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r197411 发表于 2007-1-23 15:44:10

推荐《花随人圣庵摭忆》

劫终残帙幸余灰


文:陈礼荣
出处:博览群书 2000.7

  1947年春,国内的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转折关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粉饰\"制宪国大\"
,在惩办日军战犯、审判汉奸的工作中加快了行动步骤。继当年2月处决了汉奸丁默村之后
,纵兵施虐的日酋谷寿夫等战犯,也于3月间被押赴南京中华门外的刑场执行枪决。

  当此\"7·7\"事变发生10周年之际,已经双目失明的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陈寅恪先
生偶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想起已在十年前便因汉奸罪被处死的该书作者黄浚,有感而
发,写下一首《丁亥春日阅花随人圣庵笔记深赏其游?台山看杏花诗因题一律》。诗曰:


  当年闻祸费疑猜,今日开编惜此才。
  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荒山久绝前游盛,断句犹牵后死哀。
  见说暘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

  诗毕,意犹未竟,先生复题短跋于其后:\"秋岳坐汉奸罪死,世人皆曰可杀。然今日取
其书观之,则援引广博,论断精确,近来谈清代掌故诸著作中,实称上品,未可以人废言
也。\"

  黄浚,字秋岳,号哲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生前系国民政府行政院简任高级机要
秘书。1937年8月26日,以叛国罪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黄浚的罪行,是在上海\"八·一三\"抗战开战之初,向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馆泄露国民党
军方关于在江阴封锁长江航道的命令,致使长江中上游南京、汉口、重庆等地驻防租界的
3000多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70多艘舰船,以及3万人左右的侨民,在中国海军实施\"封江
\"前仓遑逃逸,从而使这一可能改变战局进程的重大措施归于失败。

  事情的经过大抵是这样:1937年7月27日,当国民政府海军部长陈绍宽奉命在行政院会
议上提出报告,要求有关各部队采取配合行动,实施在长江江阴段沉船以封锁航道的计划
时,担任行政院会议记录的黄浚获悉这一绝密情报,当晚即将此事透露给日方。

  江阴\"封江\"泄密案暴露后,身兼行政院院长的蒋介石雷霆震怒,严命彻查。黄浚东窗
事发,罪无可恕,被处以极刑,同时被处决的还有其长子、已在国民政府外交部任职的黄
晟及同党十余人。

  黄浚是我国在抗战初期首批被处决的大汉奸。或许蒋介石尤为讳言在其直接下属内还
隐藏有如此窃踞高位、通敌卖国的奸细,故当时对此事的报道语焉不详。陈寅恪诗\"当年闻
祸费疑猜\"之句,即为先生对黄浚事件的最初反应。

  仇寇入侵,八年离乱,日本侵略军带给陈寅恪的身心创痛,是永生难以平复的:1937
年\"7·7\"事变发生后,其父陈三立因北平沦陷,愤于时艰,疾发拒不服药进食,于数日后
遽然辞世;陈寅恪携妇将雏,流徙万里,在大后方坚持办学,后因病双目失明,延医无门
,遂成终生之恨。尽管如此,他依然从学术高度,给予《花随人圣庵摭忆》作出了较为中
肯的评价;对于黄浚的为人,先生更是以沉痛的口吻喻之为:\"乱世佳人还作贼\"。

  《花随人圣庵摭忆》一书,是黄浚多年的心血结晶,曾经在《中央时事周报》杂志上
连载。该书绝大部分篇幅,所述皆为鸦片战争以来发生在晚清70年间的诸多历史事件,如
祺祥政变、海防之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两宫西狩、东南自保
、割台事件、洋务运动、清末新政、洪宪称帝、张勋复辟、以及辛亥革命等。黄浚以其广
博的文史知识,悉心搜集的名人书札、大臣奏稿、宫廷邸报、佚文诗帖等第一手资料,相
继缀写成篇。其所记无论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重大事件,抑或是对于时
政轶闻、儒林风尚、社会世相、人际纠葛的叙述,皆材料详实、论述完备,\"实称上品\"。
因其议论时政,臧否人物的篇什,堪为\"援引广博,论断精确\",每有独到见解,所以颇受
陈寅恪的青睐。

  陈寅恪写这首诗,并非一时兴会所致,而是立足于对《花随人圣庵摭忆》的全面了解
和准确评判。他的学生刘适(石泉)于抗战胜利后作《中日甲午战前后的中国政局》论文,
因引述了该书的一些史料,曾受到燕京大学一位教授的非议,认为黄浚以通敌罪弃市,其
所作焉能作公开称引?陈寅恪得知此事,安慰刘适说:只要有史料价值,足以廓清问题,什
么材料都可以使用,只看会用与否。先生这种实事求是对待史料的学人风度,及其不以人
废言的科学精神,实为后人楷模。

  然而,陈寅恪先生绝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食古不化的顽固老
夫子。当时,面对着国民党政权的倒行逆施,他也曾拍案而起,仗义执言,为公理、为正
义呼号呐喊。

  1946年12月25日,正当\"制宪国大\"颁布《中华民国宪法》的同一天,美国海军陆战队
上士皮尔逊强奸了北大女学生沈崇,事发之后,平津各地举行大规模的反美示威游行。也
正是在陈寅恪先生写这首诗的前不久,他还曾为着国民党当局出动8000余军警宪特逮捕北
京无辜市民、学生事,与北大、清华的朱自清、俞平伯、许德珩等13位知名教授一道,联
袂发表宣言,呼吁政府保障人权。

  陈寅恪所\"深赏\"的黄浚《游?台山看杏花诗》,见载于其书中《?台山之花事》一文
。?台山是北京西山的一处风景名胜,其地杏花\"连塍漫谷,三四十万株,亘可二十余里\"
。文章中有个片断,记叙了作者1930年清明后游?台山时写的杏花诗,文章仅录其一联断
句:\"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

  陈寅恪为什么会对黄浚这一句诗如此爱重,乃至于在感怀赋律之余,尚且不惜爱屋及
乌,对这个\"世人皆曰可杀\"的汉奸也报以\"今日开编惜此才\"的喟叹呢?对此,其挚友吴宓先
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绝艳\"指少数特殊天才,多情多感,而性皆保守,怀古笃旧,故特对前度之客留情;
\"繁枝\"则是多数普通庸俗之人,但知随时顺势,求生谋利,国家社会文化道德虽经千变万
化,彼皆毫无顾恋,准备在新时代新习俗中,祈求滔滔过往之千百游客观众之来折取施恩
而已。

  吴宓的说法,切中肯綮,应当是对陈寅恪\"深赏\"黄浚?台山看杏花诗之心理感应的最
佳解释。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学界哲人,陈寅恪终其一生恪守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从不
因时择利、曲学阿世,在学术上、道德上保持了崇高的气节。先生对这句诗的珍爱,乃是
从中体察到了不以\"繁枝\"夸耀世人而清节自励的高标风范。所以,陈寅恪诗云:\"断句犹牵
后死哀\",事实上是他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见说?台花又发,诗魂应悔不多来。\"聪慧颖悟者如黄浚,尽管他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但由于此人于民族大义上操守沦落,因而其不得不堕入到万劫不复的阿鼻地狱。

  黄浚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黄彦鸿曾为清廷翰林,他自幼随外祖父读书,4岁识字,7
岁能诗,9岁便可悬腕作擘窠大字,因而自幼乃有\"神童\"之誉。

  1902年,年仅18岁的黄浚来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今北京大学前身)。因其年少
聪慧,颇为在京的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父执所赏识。其后,他又以才名曾受知
于当时的政界巨擘梁启超,乃至于与诗坛领袖樊增祥、傅增湘、罗瘿公等人过从甚密。广
泛的社会关系,使得黄浚在北京生活期间如鱼得水,更兼之其喜好交结,尤擅攀附名流,
由此令他得以有缘与闻前清的政坛掌故,并可从前人日记书札、公牍密电中收集到不少秘
藏珍迹。

  1935年,黄浚得福建侯官同乡、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援引,由北京南下,在南京政府
任行政院高级机要秘书。其时,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弥吉郎乃\"中国通\",为上海同文书
院、东京帝大出身,在日本外交界一向以靠拢军部、强调对华执武力威胁的强硬态度而著
名。为了刺探国府机密,须磨最初以请教汉诗为名,接近黄浚。他见黄以名士自居,经常
出入夫子庙为歌女捧场,入不敷出,乃以小恩小惠加以收买,使其按时提供行政院会议有
关情报。后来,须磨因故被调回国内,仍由南京总领事馆派人与黄保持联络。

  或许,时至此时,黄浚已经意识到了自己陷身泥淖的最终下场,他不敢对人剖白心迹
,更没有勇气出首以自赎,而是几次三番地在文章中藉言他人以自我宽解。现存于《花随
人圣庵摭忆》中的《马叔眉上条陈》、《奸细鉴别不易》等都可映现出他当时的心态。如
前篇中所指的马叔眉,即为李鸿章的幕僚、郎中马建中。1894年,李派马赴法国考察西方
政治,马回国后,上书列举各国政治体制概貌,各辨优劣。条陈传开之后,一时舆论大哗
,京曹科道群起攻讦,指责李为大汉奸、马为小汉奸。黄浚从曾纪泽的日记中,全文抄录
了马建中的条陈全文,然后顿生感慨,将笔锋一转,写道:

  观叔眉议论乃殊不满英美法政制,其所判断如何?另是一事。而可叹息者,那京曹所呼
之小汉奸,本人却并不满意于外国,此等处正自哭笑不得。又可知京曹风气,凡稍通外国
情事者,一遇事变,略当其冲,即被呼为汉奸,此得习惯,由来已久。

  黄浚的这段议论,与其说是为马建中抱不平,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投靠日寇,里通外国
的叛逆行径找托词。他曾留学日本,其同乡梁鸿志、诗友王揖唐等,都是当时华北臭名昭
著的亲日派头面人物。所以,黄浚对于\"汉奸\"的议论,实际上乃是其极度紧张、虚弱的一
种心境流露。

  其更有甚者,是当罪行暴露的前不久,黄浚还堂而皇之地撰写《奸细考》一文,举秦
桧降金之事,直述其事,称:\"秦桧之为奸细,乃由金派归,挞懒(金军大将)攻楚州,桧与
妻王氏自军中趋涟水军,自言杀金监己者,夺舟而来,欲赴行在,遂航海至越州,帝命先
见宰执,桧首言,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试窥黄浚之阴暗心理,他自恃既
非日本\"派归\",而与南京日本总领事馆之间的联络又甚为隐秘,所以他在文章中故作此说
,一则表白自己,二则转移视线,希冀侥幸藏身,以图苟且于乱世。

  事后看来,当初黄浚投身敌国,也是那种放浪形骸、浮华奢靡的纨绔习气害了他。其
案暴露后,湖南大学教授、黄浚留学日本时期的同学李肖聃先生(李淑一之父)曾在其《星
庐笔记》中说:

  秋岳昔日在北京,喜与贵公子游,闻密购春宫秘戏图以献某某;所与交文学贵人,多
徇外而鹜名,不能导之以正义。秋岳复不能节欲,敌乃廉知其贪而重贿之,于是人欲竟而
天理灭、而卖国,杀身之祸成矣。

  《花随人圣庵摭忆》辑事凡423则,总计洋洋45万言,曾因\"其家乃谋印行,以永其传
\",于1943年在沦陷中的北平首次结集,印数极为有限,据说只有一百部。后来,香港曾有
人出资翻印过;1983年,上海古籍书店经过校订增补,曾予影印出版发行。

  90年代初,现代著名掌故学家郑逸梅在谈到清末\"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时,曾评价该
书说:

  史料方面,黄秋岳的《花随人圣庵摭忆》记载该案累累数千言,列举私家笔记,考其
传说的异同,又把《光绪政要》中关于杨案的全文,原原本本地照录下来,再摘取翁叔平
、李纯客的日记及《东华录》各谕旨奏折,并加断语,的确是很详情珍贵的。

  陈寅恪先生是较为客观地评价了《花随人圣庵摭忆》学术价值的第一人。正是由于他
以自己的超卓识见和不囿凡俗的学术眼光,给这部作品予以了中肯合理的评定,由此促成
我国近代史研究中这部重要的参考书籍,不致于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草民一丁 发表于 2007-1-24 11:15:23

土人到处找这书的在线读本, 不可得. 楼主可有摘抄之类可以拿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二?

oliver197411 发表于 2007-1-24 17:29:42

引用第1楼草民一丁于2007-01-24 11:15发表的“”:
土人到处找这书的在线读本, 不可得. 楼主可有摘抄之类可以拿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二?

此书比较容易找到,同济大学超星镜像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版本,浙大中英文有民国时期的版本(据说当时只印行了100部,分送好友)。

此书对研究晚清、民国时期历史、文学的人尤其有用,兄如果需要,我可以发到mofile

oliver197411 发表于 2007-1-24 18:31:29

此为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益老师的阅读札记,转引自其blog,仅供参考:


1、寒柳堂主人嘗謂黃氏文筆極佳,後讀程門弟子所纂《書紳錄》,見閑堂老人亦有此語。然
錢默存記陳石遺之言,謂黃秋岳駢文集有清一代大成,而散文不能成語。《摭憶》正以散
體,未知前輩孰評為當。又《石語》謂余弟子黃秋岳云云,而黃氏不稱石遺為師,亦未知
何故。

2、黃氏言:古人最重冬至;今者雲物不殊,黃口少年,已鮮能辨何謂長至者。教學兩失,每
況愈下,即今大學教習,能言日南至、春王正月者亦尠。舊學既乏商量,新知遑論培養,
袞袞諸公,眉軒袂聳,不過竊人牙慧,轉呼邪許而已。黃氏地下有知,不知當作如何想也


3、黃氏記卞寶第事有曰:“其時朝士……尤鄙言洋務,出使外國,幾為朝官所不齒。吾鄉羅
稷臣豐祿為出使英國大臣,於外交界負盛名。其喪歸里,卞寶第為總督,佯語藩縣司道,
問‘羅豐祿何如人’,群臣知卞意,答以不知。故延宴闔城文武,不許往吊。”案弱國議
和負命之使,往往易遭詬責,非獨晚清而然。蓋忠直之士,深憂國運,一腔怨憤,無處發
洩,遂不免移咎執事之輩。如曾文正晚歲欽使津門,怨謗交至,清議喧騰。彼豈有罪,此
尤無過。自古錢糧、財利、刑名、外交之任,皆非清選,以士夫愛護聲名如惜羽毛耳,此
尤今世奔趨利祿之徒所難知者也。又案卞寶第,其時任閩浙總督,卞師從族祖也。

4、黃氏曰:“李文忠為文正所拔,而共飯稍遲,即遭裁抑,嘲笑同寀,勸誡隨之,其於玉成
大才,不稍姑息。王湘綺謂合肥初不得志於文正,或良有以,蓋合肥後來勳業,文正未必
燭照數計之,而‘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之挽詞,亦事後之自誇,非必為實錄也。唯
文忠雖為幕客,卻是門生,故抑之就範,半亦師門迪導宜然。至尋常幕僚,則禮貌有加,
世所稱金眉生莫子偲諸君,及文正敬禮儒生諸事,皆可見其虛懷。”案此寧謂用人驅役之
術,無乃砥礪門徒之道,黃氏得之矣。惟湘綺之論,亦頗鞭辟入裏。蓋合肥以陰陟之性,
屢遭裁抑,遂逞其狡獪,善出偏鋒,猶不免損人利己,其一生功業,實繇此道,而一旦委
地於甲午之役,豈無故歟。敦厚懦弱之士,思有所為而乏表揚,遭遇乃不及師門之外,則
往往鬱鬱寡歡,抱負不展。故砥礪之道,實亦術也,賢與不肖,成敗而已。每念及此,涕
泗並舉。

5、黃氏博聞強識,深明故實,故摭憶一書,幾於晚清掌故,一網殆盡。知其事,同其情,則
議論往往中的。如謂曾左皆不勾結宮廷,而李文忠則好結內援,又謂曾左本非為世受清恩
而戰,均切肯綮。然人情好惡,亦所不免。黃氏似不喜左文襄之為人,遂汲汲於褒貶。如
日人著清史,至謂文襄始曾以策干洪秀全,不用,縋城遁去。黃氏以為此說理蓋可信,豈
非荒謬。

6、黃氏曰:使王湘綺稍後數十年生,必一革命黨無疑。斯真識言。又摘湘綺日記“季高方踞
百尺樓,余何從攀談”,極傳其神。跅弛之才,必好南面之術,不得為帝師,則思革命以
代之,王湘綺是矣。

7、汪精衛博浪之擊,事不成,而繫於獄,所聞獄卒之言戊戌六君子事,頗賴黃氏是書以傳。其中言康
廣仁獄中時以頭撞牆,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林旭本時時作微笑,聞其
哭,尤笑不可抑。革命之猥瑣、高華,以此一哭一笑,照燭無遺。夤夜披覽至此,因念十七年前之
所見所聞,低眉無端,廢書久之。

8、黃氏言:清代故事,凡死刑必三法司全堂畫諾,缺一押,即不得繕奏。又秋審處坐辦四員
,提調四員,皆選自各司,最精於法律者也,時稱八大聖人。西后嘗欲殺一護軍,八人同
謂:倘太后必欲殺之,則自殺之耳,本部不敢與聞。刑部尚書潘祖蔭尚正直,以司官之言
覆奏,西后力疾召見,潑辣哭叫,捶床村罵。潘回署,對司官痛哭。案不失正直,方有此
哭。不知今世曲法者,哭耶,不哭耶?

9、花隨人聖,久不詳其旨。嘗詢諸老輩,均謂難解。今赴冬青書屋,卞師為語曰:黃氏嘗納
一妓,故云。一座為之莞爾,師亦撫掌大笑。

10、黃氏所撰,原逐條刊於雜誌,既死獨柳,其家裒集付梓,僅印二百部。世頗因人廢言,書
已久不易見。洎于近世,方間有翻印,八四年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本,以頗存舊貌故,號曰
最佳,惟行世亦尠。丙戌春日,奉師命披覽一過,愛其博洽故實,文筆清麗,議論極見才
性,思欲自藏一部,常置左右,不惟考史參證之資,亦或送日遣生之具。然久事尋訪,遽
不能得。有故人歸寧省親,便道相唔,因稍語及心事,原亦不存僥倖。未料別後一日,即
有電告,已於京中某肆覓得云。顧金陵一地,斯文凋落已甚,而京華風物,日盛一日,中
國君子,彬彬如也。余每觀光上國,輒有汪洋之歎,今得黃書,愈增興感。

草民一丁 发表于 2007-1-27 03:07:44

谢谢oliver197411的回复.等土人忙过这一阵, 再向兄求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花随人圣庵摭忆》