凉拌面,在我的家乡称之为冷面,即手擀面煮熟后在凉水里过两下,捞到碗里,再拌以做好的酸辣汤料,当然这个汤料是很讲究的,往往要用蒜泥、红油、辣酱等搅拌而成。这种面口感滑爽、辛辣、凉润、够味,可谓难得的雅俗共赏的美食~
我小的时候,乡下没有制面条的机器,农家吃面都由妇女用手工擀制,每一家闺女出嫁前必须学会擀面,男方派人去女方家庭访亲、说媒,必须吃到大姑娘亲手擀的面条。于是,约定俗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男子娶回的新娘必须做到“鞑饼薄如纸,擀面细赛丝”,而那些“鞑饼铜钱厚,擀面筷子粗”的女子是很难找到婆家的。我的许多隔房伯母、婶娘中,只有我的二伯母这两项技艺比较差,幸好她干农活时很能吃苦耐劳,而且力气较大,否则,太爷是不会要她做二伯父的媳妇的。我的七婶虽然人长得丑,可是锅灶上的手艺最好,不只是在妯娌中间独居鳌头,在全村也是屈指可数的。记得我读初中时,几位要好的同学来我家玩,我请七婶为我家擀面招待,至今这些学友还记忆犹新,赞不绝口。
我青少年在家乡时,亲睹过七婶擀面的全过程:用小麦面粉的头粉(第一次筛的粉)加两只鸡蛋清、冷水一起搅拌。其中的关键是用手揣揉的力度和次数,我见她揣压时脚都踮起来了,可见用劲了所有的力气,这样的揣、压、揉要经历上百次,目的在于增加面的韧性。接着是用五尺长的擀面杖压,且不停地翻覆,就看见接近椭圆的面幅逐渐向四方伸展,同时为了防止卷着的面幅互相粘连,必须不停地加小粉(干淀粉)。那有节奏的将擀面杖往前推两下、往后退一下而在面台上发出的咚咚橐橐的声音,至今萦绕耳际,再看七婶那振动的两臂和仰伏的身段那般和谐地运动着,居然给人带来的全是一种独特的美感。面幅被擀到薄如纸的程度,就叠成三、四寸宽的长条,然后用刀切。切面的刀也很有讲究,必须用八寸以上的大刀,刀口要薄而平,忌用有缺口的刀。擀面的人半斜着身子,左手轻按着面,右手持刀切面。切面是制作面条中的最高技巧,切的面条必须细而匀才为上品,细如丝线、均匀如一、煮熟而不断、进口滑爽,七婶擀制的面条就是这种水平。我祖父是个很会挑剔媳妇的人,但是吃到我七婶擀制的面条,却也忍不住满口称赞。每当我向七婶讨教时,她总是淡淡地一笑,说道:“熟能生巧么。”但是这句话却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有的人做了一辈子面条,应该说也很熟练了,却并不一定能生巧,关键是要继续精益求精。七婶在操作中不敢有丝毫的马虎,总把制作面条看成一件至高无上的工作,所以她至老还保持着擀面最好的荣誉,谁也无法超越她。
这样的面条在下锅时还有一些讲究,必须汤大、火猛、手脚快,面条下锅一滚开即捞起,并马上用冷水激。我离开故乡时,还没有使用农药、化肥,水源干净,用作过面的水是井水,既干净又清凉,夏天农家常常以井水解渴、并用来冷藏食物,其功能如天然的冰箱,吃了当然不用担心生病。可是现在家乡来人讲到井水时,说再也不能随便饮用了,农药化肥污染了所有的水源。老一辈的巧媳妇也早已相继谢世,冷面----这一家乡特色美食虽然还能吃到,但早不是手擀的,而是机制的了,我们再也没有享用手擀面的那种口福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